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直接影响着班集体整体风貌和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复杂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苦工作。尽管每个班主任都为班级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则事倍功半,甚至费力不讨好。
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工作模式。这是由班主任自身的性格、学识、修养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我们的班主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保姆型:责任心强,性格温和,苦口婆心,认为学生是孩子,无自立能力,时时处处不放心,凡事大包大揽,跟前跑后,终日唠唠叨叨,忙忙碌碌。警察型:只重视他律,忽视学生自律。其工作模式一般表现为我讲你听,我说怎么,你必须怎么。处理学生中的问题一般实行高压政策,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学者型:一般讲,这种类型的班主任都是教学业务过硬的教师。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征服了学生,在学生中形成广泛崇拜。在教育学生上习惯“抓大放小”,注重抓文化课学习、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不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不甚追究,善于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依靠或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则很少事必恭亲。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基层组织,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通过班集体来进行的。班级管理也是最基层的学校管理,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是全班同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班级各科任课教师和学生集体组织联系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应试教育视野里,班主任工作管理具有边缘性的特征,其岗位具有业余性的特点,使得班主任在强化“管制”职能之外,其它职能的改造处于随意化状态。与此相应,国内研究或被锁定在应试教育框架内总结成功经验,或引进西方班级管理理论,缺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教育格局里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定位”发展研究,从而使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批判变革现实、引导发展创新方面显得软弱无力,难以在系统性的创新教育改革潮流中把握与超越自身。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班主任工作须紧跟时代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把握开放性、综合性、民主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反思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初步建构起创新教育视野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使我们找到超越传统的“去向”与“路径”,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班主任每天所面对的很多时候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很多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其阻碍作用,而如今的学生的心理更为复杂,接受能力更快,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小事也发挥出大作用,利于学生成长呢?班主任工作模式就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它应该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优化,从而立于学生成长,利于教师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工作者;班主任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和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一千秋大业中,班主任工作发挥着极其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纪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繁杂,较之常规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所以,要求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思维和变革,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生的精神领域,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思考,以“开放性”、“多样性”、“民主性”、“ 专业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比较和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具体的工作由班主任来做,班主任和班委会干部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以班主任为典范,带动学生干部的风范,以学生干部的风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建立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学生的年龄弱点、难点、特点、亮点,在广泛讨论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究制定各种班规制度,把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人是有其素质标准的。即(1)高度的民主意识、民主行为;(2)高度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3)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4)开放的心态;(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6)合作与竞争意识;(7)责 任与质量意识;(8)效率和效益观念;(9)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0)崇尚真理,不迷信权威。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我们对班主任提出的具体培养目标。为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角色,教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生存发展,做学生的引导者、心灵导师。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思想及全纳教育理论的影响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 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区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小学生的模仿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好恶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因此,班主任工作便显得更为重要。面对当今小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加,抗挫折能力弱等现象,以及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导 致人的认识能力存在差异、价值取向多元化,出现教师与学生家长教育价值取向的沟通问题……为此,我们需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班主任工作,以“为学生一生负责”为教育宗旨,开展此项研究,探索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模式,总结概括其特点,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切实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课题研究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助以实验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经验总结法等。
(1)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中,主持人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德育文件,学习《新时期给班主任的建议》等书籍,认真回顾总结几年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了此项实验和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信心,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在研究中,按照课题进行调查、分析,在研究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修改实施方案,再实施、再评价的方式进行。
(2)实验研究法
以本班为实验班进行研究,注重发挥其评价、激励作用。注意观察实验班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及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变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向教育目标迈进。
(3)调查分析法
在实验之初,我们通过常模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档案。在实验中,按照学生的呼声对工作方法和模式的,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4)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德育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设立个人档案,进行跟踪教育。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验中,定期对前一段实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和验证,撰写出实验成果,进行推广,再验证、再提炼、再升华,使之逐步完善,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一)实施步骤设计
1、准备阶段(XX.12-----XX年.4)
