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物理备课组导学案编制使用小结
高三物理备课组导学案编制使用小结
陈达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高三物理备课组开始尝试编制使用导学案,至今已有一个月。由于人手少、经验不足,我们采取集体研究、边摸索边做、轮流编写的办法编制使用导学案;看到油印室很紧张,所以我们的做法与别人稍有不同,我们是老师手上有打印的导学案,而学生的导学案我们是放在教师的电脑里,由科代表负责打开给学生进行自学,这样做是省事些,但过后我们发现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今后还需改进。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①上课前一天,把本节课的“导学案”放入电脑,让学生进行自学 ②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方案,明确本节课要实现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方案上老师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先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可边读边思考、边记录,也可翻阅工具书查资料等,像填空等基础性强的题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检查,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一定要熟记于心,在讲课时解决。这两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应该占去课堂教学一半多的时间。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最后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师生集体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③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主要包括:第一,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显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困难、障碍、疑问和错误;第二,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和引导;第三,课堂教学中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外,教师自己的思维也要得到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④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教师要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表现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
⑤突出一个“导”字。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兴趣靠培养和激发,有趣且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导引,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的有趣有意义的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要指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读、听、思、说、议、做等环节中,让学生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生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能力;要引导思维,“学起于思”。教师要善于提供思维的杠杆,引导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质疑能力,从而锻炼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⑥强化一个“研”字。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强化集体备课,注重课堂预设,同时充分注重课堂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重视预设,课堂会杂乱无序,不重视生成,课堂就不会精彩;教师要加强对其他教学方式的研究。要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和物理学科及自身实际,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嫁接、创新,构建具有物理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加强课堂细节的研究。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第二篇:导学案编制与使用
一、模板式导学案编制依据
高效课堂“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及评价(一)、检查反馈(二)、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要板书到黑板,形式不限,可以用小黑板,多媒体等。
(三)、“五步三查”
1、独学
用双色笔对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第一次学情调查。
2、对学、群学
(1)、“对子”之间的帮扶作用:考察小对子的学习效果。
(2)、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是否强?
(3)、考察教师对小组长的培训效果。
3、小展示
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汇报学习成果,最大限度地暴露尚未解决的问题。
老师:第二次学情调查,确定大展示的内容。
4、大展示
学生:完成深化提升,拓展生成(发言要脱稿)
老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做即时性、鼓励性评价。
5、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1)、梳理一节课知识系统,整理学案,注重双色笔的使用。
(2)、必须当堂检测。达标率达到85%以上为合格,95%以上为优秀。(第三次学情调查)说明:
1、教师要对导学案和预习笔记进行检查
2、课堂学生参与度达到100%,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质量。例如:发言声音是否洪亮?表达是否到位?语言是否简练?站姿是否大方?做题步骤是否完整?书写是否工整?
3、穿插巩固要贯穿课堂始终。
4、各个环节安排和时间分配不做固定要求,教师可因学情需要做适当调整。
二、导学案模板
三、基本要求
源于教材,脱离教材,自成体系。一节一案,分栏版式。学法到位,话语激励。
四、导学案的基本构成学习目标
展示预设 学习内容
总结提升
达标测试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拓展提升
五、本模板是师生共用,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自学笔记、整理笔记于一体,便于教师循环使用和学生综合复习使用。本模板导学案供初学者使用,起到点拨提示作用,当教师已完全掌握了课堂操作技术,并能运用自如时,可以不用此模板。
六、使用说明书
1、自学笔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凡是不会的问题用红笔写在左边的自学笔记栏内。
2、整理笔记:不会的内容经过对学、群学展示等环节后,学会的写在右边的整理笔记栏内。不要求整齐化一,会多少写多少。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作拓展的题目,3、学法指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分别给出独学、对学、群学、大展示、总结提升、达标测试的时间。二是针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都应有对应的学法指导及处理技巧的点拨与说明,语言力求准确到位,并有激励语言。
4、知识链接与拓展提升:知识链接旨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包括三个方面:旧知复习,学生难于查找的相关知识,教师示范性提示)。
拓展提升:增加1—2道开扩思维训练的拨高题目。
5、教学反思:分收获、不足、整改措施三项来写,以反思促提高,以反思促发展。
