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4:1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第一篇: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自1993年来,由于孤岛小学的教学条件极其艰苦、这里的生活也是非常贫困,已经有数十名支教教师,忍受不了孤独与贫寒,离开了这里。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王月娥在知道了孤岛小学的条件下,她主动请缨,来到了这里支教...地处仙岛湖的王英镇,是一个有着3000多人的小镇。王英镇上仅有一所希望小学。学校里有24名学生,而这24个学生却分散居住在学校周围的7个小岛上。王月娥就是这24个孩子的唯一老师,不仅仅是教师,她还要担任孩子们的生活员、保育员、炊事员、安全交通员等等。王月娥的丈夫在外打工,她便将孩子交给婆婆照管,自己把家安在库岛上,和学生朝夕相处,既当教员,又当生活保育员。库岛上,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中午一般不回家。王月娥的家就成了学生的公共食堂,她也成了义务炊事员。学生有的带点米,有的带点剩饭或红薯当午餐。王月娥便用自家的米做好热腾腾的新鲜饭让学生吃,自己啃红薯或吃学生带的剩饭。她还在岛上种菜,免费供学生食用。集老区、山区、库区于一体的王英乡,是省级贫困乡之一。由库岛组成的石林村又是全乡最贫困的山村。村民们不仅交不起孩子的学杂费,连书本费也没有。

尹景芳可谓是这个村中贫困的代表之一。尹景芳的父亲已病逝,家里全靠年迈的母亲支撑着。那年秋季,开学了。然而尹景芳却没有来上课。他家里的贫穷是人尽皆知的,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断送孩子的前程。带着这样的信念与坚持,王月娥独自驾船登门走访了尹景芳家。然而,尽管对他家里的情况早有耳闻,可眼前的一切还是着实让王月娥大吃一惊。只见她家房屋破烂,大人小孩衣衫褴褛。厨房没有一点生过火的痕迹,就连水缸里的水都所剩无几。她跟老妈妈挤在一间屋子里,连枕头都没有,破烂的被子散发着刺鼻的恶臭。“景芳上学的报名费,我来付!让她去上课吧!”王月娥对她的妈妈说道。可第二天,尹景芳还是没来上学。王月娥再次家访。尹景芳的妈妈过意不去地说:“王老师,家里实在需要景芳当帮手干活啊!”王月娥反复向这位山村妇女讲解送子女读书的义务,开导她克服困难。当第三次,王月娥再次去到尹景芳家时,尹景芳的妈妈深有感慨地说:“王老师,你这样关心我的孩子,即使我家里困难再大,也不能让孩子成文盲。”王月娥关爱着库区每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自她上岛任教以来,附近库岛上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达到100%,无一学生辍学流失。当然,王月娥老师的任课工资也全部用在了帮助孩子们上学的学费、课本、纸笔等等方面。

“哪怕再困难,也不能断送了任何一个孩子的未来!”这就是支撑她的信念和动力。

第二篇:《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王月娥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写三个生字。

3、体会小学生赞美和感激老师辛勤奋劳动的真挚情感,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教师节那天,老师收到很多贺卡,你们知道是谁送给老师的吗?(学生说)对,是老师以前教过的学生送的。有他们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有自己买的。老师特别喜欢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贺卡。那天你们是怎样向老师祝贺的?

2、你们真是尊师爱师的好孩子。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客人,(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看她是谁?(学生说)这位老师在干什么呀?(学生说)同学们真好!老师为了培育学生,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流了多少汗水,熬了多少个夜晚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尊师爱师的。(板书:

6、一株紫丁香)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3、看了图,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为什么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快点拿起书来读读吧。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快的同学可以多读几遍。(生读)

2、大家读得可真认真,那老师先来检查一下,词语有没有读正确了。谁来领着大家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遍。读得真棒。一组开开小火车读给大家听听。这列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准。

这儿还有几个儿化音的词,我们要把它读好了。(绿叶儿、脚尖儿)

3、读通课文:

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我们再来读课文,这一次我们默读,用笔标好节序,不懂的地方学着老师的样子标上“?”,好吗?

才过了读准词语关,现在看看大家能不能过读通课文关,课文有五个小节,我们请五位同学来试试,其他小朋友也不能闲着,你们可是小评委,看看这五位同学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

4、现在,你们书上又多了哪几个小问号?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三、细读课文

1、要解决这些疑问呀,还得细细读课文。谁来读第1小节?

