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育与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育与教师的人格魅力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引自丰子恺散文《悼夏丏尊先生》)李叔同先生的人格是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的,所以他有佛光,他有一种让学生深受感染的人格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像李先生那样身上有“佛光”,被学生所“敬仰”,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呢?
一、丰富的文化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的文本常常为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其思想内容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其语言形式瑰丽多彩,悦人耳目。那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变化,篇章的严谨,体裁的多样,构思的精彩,形象的典型,意境的美妙,哲理的深刻,给人以艺术的享受。面对鲜活典范的文本,面对聪明睿智的学生,如语文教师读书不多、不“杂”,文化底蕴不厚,对有关知识没有独特的领悟,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马卡连柯早就提醒过我们:“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大概也是这个理吧。
鲁迅先生是伟人,他在教学生方面也是我们杰出的榜样。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来听讲的人越来越多,礼堂容纳不下,只好临时挪到大操场上去。他站在一张方桌上,处于人群当中。他滔滔不绝地说,鼓励青年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走自己的路。在秋风萧瑟中,没有扩音器,也没有扬声喇叭,但听者专心致志,激动振奋,听得一清二楚。何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鲁迅先生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品德崇高、学识渊博。这样的教师给我们以高山仰止的感觉,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尽管与他们的学识、文化、人格有天壤之别,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执著追求,也是能取得长足进步的。
我曾经听过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课,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中年的男子,高高的个子,留着小平头,穿着整洁的服装,风度翩翩,一身儒雅之气,脸带微笑,举手投足间洋溢着令人无法阻挡的亲和力。他的板书娟秀潇洒,朗读声情并茂,语言清晰流畅;整节课上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气氛;有兴味,有意境,有拓展„„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二、精湛的专业素质
学科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层面和能力层面。知识层面包括语言修辞、文章文学、国学常识;能力层面包括说、写、听、演、悟。
在知识层面上,语文老师需要的是一种语言修辞方面的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教师要表达你的思想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语言表达水平。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是规范的、是自己的、是贴近孩子的语言,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知识素养。而修辞的运用其实就是为了让表达的语言更流畅、更到位。文章文学的专业素养、国学常识的素养该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能力层面上,说,指的是教师说话要有条理,甚至达到出口成章的能力。听,指的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只关注学生答案是否正确、有无给出满意答案,这不是真正的听、有水平的听。真正的听该是我们听出学生面对你的答案是怎么思考的,特别是答错的答案,我们要听出为什么答错了、思维差错在哪里、思维出错的原因。这样才是听到点子上。演,就是教师的一种演示,包括恰当的手势、情态姿势的展示。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体悟、对教材的体悟,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深入地去体会文本、体会课堂。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思维深度的拓展,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进行深度阅读,教师就要有一定的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首先要设置出关键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层层推进;其次要能够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最后,还要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完成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段心灵的旅程。
一位教师在执教《紫藤萝瀑布》时,就抓住了“花语”这个关键词,从玫瑰、樱花、向日葵的花语引出问题:“紫藤萝的花语是什么?这个花语是献给谁的?”当学生说出是献给作者自己,献给顽强的人和所有人的答案时,教师又适时地投影出文章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宗璞写此文时“文革”刚过,身体不适,小弟病逝,等等,然后引出对“花的不幸和人的不幸”的探讨,得出紫藤萝的花语就是“生机勃勃,人开如花”。课文讲解至此已经很完整了,但教师似乎觉得意犹未尽,又提问学生“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无止境”,并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理解此句。学生们自然地想到自己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并谈到将如何面对,甚至谈到了人类文明的传承,等等。教师将花之语与人生之悟紧密地结合起来,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灵魂的洗礼。
三、高雅的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不只是具体的,是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是直接诉诸于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教师就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发现美的情感、美的节操、美的事物、美的心灵,注意体验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感染,欣赏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位教师执教《百合花开》,听后感慨良多,他所营造的课堂的审美情趣难以忘怀。
《百合花开》系台湾作家林清玄之作,林清玄精研佛学,亦通老庄,诸多作品看似简单,实则大巧若拙,禅机暗伏。那么,这位老师以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以充满智慧的个性化审美视角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应该说,此番课前功夫是需要厚重的学力和全面的学养来支撑的。有了真正的对文本钻研的深度和广度,最终才可能产生大气的课堂教学效果。
他的配乐范读,自然、清明、内蕴,构筑了一个充满感染力的“气场”。平和自然、情感内蕴的朗读效果与文本的流畅清新、醇厚浪漫的文风形成了很高的契合度。
对文本的解读更是站在唯美的高度去引领。教者面对文中盘根错节,丝丝相扣的元素,他以语言为“抓手”,引领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去触摸作者的清净心、欢喜心、平常心、柔软心,进而意会文本中百合的意象,感悟作者笔下的人文百合、智慧百合,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创造力。
