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业务学习笔记一堂好课的标准(最终版)
幼儿园业务学习笔记一堂好课的标准
为了统一认识到底什么是一堂好课,得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初中部参照其它已获成功学校的经验,再参照我校原有的听课评价表,定出初稿,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几上几下的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现已确定了适合初中部实际情况的一堂好课的标准。
(1)教学思想先进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是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学的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知识、智能和身心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缺一不可的,杜绝满堂灌,教师的本领不仅仅是占有知识,而是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了的知识,启发潜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结果。在我校“保证基础,发展个性,服务社会”12字方针指引下,做为“保证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当成有意识、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局限于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卢梭讲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要看作是静态的固定的,而应看作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量越来越大,这并非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减弱,其实恰恰相反,课堂中随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精神发挥的越来越大,对教师授课内容质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提高和发展,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渐趋成熟,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心理上的独立性进入了最迅速发展时期,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其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及辩证观点,必须有一个高水平,高深度,高层次的主导意识,才会让学生信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教师本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及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只有人格化为教师的知识、才能、个性,才能通向学生的心灵,最终达到潜能开发的目的。
(2)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准确,不脱离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以认知目标为切入点,以智能目标为主线,以情感目标为动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不仅要具体明确,而且要分清主次轻重,以提高课堂效率与效益,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可以操作和测试,能及时反馈,弥补不足与缺陷。这学期抓课堂教改,首先抓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要求备课组首先熟悉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教学工作思路,上课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熟练、正确、科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脑中有大纲,要熟悉所教年级,所教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了解大纲对相邻年级乃至整个学段的整体要求,从宏观上一盘棋统筹安排教学时间,把握教学进度。
备课中要充分体现备学生这个重要环节,同时强调各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集体备课是优化备课的保证。统一认识,备课时有几个知识点,哪些需要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在哪里,要求作业的基本题统一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教学能力及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当增加新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兴趣。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思维。
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首先要认真地记录在教案中。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而不是笼统的,每节课的目标与知识点的目标都应是具体明了,还要落实,只要知识点的目标得不到落实,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教案要求详细认真设计书写,克服上课时教师主观随意性,不认真备课写教案,拿起教材随意上课,这样也许会有顿悟和新意,可这种随意性较大地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违背了教学计划的特点,不写教案,浮想联翩,海阔天空与课堂无关的内
容成串,计划内的教学内容讲的肤浅或不得要领,就会大大抑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备好课,写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要求把这种思维活动记录下来(即写好教案),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备课的科学性。
(3)教学内容科学
教学内容要把握内在联系,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教师胸中要有教材,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的点、线、面、体层次结构及相互关系。教师要忠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原有教材不超纲的基础上,增加或扩大现代科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课堂上要明确知识的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讲述的内容要富有逻辑性,精讲精练。精讲不等于不讲。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老师不起主导作用,不讲课,不传授知识。而是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更深一步地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达到要求的更深更高层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提倡教学活动应遵循第一个法,适应第二个法,创造第三个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应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当前教改实验中多采用的发现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快速联想法、模拟法、演示法、讨论法、兴趣教学法、读、议、讲、练教学法等,其目的都是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内在的学习需要,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强烈要求,引发学生的潜在素质。要从实际出发,运用一种或综合运用几种教法,引导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实验与思考。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及能力的发展。
(4)教学过程优化
教学优化是1972年苏联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论引进 教学论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方法。最优化是指“以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提出明确的目的性,并精心组织与安排,科学地选择一种适合教学的方案。根据上述原理,提出优化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要得当,无论怎样的课堂类型棗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竞技课、实验课、活动课都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注意知识的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创造过
第二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
镇海区中心学校
伍朝晖
随着课改的深入,广大的教学理念已逐步被一线的老师所接受,但在对理念的实践上还存有一定分歧,所以就有了“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我以一个一线实践者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一节好课的理解。