6、学习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导图,二是学习目标
知识导图:按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将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呈现形式可结合知识结构本身特点,绘成知识树、概念图、纲目、图表、框架等。也可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想象和联想绘制,按自己的方式构建。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1)数量以1-3个为宜,不能太多;(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公式、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运用,培养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仔细挖掘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
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点。
7、展示预设:根据本节课重、难点设计1~2个题目为宜,题目预设遵循四性:方向性,共同性,互动性,生成性。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还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暴露,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依据,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发源地,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是课堂抵达“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保证。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畸形的课堂,是“死课堂”,是远离了人性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活力的课堂。
“方向性”是指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
“共同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易错点;
“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生成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学生在展示时,老师的点拨要实现学生讨论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质的飞跃。点拨、追问要恰到好处,要言简意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要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拨要达到拨云见日、拨乱反正的功效。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一环节将得以充分的体现。
8、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1)、文科可采用忆一忆、说一说、写一写、练一练、读一读、议一议。理科可采用忆一忆、专题
一、专题
二、专题
三、等形式
(2)、对本节课的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层次化。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支解难点,搭建桥梁,新旧弦接。
(3)、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都是对学生自学的重要指导。
9、总结提升 总结提升不是课堂小结!而是对知识的梳理和升华,重在对照学习目标对本课内容的一个回放,重在总结规律,提炼方法,预设生成,拓展提升(作好知识导图的再生)。
10、达标测试
(1)、题量要适中,难度适中,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面向全体,紧扣目标,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促进优生成长。
3、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1、黑板的使用
黑板的功能是规范作题、学习知识综合运用的手段,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舞台、互相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学情调查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都愿意到黑板上写的积极性,珍视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忆一忆”“做一做”等环节,保证每一个组每节课都至少有一个学生“爬黑板”展示,这应该作为一条课堂常规来执行。课堂不能容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懈怠。别拿黑板不当干粮,黑板资源利用指数=(展示人数/黑板块数)×100%。(班级人数均等)黑板在课堂的利用率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每位教师能否掌握课堂黑板展示的节奏是高效生命课堂是否真正高效的重要环节。
第三篇: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总结
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
我是来自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的欧阳国亮老师。和大家一样,我是一名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2003年9月我来到广州教书后,连续十年从事高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学。高中推行新课改以来,为了改变传统的高三历史“满堂灌”复习教学模式,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导学案运用于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这一课题。
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产物,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栽体变革的革命性标志。“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路标”等,这些都是一线中小学教师诠释导学案作用时的比喻词语,我更愿意通过字面将它解读为:指导学生课堂使用的学习方案。传统课堂四大载体(教案、笔记、作业和试卷),使“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很难得到贯彻。导学案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试卷功能于一体,不仅全面承载了学生学习、练习与检测的全部内容,更重要的是导学案这一新型载体的出现,使得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成为可能。
导学案是什么?什么是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有什么效果?这是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教学一直在不断探究的问题,《高三历史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这一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科学有益的探索。
接下来我们将从“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成效”等四个方面和大家一起研讨本课题。
1.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是什么? 2.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3.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4.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有什么成效?
