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同课异构看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从同课异构看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对教学策略选择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把教案原原本本地搬回课堂后,为什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样的问题设计,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样的操作,无法起到理解知识的作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却让学生的目光里充满着迷惑……此刻,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这份教案是否适合你的课堂,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你的学生。
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或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订的对策和方法。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引入、问题设计、练习选择等稳中有降方面的决策。定义中明确指出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两者缺一不可。优秀教案的挪用无疑只满足了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差异的需求。同一个教学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使学习者获得适合自身需要的提高和发展。
二、同课异构的课例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学生的需要,又该怎样待批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呢?下面就以信息技术
第二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法官镇中心学校 关于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的通知
各学区(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根据中心学校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结合我镇实际,经研究,决定开展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录斌
副组长:夏严明、徐光鲜、吴甫斌
成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各初小负责人
二、活动地点:法官镇黄家店小学
三、活动时间:4月12日至4月13日
四、参加人员:
小学各学区负责人、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各校在选拔的基础上,推荐语文教师参赛。具体名额分配如下:校本部1名、大寺庙1名、两岔1名、黄家店1名、僧道关1名、九年制1名,共6名。(单设初小教师不参加本次活动)
五、说课和上课内容:
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
六、要求:
1、说课、上课的相关要求详见评分表。
2、评委人员:韦文金、任清贵、张邦玮、李晶、殷诗明、华韶强、陈虎
七、比赛过程:
1、先说课后上课。(说课占20%,上课占80%)
2、参赛教师要上交说课稿和赛讲教案一式七份。
3、所有程序依抽签决定说课和上课顺序。
4、凡获奖的参赛选手由中心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
八、几点说明:
1、参赛教师备课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符合高效课堂要求,显现校本研修成果。
2、所有参赛教师和工作人员及学区负责人务于4月12日16点前抵达黄家店小学召开预备会。
附:
1、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上课评分表
2、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说课比赛评分表
法官镇中心学校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附件
2、小学语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活动说课评分表
第三篇:同课异构,魅力课堂
同课异构,魅力课堂 孙娄中学 赵静
2009年12月17日,我们孙娄中学英语教研组一行9人去凤凰镇召口中学进行“同课异构”听评课交流活动,时值严冬,寒冷的天气并未阻挡我们北上学习的热情。
我们坐公交车来到召口中学,一进学校大门,就被它那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校园里随处可见具有爱心提示的标识牌,走进教学楼,教室里,走廊上,到处张贴着经典的唐诗宋词,并配有相应的图画,犹如人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一般,看到这些,我真为召口中学的师生感到欣慰,因为有了这样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怎么能不健康成长呢?
这天上午,我们听取了三位英语教师的精彩授课,首先欣赏了召口中学的路风老师的研讨课,初二Unit7《 Do you have a soccer?》,一开始,她用篮球、乒乓球等实物导入新课,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为本课开启了好的开端,接着她用有关的句型大量的训练本课的新词及短语,并在课堂上渗透了大量的书写,专门练习新词语,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能把听说与读写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四会兼顾,我受益匪浅。第二节课由我校的褚华凤老师执教初二同一单元的新授课,她的课堂完全按照我校的“四三四”教学模式的要求来上的,在这节课里渗透了“三案四步”教学法的要求,三案四步”教学法指的是教案与预习案、检测案的统一,四步指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四个步骤:
一、预习展示.二、点播升华.三、归纳提升
四、检测反馈等四步教学法。褚老师衣着大方,教态自然,语言简炼,声情并茂,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基础知识自然过渡到能力的提升,教学设计严谨有序,语言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并且通过创造不同的语境大量的训练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新词新句,直到学生当堂掌握,最后,出示了检测案以便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学案的检测,反馈出学生的问题,教师依据情况,进行讲解,查缺补漏,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了当堂知识,提高了能力。第三节是由召口中学的常老师“同课异构”模式的模板课,他的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了新颖别致的授课,他的教育智慧体现在能够及时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并能结合实际,恰如其分的自然过渡到另一环节中去,他的设计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衔接自然并赋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感受颇深。
下午,我们与召口中学的英语教师们欢聚一堂,进行了说课、评课交流活动,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三节研讨课谈论了各自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了智慧,升华了思想。
召口之行,让我们了解了“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塑造了一批优秀的英语教师群体,我们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我校的”四三四”教学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力争打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理想的英语课堂
第四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
“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讲课比赛反思
平原五中——张立平
我校连续两周开展了“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讲课比赛,此次比赛学校给我们刚开始教学的年轻教师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我认为“同课异构”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赛,是通过比较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此次讲课,我的收获颇多。通过我和同组的连老师上同一节课,我认识到“同课异构”的“同”不应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应是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应是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异”不应简单指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应是指教师在“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选取一定的角度构建教学过程。但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教学目的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正确解读文本,最终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对于文本的把握,连老师和我都进行了细心的教材研究,把握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上都做得还算可以。但是连老师在课程设计上有很多地方都很别出心裁是自己所不能能及的,是需要重点提升的部分。