现在,你们知道这株紫丁香是谁种的了吧?你能用书上的句子说说吗?(板书:我们)

刚才有同学说不懂“浓绿”的意思,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小节,边读边想象,“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子的?

(浓绿的小院也许种着一些蔬菜,有韭菜、白菜和香菜……)

2、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浓绿的小院的呀?(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谁来做做踮起脚尖儿的动作?(学生做动作)你为什么要踮着脚尖呢?(不能打扰老师)原来是这样,真是个好孩子。请你把这一节读一读。

评、读:能不能再轻一点,谁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试试。

3、现在,你们就是课文中的小朋友,你们的老师正在窗前备课呢,你们是怎样走进小院,怎样种这株紫丁香的呀?看着图,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4、你们真能干!老师的小院浓绿浓绿的,又有紫丁香的衬托,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飘进老师的屋子,你们说这小院美不美?

那我们就做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

5、大家都把小院的美给读出来了,我们希望栽下这株紫丁香,好让绿色的枝叶伸进老师的窗口和老师作伴,大家的心灵是多么美好啊!我们应该怎样读好第二节呀?谁来试试?

(1)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板书:夜夜做伴)

(2)谁知道夜夜是什么意思啊?(每天晚上)

谁知道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哪些工作啊?

(是啊,老师每天晚上都在备课,学习,多辛苦啊!谁再来读读这一节,读好“夜夜”这个词,把这个意思读出来。)

谁也来读读这几句话。

我们一起来试试。

6、现在有紫丁香和老师作伴了,真好,你们希望紫丁香为老师做些什么呀?谁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说?

(1)交流: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的一天要做哪些工作呀?(学生自由说)

老师一天要做这么多工作,真是非常吃力,非常疲倦)

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这是紫丁香在为老师唱歌呢。这种声音,非常动听,可能春蚕吃桑叶的声音,小朋友,你们觉得可能还像什么?(学生自由说)

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你是绿叶儿,你的声音这么动听,你要为老师唱些什么呀?(指名说)

那就请你来读读这一节?谁能读得更美?

一起来试试。

7、唱得多好听啊!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美不美?有多美?你能告诉我吗?

(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小朋友,假如你围在老师身边微笑着说话,会说些什么?

(板书:盛开笑脸)

小朋友刚才说不理解挂牵的意思,其实啊,只要给它个词就能明白了?想想,可以换成什么词呀?(牵挂,关心)

是啊,放寒假后开学了,我们班的张清影小朋友生病了没来,老师就很挂念你们,开学了就帮你们把拉下的课补上。这就是一种――挂牵。你还能举举这样的例子吗?

老师每时每刻都把小朋友牵挂在心,从课文中我们能体会到吗?

小朋友,你们心里对老师有怎样的感情呢?谁来读读这一节,表达出你对老师的感谢。

8、赛读:

其他小朋友想读吗?先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加上动作也可以,你认为坐着读不起劲,你就站着读,同座位比着读都可以,好吗?

(学生活动)

听到同学们读的这么投入,边读边做动作,老师也想读一读,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老师范读,再指名读)

那就学着老师的样子读,咱们可以同座位一起读,一人读一节,好吗?

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指名一生读)

读的真亲切呀!这一次老师叫一个人到前面作动作读,其他同学轻声读,也可以作动作好吗?

9、大家读得多么有激情呀。夜深了,连那星星困得都眨眼睛,可我们的老师还在那灯下工作着,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工作的?(出示课件)

大家来想像一下,老师是怎样工作的?(想象说话)

10、你们说老师辛苦不辛苦?你能劝劝老师,让她早点休息吗?

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梦里,那梦呀准是又香又甜。(板书:飘进梦里)

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劝我们的老师快快休息。

11、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窗前,会给老师带来什么呢?(想象说话)

(小朋友们看到老师太辛苦了,一工作就大半夜,所以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窗前,好让老师解除疲劳,更有精神地工作。

因为小朋友们看到老师太不容易了,想报答老师,关心老师,所以把紫丁香栽到老师窗前,好让老师累了看看花,还能闻到花的香味,就有好心情备课,就不觉得累了。)你们真是一个想象家,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

三、小结课文,指导背诵全文。

1、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觉得更美,更香了)(板书: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连起来读好这篇课文。(齐读课文)你们说这篇散文诗写得好不好?你们想记住它吗?你喜欢哪一节,就记住哪一节,自己先同桌练练背诵。现在,谁来背给大家听听?你的背诵真让大家觉得是美的享受。

2、结合练习,课外延伸:

书上的小朋友用这首美的诗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老师的诗句?(学生交流)课后,大家可以赞美老师的写的自己做的卡片上,送给老师,还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对老师说说,好吗?