一
导学案的概念、特点与编制流程 导学案的概念
“导”,是教师指导、引导;“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案”,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概言之,“导学案”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问题为中心,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高三历史复习导学案就是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历史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遵循“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复习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问题为中心,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与教案是不同的。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导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活动来设计的,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它以学生为中心。教案是教师自己为上课准备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教学的“剧本”。教案的重点是突出“教”,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设计的,它以教师为中心。
概括起来说,导学案既是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还是学生学习检测的“练案”,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导航仪”。因此,导学案是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相吻合的。导学案的特点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如下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古人说:“学者先要会疑”,编制导学案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知识问题化;设计问题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问题层次化。新课改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运用问题探究组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好的问题,可以放飞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给学生增长智慧,它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因此,以问题探究作为编制导学案的主线,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有其重要意义。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一个最重要特点。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导学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将本单元、本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式、图解式、图表式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一般需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基础”是立足教材,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全面”是全面覆盖本节课、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系统”是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导学案的一个重要内容。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从广东新高考来看,通过阅读新情境、新材料并善于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是广东新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决胜历史高考的需要。导学案印好后,教师一般要提前1——2 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初
次阅读教材,教师为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供一系列可读性强、贴近现实生活的新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主动的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所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反馈练习这一环节。反馈练习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能力。编制导学案的流程
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精心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考试大纲、高考试题、各种复习资料及班级学生实际的过程。因此,导学案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备课组内各个教师上课的共同纲领,它需要备课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一个好的导学案的形成,应该通过六个步骤来打造完成。
(1).个备 导学案编制的前提是有效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第一步是个人研究。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师之间学期初要分好工,明确本学期要编制哪些单元和哪些课时的导学案,确定主备人。每一位主备人必须设计好个人主备的导学案初稿,以保证集体备课的意义。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准备下周导学案。先由主备人写出导学案的初稿(最好有说课稿)。在形成的带有个人教学思想的个案基础上,集体备课有了生命的根基。
(2).集备
导学案编制的第二步是集体研讨。在集备时,先由主备人主讲,说明自己设计的思路:即课标、考纲要求、内容、学情分析、学法、习题设置等,并按照导学案顺序,对导学案内容进行说明,让每个教师都理解导学案内容的目的与联系、使用中的处理方式、应注意的问题、可能的生成性问题等,在备课组内进行针对性的讨论。整个备课组进行讨论、集体认同通过后,主备人最后综合集体意见,修订导学案。
(3).主备人修订 主备人将集体备课时组内老师提出的合理的修改意见落实到导学案上,再制定出具有群体智慧的、达成共识的、科学实用的导学案共案,形成正式印刷的导学案,同时编制出参考答案。
(4).备长审定 主备人将修改后的正式导学案,交备长审批,备长要从导学案的内容到形式认真把关。当然,在集体共用的导学案形成之后,组内的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自己的教学风格等,对导学案共案再一次备课调整,形成集大家之所长又有自己个性的、能发挥自己与所教学生特长的导学案。(5).课后反馈 课堂实施导学案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教学智慧及时地记录下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认真把自己上课的得与失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分享,作为下一轮集体备课的参考资料,促进导学案的编写不断完善。
(6).整理成册 对于学生而言,导学案整理成册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教师会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能力点呈现在导学案中,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今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将会是一份很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个年级每个备课组坚持编制导学案,经过1——3年一个教学轮回后,全科组老师可以互相借鉴,教学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二
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
(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原则与基本格式
1.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精心编制导学案是实施高效复习课堂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我们认为,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应坚持“三化”原则。
(1)单元化。具体而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仍是单元复习,其要求是紧扣考纲和课标,根据教材单元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高三历史一轮单元复习不是高
一、高二讲新课时对每课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着重在揭示单元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探讨单元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上多下功夫,使单元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相对于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单元安排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把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及时梳理知识,进行单元整合。因此,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以考纲和课标为依据,坚持按每个单元编制一个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要求覆盖单元的所有考点,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单元考点知识体系。
