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专著介绍
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国民精神和崇高人格的人是所有教育永恒不变的宗旨。“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陶行之)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
“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自觉”,“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学专著
中国:《论语》《孟子》《学记》《大学》等
外国:柏拉图《理想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康德《康德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学生的精神世界》、《给儿子的信》等。
阅读教育学名著要回归原点。中国的读《论语》和《孟子》就可以了,外国的读《理想国》吧,还有《爱弥尔》,重点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记住两条读书的经典语录:
1、阅读经典,因为经得起考验,是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精华。
2、回到原点。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我和自己。
也可以读些现代教育学者的文章,比如刘铁芳、肖川、叶澜等,重点推荐刘铁芳,读他的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更是思想的洗礼。
第二篇:《三部教育学专著之我见》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12527005 赵刚 《三部教育学专著之我见》
三部教育学专著之我见
本周我拜读学习了三本教育学著作,分别是柳海民先生的《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黄济、王策三先生的《现代教育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还有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对于我来说,由于本科学习的并非教育学,所以这方面的积累几乎为零,但我既然选择这个专业进行学习,就要用心用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学会生存》。这本书的意义是提醒每个现代人要学会不断的学习去获得持续的生存空间,包括社会生命,职业、专业、与社会生活。生存蕴藏在学习之中,所以我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对整个教育学进行更好的把握。
初读三本书,感觉大同小异;再读,发现各有千秋。几位学界泰斗对教育学脉络的把握和独到见解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编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形成了体系性教材。
古人曾把学术和音乐比对,把学术分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前者曲高和寡,后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几位先生的书风格鲜明,证明了曲高未必和寡,教育学理论也易懂易学 三本书由浅入深,实为教育学求学者的福音。
首先谈谈柳海民先生《现代教育学原理》,这本书面向基础教育,注重专业理论的提高,强调学习的实践价值。本书从编撰上有四个原则:科学性,时代性,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由于这是一本硕士生入学教材,所以本书没有过于深入的讨论教育现象里的哲学和脉络联系,而是用细化微观的角度陈述教育学,更像是用工具书的方式来阐述,方便理解和学习。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本书更倾向于下里巴人,通过规范化条目化的分类让读者可以快速入门,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而黄济、王策三先生的《现代教育论》是一本教育学专题著作,是一本研究生课程教材,着重讨论现代教育。现代教育隶属于教育学,是教育学最重要的分支和组成部分。这本书的基本论点是:
一,现代教育就是朝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这个道路前进的教育。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已经逐步发展为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
相结合。
三,现代教育的开放性逐渐凸显的重要表现,就是大教育观的诞生。
四,社会化教育,终身教育是趋势。
这本书是该教材的第二版改良的初衷是针对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一份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强调教育四个支柱:一,学会求知。二,学会做事。三,学会做事。四,学会做人。四个支柱的终极目的就是使每个人全面发展。这本书注重探讨现代教育基本概念,着重理论体系的研究,抓教育现象本质,攻现代教育矛盾。大篇幅讨论了现代教育的外部联系,如社会基础,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在现代教育的内部联系方面,讨论了现代教育的目的、制度、管理、教学、德育。并在最后讨论了现代教育的研究方法,对教育趋势做出了展望。这本书绝对是教育学进阶学习的佳作。
最后我来说下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学原理》。本书思维缜密,考查社会全部教育现象,归纳整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以社会需要和人类文化传承为逻辑起点,讨论教育学本性,见解,构建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理念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本书的核心观点体系是:教育本质,教育起源,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规律。本书结合了系统论、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手法,结构严谨,立意深刻,相比前两部作品,更入佳境。
三本书由浅入深,给我们展示了教育学理论体系,让身为初学者的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篇:教育学专业介绍
教育学专业怎么样
教育学的本科是没有对口的工作可以做的。因为这个学科专业性不强,又太理论化。如果感兴趣可以一直读下去,做理论研究。没兴趣的话最好找其它的工作或读其它专业的研究生。在国外,教育专业只有研究生以上才设置,可是我国的学科设置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存在很大的矛盾。所以„„(河南大学)
如果你个人能力比较强可能会转行吧,我们这一届的有很多都是在做其他工作,比如,销售经理或者公司秘书,也有在大学做辅导员和考公务员的。还有一些中小学也是可以的,但要通过一些考试。其实,大学毕业你就知道了,专业并不代表什么,找工作也不是很看重这个,主要是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指着这个专业混饭吃的,所以你平时要多做些与本专业无关的活动,这要看个人兴趣的。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会不会理解。上大学不仅是学一个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学文科的不能与理工科相比,大部分靠一张嘴。所以,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黑龙江大学)
我们班将近一半的人读研,一半人工作,像我这样漂泊江湖基本没有,读研的大都是本专业,有一个跨专业的,在西财读计量经济学,余下的北师4个,华师3个,南师2个,浙大1个 西南大学1个 还有河大的 农村硕士几人 工作的大都在教育一线(河南大学)
我觉得学习教育学不一定是为了就业.因为教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点教育学心理学,这不但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而且还对今后的生活有帮助.教育学本科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去学校里教一些其他学科,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中进行实践,这样会更有利于你的教学,这要比其他老师没有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优势更大.我现在本科毕业在北京私立大学当速录老师,我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速录,毕业了正好就赶上了这么一个机遇.在学校里,我可以结合以前学的理论,深入实际了解当今学生的特点,希望以后会在教育学上会有更大的造诣!(哈师大)
我现在研一,学的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主攻方向教育经济学,关于研究生生活我现在正在适应,不能准确地告诉你研究生生活具体是什么样子,好像只有真正完全走完了这个阶段才能更深刻的谈体会。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自我感觉挺忙的,上课,听报告,参加活动,协助老师做研究,前一阵子简直觉得读研比考研还要累。不过,幸运的是,我做的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儿,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楚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了。(河南大学)
