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自新课改以来,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过问题的困惑。在逐步积累和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逐步的趋于理性,注重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句话说得好:“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再好,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不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那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构建起高效的数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数学教材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例题+习题”模式转变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模式。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数学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情境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左右”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采用了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四个人分为一组,然后让他们伸出右手握握手,用右手摸右耳,用右手摸左耳,用左手摸右耳,用
1左手摸左耳……在每个孩子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而且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把“左右”学会,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例如,“认识时间”这一课属于概念课,很容易出现“满堂灌”。我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就创设了一个“参观动物赛跑”的情境:一个漂亮大钟的时针和分针分别在上面画两个小动物同时都指向12,课件演示快速跑一圈,观察谁跑得快;接着介绍钟面,让学生区分时针和分针,并引导学生发现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让学生学会认识和拨整时。在学生理解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果分针走半圈,时针应该走多少,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时针是走半大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特殊的钟面上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以动物比赛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教学例题或是反馈练习中,都以“同学之间比赛”、动手操作、怎样合理安排时间”作为线索贯穿起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认识整时、半时,理解整时、半时,运用整时、半时,学得轻松有趣,知识掌握的也快。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新颖性、创新性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
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它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运用,它让孩子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思维品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的能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问题被得到解决的乐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出示10根小棒,不告诉分成的份数,让学生把它平均分。学生很快得到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一种是平均分成5份,每份2根。于是我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可以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学生出现这样的分法是我始料不及的,此时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生:“我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先分两根,剩下的两根每两份合一根。”当学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后,同学们便讨论了起来,在学生据理力争地、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时,我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明白这种分法是有道理的。这位学生创造的新的分法,是以后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重要生长点,遇到这一生成情况,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探究“10根小棒,能否平均分成4份”这一数学
现实问题。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但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
可见,孩子们的思维是多么地活跃,他们的想法有时候让我们老师有一种为之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课堂上的教学如此,我们教师还要注意通过设计“开放型”的训练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而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组成,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说,只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能做到有机结合才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手段。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与运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数学随处可见,充满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切实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掌握数学,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之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估计会受到“长
×宽”或“边长×边长”的负迁影响,误认为是两条邻边相乘就能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我设计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测量它的有关数据,并尝试计算它的面积。学生果然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底×高,一种是两条邻边相乘。此时的我并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发现错误的原因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立足学生思维的实际,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对新问题进行尝试探索。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矛盾冲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检验,自己发现错误原因。真正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达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
四、数学实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与归宿。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学<<千克、克>>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跟家长一起去逛超市调查以下物品的质量,并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1)一块香皂重().(2)一袋面粉重().(3)一包味精重().(4)一瓶洗发水重().(5)一壶油重()……学生对这一题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加了调查活动,通过看、拎、抬等活动感受并认识了克、千克,深深地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总之,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定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是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发展的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怎样变化,“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质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构建一种自然朴实而又开放,创新的有效数学课堂而努力,注重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尊重学生最原始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彰显本色课堂,凸现数学的价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第二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