(2)问题化。问题是复习活动的开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坚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仅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我们在“预设问题”这一环节上,坚持做到“三要”:一要有目标。问题必须根据考纲和课标,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设计;二要有梯度。设计问题应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同时问题要从整个单元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梯度的单元知识系列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要开放。开放性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近几年来,广东省文综形式下的高考历史问答题中经常出现开放性设问,答题时只要考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分。
(3)主体化。主体化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运用导学案教学就是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在学中思、思中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学习的指挥官。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与设计意图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写没有固定模式,但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下面以人教版必修Ⅱ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与设计意图。
(1)高考导航,单元导读。本单元这一格式设计如下(打开一轮复习附件1)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考导航”是将本单元的考点和课标要求,明确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考试说明和课标的具体要求,确保高考复习方向的正确性,少走弯路,提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效率,为构建高效复习课堂奠定基础。“单元概述”就是高屋建瓴,提纲挈领,俯察单元全貌,向学生阐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宏观把握单元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规律。“基本观点”是对单元知识的升华理解,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复习指导”是导学案的灵魂,主要包括本专题知识的线索指导和重点关注的问题等。复习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复习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2)自主学习,梳理“三基”。这一格式我们设计了如下2个表格(打开一轮复习附件2)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自主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课前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自学;梳理“三基”包括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对考纲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的细化。教师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导学案要综合各版本教材的主干知识,对较容易记忆的内容通过考点填空的形式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注意知识的条理性,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绘制本考点知识框图的形式,将分散的考点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本单元完整的考点知识体系。2个表格分别瞄准2个考点,引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突出学习重点,把握主干知识,既为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考点知识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又为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完善知识体系创造了条件。
(3)重点问题,合作探究。本单元笔者设计了如下4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1:简述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活动、失败原因及影响。问题探究2:简述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影响。
问题探究3: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分析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问题探究4:分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表现与影响。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对老师预设的问题要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领会高考命题趋势。本单元4个问题设计是有梯度的,它们所涉及的知识既有基础性的知识,也有理解性的、规律性的知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解答。“问题探究1”和“问题探究2”,学生依据课本知识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依据课本对高三学生来说是不够的,因为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简略,有些问题甚至在课本找不到答案。比如“问题探究3”和“问题探究4”所涉及的答案,在课本上是直接找不到答案的,而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更能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练习,及时讲评。广东省文综形式下的历史高考试题共有12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时,每单元按高考的题型、题量设计课堂练习题,即每单元设计12个选择题、2个问答题。课堂练习要用一节课时间(40分钟)让学生进行限时训练,老师对课堂练习题及时进行讲评、反馈。
我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就要针对高考,训练题在题型、题量和试题能力要求上都应与高考试题基本“吻合”。从知识的掌握来说,一轮复习必须从基本的知识练起。如果操之过急,一开始便做大题难题,势必造成一些同学的畏惧和厌学心理。一轮单元复习训练的原则是扎扎实实地搞好量的积累,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第一轮单元的训练题设计,要回避纯粹的“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尽量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讲评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练习和考试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练习和考试后由试卷反映出的学生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不足,要通过总结讲评来解决。只有通过及时的讲评、全面的总结、科学的分析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巩固其基础知识,以期提高审题和解题能力与技巧,从而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的使用
文综形式下的高三历史教学每周一般只有4节课,由于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每周一定要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如何充分运用这4节课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近年来,我们在使用导学案进行复习教学时,每周坚持按照“第1节“自学展示课”、第2节“问题探究课”、第3节“课堂练习课”、第4节“练习讲评课”来组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具体做法是: 1.第1节“自学展示课”突出“三基”
预习是高三第一轮复习导学案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学案编好后,我们在每周周末将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导学案中老师预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自己初步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任务——梳理“三基”,构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体系。在本单元复习中,我们先让学生在预习时填写好老师设计的2个表格,让学生自己填表构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体系。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自学展示课中解决。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发展趋势、原因及影响”(观看视频1)。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及时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补充学生在展示中的“不足”。展示是新课改的精髓,要提高高三课堂复习效率,教师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因为高中学生渴望了解自己的能力,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级所处的地位,渴望成为受老师同学欢迎的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能有效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指导学生进行展示活动,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兴奋、愉快、充实的情绪体验,从而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展示中思维不断碰撞,知识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在展示中积累,能力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在展示中呈现。