(1)学习内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优秀班主任教育工作的研究理论。
(2)采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有关情况。
2、实施阶段(XX年.4----2010.7)
通过对课题进行深入的行动研究,不断总结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模式。
(1)调查分析阶段(XX年.4---XX年.7)
(2)策略设计阶段(XX年.7----XX年.12)
(3)对比实验阶段(XX年.12----2010.5)
3、总结成果阶段(2010.7----2010.12)
对第二阶段研究工作中提出的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等教育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优化策略,将各种策略系统归类,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进行成果交流。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研究成果概括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德育文件,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从班主任工作的实际,从分析班主任工作模式构成入手,认为保姆型、警察型的模式在很多方面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应该是指导的、服务的。课题组首先明确新时期班主任的特点。
1、开放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要培养和教育学生做到“四个统一”,这就要求班主任主动进取,自觉更新工作方式,要有“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勇气,从社会的变动发展中把握学生思想起伏变化的轨迹,审时度势加以引导。
从开放性特点看,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精神领域的一种探索。班主任要通过敏锐的眼光,积极的思想,针对时代的新特点,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2、综台性
就教育目标而言,不仅是着眼于学生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且是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这意味着班主任工作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体,面向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由单一功能向全面发展功能转变,由单层面功能向多层面功能转变,由限制性功能向发展功能转变”,采用多种教育方法结合,形成教育系统网络,促使学生整体发展。
3、民主性
新时期,班主任与班级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从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来看,我们培养的人要有主体意识,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给予学生自主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其次,从班级工作实践来看,搞好一个班级决不是单靠班主任的个人能力就能实现的。比如就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来看,学生的迟到、早退、两操活动情况、卫生的打扫与保持、自习的纪律、作业的完成与收交、安全教育……,非常复杂,如果都靠班主任一个人去查、去管,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自己做班集体的主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研究过程中,我努力在班级管理上实现民主,问题从学生中来,也从学生当中解决,调动每一个人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能力。
4、专业性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具有具体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而传统的班主任只凭经验、就事论事。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用简单单一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他们的思想认识不一,心理特征各异,假若撇开个体上的差异而统一要求,统一管理,难度是相当大的。所以,在研究期间,我不断学习新时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断充电,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富有时代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新人。
3、坚持差异主义原则
不同的生长环境会让家长有不同的教育原则,我们应当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不可直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家长的身上。与不同的家长交流,应采取不同的谈话策略。
(五)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好几位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哪位教师单独创造出来的,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给老师的建议》
《当代班主任》
《好孩子 好习惯》
《班主任之友》
《班主任》
(二)研究成果
几年来,认真学习文件,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模式,并撰写了研究论文、论证报告等,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
六、研究后的思考(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总结出来以下几点基本经验:
1、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实验班研究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是推动实验班认真开展研究与实验工作,并保证课题研究质量的关键。
2、抓好学习培训和信息交流,对开展研究与实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专家、学校领导与研究人员三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科研成果。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与之接触时间最多的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优劣,同时班主任工作也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认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特点,更新班主任工作理念,重建班主任工作模式至关重要。我们要充分把握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开放性、综合性、民主性和专业性特点,反思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重新建构起创新教育视野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以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适应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工作直接影响着班集体整体风貌和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复杂工作,又可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苦工作。尽管每个班主任都为班级管理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但效果却迥然不同,有的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和好评,有的则事倍功半,甚至费力不讨好。
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工作风格、工作模式。这是由班主任自身的性格、学识、修养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我们的班主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保姆型:责任心强,性格温和,苦口婆心,认为学生是孩子,无自立能力,时时处处不放心,凡事大包大揽,跟前跑后,终日唠唠叨叨,忙忙碌碌。警察型:只重视他律,忽视学生自律。其工作模式一般表现为我讲你听,我说怎么,你必须怎么。处理学生中的问题一般实行高压政策,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疏导教育工作。学者型:一般讲,这种类型的班主任都是教学业务过硬的教师。以自己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尚的人格征服了学生,在学生中形成广泛崇拜。在教育学生上习惯“抓大放小”,注重抓文化课学习、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不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不甚追究,善于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依靠或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则很少事必恭亲。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基层组织,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是通过班集体来进行的。班级管理也是最基层的学校管理,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实施者,是全班同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班级各科任课教师和学生集体组织联系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应试教育视野里,班主任工作管理具有边缘性的特征,其岗位具有业余性的特点,使得班主任在强化“管制”职能之外,其它职能的改造处于随意化状态。与此相应,国内研究或被锁定在应试教育框架内总结成功经验,或引进西方班级管理理论,缺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教育格局里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定位”发展研究,从而使班主任工作研究在批判变革现实、引导发展创新方面显得软弱无力,难以在系统性的创新教育改革潮流中把握与超越自身。