1.《郭沫若诗两首》导学案
2.说课稿
3.高效课堂构建模式及经验介绍
邳州市红旗中学龚莉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提纲式备课 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学习”
各位老师:今年我们将按照教研室的总体部署,认真组织开展“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研究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首先要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教师备课形式化和低效益的问题,下面,我就我校如何构建提纲式备课、不断推进“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研究活动深入开展的认识、做法和步骤向各位老师作一简单介绍: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但实事求是地说,截至目前,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又与传统的备课模式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在开展“高效课堂、有效学习”活动中,首先以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为切入点,以教学中存在的其它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深入探讨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备课模式和教学方式,并逐步确立了“研、训、管”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边总结、边推广”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得这项研究活动自始至终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顺利开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学校教研队伍
为了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改领导小组和以业务校长为组长的教改研究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对研究内容的内涵要义及遵循的规律及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拟定出具体的研究计划及实施方案,并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敦促各项工作的开展。指导小组负责研究工作的落实与指导。指导小组的成员由学科分管领导、中心教研组长、各年级学科组长组成,负责组织本学科研讨活动、指导引领和信息总结反馈,活动中各司其职,责任到人。
(二)大胆创新,尝试提纲备课模式
应该说,备课是否有效是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成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形式,备课与上课脱节,致使备课与上课“两张皮”,导致教师课堂授课的随意性很大。另外,过于烦琐的常规管理,也使得教师疲于应付,难以静下心来认真备课。针对这种现象,我校决定首先从备课入手,通过改变备课模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大胆地提出了实施提纲式备课科学设想。
提纲式备课是我们借鉴和内化了一些外地的先进经验的结果,其基本思路是依据“以导制学,先学后教”的原则,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学理念,彰显“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的合作意识。
所谓的提纲式备课,其实是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是一个融“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将传授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按照不同的层次呈现出来。设计的提纲,对教师来说,是课堂上用以组织教学的教案;对学生而言,是用以主动探求知识的自学提纲,是学案。提纲式备课相对于传统备课来说,教案中除了阐明必要的三维目标外,删去了其他的繁文缛节,强调通过问题情景,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氛围,把课堂传统的授课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确立了提纲备课模式的基本思路之后,我们分文科、理科、英语学科三个序列进行教案的基本结构的研究,组织骨干教师依据有关要求精心准备了各学科“样本教案”,然后在基础年级各学科中全面铺开,由指导小组指导落实,其基本结构共分为五个环节:
1、教学目标。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出示的目标要蕴含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创设情景。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出一定的情景,以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有机地导入新课。
3、自学提纲。这是备课的主体部分,共分三个步骤:
一是自主探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通过看书或查阅课辅资料就能够独立自学完成。
二是合作探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技能,选择的题目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通过一定情景,能够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生成。本环节主要通过师生合作、生生互助来完成。
三是知识拓展。注重训练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题目要注重知识的迁移,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4、自我检测。设形成测试和拓展训练两个层次,“形成测试”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拓展训练”应密切联系生活,注重能力的考察。
5、布置作业。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为充分体现提纲式备课的时效性、实效性,真正把这一实验活动落到实处,我们还规定了备课程序,明确了备课要求,并初步形成了提纲备课的评价体系。在实践操作上,我校提纲备课实行超周备课,实施备课的过程中尤其注重集体备课,强调发挥同科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根据“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原则来完成。我校集体备课按照“酝酿—研讨—完善”的思路进行,“酝酿”阶段,主要是教师自主研讨教材,通过个人对教材的挖掘,利用活页纸的形式,确立出一周内所授内容相关的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设计出相关环节的问题,完成个人题库集。“研讨”阶段,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备课组长组织,主要是教师相互交流,通过讨论最终确立一周内每课时重难点,然后从同科每个教师的题库集内筛选自学提纲各环节需要设计的问题,并确立授课思路。最后同组教师分课时分工准备。“完善”指的是课后通过教与学两个层面的反思,找出已形成的教案中存在的不足,予以修改和补充。整个提纲备课的过程体现为“个体探究——集体研讨——分工设计——反馈完善”的操作程序。第一步个体探究,旨在彰显个性;第二步集体研讨,旨在集思广益;第三步分工设计,旨在精研细究;第四步反馈完善,旨在反思教学。
在备课要求上,我们提出三个方面十一项具体的评价标准。
第一方面,备课组织有三项要求:(1)教师个人建立“课时典型题库集”,且内容充实,层次分明。各有不同。(2)年级组同一学科提纲备课内容生成于对教师个人“题库集”的筛选。增加用小黑板(3)备课研讨组织及时,提纲备课能按要求超周完成。
第二方面,教材研究有五项要求:(1)能够以教材为源深入研究教材,且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题目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3)能够针对知识点设计出问题情景,具有启发性。(4)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适时进行知识迁移。(5)注重“双基”落实,能够进行知识拓展。
第三方面,教案设计有三项要求:(1)容量适中,且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紧张度。(2)教案问题设计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3)提纲备课能够教后反思,及时进行修改完善。