2.第2节“问题探究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在问题探究课上,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习,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回答。比如“问题探究1”和“问题探究2”是两个基础题,我们会让基础差的学生上台展示回答。“问题探究3”和“问题探究4”两个探究题,综合性比较强,是本单元复习的难点。对于难点问题,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充分讨论后,再让基础好的学生上台为全班学生讲解,教师适时点拨思路,阐释难点问题,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进一步完善、迁移和提高。(观看视频2)3.第3节“课堂练习课”提升能力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导学案有项重要内容是“导练”,“导练”就是精心设计训练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按照高考的题型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所以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形成完整知识网络,还要有计划地将高考的各种技能训练贯穿在各个考点之中。“导练”要坚持“练在课堂”的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限时笔答教师所编制的试题。其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高考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4.第4节“练习讲评课”总结提高
练习课结束后,我将答卷分到各小组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叉改卷,通过互相改卷,使学生了解同伴答题的思路、方法、亮点与不足,让学生在交叉改卷中受到启发,提高解题能力。学生交叉改卷结束后,教师要把练习题答卷再次收上来,统计做
错题的人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讲评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个:一是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二是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三是提炼概括——对知识、规律、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学科思维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在练习讲评课上,老师“讲”——既要讲所考查的知识点,又要讲容易出错的问题点,还要讲答题思路和答题方法;老师“评”——既要评“不足”,又要评“闪光点”,还要评出信心。总之,练习讲评课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弥补缺漏、纠正错解、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三
怎样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
由于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以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为架构。但从高考要求来看,近几年广东省《考试说明》中考点列举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为顺序,体现通史体例;2010年以来的广东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都是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顺序排列,问答题每个大题的小问设计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顺序。历史高考大纲和高考考题都突出了对“通史”的重视,因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通史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堂效益最大化,这是师生面临的共同难题。许多高三历史教师在二轮复习时往往依照 《考试说明》,循序渐进把高考考点重新再梳理一遍,结果造成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动力、老师没有魅力的尴尬境地。近年来,我们在进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时,以编制和使用导学案为抓手,以专题通史的形式将课本上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不要求过难过深,而要求视野要大,知识点要全,主干知识要突出,通过归纳、总结、深化、拔高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融会古今、贯通中外”的通史知识体系,收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一)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的编制
我们认为,编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应坚持“三性”原则。
1.时序性 时序性就是运用时间线索,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时间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素。注重时序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没有时间概念,历史无从谈起。因此,帮助学生建立起时间概念,是二轮历史复习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历史时间观念的考查。我们在编制二轮专题复习导学案时,按照高考考试说明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打通各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通史”,将散见于必修和选修模块之中的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整合成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使知识简约化、规律化和系统化。
2.比较性 比较性就是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高考试题体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用发展、联系、比较、归纳的方法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阶段特征、因果关系、规律认知的掌握。因此,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现象,深刻地揭示历史规律,这是达到良好复习教学效果的捷径。
3.时政性 时政性就是适应高考命题趋势,关注时政热点,并将其与历史知识相关的话题隐形引入复习中,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的主旋律。新课程背景下的广东省高考命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因此,在进行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时,既要注意从现实去追溯历史,说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由来和演变;又要注意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现实,以史为鉴,加深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活学活用。
(二)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设计意图与使用方法
近年来,我们在编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时,以考纲为依据,按照“古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现代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知识板块,每个知识板块下分成若干小而灵活的专题,每周完成一个专题的复习任务。
我们坚持按照下列基本格式编写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①板块通览,宏观把握;②考点聚焦,专题特征;③主干知识,自主归纳;④每日一题,自主探究;⑤专题检测,提升能力。下面我们以《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板块下的一个专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谈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格式、设计意图与使用方法。1.板块通览,宏观把握
《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板块通览的设计如下: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3;展示学生课前学生自主归纳的导学案内容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主要是以通史为体例(时间为线索),从宏观、中观、微观构建板块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应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侧重于中观;二是以学生的自主构建为主,老师指导为辅。一般说来,宏观的结构具有博大复杂的特点,学生难以驾驭,很难独立完成,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近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板块通览,按照中外近代史的“时间跨度”,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进行中外对比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从通史的角度展示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的发