语文老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学境界?当有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教学境界。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写过这样的话: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是自然。林清玄在文中借化妆师之口说出这样的话: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那么,我们可否这样说:三流的语文老师是仅关注语言文字的老师,二流的语文老师是关注人文精神的老师,一流的语文老师是关注个体生命的老师!一个语文老师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真正关注,需要老师以深邃的智慧的目光找寻文本与学生个体审美的契合点,需要老师去掉功利心,以平和自然之态与学生携手走进文本,需要老师循循善诱,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达成阅读的默契,进而让学生醍醐灌顶,“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林清玄语)。
教师教学生涯中最令人悲哀的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五年、十年一个模样,无论如何再不
能拿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了。为此,教师自己一定要悉心寻找不断前进的突破口,哪怕处在教学中的“高原”,也要克服“高原现象”,有新的进展。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力争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
第二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
摘要:语文教育是最具人格特征的教育。语文教师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感染、陶冶了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的人文素质、人文情怀以及人文智慧。
关键词:语文教师人格魅力人文素质人文情怀人文智慧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她应该洋溢着围炉夜话般的和
谐与随意,弥漫着“侍坐”式的平等和宽容;应该流动着人性的魅力与诗意的光彩,展示着温馨的情怀;更应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而这种教学的理想境界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课堂的多姿多彩、情趣盎然来自于语文教师的睿智机敏、诙谐幽默、博学慈爱……是语文教师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的心。实践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的根本所在。汉语词典中这样简洁的写道:人格魅力结实个体的特质特别能吸引人的一种力量。这种特别能吸引学生的分割美丽从何而来呢?以下是个人的几点体会: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人文素质——语文教师的底气
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是一个内在生命中文化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是意义赋予和意义理解的能力和素质。一个人文教育工作者,缺少独立的人格,缺少人文素质的支撑就会带来学生阅读和个体发展的失落。例如:用筷子和用刀叉在人文素质的人看来是两个民族对人性的不同理解。许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好成绩,整天捧着教参当《圣经》,体验布道文章的内在精髓,感到的仅仅是买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而忘了安徒生的童话之奇特。更有甚者拿着教参照本宣读,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把鲜活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本该是各具灵性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他们的手下变成了一个概念化、标签式、毫无生气的哈姆雷特。这样的教学,不但消融了学生的灵性,也消融了教师的灵性。“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苍白无力。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呢?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说得好:多读几本好书,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是用书堆砌起来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高尚的人文素质是分不开的。而他们的普遍特征都是爱读书,读好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知道《水浒传》、《哈姆雷特》,还要知道李白、莫泊桑,更要知道阿q、保尔。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不断学习中充实底蕴。陶行知先生说:“为了创造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有教师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教师只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那么就有了上好语文课的底气了。
二、人文情怀——语文教师的人气
人气是时下较时髦的一个词,人气指数能反映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心目中的感召力,那么提高人气指数最根本的要点在哪儿呢?应该是爱心教育吧。陶行知先生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先生强调“教育植根与爱”。有了教育的爱,教师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暖阳下,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走路,微笑着面对教师,课堂上才会出现畅所欲言,群情激昂的景象。教师要赢得孩子天真的童心,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孔子之所以被誉为万事师表,关键在于他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他的学生来自各诸侯国,出生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他对学生不分智愚,不分长幼,不分勤惰,不分恩怨,一概热心教诲和鼓励。其次,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必须丢掉师道尊严的“面具”,允许“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不能以虚言欺骗学生。第三,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学生的宽容上。宽容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作任何解释,只给她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许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最后,教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学生的责任感上。教师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于无言感动之中受到心与心的感悟,教师不能奴化学生,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唤醒、体会。罗森塔尔把他的“权威性谎言”实验产生的效应定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因为皮格马利翁用他真诚的爱才使石雕变成了活生生的少女,
第三篇: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漫笔
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漫笔
吴志强
〔吴志强,男,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人格的示范作用。被誉为“俄国教师的教师”的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传统的尊师重教,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畏和服从,但征服学生心灵的还是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即道德、情操、修养、学识、才能和与学生的感情。语文教师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励和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为此,探究语文教师人格魅力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崇高的师表风范
乌申斯基把教育者的人格视为“基础”,说它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蔡元培先生也曾说:“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可为人师的榜样。”那么,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就是对“师表风范”的最佳诠释。