一、首先理念要新
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和根本。不管上的怎么样,你的理念总是要新的。让人感觉有别于课改之前的课。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少要有所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样样是新,什么新的理念都非得一一体现,我们讲新理念搞课程改革并不是排斥以前的一切,这主要取决于你的教学目标。总之新理念要有所体现。
二、必需是实惠课
1、学的学生有所获,得到实惠。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读书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学有所获,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得到实惠的课。或是科学概念上有收获,或是能力技能上有长进,或是情感态度上有提升等等。本身老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有所发展,甚至最好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一堂课上下来,看上去热热闹闹,下课后回味起来,一点东西也没有,或是说拽起来就一点点的内容。这种课,课堂气氛再好学生再活跃,都不是好课。
2、听的老师有借鉴,得到实惠。本身我们的老师都是一线实践者,我们一线的老师所关心的,不是某某理论某某理念,而是怎么样有效的落实这些理论理念。另外我想开展“一节好课标准”的讨论,目的是树立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广大教师向上出一堂好课”而努力的一面旗帜。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课堂教育实践水平。所以我认为一节好的课,应该是让听课的老师的可以借鉴,能够学以致用的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实惠课。
3、实实在在的课。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这样教师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上变成把准备好的东西背一遍,表演一下。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课堂有其自身的价值,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在这个
第三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浅析一堂好课的标准
———以初中历史课堂为例
单晓红
摘要:在新课改,新教材下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坏,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课堂所传达的知识,对知识有新的生成,并且对整体知识框架把握准确;二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对课堂节奏的引领,对重难点及延伸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看在掌握基本重难点之后课堂上是否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笔者以从事的初中历史教学为例,谈谈对一堂好课标准的认识。关键词: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于好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接近三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课堂所传达的知识,对知识有新的生成,并且对整体知识框架把握准确;二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对课堂节奏的引领,对重难点及延伸部分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三是看在掌握基本重难点之后课堂上是否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
标准一:学生掌握的效果。
一堂好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看学生掌握的效果,这是课堂的生命线。新的课程标准下,那种单纯、空洞的说教早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早已落后于时代。现代教育在确认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里去,学生是在求知和探索动机的驱使下,通过主动选择和发现获得知识的。目前,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课堂教学的任务大。如何在45分钟内使历史课堂达到新课改提出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成了评价一堂历史课最主要的标准。
历史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曾说:“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索知识的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千方百计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时,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联系现实生活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历史知识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学生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不易理解,学习不感兴趣,如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则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标准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以及对学生的引领状况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过分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考虑教材的实际内容,于是上课从头到尾,都是各种各样的活动:讨论、辩论、观察、分析„„忙得学生焦头烂额,一会儿要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又要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而想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还有的老师是由于上面要求上课时开展活动,于是下面推广开来,根本不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与课堂脱轨,与学生分离,只重形式不讲结果,忽略了具体对象、环境等。
也有一些教师形成了一种意识:即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把学生调动起来的标志就是到处是学生的声音,课堂氛围好,气氛活跃。于是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必然会冲淡教学的主题,把有组织、有内涵、有目的、探求知识的课堂变成了类似于放牛羊的牧场,盲无目的、放任自流,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出现了低级趣味。自己上课时感觉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氛围好,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塌糊涂,甚至于导致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一无所知,能够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这样的活动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注意参考教材实际内容、符合教学规律;注意难易程度的搭配、挖掘,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思考水平,否则,脱离了对象,一切活动都是无用功,一切热闹都是过眼烟云,激不起一点浪花。通过对以上反思,结合自身对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实践,我对一堂好课中教师掌控和引领课堂的能力标准理解为如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得到特定的发展;构建民主平等,跨越时空,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其次教师行为上要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形成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形成补充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最后一定要做到重点突出,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做到对课堂的掌控和引领迎刃有余。