四、写字

其实,老师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小朋友的进步,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字也要一天比一天写得好,今天,我们来学写三个字。

株:木字旁,右边是个朱。注意:中间一竖要写得挺拔,这株紫丁香才站得稳。

浓:左右结构,三点水。注意:右边的浓字一撇短,一捺长,但不能超过竖提。

困:谁来说笔顺,指挥老师写。注意,四四方方一个框,木字一捺变成点。

第三篇:一个孤岛山村教师—王月娥的内心纠结

着无比忧虑的眼神望着记者说:“我可以倾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我一想到他们和传高相似的命运,我就难过,甚至绝望,孩子们该怎么办?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王月娥正陷于深深的忧虑中,这种忧虑已经持续了很久很久。因为她的学生——今年已经39岁的尹传高,还没有成家,甚至居无定所,且没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王月娥知道,这一切也许都缘于他从15岁就患有的白癜风。尹传高是王月娥的一个心痛,而让王月娥陷入深深忧虑的更是她的十几个还在就读的学生,他们都先后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白癜风。这让她整日不得安宁!她要想办法救她的孩子们

记者探访王月娥

王月娥,是一名来自一个油菜花盛开的小镇教师,地处仙岛湖的王英镇。王英镇是一个有着3000多人的小镇。就是这么小的一个镇,居然还出了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在王英镇,教师王月娥是乡亲们的骄傲。她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全国“模范教师”等等殊荣。在王英镇,一提起王月娥,人们总会滔滔不绝,因为她做的好事数也数不清,她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随着水波荡漾,记者乘着小船驶向仙湖岛,从船上向对岸望去,接近山顶的地方有一座破庙,王月娥告诉我们,她教书的生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85年,那一年她18岁。

工作环境的艰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她唯一的“办公室”——

上面下大雨,庙里下小雨。

王月娥就是在这个没有电灯,只能就着供佛的微弱佛灯光下,给学生备课,改作业。“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王月娥告诉记者,“我困了,睡得很沉,突然醒了一下,怎么觉得四周冷冰冰的,这是什么啊?我用手去摸,就摸到了这么大鳞片,我一瞧,吓了一跳,多大的一条蛇!就睡在我身边。谁都知道,蛇也喜欢找个干地方睡觉”。后来,大蛇还去过小庙几次,挤在唯一还干燥一些的王月娥的床边睡觉。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王月娥在破庙中。一住就是7年,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与家人团聚。除了教书之外,学生们的保育员、炊事员和安全交通员也是由她一肩挑。

学校实行复式教育,她同时上几个年级的课——这是由王月娥一个人撑起的一所学校。直到1992年,王月娥所在的学校,从山顶迁到了面积不足10亩的甫庄岛上,就是现在的王英乡希望小学。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信念,强有力地支撑着王月娥。又一个10年里,作为民办教师的王月娥,用她极其微薄的收入长期资助贫困学生。自己的工资不够了,她就利用暑期外出打工,先后做过家教,当过保姆,干过勤杂工。在她的资助下,甫庄岛上先后有62个贫困生完成了义务教育,附近库岛上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年达到100%。

月娥患病

也许是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太过恶劣,身体太过劳累,心理长期处于

娥于20年前便已患上了白癜风,至今未愈。

这个被白癜风顽疾侵害的好老师,内心更是时不时地被撞击和折磨。曾几何时,她先后发现她的学生与她患有同样的病,她为她的学生们担忧和恐慌。“贫穷并不可怕,身体上的病却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王月娥的坚强在这个同样顽强的疾病面前示弱了,她感同身受地担心那些在王英希望小学和中学得病的孩子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担心他们的家庭因此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还能撑到几时。

“我一看到尹传高,就一眼望到了我这些孩子们的未来”王月娥带着无比忧虑的眼神望着记者说:“我可以倾尽全力去帮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我一想到他们和传高相似的命运,我就难过,甚至绝望,孩子们该怎么办?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孩子们该怎么办?”

“孩子们该怎么办?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了记者的心里。记者带着小镇师生同患白癜风的诸多疑问登上了返程的火车,也带走了王月娥忧虑的眼神,她对王月娥了解的愈多就愈发想为王月娥做些什么。

后记

月娥在记者的帮助下终于踏上赴京求助的路途,她会得到怎样的帮助呢?

第四篇:江亭夜月送别二首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_王勃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可以与《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鉴赏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下载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月娥保证山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