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程改革总结
音乐课程改革总结
李艳
目前,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条紊地进行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有专家说:“课程改革是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新文化运动。”大势所趋,身为教师的我们,人人都面临着“如果你不改变,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摸索出既符合新课改理念,又适应课堂实际的新型教学行为一线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
课改之前,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生们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除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乐理外,“先打节奏,再唱音符,然后朗读歌词,最后填歌词”,“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这种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方式恐怕是扼杀学生对音乐课学习兴趣的最终杀手。
在这学期的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做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1、让出课堂
(1)让出时间
我们学校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最多能集中15分钟的时间,所以不妨利用这高效率的15分钟,对课堂内容的引入,结尾总结,中间重点和难点做“蜻蜓点水、画龙点睛”的精讲。剩下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演唱、演奏、创作、交流,教授和赏析等等。此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思考,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2)让出讲台
教师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与学生距离遥远,怎能亲近沟通呢?新课改要求教师做学生的合作者,不再以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角色出现。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融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知识,其乐融融,学生就会把你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讲,有什么问题愿意向你问。在学生进行教授活动和表演活动的时候,我会做到学生的位子上,和他们一起聆听“小老师”的授课,观赏“小演员”的节目,有导议,我也参与他们的辩论中,自身也受益非浅。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的能量以充分释放,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了。学生能走上讲台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方式。
2、让出权利
学生在音乐的喜、怒、哀、乐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当学生陶醉于扣动心弦的旋律中时,很可能会禁不住随意哼唱、击掌合拍等行为,此时的一句“乐感不错,节奏感很强啊”要比一句斥责引起的效果更好。
3、让出一份爱
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更不能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师生之间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到学生的闪光处,多与学生交流,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我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在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不给家长告状。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除了观念上的转变,能力的提高外,在知识结构等方面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想见,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来,没有一番对比,思索和研究,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
“三让”仅仅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的几个方面和一点心得体会,今后我将和教研组的成员共同携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与新课程改革同行,不断探索前进。
2003.6.8
第二篇:课程改革总结
课 程 改 革 总 结
(2013——2014学)
果香峪中心小学
刘全利 2014.07
2013--2014学课程改革总结
一学年以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们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的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一学年以来,我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总结,找出在课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使其能继续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发扬,查找出教学中不当之处,以便加以改正,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一、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1、树立了新的教学观
我们认识到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树立了新的学生观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较多,无暇照顾孩子,全由爷爷、奶奶照料。因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和蔼、亲切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学习中迸发。我努力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3、树立了新的教师观
通过学习,我已经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新课程的实践者。新课程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出现,使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完全单独地完成教学工作,因为单个的教师不能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所有指导工作。针对这一方面的情况,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由备课组长制定备课和听课、评课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讨论备课情况,并及时交流上周教学情况,并且重视教学反思。每学期两次公开教学,听课、评课,积极参加教师之间随堂听课。平时常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到电脑室、图书馆查阅先进的教学资料。
4、树立了新的评价观
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着眼于引导、促进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评价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应该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我在评价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变单一的考试考核为多种途径考核。考核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表现、英语学习档案本,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以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使评价形式更全面,考核方法更科学。其次,评价内容要科学化。变以前的单纯考试为日常考核与期中、期末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评,使评价更科学,更接近学生学习水平。再次,评价方式要人性化。变由学校的单方面评价为学校与家庭共同评价。通过英语达标评价,家长随时抽查,家长意见反馈等形式,将学生在校的学生情况及时向家长通报,同时将家长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通过发放喜报、等激励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快乐英语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我们更新了教学方法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学习中我们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组织学生到电子阅览室上网学习英语,让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通过课改以来,我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变化
1、我注意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前每堂课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现在我们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起组织、示范、引导的作用。我们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比如知识竞赛、辩论会、动手做、游戏等等,教室里有笑声、有掌声,气氛活跃,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着并快乐着”的思想。
2、我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新教材增添了许多图表、图像、文字资料,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把有关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突出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知识点不断循环往复,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温故知新”。学生由初期的不适应逐渐转变为接受,从不爱开口,到积极发言,踊跃参与,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尤其是在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以提高。
三、课程改革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改中,我在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之后,在实施阶段似乎全凭教师摸索,缺少专家指导,难免要走弯路。能否给我们一线教师多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2、课改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教师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苦了,更累了,教师如何在课改中减轻负担。
3、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较多的方法,学到较多的知识,进步很快,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有的甚至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能掌握,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第三篇:课程改革总结
2014——2015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一如既往地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强化常规管理,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为每个孩子未来着想”的办学宗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师生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做法与成效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教育变革。为使学校课改工作真正做到领导有力、措施落实,真抓实干,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成员的具体分工,各成员平时加强协商研究和对课改的领导和指导,及时跟踪、了解课改工作状况。