历史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想办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在导课方式上想办法,巧妙设计导课,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在导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或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或巧妙提问,设置悬念;或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或提出目标,明确任务;或启发诱导,步步探究,通过各种导课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导课中活跃起来,增强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在授课方式上想办法,尽可能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历史的事实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历史知识。三是在调动学生上想办法,历史课堂教学始终要按照新课改理念的要求,发挥好学生求知的主体作用。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精心设计和编导好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可以通过分组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扮演历史人物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标准三:课堂上要有思想火花的碰撞。
用思想点燃历史课堂。课堂,四十或四十五分钟,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舞台。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激情、播撒希望。这个功夫可以做在新课的精彩导入上。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新课导入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浑厚,槌槌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历史课堂上的思想火花即使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我每节课的导入都精心设计:其中以“引趣开讲”,“设疑开讲”,“温故开讲”三种导入法为多。
1、“引趣开讲”。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也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时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现在我出一个谜语“和老爷爷赛跑”请打出中国一古代数学家的姓名(祖冲之)。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以趣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设疑开讲”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在新课导入中设置一连串疑问或悬念就是借鉴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我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曾这样设置导语: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吗?林则徐为什么禁烟?英国又为什么向中国输入鸦片„„这都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一一阐释清楚的。这样的导入便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它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温故开讲”。“温故开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的最常用的承上启下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新的教学。”可见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教学法)已成为古今中外学者所推崇。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这样设计课前导语:鸦片战争使英国取得了(稍慢)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等特权,但时隔十多年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这些特权,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扩大侵略权益)的请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于是他们便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历史上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这种新课引入法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通过新旧知识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可见新课独具匠心的导入,就能起到“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所以它既是学生是否“主动学”的前提又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课堂首要条件。精心设置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喜新”是人们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一种方法、一种音调上课。教师上课力争让学生感受到时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也即是要求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当然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就会使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境界就有使学生产生无穷的学习乐趣。长期的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优化的教学情景和不同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创新。例如:现代教育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一味过多过繁使用,效果不一定为佳。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如果还是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不如让老师讲述“圆明园”未焚毁时的盛况和众多数据,不如让学生以此写一则简短的感想,或是讨论一下“我国现在是否该重建圆明园”更有意义;在讲“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教师过多的词语来粉饰赞美“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如让学生动笔算一算“中央红军一年行军二万五千里,大概每天走多少里(大概每天68里)”。随即老师补充到:这期间包括休整、打仗,过雪山、草地,翻越高山、涉过险滩,而我们正常人轻装步行每小时才能八到十里路„„这样学生便体会更深。可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它不仅是促进学生“怎么学、会不会学”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第四篇: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的标准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
周晓宇
我们常常听说某节课很精彩,某节课很有“味”。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一节课上得精彩,上得有“味”呢?一节好课到底应该有怎样的一个标准?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其实不光是我,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曾今的私塾老先生、教育大家乃至现在新时期的老师甚至于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们都深深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对自己本专业的音乐课堂进行一个浅方位的谈论。
在当今新课程教学的背景前提下,我觉得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站在不同的角度标准自然也就不一样,众说纷纭。而且我认为,对一堂课如果提出过高的、过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教育不缺乏理论家,更不缺少理想主义者。在个别所谓专家的眼里,教师不是人而是“神”。因为,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只有“神”才能够做到,我想他们自己也做不到。对于一堂课,越是理想化的标准,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越是不可行的。只有让老师一目了然、容易做到的标准,才是有效的的标准。只有在此稳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升华、去发散、去拔高。上好每一堂课与上每一堂好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我认为,前一种“上好每一堂课”才是教师的必备技能。对于上好每一堂课,我有着自己的一番认识,一节好课不能只是单纯的从上课铃打响开始算起,而是应该具有完整的一套流程。下面我就拿我的音乐教学来说一说我认为的好课的要求(而不是标准):
一、提高教师素质,用语言艺术、个人魅力感染学生
要使学生对课堂感兴趣,首先得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老师上课的语言功底、个人魅力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艺术化、达到用魅力去感染学生呢?
