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让数学课堂老师少“讲”但趣味飞扬
怎样让数学课堂老师少“讲”但趣味飞扬
-------教学设计终稿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对数学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要他们爱上了数学,教师只要授之以‘渔”,他们便会积极行动起来,捕获更多的“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想解决的重点问题便是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等等。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要注意细节的。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如: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从教师角度:对教师讲是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如:教师的设计,不受学生欢迎;学生的突然发问,而教师没有准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等;从课堂教学角度: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的。如: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
目前,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出现一问到底,不论品质;逐题讲解,不分主次;独霸课堂,不顾感受这种状况。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实到实处,因此,我认为本次学习我须突破的难点在于,在新课程这种背景下怎样“少”讲。
1.更新观念,迎接挑战
教师要重新认识中学数学学科,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中学数学教学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的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创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应该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一个个的加以解决。显然,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面对新课程,我们更新观念,迎接挑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绝不能成为一句空话。
2.创设情境,加强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有了兴趣可使人的脑细胞运动加快、神经紧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有效提问,积极参与
现在的数学课,表面上很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
仔细一听,发现大多数问题是“YES”或“NO”式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大多算不上有效提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数学课的类型,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思路。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教材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多留点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有效提问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设计好了,可充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整体的优化。
4.适当讲解,提高能力
“独霸课堂”的陋习,又要反对搞形式,谈“讲”色变。我们应该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构建崭新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精心点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适时引导。数学知识雏形如要进一步的精确化、数学化、形式化,得到数学知识的完整形式,更需要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解题经验,如何把这些经验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同样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没有教师的“讲”,提高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话。但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受到最好的启发,如何讲解才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的简洁明了,解的迅速正确,表达的简明扼要,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教材的特点、自己的风格去研究,认真的思考。
5.情感培育,有效教学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师与生双向交流的基础,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认知主体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放下教师的威严,见到学生主动打招呼,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睦,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而是引导那些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人。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善于激趣、增趣和延趣,必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巧于课始抓准激趣点,课中创造增趣点,课尾找准延趣点,必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尾,趣犹存的迷人境界。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数学学习过程如品尝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有引人入胜、情趣盎然的开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经过,耐人深思、余味无穷的结尾。这样的课,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也会因孩子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而显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魅力无穷。当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其方式也远不止以上所述,它需要教师努力去探索,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带着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你讲多少,讲多少内容,哪些应该你讲,哪些应该留给学生思考,这些都是备课时要考虑的。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少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让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扎根在学生心中。
第二篇: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定稿)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构建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
一、探究新知:以疑诱趣
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针对疑点探疑。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做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数,老师作答。当学生说735时,老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又说2576,老师马上说出了准确答案;学生不服气,说出更大的数(如85763、1098752……),老师仍然对答如流,正确无误。学生感到惊奇,疑问自然产生,“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诀窍”,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想知道这个“诀窍”是什么,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再现:以动引趣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等各种“动”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圆周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先去测量鼓面、圆盘、自行车轮等的直径与周长,并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把其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次“交流”,发现得到的商相同或相近: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最后老师点明商是一个常数3.1415926……用“π”表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圆周率概念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三、难点突破:以思激趣
知识难点如何突破?一味地讲解,绝对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以思激趣。教学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们把全班学生编上号,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说出来,用约数个数的不同来区别“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对于自己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第三篇: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新县福和小学 吴玉林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三、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四、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五、“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蒋翠兰(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我的教学主张: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桂林市临桂县六塘镇小江小学 蒋翠兰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有趣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讲授中激发学生兴趣 有趣的导入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置疑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演示 :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有趣练习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五、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扩展题。
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三角形,我一刀把它剪成两个图形,你猜这两个会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把刚才的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得到一个五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继续剪掉一个角,得到一个六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猜测→动手操作→计算内角和→归纳多边形内角和计算公式)学生以为是本节课内容,所以会很感兴趣的去寻找答案,后面却发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从三角形的内角和知道了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六、“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七、课后练习
1、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直角,结果会怎样?那么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是50°,另一个锐角是几度?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收获了,老师任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