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班主任工作须紧跟时代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把握开放性、综合性、民主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反思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初步建构起创新教育视野里的班主任工作模式,使我们找到超越传统的“去向”与“路径”,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班主任每天所面对的很多时候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很多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其阻碍作用,而如今的学生的心理更为复杂,接受能力更快,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小事也发挥出大作用,利于学生成长呢?班主任工作模式就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它应该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优化,从而立于学生成长,利于教师发展。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工作者;班主任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促进和指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综合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为祖国培养人才这一千秋大业中,班主任工作发挥着极其巨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身心发展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我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发展,培养和造就面向世纪的一代新人,班主任的工作辛苦而繁杂,较之常规的班主任工作,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管理,思维方式,工作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根本的变化,所以,要求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要有思维和变革,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学生的精神领域,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思考,以“开放性”、“多样性”、“民主性”、“ 专业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比较和选择,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自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在工作中不断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关注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的管理是宏观的,更具体的工作由班主任来做,班主任和班委会干部要以身作则,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行为规范,以班主任为典范,带动学生干部的风范,以学生干部的风范带动学生的规范;建立制度,规范管理,针对学生的年龄弱点、难点、特点、亮点,在广泛讨论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究制定各种班规制度,把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共4页,当前第1页1234第三篇:班主任工作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4年高中新课改以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高中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秋季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哲学,第一次确立了“为了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高中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水平,根据班主任个人特点和每届每班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做好班主任工作,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更大发展。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承担了“高中班主任专业化”课题研究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新课改彰显的教育本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要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依据和借鉴,结合学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主任个人的特点,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做到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会启迪、开发、创新。在教育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多面型、全能型发展,一专多能、德才兼备,适应教育工作竞争发展形势的需要。
2、班主任不断对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彻底摒弃“警察式”“家长式”“保姆式”的班主任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民主、和谐、各具特色、蓬勃向上的现代化班集体。
3、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班主任工作策略,研究班主任的个性特点,以班主任的个人特点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使班主任成为各具特色的创新型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相关的教育政策法规。
2、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如主体教育理论、人本教育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差异心理等。
3、汲取有关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书籍中的先进的理论,如《班主任必读》、《班主任工作漫谈》、《课程与教学论》等著作中的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专业化,提高班主任自身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尊重班主任老师的个性特点,帮助班主任老师分析并发现自己的个性,并结合班级学生特点,让每个班主任老师都能带出自己的特色班级,在全校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向上的创新局面;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观察和查阅文献理论资料,确定班主任的个性特点和创新潜在特质;通过个案研究、案例研究指导班主任进行行动研究;通过调查教师和学生、通过经验总结将研究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参加了不同形式的班主任培训学习。参加课题以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制定方案,强化落实
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成员与各班主任一起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各班级学生特点,结合班主任的实际情况,找出班主任自身特色与学生特点相吻合的最佳切入点,选定适合班主任自身特色和班级特色的子课题。同时,让各班主任制定出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并认真落实、实验、分析、比较、总结。学校科研处为每位班主任配备了专用档案袋,所有有关子课题研究的资料都分门别类地存放于各自的档案袋里。
(二)多措并举,强化培训,深入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将理论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课题组多次组织班主任老师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学习《班主任必读》、《课程与教学论》等著作。并组织班主任通过网络,学习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我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撰写了许多心得体会。读书已成为我的习惯,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我成长的源泉与沃土。
除此之外,我还采取多种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求达到最好的实施效果。学生工作处不定期印发班主任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或者从国家政策和理论角度引导班主任的思想,或者从事实的角度提醒班主任。对于主题班会,我采取“计划――实施――反馈――总结”的方式来进行。先由班会主持人多方征求意见,写出主题班会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记录出现的问题或者意外情况;实施后要有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是班会课的收获,也可以是班会课的感受或者是其它想法;最后我写出班会课的总结,汇报给学生工作处相关人员。
这样,通过理论指导和学习,我的主题班会和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提升――指导实践”的基本规律,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在这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懈努力中,我的班主任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热情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同一主题班会,形式万殊,异彩纷呈。这种看似简单实则繁杂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时至今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讲座,和师生共同探讨班级管理、学生心理和教育心理等课题。对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心理进行了具体会诊,分析了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应对压力的主要因素和教师存在压力的基本表现,教给我们进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方法。通过讲座,班主任老师感触颇深,觉得专家就是专家,他们道出了我们深感困惑却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次问题。从而解决了自身的困惑,轻装而奋然前行。