首先,连老师注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己去选组装一套收集装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动学生的思维;而我却只是让学生根据桌面上摆放的仪器进行定向的组装,这样多少对学生的思维有些限制。
其次板书设计上我的板书是传统的形式,大问题下面小问题,依此类推,而连老师的板书却很有创意(如下图)让我自愧不如,自己没有向她那样精心的做到每个细节都很完美。CaCO3+2HCl =CaCl2+H2O+CO2↑ 讲完课后,许校长,阮主任和王主任,先后对我的课进行的点评,让我更加清楚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例如:不够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代替他们的地方太多;在学生实验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好,熄灭的火柴放在哪里,应该倒入多少药品,学生实验时是站着还是坐着呢;该如何导入,该如何转折,该如何结课,语言不够精炼,准确。“同课异构”的好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容易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更容易区别和判断出怎样才是一节好课。
没有一节课堂是完美的课堂,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尽量的做好能做的,争取让自己的课上的更加出色。相信在学校一次次讲课活动中,我们定会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完善自己的能力,成为一名能够把握课堂的好老师。
第五篇: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的内容采用不同构思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是基于师本教研的考虑,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以课程的教学为理论支撑点。“同课异构”大多是做研究用的,只能偶尔为之,但在同课异构参与的过程中,不管那种形式,“同课异构”无疑是提高授课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独立分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设计意识、教出个性的一种高效教研方式,也是提高语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佳径之一,值得尝试。
。“同课异构”是教研组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老师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
活动亮点:
一、授课教师导课形式多样,显现教师各异风采。
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全面性、层次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台阶》同课异构评课稿
肖开平:
昨天和今天闫琪老师分别在八(2)班和八(1)班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示范课。这两节课闫琪老师施展自己所长和特色,向我们展现了既符合“生命课堂”理念而又娴熟高效、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这两节课在两个班上,而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属于典型的同课异构,又是闫琪老师对自己的大胆挑战,从这两节展示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充分展示了闫琪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力和个人教学风采,显示出了她深厚扎实的文学基本功。
这两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闫琪老师能娴熟地掌控整个课堂节奏,可以说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八课《台阶》这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揣摩才能清晰地理解父亲形象和性格特征。闫琪老师对这两节课的处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台阶”和“父亲”的辩证关系为主线。这两节课我总结了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强。我们凡是听过闫琪老师课的,无不佩服闫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驾驭掌控能力。为什么她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认为是闫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敏锐的把握,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层层深入的感悟。例如在八(2)班上的那节课,在探讨父亲是看重台阶的实用功能还是看重台阶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闫老师要求学生从父亲的外在表现去捕捉父亲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求在分析时有理有据。这里闫老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剖析文本,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重视台阶,让学生深入揣摩父亲内心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有新意,有突破。闫老师的两节课设计上有亮点,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整体性体现在不管是开篇导入,还是梳理文章结构,合作讨论,闫老师的两节课都始终围绕主要问题以一贯之;而层次性体现在教学流程分为若干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不仅有“热身”“头脑风暴”“大显身手”,“拾级而上”等环节创设,还有归纳提炼。例如在研讨父亲的性格特征时,闫老师先是追问父亲为建台阶做了哪些准备?这些准备有什么共性?从中又反映了父亲什么心理?能不能结合文本提炼出父亲特征的关键词?一路下来,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化解重难点的能力强。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有感情朗读是重点,如何让“有感情朗读”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闫老师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特别注意将指导朗读与感受、体会、想象、点拨、相结合。例如在八(!)班上的那节课,在研讨第一部分中哪些事件和场景是紧紧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的问题,闫老师让学生先默读1—9段,再让学生挑出重点段落朗读,让学生揣摩第二段中的“一下子”、“还没”、“太”,五段中的“轻飘飘”等字眼,从中逐渐提炼出“台阶见证了父亲的劳累和幸福”的结论。这样的处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体现了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翟博云:
(一)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闫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探讨主题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课堂回答问题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这节课闫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她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点评帮助她实现了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彭爱娟:
听了闫琪老师的《台阶》,我真的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令我佩服和思考的地方:
一、过硬的业务素养令我折服
首先同样一篇课文,闫老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授课,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本来已经是个挑战了,但是她还要在从没接触过的班级教授,这是更大的挑战!但是,她做得让我倍感新颖、十分佩服。我想这绝对不是几天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闫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潜心研究的结果。这种素养需要积淀,需要智慧的思考!
