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我们为什么做教师》的感想—电气科 徐卫荣
读《我们为什么做教师》的感想—电气科 徐卫荣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收录了21位美国公立学校、初中和高中任教教师的一些感言,讲述了美国教师的从教故事,他们代表全美300万教师,坦陈了坚守讲台的理由,反思了个人的教育经历。虽然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中国教师也会面临相似的环境,以及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与他们产生共鸣,同时思考自己为什么做教师,并倾听自己内心的回答。
(一)认同的观点:
⑴有爱心负责任的教师应当具有的素质,“爱心”是人类教育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人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到现在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可以看出,从古到今,有一颗善良友爱的心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艺术大师梵高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把培养孩子的爱心当作一项重要工作,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之所以要把“负责任”放在“教育者”前面,是因为教育并非万能的,并不是所有教育者都是崇高而神圣的,也不是所有教育活动和行为都行之有效。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认同本书提出的五项素质有:使命感;与学生团结在一起,并能心灵相通;挑战主流知识体系的勇气;即兴发挥;对社会公正的热忱。
⑵“教师职业是一项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有可能在他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切实树立“时时是德育之时,处处是德育之所,人人是德育实践者”的思想。本书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帮助一个孩子一次,我就能用这种方式影响未来’。
⑶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能够教授不同背景学生的成功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深厚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娴熟的沟通技巧。
(二)联系工作
因为职高学生中 大多数都受到过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挫折或困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抵触心理,偏执心理,逆反心理等。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容易出偏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地照料他们,哺育他们。特别是要真心诚意地去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甚至家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班现在有48位同学,通过与学生谈论和交流,了解到有5位同学的家庭父母离异或单亲,有14位同学家庭比较困难。开学时只有一位同学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杂费免费。本人了解到还有几位同学也是比较困难的家庭,并且这些同学的学习成绩﹑思想表现都很好,但他们很要面子,不想让同学知道他们家庭困难。平时的伙食很节约。我关心他们消除思想顾虑,并帮助他们向国家申请二类助学金。
不容否认,当今社会许多教育者虽然在从事教育工作,却并没有将其理解为一种神圣的事业。他们首先是将其作为一项谋生的职业,然后才是主动或被动地教学。同样不容否认的,许多教育行为有时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如老师踩着白色垃圾经过时,学生学会的是熟视无睹;学生主动行礼问好,却遭遇教师面无表情的一瞥甚或故意忽视时,学生在体会无地自容感觉的同时,学到的是放纵自我和无视他人;教师随地吐痰或从绿化带穿行,学生会淡化环保意识;教师打扫卫生时轻描淡写,学生就学会了敷衍塞责;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而自己却不批改作业或让学生替代自己批改作业时,学生学会的是偷懒或应付……做负责任的教育者,实为职责所系。教育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关注教育细节,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生活中事必躬亲,伸手弯腰保护环境,主动积极参与或处理校务,哪怕是转动了一下表针,关闭了一盏灯、一扇窗子,也必将影响和带动同事以及学生向上的热情。教师要加强学习,加强沟通交流,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在校园里,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均存在着,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今天我的教育行为是否会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我该如何更好地实施正面的教育引导?
班主任老师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的班集体。”如果说班级是一台大戏,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场戏的总导演兼设计师,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把这台戏演绎精彩!