从理论上讲,语文教师要上承中华民族几千年之传统美德,下扬当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心胸豁达、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鞠躬尽瘁的师表风范。而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才能用古往今来正直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高尚的信仰和追求,去熏陶学生,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都能推崇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夙愿,都能颂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傲气,都能欣赏渣滓洞烈士们“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的铮铮誓言。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崇高的“师表风范”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仰慕感、敬爱感。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效仿老师,甚至追随老师。汪曾祺先生追随沈从文大师就是一例。用汪曾祺的话说:“不能说我在报考志愿书上填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从文是对我很有吸引力的”,“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反之,语文教师超越功利的无私关爱,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显的。《新民晚报》载:一位30年前高二学生因写了一篇记述跳进池塘救人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满分和八字评语“其勇可嘉,其行可贺”,竟然改变了他的理想,“直至今天做了30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此,我想起了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的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样的老师不就是我们身边的“神”吗?
不可否认,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而如此的课堂氛围就是来自语文教师的身正典范、睿智机敏和博学慈爱的人格魅力。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的孔子早就提倡“以身作则”和“三省吾身”,强调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和熏染作用。正因为他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统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后生可畏”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才使后人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由衷感叹。
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渊博的学识
教师,除“身正为范”之外,还要“学高为师”,即要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教师的天职就是把人类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知识加以选择和概括,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以最快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正因为如此,“学生眼中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绝不会欢迎那些胸中无书、目中无人、古板单
一、不能点燃他们心灵火药的“老师”。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所谓“语言和文化”,有着广阔的天地,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以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的《语文》教材为例:从先秦的《诗经》、《离骚》、史传散文,到汉魏晋的诗歌、辞赋;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中外现当代诗歌、小说和戏剧,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如此宏大的教材,如语文教师读书不多、不“杂”,文化底蕴不厚,对有关知识没有独特的领悟,怎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学生如坐春风?怎能慷慨陈词,让学生悄然动容?又怎能亦庄亦谐,使学生既得乐趣又得理趣呢?马卡连柯早就提醒过我们:“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大概也是这个理吧。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传统教育中流行了多年的口号。既然口号流行多年,就不能说它没有积极意义。但我以为语文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包括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一桶水”是不是少了,应该是一条“河”,是一条常流常新的“河”。因为这条“河”是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河”水少得可怜,怎能谈得上“教书育人”和“诲人不倦”呢?比如讲王维的诗,教师对水墨山水画知识一窍不通,就不可能以苏轼对王维的赞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揣摩“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一位年轻的校长去听一位老师上几何课的故事,校长思想完全沉浸在老师精湛的讲解中,以至于老师问学生:“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时,这位校长全然忘记了自己是来听课的,竟举手说:“我!”。苏霍姆林斯基称赞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也看好这位数学老师,他立业之本雄厚,能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魅力,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算是给我们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样板课”。
我还记得,60年代的师范学院给我们师范生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一笔字,一口话,三百篇”,即一笔漂亮的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背熟三百篇文章。其用意就是让我们这些将要做老师的人,要有一点安身立命的“本钱”,不能滥竽充数,误人子弟。无怪陶行知先生会这样说:“为了创造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有教师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以设想,教师板书娟秀潇洒,朗读声情并茂,语言清晰流畅;整节课上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气氛;有兴味,有意境,有拓展„„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这样的课学生怎能不喜爱呢?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语文教师确实“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我们能让学生恰到好处地领悟“语言和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不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吗?我就主张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虽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但起码应该掌握“关于信息的信息”,听得懂学生在讲演中或在作文里提到的“欧佩克”、“WTO”、“基因破译”和“迪克牛仔”吧。因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指导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的精神写照。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一生确实是在汲取知识上进取,在传授知识中度过啊!