简单的说,提纲备课的教学理念是“先学后教”,教师的教法不表现在教案中,课堂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如何的教法,施展怎样的授课技巧,教师要完全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况来随机而定,但组织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展示学生“自学、探究、合作”,重视学法训练和能力培养,教师的角色定位只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为使有效备课实验开展的有条不紊,卓有成效,我校坚持责任到人、层层追踪落实,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了“谁分管,谁组织,谁负责”的管理体制。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校通过读书工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教师明确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形式主要采取自学与讲座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抓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效教学》《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动态》“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先进的办学经验”的学习与研讨,为保证学习的成效,学校为教师自学设立专门的理论学习笔记本,要求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写出个人的学习心得,学校会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期末列入教师的目标考核。
教师专业学习主要采取自学和同伴互助的形式,着力抓好校本教研,通过两个层面的学习与研讨,集中解决部分教师在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中进行组织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级部学科组长要抓好集体备课,通过交流与示范促进同科教师不断成长。中心教研组长要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学科教研会,集中解决每个年级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教材的挖掘处理和来自于一些知识上的困惑。
(二)注重专业引领,搭建交流平台
在开展提纲式备课的实验活动中,开展了系列“达标”、“创优”活动,活动强调教师自主参入,采取个人申请和学校组织相结合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发了教师参与活动主动意识。通过“个人申请——评委验收——树立典型——组织学习”的组织形式,推动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整理打印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加强优秀案例的分析研讨;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公开课,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和教学技艺的切磋。对潜质优良的教师,我校对他们长期跟踪指导,努力培养他们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使他们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三)注重考核评估,实行有效激励
我校对提纲式备课实验的每一项活动,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对教师提纲备课的目标考核,我们采取“面与点”的结合方式进行,“面”指的是同级部同学科所有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情况;“点”指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行为。在考核中“面”与“点”各占相应的比重(各点多少?)。通过考核既将同级部同学科所有教师捆绑一起,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搞好团结协作,加强集体备课,又鼓励教师争先创优,调动教师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的来说,提纲式备课的实施,对促进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授课方式、矫正课堂授课讲练比例失调、推动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而重要作用。我校开展的各项教研活动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完善,尤其是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还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坚持科学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一如既往地加大教研力度,拓宽教研的领域,认真学习和研究有效教学理论,深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研究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实验课、自习课”五种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认真探究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根据“学、教、练、评”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基本形成“创设情景,交待目标——自学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训练,自我测评——课堂小结,教学反思”的课堂授课思路。
第四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的六个策略
-----------浅议如何构建高效的新型课堂
课堂是知识生成与师生合作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锻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平台。为了使学生通过课堂真正得到知识、技能与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提高,教师需要从有效指导学习,定位教师角色,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分类指导,研究考试和理性反思等方面积极探索。下面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坚持一看二问三练,构建高效课堂
“一看”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要素是坚持课前课后看书。俗语有云“读过千遍,其义自现”。首先,通过阅读自学,在看中悟道,培养自学习惯和感悟能力;其次,知识的生成与运用往往是通过实验、收集、猜想、印证、归纳等系统环节的完成才完成的,学生在看书时,为了获得同样的知识,就会经历同样的体验过程,必然要在看中做,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动手、归纳的探究能力;其三,学生只有通过看,才能把看懂的学到手,同时也才能发现困惑,产生疑问,激起思考,提出问题,也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同时,学生也会在看书时,学会安静思考,学会自律,学会讲秩序。
“二问”是指提出困惑,产生释疑的需要和行为。然后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下,增长知识,拓广见识,和谐相互间的情感,分享彼此的快乐,展示自己的思想,突破困惑,巩固已有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练”指通过练习,理清思路、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看二问三练是学习的三个步骤,也是学习的三个品质,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基础。
二.定位教师角色,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通过开发资源,充分备课,精心组织课堂和科学反思整理,有效指导学习,必能保证课堂的高效进行。因此,教师应增强角色意识,实施个性化教学。知识的生成是师生个体经验兴趣经过动态整合后达成的。因此,教师应在保证学生学习行为能够顺利进行,保证既教书又育人的同时,把角色定位在组织、引导、合作者的位置上。使自己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进步的有效诱因。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激励性,使营造的学习氛围催人奋进。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敢于质疑、追问,主动学习,积极合作探究。使课堂富有音乐美,即能重视平淡与激情的转化,重视学生的学龄特征,让学生在语言的重复、停顿,语速与声调的变化中感受惊喜,产生求知欲望,在激情中感化而奋力学习,在故事、笑话、幽默中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
三.分解目标,巧设情景,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积淀基础知识、获得某种方法时,相近的东西容易产生错误,新的东西不易理解。因此,教学目标应当分解、内容应当生活化、设置的问题应当富有情趣化,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矛盾,激发学生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让课堂富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动态美,让学生在这样的动态课堂中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倘若面临误区,教师经过恰当指导,学生顺利度过误区后,还会产生非同一般的体验。总之,教师通过“激扬氛围---组织活动---探究归纳---参与学习---误区矫正---巩固训练”等一系列活动,必能充满生机的引领学生在“读---做---想---问---练”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