个人认为,第一、老师在讲课时,语言要表达准确、精练、合乎逻辑。第二、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用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传神的姿态、绘声绘色的描述来感染学生,情绪饱满,富有激情,至少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上课的无穷动力,自己也会情绪高涨,激发了上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自然就了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不知不觉的接受你的教学方式,开创“亲其师,信其道”的局面。
二、精心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
要使一堂课上得精彩成功,教师必须要花大量时间认真备课。现阶段我们的老师有的带多个班级的课,这样就会出现同样的授课内容,你会重复好几遍。很多老师都说,这样的课越到后面的班级授课效果就越好。为什么呢?因为在前面授课的时候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在后面的班级都能避免了,所以效果好。试问一下,这样的话,你是在授课中有进步了,但是前面听课的班级不就是你的实验品了吗?你能不能在第一堂课就可以胸有成竹呢?授课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效果不同,原因当然是每个班级学情不同,也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上课的配合能力不一样。其实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尽量克服这种现象:半星期实验课,半星期的精品课。这时候就要求老师你充分的备好课,更要对你授课的班级有全面的了解。或者从其他课程的老师那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借鉴。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认真备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重点、难点、教学目的,不游离于大纲之外,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第二,认真备教材,反复阅读教材,做到烂熟于胸;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引经据典地加以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学生的见识。第三,认真备学情。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方式,采取相应的教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一来,上课时,教师对教材熟悉,教态也就自然,胸有成竹,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课堂效率则会大大提高,事半功倍。
三、狠抓课堂纪律,为高效课堂打下良好基础
各位老师经常在参与各类评比课、观摩课或者观看优质课的录像时也发现,上课的班级因为教师事先有交代,学生的组织纪律好,思想上重视,因而教师授课进程都很顺利,学生也能积极配合。
可是,在平时真正的日常教学中,总有很多的教师感叹上课难。尤其像音乐、美术等常识学科的老师,一堂课已经打铃几分钟了,学生仍然在喝水说话,搞作业或干别的事。等到上课时,学生一般都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弱,注意力易分散。而音乐课本身就是比较”活” 的课程。如果不在一定要求下开展活跃的教学,课堂将是一盘散沙,毫无秩序,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开展。甚至影响到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而音乐课本内容老套,不合他们所谓的“潮流”,对课程内容没有兴趣。音乐作为常识学科,学生思想上也不重视,普遍认为音乐课就是放松课、可上可不上的课。教师授课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不配合,个性学生问题多多等。这时,对音乐课堂有效的组织就成了不能回避的话题。所以,我认为,严格的纪律要求是搞好组织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首要方面。尤其是在所带班级的第一节课尤其重要,“严放松”容易,“松转严”难于上青天。这其实就好比放假,放一个大长假再让你上班,无精打采,没有动力;而如果上很长时间的班让你放两天假,得到一定的休息,工作会更有干劲。所以,如果一开始怕学生不喜欢自己,对他们比较放松,到以后再想抓严则非常困难,学生已经形成习惯,不会再去听你的教导。而如果我们一开始抓得非常严,到后面我们根据学情适当的放松下,学生反而会更加喜欢你,认为老师懂得他们的心理,让他们放松,学习起来也会更加有干劲。
但是如果学生对老师的这门课感兴趣,喜欢老师,学生就会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走,根本想不到会去不遵守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准备,对整个课堂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教学中要及时注意调节和引导,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灵活处理,不因一些特殊情况使教学受到干扰。(黄典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手段上个人认为很有一套方法,可以借鉴)。
说到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课堂的教学也十分重要,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课堂进行时了:
四、生动活泼的课程导入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场戏,课程导入便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在上《梨园金曲》时,因为是京剧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就更少,因此我就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李玉刚来导入,让学生逐步去了解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再比如在《渴望春天》里,我又运用和学生一起背诵语文课上他们学过的散文《春》来进行课堂的导入等等。
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记住,只有多样化,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会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五、形式多样的教法
在各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各班的学情出发,采用不同形式的教法,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切忌不可千篇一律,每个班都是同一种教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无聊,教师也会逐渐感到乏味。