我们教育学的我这一届的情况是36个人15个在读研究生,剩下的大部分在高中教书,但是有些只是在教务处做行政工作,工资不会太高,1500左右一般都是.工作都是能找到,但是有些人的工作不是太好,这个专业就是学位越高工作越好找,所以考研的很多.(河南大学)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
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转载自百分网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第四篇:比较教育学介绍
比较教育 :
bǐ jiào jiào yù
研究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的学科。通过比较不同的教育制度,探讨教育的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条件进行取长补短,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一、比较教育的史前时代
比较教育的史前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当不同国家的人们因旅行、贸易、战争和传教等活动而互相往来时,就出现了教育与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最初可能只是口头传递,并逐渐发展到书面描述,从而实现各国教育的交流。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和埃克斯坦称这一时期的教育比较为“旅行者见闻”。
到中世纪及其以后,由于人们跨国界的贸易、旅行、考察和外交活动的扩大,有关不同国家教育的描述、比较和评论也日益增多。13世纪中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Polo,约1254~1324)随其父亲和叔叔访问东方一些国家,并在中国元朝供职达1.7年之久。他口述经人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广泛介绍了东方国家的文化、社会风情和教育状况。
由上可见,对于外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在古代就已经开始。
二、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借鉴时代”
我们前面所说的教育比较,都还没有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严格说来还不能看作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因而还不是真正的比较教育。直到19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但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当地计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因此,人们也把这一时期称为“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借鉴时代作为比较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它的开始就是以1817年朱利安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为标志的,“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也是在这部书中首次被正式使用的。
借鉴时代的另几位重要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法国的库森(VictorCousin,1792~1867)。1831年,身为外国教育情报调查人的库森,受法国教育部长之命考察普鲁土的教育,并把考察结果写成了《关于普鲁士公立教育情况的报告》,为法国政府制定初等教育制度的基本法——1933年的《基佐法案》(Loi de Guizot)提供了重要参考。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教育督察长霍拉斯·曼(HoraceMann,1796~1859),1842年访问欧洲归来,撰写了一本著名的《第七年报告》。这是一份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考察以后提交出来的报告书。日本的文部大臣田中不二□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后,编写并整理了《理事功程》。
本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外国教育经验,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制度的借鉴。
三、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因素分析时代”
20世纪上半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也被称为因素分析时代。
要改革教育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参照国际的教育经验,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转向分析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
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因素分析时代的开端,是以1900年英国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ichael Sadler,1861~1943)发表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为标志的。
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14年陆续发表。这些报告,详细地描述了欧洲各国、美国以及英属领地的教育状况,分析了不同地区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了教育经验,并指出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深受萨德勒的影响,他的研究工作更加典型地反映丁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的特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33年出版的代表作《比较教育》(1954年出版的修订本更名《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康德尔是比较教育史上第二个系统阐述理论与方法的学者,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得出工种主要目的。
第一,“报导--描述”的目的。他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例如分为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师资培训等。他认为事实的报导是不够的和有局限性的,但却是比较研究过程中必要的一步。
第二,“历史--功能”的目的。按照康德尔的意见,比较教育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他指出,不应把教育作为孤立存在的事业来看待,它应同国家背景,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研究。
第三,“借鉴--改善”的目的。康德尔希望通过考察外国和本国的教育制度,研究比较教育的学生能够养成一种更可取的哲学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与康德尔同时代的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还有德国的施奈德(Friedrich Schneider,1881~1974)和英国的汉斯(NicholasHans,1888~1969),他们的比较教育观点基本一致。其中汉斯的思想更接近于康德尔。1947年,汉斯在英王学院任职期间撰写了《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一书,书中他根据影响人的发展的天资、社会和训练等因素,把一个民族的发展看做一个人的成长,认为影响教育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可分作三类:自然因素(包括种族、语言、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宗教因素(包括天主教传统、圣公会传统和清教传统等因素)和世俗因素(包括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因素),并对每一种因素又做了进一步的细致分析。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康德尔、汉斯一样,施奈德也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但与前者强调注重教育以外的影响因素不同,施奈德在强调外部因素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教育的内部因素在国民教育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在1947年发表的《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中,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国民性、地理位置、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宗教、外国影响等外部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他认为,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消极性和积极性、必然和自由、统一件和多样性练两极辩证法的相互作用;二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辩证作用。