四、研究学情,分类指导,构建高效课堂。
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学习压力”,然后参与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分享,让学生挑战自己,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之后,分层布置练习,分类进行指导,使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实验、重复练习等形式多样的训练,学会具体的理解方法、运用知识的方法、记忆的方法,以及怎样分配时间的方法。是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实现有效学习。
五、正确面对考试,保证高效课堂。
考分并不能代表“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劣,只是一种传统的、简单的、片面的教育评价参考系数。但是,目前的师生都需要高的考分,因此,教师应当研究考题和阅卷,教给学生如何赢考的方法技巧,解除考分对高效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保证师生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六、理性反思,人性化教学,保证高效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是教师在追求成绩的功利压力下,其指导行为与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个性化学习行为脱节不符造成的。教师应经常换位审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理解学生的困惑,反思自己的不足,“知不足然后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根据“教学相长”原理,引导学生培养特长,正确面对所遇的困惑,适时发问,然后进行恰当的指导,才能化苦为乐。正如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因为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因此,教师理性的反思,有的放矢的人性化个性化的科学施教,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也才能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一起享受高效课堂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教育。
愿我们一起,为构造富有个性特色的高效新课堂而努力。
第五篇:构建高效课堂
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理念: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学生做到“五要”: 观察——学生要尽量自己观察;思考——学生要尽量自己思考; 表述——学生要尽量自己表述;动手——学生要尽量自己动手; 总结——学生要尽量自己推导出结论。新的学生观:
相信学生——让学生看书、思考、表述、书写; 关爱学生——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同学,特别是学困生;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 发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 激励学生——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生; 发展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的教学观:
1、教学理念
养成习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点燃激情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重在落实!
2、教学行为
教学环节——程序化;教学设计——最优化;教案学案——一体化; 课堂讲授——趣味化;语言板书——规范化;模拟训练——标准化!
3、教学能力
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深奥问题——浅显化; 枯燥问题——生动化;散乱问题——规律化;疑难问题——明白化!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幅条幅:
“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思考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会了。”
学科思想——生物学观点 贯穿于中学生物学教材的生物学观点主要有:
1.生命的物质性观点;2.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5.生物进化的观点;6.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要引导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点的归纳与整合放在相应的观点下,再加以整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从历年来理综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一般都体现了这些重要的生物学观点。好课标准只告诉我们一个边界、一个参照或一种思维方式。
从教学目的看:通过教学,让学生知识更丰富、学习更有效、人格更高尚。从教学过程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从教学方法看: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去询问、去发现、去欣赏。让学生去询问,询问是什么,询问为什么,询问还有什么;让学生去发现,发现问题,发现真理,发现自己(能力和才华);让学生去欣赏,欣赏知识的奥妙,欣赏知识的奇妙,欣赏知识的美妙。
国际科学教育趋势:
强调核心概念的传递和表达
探究与概念建构对接
学习智慧:
学会自主建构概念
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教学中如何处理事实和概念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
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核心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强调概念教学与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中,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和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和学的方式,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概念理解运用为目标 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概念
教学要和学生的兴趣和经历相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教学中要关注与概念建构相关的实践、运用和迁移。
当学生学习深层知识并且清楚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时,知识将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保持得更久,他们也就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
无法迁移的知识并不是真正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
实践(不仅仅探究)
在科学课程中为不同学段的学生究竟选择哪些重要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绝对和统一的标准。大家的依据来自于两个方面: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要考虑学科逻辑。
我们希望用一些重要概念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这个结构中间是有逻辑关联的。逻辑性越强,学生的知识框架就搭建得越顺畅,就越牢固。
课程层面如此,教学层面也是一样!
真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关键是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为中心?设计高质量的课堂学生学习活动尤为重要
怎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
考虑活动的价值。
围绕着核心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重要概念应由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最好在新情境下运用概念。
活动设计应该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关键点,而不是随意的,活动要设计在要害处。
考虑活动对学习者的挑战性。
考虑活动的科学性。
学生活动不仅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素材,其教学策略既可以是讲解、演示、讨论,也可以是基于学生动手活动或对资料的分析及探究,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研究学科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之一
研究学科教和学的方式变革重要?VS 研究学科知识、能力结构重要?
教师应进一步研究课程、研究教材,明确本学科核心内容和核心概念,关注学科结构体系。
教师要有灵活自如的自上而下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自下而上的建立起学科结构体系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整体备课
概念教学
学习活动的设计
研究学科教学内容
研究学生的学情
按照科学课的教学特征
终身学习,积累提高专业素养(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