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记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体会
李五星
1、学习贯彻精神,我们感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干教育,踏踏实实育人才,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根据市教育局的“改革、发展、质量”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重视教育的过程管理,把工作落到实处,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工作,一名合格的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教师是播种文明的使者,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到文明从教。育人为本,是学校办学的宗旨,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只要我们广大教师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教育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是关系千千万万孩子的未来,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我们要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从点点滴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特别对于问题学生要给他(她)机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精心营造育人的一片蓝天。作为教师,用爱点亮学生
心头的明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爱。教师在教会学生做人和学会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3、加强个人师德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树人”,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的人格力量的体现。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一粒种子,要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浇灌,秋天的收割,还有好多工序才能变成碗中香喷喷的米饭。教育学生也是一样,如果只是播下了目标,不再继续浇水,不去收割,那么永远都不会有收获。”“让我们一起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努力追求教育之于生命的最高境界——带着对生命的了知、洞察和至爱,带着人格的魅力和灵性,像寻找珍贵的金子一样去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教育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4、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实践观,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各项任务、工作目标顺利完成。落实到工作中就
是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全面发展,全面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通过学习,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十七大是我党历史上新的里程碑。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在自己的平凡工作中去诠释十七大的精髓。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他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的时候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总书记作了工作报告,并就全面推进“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解决好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等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科学准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反映了全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心愿,是指导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改革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传达好、学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是要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深刻理解当前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充分认识和运用我们过去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弥足珍贵的经验、影响深远的精神财富,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进一步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使首都的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牢牢把握“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认真贯彻“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三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任务,联系北京作为一个首都和特大城市的实际,发展现代(本文来自论文网在线www.xiexiebang.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和改进人口管 理,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解决大城市中心功能过于集中、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占用过多、交通拥堵的问题,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首都实际相结合,深刻把握,不断提高首都科学发展的水平。四是要深刻认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号召,要求不断地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树立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水平的提高来保障我们事业的发展。
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全面部署、精心组织、认真搞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宣传部门要运用各种媒体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深入宣传“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宣传五年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宝贵经验,深入宣传“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使五中全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深入抓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都要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好五中全会精神的专题学习活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五中全会 精神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深入系统地学好五中全会精神。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结合总结首都“十一五”发展的经验、结合研究“十二五”发展的思路,结合解决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学好五中全会精神,把学习全会精神的过程转化为系统谋划科学发展、破解科学发展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发挥模范作用。要从市委常委做起,带头学好五中全会文件精神。要通读、精读、逐段逐句推敲研究,吃透文件精神,把文件精神体现在本市“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之中。中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对此,全市党员干部要统一思想认识。要通过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中全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统一到五中全会《建议》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各区县、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全市掀起一个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高潮。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体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闫海峰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党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关注的一个重点。十七届五中全会承载着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神圣使命,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十二五”规划等,一时间备受瞩目。
这五年,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长达11.4%,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今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能够胜利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践证明,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国家面貌,还将赢得更长时间和更高水平的发展。
首先,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计划即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为我们一往无前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报告全文,我们看到党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坚定性科学性。概括的说就是:1关键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2、攻坚时期: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3、战略机遇期:会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4、高举旗帜: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6、一个“坚持”:坚持科学发展。
7、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8、一个“促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9、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路径: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1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1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再次,我觉得这是一次对于中国发展对于每一个国人对于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且意义重大的一次会议。它制定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都提出重大改革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也不难发现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济发展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性质。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体会
(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18日在北京举行,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等重要部署。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于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改革;科学发展观;国富;民富;“十二五”
一、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
1.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现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提高就业水平,平衡国际收支,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增强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增加对农村低收入者和城镇下岗职工的补助,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教育改革,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等领域的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形成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格局。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人才创新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加快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1 参见。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1)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工业反哺农业,沿海支持内地,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
(2)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和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和网络化建设。
(3)加强城镇化管理
大城市要加强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对外来人口的落户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安全实用,保护遗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转变发展观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国在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形势严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存在资源浪费、不合理使用等情况,造成了资源短缺。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海洋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背道而驰。促
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客观要求,是迎接国内外激烈竞争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必然趋势。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治污的和谐成本,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2.实现由“国富”到“民富”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发展。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由“国富”到“民富”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步,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
我国过去的发展侧重于“国富”而忽视了“民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不利于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由“国富”到“民富”,是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转变。
坚持包容性增长,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保护弱势群体,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寻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脉相承,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社会的安定和谐。
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孔子主张,君子在道德思想上应该是‘和而不同’,在人际关系上
‘群而不党’。这是君子应具备的两种重要品德素质,是君子人格结构中两项重要的结构因素,也是君子人格的两个重要标志。两者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道德心理的正义性和主体的独立自主性。”[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强制拆迁、打击群众上访、“三拍干部”、脱离群众和劳民伤财等损害人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有利于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权力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有选举和任免干部的权力,有拥护或推翻政权的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广大干部要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向人民群众学习,做人民的公仆,成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完善政治体制,预防和克服党内腐败现象,标本兼治,齐抓共管,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泽民强调:“要识别和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最重要的是靠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3] 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2] 刘和忠.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1.[3]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4.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个人体会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今天起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但外界普遍期待,除经济领域外,会议在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展现出新的改革思路,以全方位改革的视野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上月底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并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进入“攻坚时期”,意味着中国的执政者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决心、远见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掣肘中国良性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冲破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五中全会之前,中国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也让国内外舆论对中国进一步深化全方位体制改革持以厚望。
9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要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8月下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时强调,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清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中国的每一次经济腾飞都与政治领域的变革密不可分。1978年,正是因为政治领域的变革,才冲击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1992年,也是因为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才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得以确立。同样,中国未来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交互促动。
毋庸讳言,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已经进入各种社会矛盾的活跃期和多发期。腐败蔓延、贫富差距扩大、城乡二元鸿沟、教育不公平、房地产市场失衡、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一系列难题横亘在眼前。
按照官方惯有的说法,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这种发展不能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兵突进”,而应该是涵盖各领域、兼顾各阶层的全方位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8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们都担负着为全方位改革探路的使命。通过这些试验区逐步出台的改革方案不难看出,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置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正在成为中国新的“改革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