二、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教学艺术精湛,能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新世纪教育对学校的要求。
1、强化师德教育。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等规章制度,组织教工深入开展“创教育新风,树师表形象”的系列活动。透过课改沙龙“师德论坛”、撰写师德论文等活动,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应对教育发展的信息化和综合化,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将会被无情的抛弃。我们重点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课改沙龙等。另外,我们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基本功硬笔书法比赛、优质课比赛,让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提高。
三、规范课改常规管理,夯实素质教育基础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新常规务必要处理好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多元发展和学会选取、张扬个性和尊重他人等多重关联。因此要以《纲要》和新课程为标准,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课堂的基础之上发奋建立新的教学常规。因此本学期我校课改的重点是:将课改向常规并轨。我们的教学管理也实现教学常规和课改两个管理的并轨,将课改管理作为常规管理,以扎实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来促进课改过程管理。
1、严格教学纪律。学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管理是严格而有序的,教师务必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决禁止挤占和私自调课,以保证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我们要求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个性是提前五分钟到教室,转换观念,做到教师等学生上课,而不是学生等老师上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尊重学生人格,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等。
2、逐步完善常规管理,体现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科学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堂转型、师生主角转变及课程功能的转变,关键在于行之有效的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对教学常规进行修订完善,修改完善《赵康初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把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起来,并根据学校实际进行了适当的物质奖励,打破了吃大锅饭的现象。
3、加强了教学的过程性管理;首先是实行行政领导随堂听课。学校管理人员经常性深入一线课堂听课,实行每月不定时随堂课检查,保证每一个月每位教师的课有管理人员听、评,每位管理人员每学期保证致少听、评完全校教师的课;对于透过听随堂课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换意见,帮忙和督促整改。这样就准确把握课改现状,了解我校新课程实践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持续紧密联系,并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下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与推荐,指导教师的教学,提高他们的业务潜质,又促进常规到位。随堂听课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一种“务必认认真真上好每节课”的观念和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日常教学的认真规范程度,使教学工作走上一条扎实而稳定的道路。学期中,学校对质量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商量对策,为抓好教学质量做好指导,当好参谋。
四、开展校本教研
1、我校的教研活动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学校依据校情、师情和生情以及学情,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个教研组,各组除了具体负责组织的组长之外,还有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各组组长在拟定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计划开展每月2一3次的教研活动,结合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和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每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有计划,有目的,有资料,有效果,使校本教研确实起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全体教师还认真参加中心学科教研组活动,并能按时保质完成每次心得体会和论文,并及时将教研活动所得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以促进教学业务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
透过几年的课改和校本教研的实施,校本教研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心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课标、纲要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和需要。除了学校及上级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集中业务学习,老师们还利用休息时刻进行了自学,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同时,教师将学习和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应对面的相互交流已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还加大了课堂交流的力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25节以上、评课均达15节次以上,管理人员评课均达25节以上。
3、坚持校本培训
为提高老师的业务技能,我们按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校本培训,资料涉及班主任、教育技术培训和课件制作、硬笔书法比赛等,老师们均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参与,使校本培训切实起到了促进老师专业成长的功效。
大家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高度重视校际交流,每次对外交流都有领导带队,交流老师做到了充分准备,认真试讲,认真评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继续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学校根据实际状况,对课题各组进行踏踏实实的研究,实事求是搜集和分析数据。学校严格监督课题实施全过程,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五、落实过程管理提高课改质量
1、继续认真验证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适应性。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勇于实践,敢于质疑,在教学中发现新课标、新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大胆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出修改意见和推荐,而不是一味的、忠实地去执行课标。
2、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发奋向新课程标准靠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
3、评价改革日臻完善和科学,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加强课改中的家校交流
我们利用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展示课改成果,让家长感受学生可喜的变化,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认识课改,理解课改,从而参与课改,以提高课改的质量。
本期内我校加大了教学开放的力度,开展了“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全校的所有教师怀着用心、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家长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并与家长真诚地交换意见,共商新课程下的学生教育、教学协调管理对策。
透过课改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理解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使课堂呈现生机勃勃,成为师生交往、用心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充满了师生的生命活力,洋溢着求实、探究、创新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激情激趣,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智慧的挑战。
七、狠抓校本课程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课程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基础教育已走向多元化的轨道: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我们创办特色学校,培养多元化人才开辟出一条重要途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更清楚认识到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家长的愿望、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办学理念等实际状况构思了校本课程体系。我们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开发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校本课程资源,本着“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原则,以增强学生科技意识,安全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等,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引导教师选用课程计划空间,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研究权、开发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特色构成。我们尝试把手工制作和劳技教学引入课堂,把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景与各学科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更加亲近。
八、存在的困惑
1、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明白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对课改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实践、总结、提高有待于解决。
2、课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课堂上超多的时刻都是由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照顾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新课程强调凸现个性,但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又该如何进行实践?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今后发奋的方向。
我们坚信,只要循着新课程的理念作不懈的发奋,我校课改实验的明天会更加灿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但更是激励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将新课程继续向前推进的无穷动力。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深化学校的课改工作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总之,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实践中摸索,克服困难,总结经验,树立课改必胜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好新课改工作。
