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怎么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以及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以下从三个方面介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智能训练: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适应问题: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怎么教?以上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以及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中借鉴。
(实习编辑:陈兴娣)
第二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7月9日至7月11日,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名师团送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在徐州白云宾馆开班,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执教的都是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他们是傅宏、杨静平、丁家永、郗浩丽、顾雪英。他们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详细讲解和解读,讲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教育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我受益非浅,感触颇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游、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让我知道了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我想到了,把本次培训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在学习上以动力和信心,学生对学习有了信心才会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学好,反之,学习成绩好了心理更健康了,这样学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而95后作为出生在信息飞速发展、改革深入、社会转型加剧的重要时期的年轻一代,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多元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95后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不同于前人,他们以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为显著特征,成为高校校园中的主力军和主旋律。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校园中的极端事件频发,让人们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也只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也只有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足够的研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如自杀、伤害他人这些原本不该出现在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里的悲剧。
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者以全国各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探讨和分析导致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以进一步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一阶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普遍存在问题为情绪不稳定,比例高达到56.6%,情绪不稳定的原因是不太适应大学生活和无法独立处理人际关系。大一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77.63%的人会选择憋在心里,73.68%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56.58%的人选择向父母求助,只有21.05%的同学会选择向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大二阶段,62.67%的学生存在学业压力大的问题。学业压力大的原因有三个点:家长期望过高(93.62%)、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87.23%)和自身基础较差(82.98%)。在遇到该问题时,84%的同学会选择憋在心里,73.33%的学生选择向好朋友求助,45.33%的人选择向老师或学校寻求帮助,20%的人选择寻找父母的庇护。大三阶段,心理问题多发期,98%的学生有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94%的人有学业压力,58%的学生有就业方面的顾虑。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求助的对象也更加多样化,除69.62%的人会选择憋在心里之外,向父母、学校或老师、好朋友等寻求援助的比例也持续走高。大四阶段,调查发现,该阶段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最关注的问题为就业问题,所占比例高达85.9%,学生普遍认为由于就业人数多(97.01%)、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89.55%)、自身就业技能匮乏(88.06%)和就业目标不明确(86.57%)是造成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时,选择憋在心里的学生人数大大下降,除了征求好朋友和父母的建议之外,81.01%的学生会选择向学校或老师征求意见。
在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征具有差异性。大一阶段:情绪不稳定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无法独立的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活不似高中“三点一线”,大一阶段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但这种充足的时间和基本无限制的自由使得许多学生惶惶然,不知该如何度过,由此造成心理上的茫然和不知所措。与此同时,大一新生还发现自己与同学相处时,也与中学阶段有所不同,不似中学时期那样亲密无间,大学除了同寝室的人关系比较亲近之外,与班级内其他同学之间往往很难交心,由此带来了孤独感和寂寞感。(2)大二阶段:学业压力大。大二阶段,普遍在学业方面感到吃力,学业压力大导致部分学生感到焦虑、浮躁、厌学和紧张等。学业压力大的原因分为三点:其一,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其二,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中学阶段的课堂多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动推拉式的学习方法为主,大学阶段,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自主化,管理模式自由化,使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不知所措。其三,原本基础薄弱造。大学的有些课程相对较难,使得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不会而产生厌学情绪。(3)大三阶段:心理问题井喷期。大三是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高峰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学业压力还是像大二阶段一样,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和不知所措。除了学业之外,这个阶段的情感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98%的受调查者声称自己有情感方面的困惑,在恋爱中的失恋、吵架、冷战等都会导致其出现失落、抑郁、焦虑和消沉等心理问题。58%的同学已有就业方面的顾虑,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大三阶段,人际关系问题依然存在并持续走高,宿舍和班级同学经过两年的相处磨合,团体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多,有的宿舍甚至还出现了不同的小派别。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学生感到人心复杂、难以交到知心好友,进而产生孤独感,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4)大四阶段:就业压力大。“毕业即失业”是很多大四学生的噩梦,调查发现85.9%的大四同学有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有四点:第一,毕业生人数多,竞争压力大。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16万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82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第二,社会对较低等级高校毕业生的歧视,许多单位在招聘时存在歧视的现象,任职要求中明确提到“985或211院校毕业生优先”。第三,自身就业技能匮乏,求职岗位要求与自身具备技能存在偏差。第四,就业目标不明确,不少大四学生在择业时容易被社会舆论、同学和家人的意见所左右,非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既不利于择业,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对此提出建议,高校大学生在不同年级出现的心理问题,在解决时可根据不同的年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1)重视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引导。