这些年,我留心观察不同班级的班主任老师的带班风格以及学生成长的轨迹发现,班主任既是学生求知的引路者,又是学生进步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也是学生效仿的氧化剂。学生则是班主任老师的镜子,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映射出班主任老师的影子。
让我注意到这点缘于前些年的一件事:有一天,一位班主任非常气愤地找到我,说学生在门上写了污辱她的话。当时听了,非常惊讶,学校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哪位学生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污辱老师,何况还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我很疑惑,找到知情人才问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从那时起,我开始留心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和带班风格,研究他们的风格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班主任的表现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所言“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一个普通老师竟然有如此之大的力量,那么,做为一个班级领头雁的班主任,他的力量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一生,特别是中小学的班主任,他们是学生的效仿者,模拟班主任的一举一动是中小学生的最爱。
班主任老师写有一手漂亮的字,学生的字体慢慢也会向他靠拢;班主任老师宽容大度,他的学生也会讲道理,原谅别人的错误;班主任老师严谨治学,他的学生也会认真思考,一丝不苟完成任务;班主任老师思维活跃,勤于动脑,他的学生自然是个性突出,敢于质疑;班主任老师诚实公平,他的学生必能维护正义真理;班主任老师善于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他的学生必然会充满自信;班主任老师喜欢指责学生的偏差,他的学生就容易怨天尤人;班主任老师喜欢采用恫吓的方法,他的学生就会畏首畏尾;班主任老师阴阳怪气,喜欢讽刺挖苦别人,他的学生也善两面三刀,处处挑人家的毛病......什么样的导演就会演出什么样的戏,什么样的设计者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人物.....想到这些,就会心头一颤,感觉到身上的担子确实不轻。工厂的工人制造的零件不合格,可以重造;农民粮食欠收,也只是一季;学生被引导错了,轻者是影响到他的一生,重者可能是影响到几代人,那个损失无法弥补啊。
班主任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是教师工作的神圣所在,更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所在。
老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我们有些学科老师自身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得不够,不善于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善于补充教材之外的知识。常言道“给人一碗水,自己应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教师要想拥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学历和已掌握的知识,不仅要注重积累,而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
老师还应该多才多艺。为适应全面育人和教育职能多样化的需要,教师应摆脱只能教一门学科的局面,应既能教必修课,也能教选修课、活动课,由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能在本专业领域中贡献突出,更要多才多艺。这样,当我们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三)重构爱心与责任心是相互联系的。爱心是指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这是人做好事情地最重要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做基础,就会满怀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去工作,教师有了这种纯真的爱,就会热爱学校,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就不会讽刺,挖苦,歧视,体罚事变相体罚学生,就可以减少或避免对学生装的“无意伤害”。有了这种爱,就会对工作尽职尽责,为人师表,从而赢得学生爱戴。
本人缺少与学生沟通交流,准备在下学期的课间活动中和同学打成一片,利用课间活动,接触学生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脉搏,以便更好地施教,作为教师要努力做到“爱满天下”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把第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教师可能对某些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但不允许偏爱,更不允许歧视个别学生,公正,是学生依赖教师的基础,而博爱,是教师做到公正的心理基础。
教师只有在公正的前提下,才能对每一名学生付出真挚的爱,学生才真正从内心里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
作为教师不应该,也不允许忽视学生,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实际上无形中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奖励,学生就会加倍努力。教师关注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必须先受教育,躬行自明。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同时,青少年学生又具有“向师性”
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他们往往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仿效的榜样。如:每次大扫除,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并带头参加劳动,自始至终,完成卫生工作。学生在老师影响下,劳动的激情更加高涨,卫生的质量更加完美。今后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严以律已是保持良好师表的根本保证。教师严以律已,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勤奋钻研,刻苦学习。知识渊博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最轻视的就是那些知识储存少,不懂装懂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言行一致。如:有一天傍晚,有个学生拿着电工精选来提问,这道思考题想了好长时间,还没有结果。我很抱歉地对这位学生说:“对不起,这道题老师现在也做不出来。请你明天早晨再来。”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高兴地回寝室了。第二天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他蹦跳着说:“谢谢徐老师!”
我认为教书是最有挑战性,同时也是回报率最高的职业。一年之内就可以看到回报:孩子们在认知、行为和社会性方面都进步了不少,有时这样的进步是逐步的,有时这样的进步是巨大的,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都让我觉得是很大的回报。我可以诚实地说,在我教书的20多年当中,我从未见到我的任何一个学生,在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的任何一个方面,丝毫没有进步。我就像一个园丁,每个小小的幼芽的细微成长,都像长成一根长长的藤那样令我无比欣慰。
接下来就是长期的回报。中学生会经历很多变化,有的变化是富有戏剧性的。他们一直在变,直到变成他们成年以后的样子。
对我来说,教书是欢乐、悲哀、快慰和无助的结合体,但它也是一项有着明确目标的任务:改变我的学生,也改变我自己。我教书是因为教书这个行为本身能够触及我精神和灵魂的很多方面,使我一直保持内省并不断推动我的某种意识的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