在本阶段,比较教育学已经开始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研究的规模还不够广泛,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介绍
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Educational Principle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原理,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学原理也从其他二级学科吸取养料。
延边大学教育学学科创建于 1949 年,迄今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50 多年来,本学科历经坎坷,但作为延边大学主体的师范教育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学科得到了考验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 1985 年被批准招收教育基本理论(现改称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1986 年获得教育学原理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民族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从 1985 年 9 月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开始,本专业已走过了 20 年的历程。目前,本专业设有 民族教育(中国朝鲜族教育)、比较教育、教育行政、民族心理与教育四个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3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4 人,助教 2 人;博士 2 人,硕士 10 人,攻读博士学位的 4 人。1985 年以来,已招收 17 期共 132 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 6 名留学生),已培养毕业 86 名(其中 5 名留学生)。现有 46 名在校研究生(其中 1 名留学生)。
近年来,本学科把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优势及需要结合起来,围绕着民族教育和东北亚地区教育及比较研究方向,承担了多项国家教育部、省、地区和学校的科学研究项目,已出版了 9 部教育专著和编著,参与编辑出版了 2 部韩国学研究的著作,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其中,有一部专著和三篇论文获吉林省优秀社会科学奖,10 多篇获省、地区和学校的优秀教育论文奖。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热爱教育事业。. 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3 .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能够承担中小学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民族教育研究(中国朝鲜族教育)2 . 比较教育研究3 . 教育行政研究4.民族心理与教育
四、学习年限
学习期限一般为 3 年,在特殊情况下或为提高培养质量,可以实行有条件的弹性学制。一般不超过 4 年,优秀硕士研究生可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应补修下列 2 门本科生必修课。补修课程的学习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是申请答辩的必要条件之一。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学位课程的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以百分制评定成绩,75 分以上方可取得学分。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查,可以读书报告或开卷考试方式进行 , 也可根据专业或导师要求定为考试课,60 分以上取得学分。
研究生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后,必须参加在第四学期进行的专业学位课程综合考试。
专业学位课程综合试卷满分为 150 分,每门课各占 50 分,考试成绩达 90 分以上者,准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专业学位课程综合考试科目为:基础理论课:现代教育学原理专 业 课:(1)民族教育学(2)教育心理学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得总学分不得少于 34 学分,专业学位课所得学分不得少于 12 学分,专业选修课所得学分不得少于 6 学分(其中 2 学分限选专业方向课),跨学科、跨门类选修课所得学分不得少于 2 学分。
硕士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六、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论文写作以及社会调查是保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贯彻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并重、论文写作与社会实际调查相结合原则。具体要求是:在教风和学风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道德;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采取讲授、讲座、自学、课堂讨论、做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主要的方式为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课堂学习方式; 指导方法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和发挥所有教师积极性和学术优势。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七、学位论文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培养计划,硕士论文应在具有坚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收集查询国内外相关学科和本学科的新信息,论文应能反映出国内外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做到立题正确、方法可靠、资料翔实可靠,能体现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论文选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 和可行性。2、开题
开题报告的条件:开题报告之前,必须完成本专业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分达到应修学分;外国留学生必须达到国家汉语等级考试所需要求。
开题报告应在第四学期第 4 周进行。由研究生写出开题报告,并以公开形式发表,在专家、教授审议通过后,方可开始论文写作。
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所选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该课题的研究动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论文的 可行性和 新见解或创新点,论文撰写计划 及主要参考文献 等。3、论文的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情况审查,并按《延边大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中期审查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论文的中期检查在第五学期第 10 周进行。考核通过者方可参加论文的预审查。4、论文的预审查
凡是完成 34 学分,综合课成绩 90 分,跨专业硕士生补修课成绩在 80 分以上者,可以提交毕业论文。在第六学期开学的第 4 周开始组织论文的预审工作,首先由导师预审提出论文修改意见,然后再由导师指导小组提出修改意见。经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5、论文的答辩
研究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学术活动或实习活动,在学期间要以第一作者在公开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包括研究生学术论文集中的论文),并且通过专业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学位外语考试后,方可申请答辩。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中后期(5 月 20 日前 后)进行。6、学位论文的写作