展历程,从宏观层面上强化学生的通史意识,提高学生综合政治、经济、思想等历史现象的能力。
使用方法:在第一节“自学展示课”上,请一个这部分内容完成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
3、视频4)2.高考聚焦,专题特征
本专题这一格式设计如下:打开二轮复习附件4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 “高考聚焦”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考考查方向,让学生在高考最后阶段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专题特征是以时间阶段为线索,从中观层面上整合考点及教材,打通各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本专题零乱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类、整合为系统化、规律化具有通史体例的整体知识结构体系,从总体上把握本专题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基本线索和规律,让学生纲举目张,一目了然。使用方法:老师归纳发给学生,学生课后掌握。3.主干知识,自主归纳
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备考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在专题知识的归纳整理、疑难问题的设计上要紧紧把握住影响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历史主干知识,尤其是经济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涵和外延,还要加强知识点的“互动”与“联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本专题这一格式设计如下: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5;展示学生课前学生自主归纳的导学案内容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文综历史考试受分值大、所考知识点少的限制,故侧重于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我们在设计这一格式时,根据《考试说明》从“微观层面”把每一专题断代史主干知识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内容,将散见于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教材相关联的知识内容进行上下勾联、前后贯通,让学生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自主构建本专题的网络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从“点(指典型事件)”、“线(指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面(指历史时期的整个内容)”等方面把握本专题历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给学生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本专题的主干知识和历史发展线索无疑是有益的。“自主归纳”以表格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把一些重点知识的归类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这种作法,既为完成繁杂的专题复习>任务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与综合归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使用方法:在第一节“自学展示课”上,请一个这部分内容完成比较好的同学上讲台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5)
4.每日一题,自主探究
我们用一周时间复习本专题,根据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每天设计了一个疑难问题,问题的设计应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让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二轮复习附件6
我们设计的意图是:二轮复习应重视培养学生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开展“每日一题”活动,即在导学案中每天给学生布置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问答题,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题思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因为这些题多由教师精心选出,覆盖了本 专题的重点考点,质量较高,因此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在专题复习时鼓励学生在预习导学案时自主探索和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故在导学案“每日一题,自主探究”格式中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在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记录之用的“存疑板块”。学生可以将自己在预习、听课时发现的教材、试卷、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的存疑板块,在复习课堂上提出来,供师生在复习教学中交流、讨论,这样更能激发高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方法:在第2节“问题探究课”上,每一个问题先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比如“问题探究4———简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特点,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先让学生展示,老师在学生展示后进行补充和完善。(观看视频6)
课堂展示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精髓。通过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点燃了学生的“表达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没有展示就难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没有展示就缺少现场生成与互动提高。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给学生一把提升能力的钥匙。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课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展示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探索、归纳,亲自感受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学生在展示时,思维活跃,全神贯注,课堂妙趣横生,亮点不断,从而提高了高三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5.专题检测,提升能力
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我们坚持“练在课堂”的理念,采用专题检测的方法巩固考点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历史二轮每复习完一个专题后,还会专门出一套专题测试题,题量要与高考试题一致(12 道选择题;两道非选择题),用一节课(40分钟)要求学生限时完成。专题测试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考点知识的落实,促进学生查漏补缺,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答题方法、技巧以及答题速度。
我们设计这一格式的意图是: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的着力点是以练代讲,通过对各省市最新模拟试题分类组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练习是高考最后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训练题的质量,强调
等时等量训练,切忌搞题海战术。所以,这一阶段的题目练习要在数量、难度、新颖度等方面与高考匹配,完全针对高考。在二轮复习每次专题检测后进行试卷讲评时,都要强调答题方法和技巧,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这也是多拿分的关键。
使用方法:用第1节课进行课堂练习,练习后用第1节课时间进行练习讲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编制与使用高三历史导学案的成效