3、我一直坚持每周一节正规班主任例会,小会看情况找时间随时开。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想办法落实学校会议精神,抓住本班的主线,设法突出本班特色。为响应国家号召,认真贯彻“阳光体育运动”,我利用大课间时间,安排学生练习健美操。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整体责任感。
(三)认真落实,积极督促,全面推广
学校各级部每周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的班主任例会,始终抓紧“高中班主任专业化”这一根主线,既高屋建瓴总体布局,又着重落实,区分主次。每次班主任例会讲两个案例,并定期进行经验交流。进行交流的前提很明确:讲你管理工作中最有效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做法向大家介绍,不要像工作总结一样,面面俱到。结果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特别是深受青年教师的欢迎。一个青年教师说:我学了他们的经验,可以少走多少的弯路。所以,我们的班主任例会开的很有实效,大家想听什么,就提供什么,绝不流于形式。有时一周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一次集中时间还嫌不够,我们也采取书面形式作为补充。本学期,我们增加了一个环节:每次例会,请一位班主任做15分钟主题发言。可以讲一个教育案例,可以介绍自己班主任工作的得意之处,可以谈谈自己的困惑,引出一个话题。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但中心发言人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在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的基础上,我也认真总结,强化积累。将自己的实验课题及经验教训或者即时感受定期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装入班主任的专用档案袋里。与此同时,科研处还负责将班主任的各种论文、教育案例、主题班会、经验交流材料等进行汇总,编订成册,以《高中教育纪事》的形式下发到全校所有老师手中,以进行全面的经验推广应用。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也有不少困惑与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热情有余,理论深度不够。
2、班主任教学、管理和科研时间紧张,压力大,工作繁琐,任务繁重,有时疲于奔命,难以获得最佳的研究效果。
3、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有高校的相关专家能屈尊与我们一起研究,能及时给予我们必要的理论指导,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我想,我们的研究会更有成效,我们的收获会更丰盈;高校的专家除了获得亲自的一手材料外,也会有不虞不菲的收获。当然,如果班主任老师能有充足的时间,能有适当的压力和工作量,研究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不管怎样,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以更大的热情更加深入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之中,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加强反思,认真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大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
班主任专业成长中的创新特质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但前提是尊重班主任老师的个性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程序,针对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因材因势,择机择时,激发诱导,多方培养。只有将班主任培养成千人千面,才能带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班级和学生。
第四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二者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我校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谈不上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六年级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提出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交流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县局教学改革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工作模式陈旧,方法死板的现状,我校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突出的特色工作是: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学习坚持每周业务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开展了“苏家塬小学教师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开展“学帮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求突破。“学”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要求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计划、心得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帮”指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青年教师观念新,接受能力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指开展形式多样教学竞赛活动,包括一人一课、同职称赛教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比中求发展、谋突破,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在过程中练本领,在“两个常规”的总要求下,学校从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业务、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细化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扎实开展,特别是制定了《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考核办法》和《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热情,推进课改实验的快速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五步。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成绩与不足
经过一年的精心实施,现已在全乡推广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3、学校开展阶段性反思工作还不十分扎实,教学反思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们将处于完善、继续探索、研究、总结之中,无论怎样,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六、今后设想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如一棵大树正变得郁郁葱葱,“生活与数学如何实践”、“快乐课堂、快乐英语”等教学模式正如一棵棵幼苗迎风成长,这一切凝聚了全体教师一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但仍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虽有新的突破但教学示范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等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发挥成果引领、专业指导发展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广应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根据山区教师队伍现状、教育水平的现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找准突破口,以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形成的经验为指导,强化和细化过程管理,在山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2010年1月18日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
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践(现)社会公平的大事,也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构建了流动人口学龄儿童“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探寻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联动促统一、师生互动求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 子女 教育问题 模式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我镇的地理位臵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来观察。
我镇地处太湖南岸,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地板业、线条业、化工业的迅速兴起,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流动人口就业的机会,因此,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我镇已有流动人口4000多,随其父母迁移的学龄儿童近100人。要解决这么庞大的外来学生队伍的入学问题,对弹丸之地的旧馆镇来说可谓压力不小。
(二)从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和平等性的内涵来认识。
董惠铭在《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一文中阐明:教育的公平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公平发展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的保障。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他们是当地财富的创造者,是纳税人,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子女理应成为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的成员,理应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