我所带的是七、八两个年级。由于七、八年级学情的不同,教学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八年级使用的依旧是老版教材,很多歌曲、教学内容已经年代久远,学生并不是十分喜欢。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九年级,由于课程较多,学习压力较大,主课老师经常拖堂、考试、作业负担重等缘故,已经有些死气沉沉的感觉了,再加上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心理变化大,容易害羞,不愿意展现自己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也想了不少的办法。比如在上《难忘今宵》时,因为这是一首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因此我也为此设计了一个活动。即让每班音乐课代表、班长负责,挑选主持人、歌手,写主持词,唱这首歌,来模仿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这个活动让学生十分的感兴趣,因为春晚离他们本身就很近,通过这样的方式即让他们对于歌曲本身有了很深的印象,又让他们进一步对音乐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上《美丽的村庄》时,这是一首需要学唱的歌曲,歌词里有很多的“啦”。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闯关类的小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去学唱这个“啦”,学生同时也挺感兴趣,再学习歌曲时也就没那么排斥了;再比如《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我就从历史、政治的角度来讲述长征的故事;多学科协同教学,将不同的学科知识与自身的音乐教学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多样的教学方式,是音乐教学不再那么死板,又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提升了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而七年级使用了新版教材,无论在歌曲编配、内容选定、知识点的划分上确实很不错,比老版要好了很多很多。像《爱我中华》、《青春舞曲》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歌;《友谊地久天长》、《红河谷》是闻名世界的歌曲等等。因此,新版教材适当的歌曲,加上七年级学生向来活泼的劲头,让我的音乐课上起来就十分的顺手。另外,时不时的插入表演环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台大胆进行自我展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六、良好的收尾
一部好的电影,即使到了尾声乃至影片结束,也同样让人回味无穷。有的老师把课上完后,还有几分钟就无所事事,或者认为结束前的几分钟无所谓,没什么可以说的„„本人认为,这是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的。我觉得一节课的结尾跟导入一样重要,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课尾的几分钟,而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又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引起议论,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思维,拓宽思路,还可以鼓励学生表演展现自己。这样长期下来,学生们也会对音乐课也越来越感兴趣,对课堂产生留恋之情。
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这门课,期待着下一节课。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学情的不同来设计一些课堂结尾的教学活动。
以上只是本人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和想法,可能还有些欠缺和不足,各位老师可能因为学科、学情不同,也许不一定适用,但可以借用作为参考,加以修改,形成自己的特点,也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第五篇:一堂好课标准心得体会 2
学习《一堂好课的标准》心得体会
体育组:陈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教学环境,通过教学过程中情感和策略的调整,让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以此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带着事先精心备好的教案走进课堂,依据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化。因为老师们忘记了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动的、有差异性的活的个体。要使教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成为生气勃勃、极富动态和真实教育效果的过程,就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意见,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构建者。学生主动学习以后才会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但是这些都是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教师没预想到的有价值的想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
但是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如果我们教师坚持在每节课留出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小组讨论后安排大组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主动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在其中点拨、帮助,巧妙地进行资源的调配。那么,才会有学生放松的心灵,才会有学生自觉地发展,这样的课堂一定会焕发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基础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成功教师的课堂亮点就是和学生的有效交流。
第二,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尽量是开放式的。也就是一个问题下去,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不是让学生觉得:怎么我想说的答案被别人说了,那我还说什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还有另外一种回答方法了。想说的内容有了,那么学生要说的欲望也就产生了。
第三,学会捕捉。在教学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上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投入程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产生的困惑等,都是课堂的可贵资源。这些活资源往往是神来之笔,是深入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维纵深发展、激发学生独创性的重要火花,更是激活课堂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