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经过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复习教学效果,实现了“三个解放”——“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课堂”。“解放学生”是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解放教师”是教师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导者、学者,是师生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促使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解放课堂”是课堂由原来的“讲”堂变为现在的“学”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解放学生——导学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复习,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案的设计始终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整理信息,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帮学过程掌握知识,彻底解变过去高三课堂复习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三复习的主人,导学案成了学生自主复习的“路线图”,探究问题的“方向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解放教师——导学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先学后讲”的教学方法。“先学”就是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看书、自学。“后讲”是先“学生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情况,确定下一步 “讲”的内容。在这个“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授之以渔”。因此,利用导学案来组织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方式从备教案转变为备导学案,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由“学习管理者”转化为“学习引导者”、由教学中的“居高临下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解放课堂——导学案促使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传统的高三历史复习课堂是教师独占讲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高三复习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老师累、学生累、复习课堂效率低。导学案课堂,解放了师生,让师生在人格层面、生命层次上真正实现了平等。在课堂伦理上,依然保持了教师应有的尊严,这尊严是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学长作用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相联系的。导学案课堂最终要通过教的方式、学的方式的转变,实现“人”的解放,即学生的解放、教师的解放、课堂的解放。“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对导学案课堂真义的诗意概括。所谓“超市”即体现出知识的丰富和可选择性。“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方法的尊重。所谓“狂欢”即身动、心动、神动,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解放,让课堂回归生命、回归生活,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师生共同提供和分享“知识超市”的同时,实现有序的生命狂欢!总之,我们在长期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中,以导学案为抓手,提出“先学后讲,练在课堂”的高三复习教学思想,构建起以“课前独学——课上对学群学、探究展示、练习讲评——课后总结整理”为流程的高三历史导学案复习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兼容了师生在教、学中的智慧和才能,它在重视教师“导”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在复习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为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实施途径,对提高高三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第四篇:高三物理备课组小结_5
厦门一中 方加新
高三物理备课组小结
一、物理复习指导思想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高三复习要设法落实每一知识点,强化学科基础,只有强化双基才谈得上能力,谈得上多元目标。由于时间紧,带领学生复习应重在概念、理论的剖析上,侧重在核心和主干知识的基础上,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能力。学生应自觉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用已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再进一步提高到用新学知识解决未学问题。理综物理考试虽然考查得比较基础,但题目比较新,基本上是没有做过的原题,故学生应该掌握总结、检索、迁移、演绎、推理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复习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
4、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例如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
二、组织教师学习大纲
学期一开始,就高考日程和省单科质检、市质、省检时间段,初步拟定物理教学进度。教学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大纲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因此,教学大纲的涵盖比考试大纲更广一些。教材把教学大纲中一些抽象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学生学习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依托。所以,作为备考来说,也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大纲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不过要注意,高考的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也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从教材的内容引申开去,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所以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才能领会高考精神,把握高考方向,才能在复习迎考中占得先机。
认真分析和研究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尤其是上海的考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只有我们这样才能把握和洞悉高考方向和规律,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许大家都已发现全国乃至各省市高考命题的思路都有向上海试题靠拢的趋势,上海试题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三、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在教学计划和教研专题确定以后,备课组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开展教研专题活动,及配套的习题编写工作。除每周一次备课会外,还进行数次碰头会。就教材分析、考点研究以及学生在这方面主要出现思维障碍和“过程分析”所出现的失误,进行深入的研讨。每次研讨,除了中心发言人发言外,都能就事论是,交流看法,取得共识。
2.加强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基本上能做到每周每人相互听课一次,并就教学环节处理、学法指导、物理思想的培养等进行探讨。
此外,备课组将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之间要互相多听课多评课,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水平.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按学校要求定期召开教研组会和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做到定人、定计划、定主题。同一备课组做到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等。但在教法上提倡百花齐放,鼓励教师大胆创新。高中物理实施一天一张(包括知识要点、例题、练习题、分层作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提高教学质量,并能积累经验,有效控制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减轻数学教师过重负担。教研组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根据学校要求定期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检查情况表明本组教师各项指标均获得较好以上的等次。
4.注重集体备课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于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每位老师都能毫无保留的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常在一起认真研究教材教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精心挑选例题、习题和考题,认真审核,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认真做好教后反思、考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
量。强化兄弟学校的联系,才能做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合作共赢。而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更是赢得高考的重要因素。
在备课中,能严格按照教研室的要求,做到清晰、规范,备过程、备方法、备教材、备学生,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上课中,尽量组织好教学,课后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得失,以利于以后的教学。
5.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我们一同研究,得出本单元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再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碰到的教学困难和问题,老师们都利用下课时间在年段办公室一起讨论,集思广益。每天尽量做到有位老师先上课,其他老师观摩并课后进行讨论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为其他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备课素材。不足之处也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到有效地补充。