(三)从流动人口子女缺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思考。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其家庭本身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今天的教育问题,在明天肯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
面社会和政府对这些家庭救济性的投入会更大。
(四)从我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现状来分析。
1、掌握知识的差异。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域,其子女在原籍受教学的教材不同,要求不同,使其掌握知识水平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见表1、2)
*课题组负责人:钱景芳,课题组成员:唐国平、金林元、胡雪刚、王新民、陈志红、赵建春、慎敏敏。执笔:唐国平金林元
表1流动学生适龄儿童原籍统计表 2002.9 表2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前期对比表
说明:测试对象为2002年第一学期二年级学生20名和所在班级52名本地生。测试时间为流动生刚转入时,评价标准相同。
2、行为习惯、文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等都不同于本土学生。
3、流动人口子女身理心理大部分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弱势群体,由于其父母的流动性,导致其子女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4、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子女的学籍管理比较困难。
5、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几年,虽然我校接纳了部分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入学,但学籍管理上不规范,教育质量上不保证。为了使流动人口子女及时地纳入到本土学生群体中接受正规教育的轨道,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家庭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辍学或流失。因此,此项课题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对农村流动人口(一般指在本地暂居一、二年)学龄儿童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以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学习现状,分析其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形成一系列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档案;
3、构建我校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学籍管理模式;
4、探寻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本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具体的操作
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学生的谈话、观察、家访、问卷、填表统计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摄取了大量的信息,为进一步设定研究策略打下基础。
(一)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及其本人基本情况调查。
1、流动人口家庭主要人员职业及经济状况调查表(见表3)
2、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环境及其受教育状况的调查(见表4)从表3中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的占46.8%,是初中的占42.9%,是高中学历的仅占7.8%,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优秀的只占13%,无所谓的占39%,家庭辅导偶然的占41.6%,不管不问的占了48.1%,辅导方式采用压服式的占了48.1%,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项中课外读物少的占80.5%,无工具书的占77.9%,无电视机的户数占91%,大多数家庭是无钱购买。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基本特征。
我们综合各种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在本地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综观其家庭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条件差。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学生固有的学习条件严重滞后,必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2)家教方法缺乏。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一家庭“文化沙漠”现象波及到孩子身上。这类家庭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思想上重视子女学习但无方法。他们从自身由于缺乏知识而造成社会地位低下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寄希望于孩子,渴求子女发奋苦读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往往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无指导方法或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或一暴十寒。表现为:知识传授采用注入式、压服式,缺少说教,谈话时态度蛮横,缺少正面鼓励,孩子犯错时动辄加以体罚,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二是既不重视又无方法。这类家长,老师最为头痛。这些家长大多自身文化素质处于最低层,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不参加,上门家访无人,教师很难与其取得联系、沟通。失去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3)成长关注贫乏。家庭环境差,流动人口多为打工,劳动时间长,家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之流动人口群居现象普遍,造成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相处环境差,因而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身心等了解严重缺乏。
(4)精神生活枯燥。家庭的低收入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贫乏,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前提,也就很难创造愉悦的精神生活。没有课外读物,没有智力玩具,没有琴棋书画,没有电脑网络、电视、卡拉ok等,在如此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下生活的儿童其精神生活世界如同一片荒漠。再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品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力。衣冠不整、聚众赌博、打架骂人、满口粗话脏话、极个别小偷小摸等,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对原本缺少正面教育精神食粮的流动学生来说其精神损害就更大。
4、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见表5)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综合分析表
综上调查,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基础较差。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来自穷乡僻壤,在当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之教材有差异,流动性较大,受教育时间不够,缺乏教育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造成知识基础的薄弱。
(2)学习习惯不良。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由家庭的频繁流动所造成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经常拖欠,且书写潦草,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自学能力差,不会按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支配自已的时间,更不能作好课堂笔记和课后读书笔记。碰到学习上的疑惑,不懂得请教老师和学生。(4)年龄和所读年级不相配。据调查,流入本校的1—3年级学生中,如果按本地6周岁入学推算,有45%的学生年龄都不符合相应的年级段,年龄偏大。
(5)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流动人口子女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少,他们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生所无法企及的。
(6)有较好的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他们每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为了生存,本能地主动接近人,无意中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本地学生所不如的。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途径。
1、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教人做人——作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德育主线,以“人本化、科学化、生活化”为德育本质,走“三化”的路子,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1)人本化:人本化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德育的人本化是德育的首要条件。这一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流动学生与本地生存在明显个体上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更应体现“人本化” 的精神。从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出发,消除歧视,把流动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一个流动学生身心健全发展。(2)生活化:小学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流动生德育教育更应兼顾原先、现有的生活背景,从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五爱”教育,切忌假、大、空。(3)科学化:德育科学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德育的个体化。德育必须分析每一个人的遗传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才能在其原有的起点上塑造人的心灵。流动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且每一地域又有其不同的遗传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所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分析研究。