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少于一年,字数为 3 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作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做到观点明确,方法新颖,资料充实可靠。能体现出作者所具备的独立完成研究课题的能力,最后交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八、实践环节
在学期间,要参加导师指定的一切科研活动、会议及教学实践,并参加与素质培养有关的一定的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学习进行 20 ~ 25 学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和教育调查(第四学期)。通过教学实践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独立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形式包括教学参观、辅导、批改作业、讲授等,以讲授为主。根据论文的题目,调查教育实际情况,收集有关资料。通过调查培养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调查结束后应写出教育调查报告(5 千字左右)。
九、阅读文献及主要期刊著作类 :
1.《教育原理》柳海民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0 年 2.《教育学基础》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3.《 UNESCO 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4.《现代教育原理》 厉以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年 5.《教育学》 朴泰洙 金舜英主编 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现代教育论》 黄济等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当代教育新理论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8.《外国教育史》(上、下)王天一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修订版 9.《中国教育史简编》 毛礼锐 教育科学出版社 10.《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 崔相录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8 11.《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 北师大出版社 2000 年 12.《心理学》金河岩 朴泰洙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13.《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张厚粲 北师大出版社 1993 年 14.《发展心理学》 张向葵等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 年 15.《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年 1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陈先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7.《教育大辞典》 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8.《心理学大辞典》 林崇德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4 月 19.《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年 20.《教育哲学》 黄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21.《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22.《教育心理学》 李伯黍、燕国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3.《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 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24.《心理学史》刘恩久,王启康等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25.《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5 月 26.《教育基本理论问题》 大河内一男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27.《中国朝鲜族教育史》(朝文)朴奎灿主编,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 年 28.《中国朝鲜族教育史资料集》(一、二、三、四)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29.《民族教育学》王鉴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30.《教育社会学》鲁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31.《教育经济学》 靳希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 月 32.《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张焕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 33.《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郭福昌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34.《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 孙若穷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0 年
35.《比较教育学》,吴文侃、杨汉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36.《民族教育史》,朴胜
一、程方平著,海南出版社,2001 年37.《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全 4 册),韩达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期刊类:.《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所主办,《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出版 2 .《人民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 3 .《中华民族教育》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出版发行 4 .《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教育评论》杂志社编辑出版 5 .《民族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 编辑出版 6 .《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7 .《中国朝鲜族教育》中国朝鲜族教育杂志社出版发行 8 .《课程 教材 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 教材 研究所主办 9 .《社会心理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主办 社会心理研究编辑部 10 .《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主办 心理科学编辑部出版 11 .《社会心理科学》天津市法制心理学会主办 社会心理科学编辑部 12 .《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3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4 .《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 15 .《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 16 .《民族学——人大复印资料》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文化学——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18 .《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主办19 .《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师范大学主办20 .《中国教育报》
中国人民大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