四、精心组织讲练材料,上好每一节课
1.关注主干知识,强化学科内综合,同时兼顾非主干知识中的重要知识受题量、时间的限制,理科综合中的物理在适当照顾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突出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其中包括运动规律、牛顿定律、机械能、动量守恒、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定律等。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熟练运用,力争做到游刃有余。
由于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少,因此,单纯考查物理概念的题目越来越减少,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计算题都涉及到学科内的综合,其中,频率较高的综合点往往表现为:⑴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综合。⑵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的综合。⑶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⑷从运动、力、能量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⑸串、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
非主干知识中的重要知识相对容易,在试题中比例不小。其中,振动与波、热学、交变电流、电磁波、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原子物理等章节内容都是相对容易拿分的,复习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要切实加强实验综合能力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理科综合考试中物理实验题,既要考查独立完成实验能力,还要考查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要适当做一些实验题,其中包括设计性的实验题,想一想怎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出所要求的简单实验。从提高能力的角度出发,实验试题将从过去依据课本的应答型试题向设计性的试题转变,进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一转变将使得那些平时仅从应试的角度来学习物理实验的同学极不适应,加之今后实验试题与论述、计算题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使得实验试题的难度相对增大,从而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是物理高考中的一大障碍,不过,高考中的实验试题所依据的原理、方法是不会脱离中学所学的内容的,所使用的器材也不会超出我们所熟悉的器材,复习中尤其要注意能处理实验中的非预期现象,努力提高自己分析综合能力,是能够突破实验试题中的障碍的。一旦我们完成了这一突破,实验试题的解答就会成为我们高考中的亮点。
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应用,拓展学生视野,设计、挑选、搜集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增加学生对这类习题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产实际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素材,多收集、整理.培养学生能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3. 讲练结合中倡导独立思考和规范性解题,提高表达能力
少讲、精讲、多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多讲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高考真题,讲、练、考相结合,注重效益。用基础题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解题习惯,要正确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具体数字运算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加强解题规范性指导和训练,力争书写清洁工整,语言表述简练,符号运用合理,所列方程准确规范,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理综考试逐步减少题量,在试题没有了大题量、高难度的背景下,试题同时出现了高分值的特点,从而使得解题的规范性与过去相比,显得更加突出,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大量的失分。特别是在目前比较看重的论述题和计算题中,要求学生能非常清晰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准确地加以描述,解答过程中的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而且要特别注意公式的符号同题设有关符号一一对应,避免不必要的丢分。
6.加强开放性、叙述性和讨论性练习的作答训练,特别强化图象、图表类习题的训练近年高考图象、图表类问题明显增加,要求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考察不断加强;从近年高考形势看,考察叙述性和讨论性的问题的可能也在增大,应引起注意并加以训练。
7.关注陈题中传统的典型模型和课本中的典型模型,强调回归教材
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试卷中,出现过不少曾经考过的,或者是常见的优秀模型,只是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或是稍作改编,或是拼凑而成的新题。要注重传统的典型模型的教学与训练,在强化这些模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深入研究它们的变形和扩展,努力做到一“型”多问、一“型”多变,以培养学生的模型转换能力和迁移能力。出自课本的或由课本变形而来的模型也不少,我们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要重视课本中的模型,发挥课本上这些模型的典型作用,将它们与常见的问题联系起来,挖掘这些模型的发展功能和应用功能,借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基础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精讲精练。
8、应该加强与当前课改相关问题的研究,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应变能力和应试技巧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
培养,使学生在高考中有积极的心态,信心百倍地迎接高考。
第五篇:导学案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
“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
在打造活力高效课堂,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导学案” 是其中重要的关键。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为此特制定关于“导学案”的编制、使用和管理办法。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意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使导学案真 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帮手。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 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围绕三维目标,目标表诉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
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是导学案编写的重要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导学案中的知识链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个知识点链接到另一个知识点,加强学生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
4、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问题设计: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作业布置:题目设置要分层次,既关注大多数的同时,又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
三、导学案编写的基本要求
1、容量要求:八开纸,页边距、中缝 1.6 厘米左右(尽量做到双面油印)。
2、知识问题化:根据我校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应明确,坡度要小。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应分为四个等级 A 级: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B 级: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 衔接。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C 级:应用级,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D 级: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体验乃至新的发展变化挂钩。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4、难度要求:每份导学案的难度应保持独学至少能完成 40—60%,互学至少能完成 60—80%的内容。学生完成预习时间应在 30—60 分钟。
四、导学案的使用
1、提前一周编写印制。
2、上课前教师应根据学情进行复备。
3、应提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进行预习,每节课结束时应发下一节课的导学案,确保学生预习效果。
4、尽量采用电脑打印,力求规范。
5、课后要对导学案进行再次修改完善,写下自己的反思或体会。
五、导学案的管理
1、教务处将导学案作为重点教学常规内容定期检查。
2、学校组织的推门听课将导学案作为必查内容之一。
3、每学期学校进行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