两堂课,不论哪一堂课,也无论是在怎样的班级,她都是把学生的心拿捏得很准,整个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特别是追问和点拨方面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想这不正是生命课堂的最好诠释吗?很佩服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是对生命最好的体会和思考。
二、游刃有余的教学过程令人叹服
听闫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整个过程都是在欣赏学生被老师引导、点拨后的精彩呈现,整个课堂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不仅仅是星星点点的相遇,而是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且能回到文本中找到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设计了独学、群学这样的环节,既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教学生养成了互助合作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有了非常成功的实践,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贯穿课堂始终的新理念令人信服
闫老师的课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贯穿始终。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点拨学生自己思考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了“读”“思”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思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
以上便是本人的听了闫老师课之后的一点感悟,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点。
廖一鸥:
1、极富亲和力,思维活跃,颇有诗意,声调平和,感情细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2、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课堂;
3、懂得欣赏欣赏,极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4、课文篇幅长32自然段,主题深涉及到当时中国农民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闫琪老师引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主题;
5、闫琪老师让学生先走进父亲,然后感受父亲,最后理解父亲,充分的展示了闫琪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
建议:
1、如果能够引领学生更深的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加深对父亲那一辈人的理解,并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其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效果会更好一些!
同课异构话语文 评课就是评自己
——《太阳是大家的》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上午好。十分感谢学校给予我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机会。在这半天的学习之中,一个个思考的瞬间,一次次感动的刹那,源于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太阳般的温暖。
套用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因为,在评课之中,我们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我们在评议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我们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所以,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现针对两位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第一课时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两位老师的整体教学流程来看,课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研读工作。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诗歌的第2小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精心地赏读,注重了重点词语“洒、拔”的理解,在赏读之中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从周老师的课来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只是作为赏读的引子,第三小节是过渡,第4小节是全诗情感升华的高潮点。特别是周老师运用一篇多带,给学生们了拓展了《地球只有一个》这首小诗,升华了诗歌主旨之处,还开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而这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拓宽教材的一个体现。
二、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语文本体已由“写的什么”转向了“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也正是这个。两位老师显然十分明确这一点,课堂并没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诗歌内容之中止步,而是抓住了诗歌第2小节的文本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表达形式。
“瞧,太阳在一天中还做了哪些好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语言内存,知道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提升的。
崔峦曾指出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同时,落实听、说、读、写,也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语感的训练。透过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让课堂的当下展现出学生的生命张力之美!
三、润物无声的细节智慧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细节处理的智慧。
比如,孟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运用温柔细腻的语言在引导着学生们学习。“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这篇文章很美,老师想把它读给你听,行吗?”“我觉得你们一定读得更好。”
比如,周老师的“我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清楚了吗?开始吧!”“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特别的团结一致,心都是齐的,要读一起读。”“将这个字在你书上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幽默的语言中暗含期待,评价之中饱含要求。还有周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让课堂更加的简洁、干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四、商榷之处。
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第2小节中的“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句中的关键词“洒”的理解与朗读时,老师们从太阳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值日洒水与浇花去理解体会“洒”的意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种生活中的“洒”与文本中的“洒”所表达的意蕴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吗?我想文本中“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透过“洒”让读者体会万物受太阳普照的恩惠,感悟太阳的温暖、无私、慈爱。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可以处理的诗意一些呢?
总之,一节好课,如同一篇好文章,有开篇之新颖,有重点之突出,有过渡之自然,有高潮之迭起,有结尾之余音。感谢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让我在评课之时,评价了自己,反思了自己。
谢谢大家!
2012年5月17日于长丰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