大一新生极容易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该问题可在大一的课程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生心理卫生学》等课程,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改善在大一阶段遇到的不适应问题;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专题小组的课外训练改善该问题,如进行“适应性培训”“独立能力训练”和“野外生存演练”等提高大一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一学生在遇到问题时,77.63%的人会选择憋在心里,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匿名填写问卷的形式,调查大一新生产生问题的缘由,邀请有关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讲座。除了选择憋在心里之外,大一新生还会选择向朋友和父母倾诉,在学校构建以宿舍为单位的心理健康小组,在校外,鼓励家长多多引导大一新生,帮助其尽快适应全新的生活学习。(2)对大二学生进行学业减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业问题,学习虽然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不能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二学生在两年后最终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不能只做埋头学习的书呆子,学业方面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好即可,切忌出现焦躁和厌学情绪。在学习之余,可以多参加社团活动,向优秀的同学学习,跟不同类型的人沟通交流,不断磨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3)针对大三学生,多方合作,共同应对。大三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期,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自身共同努力应对。学校方面: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方面: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方面给孩子减压,生活感情方面结合自身经历,给孩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社会方面:对较低等级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一定的关注,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自身方面:发现有心理问题时,及时向老师、同学或心理咨询师求助,切忌讳疾忌医。(4)提升大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四学生就业压力大,除了每年增长的毕业大军之外,自身职业技能的匮乏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根据就业目标,结合岗位要求进行“沟通交流能力、领导能力、自信心、团队合作、办公软件使用和自律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其在就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希望社会群体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民办高校毕业生,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支持。
第四篇: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北京 张翠平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入。故此,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去的一些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对班主任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首先,班主任要树立现代教育观。班主任老师要从过去当“纪律监督”、“政治说教”、“活动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改变高高在上的说教作风,做到用平等信任的眼光看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用人格力量去影响他们,用平等宽容的方法去教育他们,用友好真诚的言语去激励他们,为实施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第二,具有现代教育学和心理科学知识。班主任老师要加强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要了解掌握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及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帮助和辅导学生,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具有整合各种教育因素的能力。班主任老师要把各项教育、教学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教育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来,培养学生健全的统一的人格。
第四,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班主任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和记录,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做好个案分析,采取多种方法,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真学习、掌握现代的心理辅导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班主任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同样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最重要的品德是为人坦荡正直,有一种凛然正气和坚持真理的作风,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不世俗,不随波逐流,民主、公正、平等、友善。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小学生年龄偏小,仍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据其心理特点,心理教育不能单靠知识传授,简单地说教是不行的,要重视强调潜移默化,从兴趣入手,注重把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班队的活动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2自主性原则。“一切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少年儿童主动地自我教育,自我要求,自我完善。”故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原则,让学生通过自愿参与活动,达到自己教育自己;通过自愿接受,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3针对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在加强计划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抓住特殊的生活“瞬间”,即把握教育契机,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4要体现以身作则的原则。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焦虑、不安、困惑、无助是来自教师的情绪、眼神、语言和行为。可见,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人格力量的提升,用健康的人格,美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才能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一)观察法——这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班主任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寝室、就餐、值日、午饭后至下午上课前等活动时间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越是深入细致,就越能正解认识学生。因为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最能真实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状况、情绪好坏、兴趣爱好和才能特长等。观察学生,教师有时带有一定目的去观察某一个学生的表现,有时就是随意观察去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养成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习惯,以便把握学生的心理信息。
(二)谈话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关键。有目的地找个别学生、班干部谈话,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谈话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谈话前,班主任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采取的方式,以及选择的时间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要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不要使学生感到拘束紧张;要讲究技巧,善于启发学生讲真话;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让学生把话讲完,不要有不耐烦的情绪,边听边思考,联系学生一贯的思想言行和平时观察的印象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不要听了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得出结论。在批评学生时,谈话既要讲究疏导的方法,还要注重谈话时间的选择,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三)研究书面材料法。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从周记我可了解许多情况。学生在寝室的守纪情况,值日工作情况,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等。学生很多“本我”不是课堂上反映出来的,而是在课后反映出来的。通过“知心信箱”更能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如对班级的制度执行情况,家庭情况,对班干部的看法,甚至对科任教师的上课情况,都会如实反映。
(四)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是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种方法。除了向学生调查以外要特别注意向学生家长和科任老师作调查。向学生作调查,最重要的是要亲近他们,同他们打成一片,既做学生的老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深入。