三、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创新的精神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传达了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今日之语文教师就应该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常规,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思维求异。简言之,就是让他们去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因此,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体现在能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能不能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程下的好课标准,是要看教师能否变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完成没完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能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是否还给了学生。一句话,就是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学起来融洽、自主,平等与教师对话,交流情感,完成教学内容。假如老师还用一种模式教每一堂课,还用一种方法教每一篇文,还用一种思维来束缚学生,那学生能学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吗?
鲁迅早就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语文教师就应当支持“一千个读《红楼梦》的学生,心目中就应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思维。前几年,在教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大多数老师都搞过续写结局的训练,虽然我们都知道是在“狗尾续貂”,但学生写出来的“结局”却能让我们大吃一惊。讲鲁迅的小说《祝福》,只介绍一点时代背景,让学生读书认真,以“我看鲁镇”、“走近祥林嫂”、“戏说鲁四老爷”、“评说祥林嫂的死”为题目来研究讨论,学生就能提出不少“教参”从未涉及的问题,令人刮目相看。如此等等,那些课虽很粗糙,但她像断臂维纳斯一样,能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心中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加在维纳斯的身上,去感受美的情趣,感受语文学科自身的魅力„„可以推断,那些一味展示自己的精彩,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语文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体味不到个中的乐趣的。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要以创新的理念授学生以“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可以情入手对学生进行熏陶的优势,把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传递给学生,用灵魂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有创新情趣、有创新韵味的课留给学生的精神将是永恒的。
四、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来自与时俱进的气度
语文学科虽说教材变化大,知识更新快,但她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在挑战语文教师,生活在挑战语文教师,我们语文教师就应有与时俱进的气度和魄力,把自己磨练成新时代的“新”教师。无论如何再不能拿那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了。
可是,《中国教育报》对全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阅读书籍中高居榜首的是“教学参考书”,远远超过了小说、教育理论和文史类、时事类、科技类书籍。不少语文教师竟然不知道王蒙和刘心武的代表作或成名作,也不知道《文化苦旅》的作者是余秋雨,《白鹿原》作者是陈忠实等等。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当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和创造者?何况创业社会的到来,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早已成为“古训”,你用那一两本“教学参考书”
能“忽悠”“折腾”几天呢?