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并与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相挂钩,在 思想上得到高度重视,使得该项工作起点高,落实到位,效果显著。
2、科学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档案。
(1)实行学校的“动态管理”。建立村委、公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互联网。即哪个行政村的个私企业招收外地民工,向公安部门审办暂住证时,必须如实审报是否带入学龄儿童,再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信息反馈给学校,逐级把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入学。其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转学实行“一宽一严”制度。流动人口具有随意性流动的特点,因此,其子女也跟着随意流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流动人口在校学生变动情况登记卡”,并实行“一宽一严”的管理制度。所谓“宽”指流动人口子女不管在什么时候转入本校,学校根据其就读年级随时插入某班跟读。所谓“严”指严格把好转出关,转出的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办理接受证,否则不予转出,以防止流动人口子女辍学流失。对中途转入的学生,如超过了年报期不能上报的,学校在学生考核时作本地学生计算学额,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次年年报时再上报学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精神,政府主管部门直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而视其为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流动人口子女充满人文关怀。我校借鉴外地经验,采取了“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2)“收费灵活”。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每学期收取300元借读费,不得擅自收取其它费用。同时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借读减免或延期交费的灵活办法,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3)建立学生、家长个人档案。为了便于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们从学生转入起就对其及家长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个体档案,对每个家长、学生的成长过程分阶段作记录,用于跟踪调查,改进教育措施。(详见附件一)
3、探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方法途径。
“家校联动”是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有效途径。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和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取得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期,举办三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会,时间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是举办家长会的最佳时机,这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为其子女入学问题会主动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向他们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和介绍学校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而期中和期末,则主要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其子女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做好老师与家庭的沟通协调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联系卡”(见附件二),是学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校外活动情况的又一重要举措。每两周发放和回收“联系卡”一次,教师根据“联系卡”中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联系卡”的发放和回收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则更有效。
“师生互动”是实现文化知识和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凸现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这是实现这一重要途径的前提条件。对流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倾注关爱,才能保证流动学生全面迅速的发展。在实际教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让流动生获取平等。
平等相待,在言谈中要求自己和学生不能直呼带有歧视性的“外地人”,要说“新转来的同学”。
以诚相待,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闭塞排外的大门,帮助树立信心(见附件三)。
宽容相待,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文化底蕴落后的贫穷的山区,基本没上过幼儿园;教材又有差异,因此他们的学科成绩较差。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落后,在接受文化知识方面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差异,让他们真正品味被尊重的快慰,确信自己一样能成功。
(2)生活上给予关怀,让流动生感受温暖。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差,在生活上要加倍关爱他们,给予更多的照顾,包括吃、穿、住、行。经常和家长联系,积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爱心结对”小组,让几位本地生共同来帮助一位流动学生,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让流动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如301班的袁仕井,他是2002第一学期从贵州转入我校的。由于父母初来乍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非常差。袁仕井连一个象样的书包都没有,必要的文具用品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什么课外读物了。至于学习成绩自然是十分糟糕。班主任见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决定让五位学生承担起帮助袁仕井的任务。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为袁仕井送去了新书包和文具用品,有的还捐送了衣服,为他解决了不少困难。
(3)学习上给予帮助,使流动生提高成绩。
给予学生信任。
信任流动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怀有积极期望,不能对他们压得太紧,管得太死,放手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注重点滴进步。
教学中特别珍惜流动人口子女的点滴进步。上课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他们带去鼓舞和信心,回答问题时,对他们要有意降低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鼓励和表扬,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热情的批语:“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起努力!”、“你的字进步真快!”等,让他们从中得到鼓励。
发现闪光点。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点燃就可以照亮其前进的道路,唤起上进心,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像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基本上望“奖”兴叹,我们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标准,使他们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另外流动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本地生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就充分捕捉到流动生这一优点,利用班会、晨会或结合思品教学,请流动生作介绍,谈体会,教育感染本地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从另一角度来讲,流动生也获得了成功体验,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内心倍感自豪。
个别加强辅导。
提高流动生学习成绩应以提高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重点,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知识贫乏,把他们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为他们补课,指导其学习,使他们能会听课,听懂课,会做练习题,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就拿上面例子中的袁仕井同学来说吧,学习基础超乎想象的那么差,第一次练习下来,考卷几乎是空白。为了迅速转化这位同学,教师多次找他们谈话,上门家访,并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爱心结对”小组的五位同学也立即展开了行动,课余时间轮流为他补习功课。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袁仕井终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语数均得了良好。
