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易华荣 2011.01怀着激动的心境进入了新的学校,并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进修学校发了两本书,一本书《致青年教师》、一本是《好为人师》。随手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下子我被他的目录吸引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不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自得”、“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个个独特的标题就这样把我带进了这本书里。
通读一遍后真的感觉这本书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就如同书中说的就是自己的事一样。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指出了许多误区和错误。感谢书本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胸襟能够影响学生的气度。也让我明白了我们现在从事的是教育,它的特征是慢。同时我也知道了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前紧张是正常的„„等等许多往日困在我心里的问题这本书差不多都为我解答了。
读着这本书我也时常反思我过去的教学生活,记得我刚工作的两年我的教育成绩可以说是极糟的。现在想想当时的我除了缺教学经验外我还真的做着愚蠢者的“苦干”。再想想我现在的教学我更重视学生了,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这些经过挫折而得到的经验跟书中所说的不谋而合。过去我要求学生一天背单词,他们背不出就是训,就是罚。现在看来这是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教育的特征是慢。有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力有限逼他们有时得到的恰恰相反。
《教师应当比别人“会学”》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教师,我们是学者----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同时,又因为我们是“师者”,故而我们应当比一般人善于学习。其实,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就看你持一种什么态度,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智慧。是啊,可能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每一门功课的成绩,我们有没有真正把自己放到孩子中去,看看孩子们身上有没有我们教师所不会的,需要向他们学习的呢?比如说文中提到的作者去普洱二中新建的游泳池,非常羡慕。校长说:“我就想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游泳。在云南这个地方,会游泳很重要。每次从报纸上级看到有人落水人们围观不救的新闻,我就想到,如果会游泳的人我多,就不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中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能这样务实地去思考,而不是花钱去装门面,我们的社会将少去多少难堪!是啊!人家是没有条件在创造条件,我们虽然没有现成的游泳馆,但是大学部是有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积极参与进去,将他利用起来呢。说句不好听的吧,可能我们学校除了体育老师可能懂点相关的知识外,其它老师估计是以旱鸭子为主的吧。我们的学生每年都有一部分积极地去学,他们的目的不太一样,但我觉得除了可以锻炼身体外,另外就有又有了一样本事,如真遇到了什么危险首先是可以自救,其次还可以见义勇为,这是多么好的教育啊!知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老师估计也已经占到教师比例的百分之八九十了吧。教育前辈以此为证,对我们进行爱岗敬业之类的教育。于是我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就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试图马上转变他,比如说我们班一个叫文的同学,可以说撇下他之外32个学生操的心没有他一个
人的多,但仅管心没有少操,这孩子的毛病却一点没改,并且由原来的只打本班同学,发展到了打到更高年级去了,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当时我就对那句话产生了质疑,对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也有了挫败感。读了《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一文,文中吴非老师认为用这一句话来衡量所有教师的工作本身就缺乏客观性。他的确有教师把一些被社会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但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不能用一些个别的现象作为全体教师工作的准则。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影响只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还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既然我们不能把教育的成功归功于教师一人,自然也不应该把教育的失败完全归罪于教师,说到底,教师只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如果我们把这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移用到其他领域,谬误肯定会显现出来,我豁然开朗,是啊,比如说如果把这句话移用到令我们尊重的医生身上的话,那就成了“没有救不活的病人,只有不会救医生”了吗?对于我们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可以成为一个理想,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鞭策。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考虑学生能不能教好,而应该考虑自己有没有尽职尽责。
读完这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用自己心灵记录下的文字,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定的新的认识,“爱所有的孩子”,不是一句话,也不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的成绩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创新能力的孩子。
第二篇:致青年教师 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着急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 “播下一颗善良的种子” 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4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我还懂得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令我感悟很深的是第一章中的“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只有教师胸襟辽阔,她的学生才会大气,才能顶天立地。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的确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最好方法。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还有在第三章中的“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和“作业评价未必要用统一标准”的内容也是让我感悟颇深。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次上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练习,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 因此,好的教育除了智慧,还在于有耐心。作为教育者,要有种树人的耐心,在平静中等待。
对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去做到更好!