有人羡慕易中天在央视“开坛论道”,迷倒“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也有人羡慕“生活中的普通小女人”于丹,7天《论语》心得,而一举成名,被称为“学术超女”。其实,他们只是我们的同行,两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两位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将面临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模式严峻的挑战。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寻找、发现、超越自我;用自己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感染、陶冶学生,教出自我的风采,力争做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
第四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魅力——中学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关键
摘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所酿就的人格吸引力,它是教师的才、情、智、气质、能力、品质、语言 等各方面的感染力的综合,是一个教师的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追求有魅力的教学,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愿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追求的教学魅力,既来源于理论知识自身的魅力,又来源于教师教学的艺术魅力,还来源于教师个人完美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强,就越能为教学过程的魅力增光添彩。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关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赞可夫曾经说过: ‚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迷恋’于获取知识。‛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满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激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激励,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室的激情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把金钥匙,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如:‚你的思维很敏捷‛,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教师用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能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研讨。
教师在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 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 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理智与情感的交融, 这种情感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且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而促进其学业的顺利发展。
第二、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或者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 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性, 更侧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互动。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 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或者可以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民主与理性, 同时不乏丰富情感的政治教师, 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质, 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伟大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高尚的人格常常受到人们尊重、赞许和仰慕, 从而能形成巨大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往往是青少年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 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诚信理念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 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政治教师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敬佩与尊重。第四、有利于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教师情感上的依赖、敬佩与亲近和行动上的遵从与主动合作,是学生对教师的真心信服。威信是通过教师的个性特征、业务能力、教学素养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尊敬而信服的态度,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充分地满足了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的结果。教师的个性特征在威信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动机、自我意识、心理态势、学识能力、教学风格等作为威信形成的动力与支持系统构成了威信形成的内在依据,同时也是制约教师人格价值发挥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基于创造性、主体性之上的独特的个性特征赋予了教师更大的人性魅力,从而具有不同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学生产生着巨大的磁场效应。第五、有利于培育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
作为学生长期学习、模仿甚至崇拜的对象,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来自教师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是学生人格塑造和心灵成长的持久的动力和支柱。有着崇高人格的政治教师, 总是会以公正、客观、宽厚、仁爱、无私的胸怀去关心、理解、爱护、支持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更加容易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价值, 主动地去适应各种变化、挑战、竞争、挫折和失败, 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优良的个性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只要教师的生命融入事业之中,生命和使命同行,教师的人格魅力就能闪发出耀眼的光辉!
第五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塑造
教师人格魅力,是实施教学的有效条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本文阐述了人格、人格魅力的含义、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及教师完美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 学生的影响 塑造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最核心的是要有人格,否则就会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教师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为人处事等都决定着教师以德育人的成效。教师人格比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更显著。因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影响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人格的涵义
人格,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个性。从伦理学上讲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从法律的角度讲,是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社会学中把人格定义为人品。“格”即标准、度量、规格、品质,“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就是讲人要有良好品行和做人标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可以感染学生,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教化学生。高尚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崇拜的偶像,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是无声的号角,会对学生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人、成才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比有形的言语教育具有更强的心灵渗透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最直接的示范、导向作用。在当今时代,大多数人知识的快速增长,能力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是在学校完成。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人、成长影响巨大。
2.1 教师的广博学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是知识与智慧的交流,教师充满创新的教,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内在的人格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具有宽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系统精深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满自信与激情,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得他的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对本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与动力。
教师的学识不仅表现在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上,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熟悉上,还表现在对现
代科技、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的了解程度上;甚至还表现在对当前乐坛、影坛、文坛、体坛等信息的了解上。假如教师在讲解问题时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对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时政、流行音乐、畅销小说或时尚体育能侃侃而谈,娓娓道来,科技风那学生必然是“信其道而亲其师”。
2.2 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仪表、为人处世乃至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待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信任,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言行身教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就依照老师的言行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高尚品德,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侧,为人师表,做到育人先育已,育已先育德。用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育和规范他们的言行,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3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一般性格开朗,不怕挫折,遇顺境时不骄傲,遇逆境时不消沉,头脑冷静,处理问题稳妥得当,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拥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情感表露,在教师人格的内涵中,教师个人的情感是制约人格形象最基本的要素,情感智慧确定教师的人格,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永远不能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善良、真诚会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去接纳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或歧视某些学生。胸怀博大,能容下个性不同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用善良与真诚感染每个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蹲下来和他们进行心灵对话,用浓浓的情去温暖学生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2.4 教师正直、宽容能给学生自尊和自信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保持情绪状态的其本条件。宽容就是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在工作中,教师往往喜欢关爱成绩好的、听话的、聪明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而缺少了一份关爱,多了一份挑剔。如果对待成绩差的、淘气的学生,教师能做到宽容,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能做到对学生内心深处的宽容,就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特点的发展,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教师能做到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