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版第一册全册落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死水 再别康桥雨巷 寂寞 我遥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落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其中,说教材部分包括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落日》是语文版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用事实说话”为主题展开,该课是一篇通讯,曾被编入大学新闻系教材,学习新闻写作的人常视之为范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代表签署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书的过程。《落日》记录了一个极有意义,值得人们“永志不忘”的瞬间,是一篇极能振奋民族精神的文章。本篇课文作为初中升高中的第一篇课文,除了培养学生知识方面的能力外,还旨在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理解新闻写作中所体现的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发学生的“历史之思”。
3、说教学重难点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设置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学习新闻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危机感,让学生确有感悟和思考。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高度。这就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的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探究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苏姆霍林斯基说:“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阅读能够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增强
学生的语感。
2、问题谈论法,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3、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4、讲授法,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主动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
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小组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学生发现思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课前准备,让同学生先自主预习课文。了解本文写作的内容。
第一环节:首先是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会以中国历史上的亡国历史和一位80多岁的老者李庆云先生在日本投降56周年的时候请求北京报社总编辑重新重新刊登《落日》的事件,然后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展示二战期间日军在我国的暴行图片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安排第二个环节的。
第二环节:进入新课的学习:
首先,我会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日本投降之时,《大公报》著名记者朱启平是当年采访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
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给好地了解融入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其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写作中蕴含的感情
然后,解题作者为何以“落日”来命名呢?颇有文学色彩,意蕴悠悠:虽然签字投降发生在上午,但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以太阳旗为其标志,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设计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场景?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场景?为什么?文章的一组小标题相对于《落日》这个主标题,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体会新闻写作的写作特色,找出新闻的细节描写片段,讨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邃的意义。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结合课后练习题二,把握作者的倾向进而体会情感
(1)重光一腿失于淞沪战争后,一次在上海虹口阅兵时,被一位朝鲜志士尹奉告投掷一枚炸弹炸断。梅津是前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著名的《何梅协定》日方签订人。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作者用一种冷静但轻蔑的口气来揶揄日方投降签字代表,让人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2)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作者联想巧妙,联系历史,有一种一雪前耻、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蕴含其中,使人振奋!
(3)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在这里作者从历史自豪感上升到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的危机感,回望来路,语气沉重,有一种透视历史的澄明之感,他指明了民主团结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出路所在,立点较高,使我们每个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份量压在心头
通过分析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深邃的意义和隽永的趣味,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关注现实深化文本
联系我国现实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延伸比较日本和德国在对待历史的方面的差别。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结构上:消息常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一部分我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板书让学生清楚通讯的文体特征,另一方面把文中各个小标题中蕴含的深意指出,总结全文。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词语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
公民责任感——倒金字塔式结构
签字代表----简单肃穆
代表到来----严肃有序--------正义必胜,点面结合仪式开始----正义审判
投降书脏了----不义自毙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其中,说教材部分包括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高中语文版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以“用事实说话”为主题展开,它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描述了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和感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珍惜和平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手法,理解新闻写作中所体现的情感。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掌握新闻的文体特征,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暴行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有效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学习新闻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含义,体会新闻中所灌注的作者的个人感情。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高度。这就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认知能力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解读较多的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存在较多的认知局限,通过本课时的有效探究与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飞跃。这篇文章是学生处于初中升高中的新阶段,具有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热情,态度是积极且富有朝气的。其次,他们已具有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其三,学生们对新闻报道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此时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
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这部分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截取视频,让氛围变得沉重、压抑,让学生体味这种心理体验活动。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二)与学生交流情感,分享感悟,介绍有关奥斯维辛的收集资料
(三)默读课文,让气氛沉重
二、文本探讨
第一部分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罗森·塔尔的简介,导入图片一起进行。并问: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拓展有关新闻的最高成就奖:普利策奖
第二部分朗读
1、先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全文
2、老师教读,挑选个别情感饱满的句子(例: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等等)朗读时要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抑扬顿挫,运用朗读方法与技巧
三、合作探究(把问题写在卡片上,把卡片分给每组,相互答疑)
问题一:文章的开头说“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这应是一幅美好的景象,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真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问题二:怎样理解这一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问题三:文章的13自然段中描写到照片中一个美丽的姑娘,临行前她在想些什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问题四:怎样理解14自然段中“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问题五:在主体部分里,哪些段落控诉法西斯的暴行最为深刻?
问题六:文章的标题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第6自然段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第16自然段中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一连串的否定句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七:在文中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通过以上八个问题的解答,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初步探究全文的思想感情,以此来突破重难点
四课堂小结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五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五【板书设计】
根据作者的参观路线和参观者的表情变化理成一条线索(脉络)毒气室——焚尸炉———牢房———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被锁注视着窒息、下跪
叙述: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感情:恐怖压抑悲愤沉痛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词语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