第三篇:致青年教师 读后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最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著作《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受颇深。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很难看懂,我也不是很喜欢看。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本书,随意翻看了一下目录,结果发现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此后,我的手上就没离开过这本书。
吴老师所讲述的都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每一帧,每一章,都好似一个警醒钟,一下一下的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彻悟,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受益匪浅。
吴老师说:“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读到这,我不禁有些惭愧,平时对于学生,我总是教导,做人要大度不要小气,不可凡事斤斤计较,可是,作为一个教育的引导者,我又做到了吗?我给他们做个好榜样了吗?我不禁反思了一下自己,又看到,吴老师讲的卢刚弑师事件,一名学生,为什么要对同学取得的成绩那样记恨?为什么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为什么要向自己的老师下手?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卢刚早年受过什么样的教育,我不太了解,但我估计,他的周围可能有一群缺乏胸襟的人,他不懂得什么是“星空”,什么是“辽阔”,什么是“明天”。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正确引导学生,做个心胸开阔的人,拒绝卢刚式的狭隘与冷酷,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榜样。
我最喜欢吴老师那幽默的语调,很俏皮,让我读着读着就笑了,笑完又会觉得,说的好有道理,他总是能把一些深奥的大道理,用一些日常化的比喻来告诉你,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比如《我是来欣赏同行的》这一章,他把别人让他去听课评课,比喻成去别家吃饭:“譬如请我吃饭,我领情了,也吃的很开心。毕竟有些菜是我不会的做的,毕竟看到了别家的烹饪特点(有些设计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虽然不过是口味不一的烹饪,但让我们知道风格可以多变。再说,我看到他家孩子吃的很香,各各气色红润,很健康。我总不能说,其实你的菜不合我胃口,你凭什么多放了三根辣椒,你为什么先上汤后上菜····如此以往,今后大家还能坐一起说话吗?我们中国人很多事是在饭桌上交流感情态度的,大家都说‘吃什么不要紧,气氛要好’说的对,是听课交流,要有个好气氛,不要弄得像带甲鸿门宴,暗藏杀机,不是你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你”。说的好!我不禁为吴老师的耿直,可爱点赞,他纠正了我以前的听课观。他告诉我们要宽容、大气地对待我们的同行。古人都知道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吴老师说“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以前听课时,常常怀着找茬的心态,好像能挑什么毛病就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为上课教师一时的口误而斤斤计较。“我是来欣赏同行的。”一句惊醒梦中人。课堂不像演戏,没有经过精心彩排,失败、缺陷都是正常不过的。我们是来“听”课的,是来欣赏、来观摩、来交流的。放正心态,才能看到并学到别人更多的优点。让我们大气地对待同行,为同行的成绩伸出我们的大拇指。
时间在沙沙地流逝,这本书也从刚开始厚厚的一沓,变成了只剩最后一张,我依然沉浸在书中无可自拔,回想看的过程,曾为吴老师的幽默而开怀大笑,曾为他的耿直而敬佩,也曾为他的真情流露而感动,默默地把书合起来,脑子中竟然一直在回放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不错,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之前,我一直在质疑我为什么要走上一条教育的道路,好累啊,好辛苦,但是,这一刻,我突然就释怀了,想到的竟然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我笑了,这一刻阳光正好,好温暖,心中好似有一个弦,在轻轻地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我知道那叫幸福。
正如吴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午,看自己喜欢看的故事集并和同学分享,在绿荫下,你爱谈天我爱笑,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一定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爱所有的孩子。
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不死的离歌,也是我心灵的牧歌。我虔诚地为我们祈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第四篇:《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最大的感受是作为青年教师的我,需谨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的良知,需做有益于学生的事。以下是我一些具体的感受: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缺乏经验的我总是以追求分数为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但往往造成填鸭子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读完该书后,尤其是“课堂有你,更有学生”该节中,道出了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关系,教育的活动不仅是教学行为的发生,更要有教学对象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应该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师应该做好“导演”的角色,指导他们怎样通过角色的分工与合作,把整个任务做好。我应该相信,课堂因师生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学习而发展。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要考虑孩子们投递在我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能给孩子们展现什么。“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志趣”、“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都是在说明教师们应该关注自身言行中的细节。我应做到着装整洁、得体、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因为孩子们会观察和欣赏。如果我要求孩子们做一个文明有礼的良好小市民的同时,我本身也应该要做到,不然,只有言传,没有身教的教育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珍视我们的专业”,对于青年教师,我们要锤炼业务,经常在实践中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们学习,同时也要耐心钻研课标,明确教学任务。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都是对我们业务能力的一种考验和磨练。“我是来欣赏同行的”,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包容,收获的不仅是工作中的快乐,还有生活中的幸福。未来的路还很长,在青年教师这条路上难免会跌跌撞撞,但只要心中有学生,勇者无惧,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总有一天收获到宝贵的经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教师的路遥漫漫,唯勤奋与用心,方得始终。