四、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阵地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又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填表、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在每周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做到:
(1)坚持知行并重。心理素质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让学生在行为实践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
(2)坚持学生主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学会自主、自立地处理问题。教学中创设以师生互动、心理相容、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学会通过不断地重复参与各种训练和练习活动等方法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3)坚持点面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的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坚持师生和谐。一要坚持平等性。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自觉地意识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并且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师生双方在人格上享有同等地位。二要坚持尊重性。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三要坚持鼓励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老师不要轻易地评价。四要坚持参与性。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心理行为训练中,完成训练任务。学生自始至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五要坚持目的性。心理行为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设计、实施,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高,教师的目标就可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2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班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达到自己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的目的。
三是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环境。办好“心理健康角”,板报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搞好心理咨询等。
3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主要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课堂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发:(1)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2)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3)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心理暗示。(5)以方法为重点,使学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6)以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教育中,从教师的关心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在激励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自己能行的自信心。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奠定基础。
4把握教育契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育契机,它常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环节和某一特殊的生活瞬间,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教育活动的时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在组织教育活动中,注意把握好下几个时机:
(1)新学期开始之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怀着要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来上学的,这点愿望好比是一点明亮的火花„„但这点火花是微弱的,毫无保护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熄灭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在一开学抓住这儿童赖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火种”,为队员创造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促使其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充分信心去完成今后的任务。
(2)评“优”选“干”之际——在学生心目中,当上队干部是了不起的。抓住这一特点,每年的班队干部选举或“优秀少先队干部”“三好学生”的评选,全部采用通过“演讲”、“自荐”、“自评”让广大少先队员在公平竞争民主的良好氛围中,积极自觉参与,认识自我价值,建立起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
(3)考试前后的心理疏导——考前焦虑,考后兴奋,是多数学生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考后自我调适的方法指导,是心理教育的最好时机之一。
(4)典型的人物宣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一般崇敬英模的心理,引导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请来英雄人物举办“报告会”,以实际行动向英模学习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学生进行的有效的心理教育。
(5)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残运会、亚运会等体育赛事,都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大事。运动员为祖国争光,夺得的每一块金牌背后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而这些恰恰都是活生生的最好的心理教育材料,它告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才是夺得金牌的根本保证。
(6)校园活动之日——校园内月月有竞赛、接待参观、或外出活动等。每次活动前的动员、教育,都是教会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表现最完善“自我”的最佳时机。
(7)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教育、引导活动。
(8)个案跟踪研究——个案跟踪研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个学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存在,比如多动症、抑郁症、学校恐惧症等,为了帮助这些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和心理障碍,班主任要建立个案,作个案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积累心理教育经验。
5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基地
(1)建好“知心信箱”。让学生直接倾诉自己心里的知心话;谈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2)在班级学生自己办的小报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典型心理障碍案例,进行个案分析。
(3)每月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解决学生共同关心或存在的问题。
(4)班级黑板报设立“健康角”。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俱乐部。每一种教育的成功,都取决于主体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胜过老师重复的指导和辅导。学生活动俱乐部为学生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
6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支持。
班主任要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创办家校联系小报,通过教育视点、家教知识、家长园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等栏目,宣传家教方法;用好家校联系卡,使教师、家长互相反馈学生的表现,以表扬、报喜为主,“跟踪激励”教育学生。
采取多种手段实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园区各居委会,村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
总之,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将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创新,为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努力。
第五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拥抱好心情 做个快乐少年》课前调查
你曾经遇到过那些让你不顺心、不开心的事吗?比如丢了心爱的东西,课堂上受到老师的批评,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请自己写一写吧。
事件:
当时我想:
结果那天我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