感受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同时,能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设法为他们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潇洒走一回”,如是课时设计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中设计部分简单习题,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时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其次,是创设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生活的环境,举行“友谊之树长青”、“手拉手我们走到一起来”等班队活动(见附件四、五)。使本地学生了解异乡的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让异地学生感受新生活的温暖,消除自卑感,使其能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4、营造良好的流动学生教育环境。
(1)创造民主、平等的学校环境。以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为大前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的各类教育活动,坚决反对侮辱人格、民族歧视、不公正对待等做法。真正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欢迎接受他们,并且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们。消除了流动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卑、消沉心理,在和谐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快乐成长。(2)改善家庭成长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流动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势,组织流动生进行集中辅导,重点是自我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再提高。“自理、育人”双管齐下,使他们能克服新困难,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个人素养的提高等,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五、研究的成果
1、提高认识,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当地政府、学校及全体教师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流动人口及子女的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管理、减免费用及爱心助学等,确保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在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本镇,其子女学籍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我校仍想方设法,尽一切力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教育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学本施教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为100%,新学年(学期)旧生巩固率为100%,这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2、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当地家长对子女求学的热情给他们于很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学校重视和积极的宣传,根本地转化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较忽略的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到适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消除不正常的心理,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首先,消除了本地学生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成绩所处的优越地位而产生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心理。其次逐步地消除流动人口子女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第三,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彼此在了解,学习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日趋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逐步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4、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各项素质。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流动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校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如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加强“行规”和“一日常规”的落实工作,定期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学生的自我调节,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班集体中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具有较为稳定的、自信心,适应能力明显地增强,乐观、合群、自立、乐学的健康人格初步养成,人际交往关系良好,(见表6)。
表6流动生行为评价前后对比表
5、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按“学校——家庭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在本地学生的热情帮助下,流动生各学科,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成绩较之刚进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流动生家长的肯定和信任(见表7、8)。
表7流动学生知识质量前后对比表
表8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后期对比表
说明:上表6、7、8对20位流动生作跟踪调查,前后对比结果为进校摸底测试(观察记录)和2002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评价)。评价标准和本地生相同。
从纵向比较来看(见表7),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其语数双科合格率从刚转入时的50%递增到现在的80%,优良率从25%递增到45%;从横向比较看(见表2、8),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与本地同年级相比,语数双科合格率差距从前期的48.1%缩小到25%,优良率差距从63.5%缩小到45.4%。
六、问题与思考
构建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均衡性,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流动人口组成复杂,且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课题研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日趋猛增,当地学校规模扩大,硬件投入有限与流动人口子女求学数上增之间存在矛盾,学校面临的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应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本课题研究了小学阶段(六年),即童年期的研究,后三年(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研究又如何呢?
3、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文化沙漠”问题,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得不到解决。
4、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其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成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是当务之急。
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地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本土流动人口子女出现“隔代教育”不良现象,从而在家教上产生了新的问题。
6、流动人口居住点随意性大,具有不固定性,所居住的地方或寄宿厂房或简易棚,且合居现象普遍,这给教师上访、家访的质量带来了影响。2003年11月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4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谈松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4、《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董惠铭,《浙江教育研究》 2002.4);
5、《抓住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董惠铭,《浙江教育信息报》2003.10.14);
5、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教育研究》 2002年 第一期);
6、余舰、吴树琴等《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调查报告》(余舰、吴树琴等《教育研究》 1997年第九期);
7、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扩音机性教育》(张铁道、赵学勤《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八期);
8、周桂荣《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周桂荣《小学德育》 2003年第三期)。
【提示语:研究过程清晰,调查统计数据详实,研究报告行文规范,文字表达简洁通顺。】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