第五篇: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犹如跨越历史的长河与作者进行灵魂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有的只是一位教师在历经岁月沧桑后对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份独特的理解与感悟,是一位语文教师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关爱与教育,以及对教育事业百年如一日的热爱与执着
《致青年教师》一书,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阐发了对教育生活、人世百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书中多处表明,吴非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一文中,“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吴非老师从教师的修养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各方面的另一个反映。所以老师只有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学生才能有自己的天地。
这篇文章还写道:“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教师的抱怨,当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时,常有芒刺在背之感。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师,他付出的劳动和心血必定超过常人,他的努力,在于他肯吃常人不肯吃的苦。无视他们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们获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变得褊狭,焦急暴躁,心理阴暗,乃至妒火中烧。如果教师有这样的心态,他的工作情绪会大受影响,非但不会有什么成就,其庸俗作风有可能传染学生。”吴老师谈的这个现象是中国人常有的“红眼病”,如何能够摒除这种不良的思想,就要做一个拼搏的人,相信你拼搏的过程也会感染身边的学生,因为你始终是积极向上奋斗的,使你的学生感觉到你是阳光而开朗的,必然你的精神也将影响他人。而面对同学朋友的高收入、高地位,要克服不平衡心理,面对这些,要耐得住诱惑。蔡元培曾经说过:社会制度的设定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种职业只有一个优势,要想发财致富,经商;要想人前显贵,从政;要想精神富有,从教。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需要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达到的成就,大可以交给后人评说,不必急于一时。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
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密得像网一样。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训,他的行走必然会战战兢兢。不久前,我从李希贵校长的书中看到,美国幼儿园的孩子编出的故事千奇百怪。有的说早上是坐飞碟到幼儿园的,有的说今天早上吞下了一个太阳,口渴。教师说其实很可能是坐别人家的形状比较特别的车来的,其实早上不过是吃了一个煎蛋。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样的话,阿姨会说他胡说八道,甚至会让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毕飞宇写过一篇《地球上的王家庄》,可以算是中国少年思维教育的袖珍版,那个只有八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的放鸭儿童被当做“神经病”,让人发笑,更让人伤感。
当然,我们的学生并非全无自由,他们确实有争分数的自由,但这是他们唯一的“自由”,而且为了这唯一的自由,必须牺牲他们其他全部的自由。我敢说吴非老师所接触的学校都还算是比较“文明”的,有更多的学校情况可能要糟糕得多。想到这里,我不寒而栗:我仿佛看到这些学生面对我时那忐忑不安的情形,当课堂成了他们心头上的阴霾,当课堂成了学生内心的煎熬,还谈什么进步与成长呢?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过于严厉的教育,一定会对孩子人格的完善、人性的完满造成伤害。对学生造成身心的不良影响与伤害的教育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无论它是多么的冠冕堂皇。实质上,教师想到的只是他自己——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活跃些,体面些,希望学生有好的成绩以体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设想好的进行,否则就想法去扭转。我们总是想着学生让教师满意,唯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不会想这是否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与伤害,更不会考虑他们内心的需求,这是我们的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青年教师正在面对的最严峻问题!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实例与我们共同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有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心怀理想的青年教师,我会坚守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前辈站立的姿态,所有的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心。虽然我深知自己才刚踏入教师的岗位,需要走一段孤独的探索路,或许十年,或许是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但我不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