2015——2016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一、课改中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强校本师资培训,增强教师整体素质。
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改教师培训工作,开展了如下培训:
(1)、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实验教学师参加了多元化、实效性各级培训。(2)、校本培训:加强新课改思想、理念、方法等培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纲要》和有关新课程资料的学习,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提高实验教师的课改实效。(3)、家校培训。起始年级投入实验,及时召开家长会,注重对新课程的宣传,为实施新课改营造良好的氛围。(4)“未来工程”培训。对中青年教师定时限期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能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课件制作,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5)后续培训。教科室及时了解新课程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透过研讨、评课、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后续培训。
2、广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机制。
⑴、规定每周三为教研活动时刻为课改实验研讨日,进行课改通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或收看典型课例,或听专题讲座,或交流课改经验,或研读《课程标准》。
⑵、定期群众备课、互相探讨。每周由年级组长组织实验教师群众备课时刻,教科室派专人负责,及时了解实验状况,指导、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
⑶、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月总结,学期总结,如教改经验,教学随笔、课后反思、教学札记等,进行新课改经验总结,新课改教师研讨会,课改教学质量分析,研讨,课改教学成果展示。
⑷、领导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指导,研究制定新课改中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⑸、安排学校计划安排进行新课改教学研讨课、课改教学展示课、课改教学问题研讨、利用周三科技文体课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实践。
⑹、从本校实际出发,选取适当的资料,确立校内或市级课改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走上教研之路。
(7)、落实《纲要》和《方案》的精神,逐步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全面实行新课改革做好准备。
3、开展校本教学研究,促进课改实验。
(1)、以课改实验为龙头,大力开展教学研究。(2)、创新教法,将课改理念不断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3)、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创设“和谐教育”的课堂情景。(4)、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合作学习意识。(5)、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化功能,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6)、注重赏识教育,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7)研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4、建立科学、规范的校本教研体系,推动课改工作。
(1)、理论启动:启动了“创新教育教学”思路。(2)、课题推动:实施“教育科研工程”,切实抓好教学研究工作。(3)、系统活动:教研活动抓落实,有实效,构成了“教导处——学科组——教师”三位一体的教研活动体系,使教研活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4)、信息传动:加强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理解和应用科研成果。(5)、榜样带动: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作用,推行“名师效应”。透过典型示范、课堂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推广骨干教师教研教改经验,扩大了研究成果。(6)、群体促动: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课改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把课改实验工作推向深入;开展各科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改革考试与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着为学生、为教师、为家长服务的指导思想,放下校领导对教师、学生的权威性评价,建立了具体开放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即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评价。(2)、学生评价。采用每月一次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的“四评”方式。(3)、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作业等六方面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潜质潜质的提高。(4)、用“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学理念评价学生。激励性语言、体态性语言广泛地走进课堂,融入学生心田。(5)、发挥奖赏分明的奖励制度的激励、促进作用,建立了优胜劣汰的多元化、开放式评价体系。
二、实施新课程以来发生的变化
1、教师的主角开始转变。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和同伴。师生间的距离正逐步靠近,让学生有了一种平等感、亲切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联正在逐步构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构成教学反思的习惯。一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潜质,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潜质的提高。
3、构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透过群众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用心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4、学生在课改实验中快乐学习。新课程的教学民主了,课堂活跃了,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己经历发现、体验、探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简单,学生学得快乐。
5、教研方式正在悄然变化。教研改变了过去那种教研员导课、教师看课、教研员总结的单一呆板的方式,采取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全体教师参与式讨论、研究的新形式,透过比较教研、互动教研、联合式教研等活动,支持和帮忙学校教师构成学习共同体,借助群众的智慧来提高教师的潜质,新的教研方式正逐步构成。
三、课改工作取得的成效
1、课改善入实施阶段以来,各学科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讨活动,帮忙教师树立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教学主角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用心探索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课改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专业化成长的平台。课改将教师推上了自觉参与的教研教育科研之路。良好的教育科研之风已蔚然构成,成为我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3.课程实验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建立了三级教研网络、校本教研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强化反馈制度、加强实验研究协作制度,从而提高了教研实效。
4、初步建立了贴合新课改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化的考试与评价体系和机制。实验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向导,提出“让教师与学校一齐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改变以往以考试来衡量教师与学生的权威性终结评价,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开放的、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引导教师向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使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常规评价、成果评价。
(2)、建立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评价分为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考试评价、非学业资料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注重学习成长过程的评价、期末考试评价、非学生资料的评价。
四、存在的问题:
1、要继续提升领导和教师的观念。如何彻底转变陈旧的观念,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虽然透过培训和实践,我们的领导和老师的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和新课程的要求还是有必须的距离。
2、要继续探索理念与实践的新的结合点。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如何处理好课堂的开放与课堂的有效性问题,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这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
五、今后发奋的方向
1、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举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忙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发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用心稳妥地推进课改善程,及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课改成效,建立一系列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3、继续推进经验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在研究完善考试与师生评价体系和机制改革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校管理的评价改革体系。
2016——2017学
赵康初中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随着全县整体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也使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更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
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全体教师在课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回顾一年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用心引导。
课改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对于这样一次涉及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大事,作为学校确实把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加于重视,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有效组织,科学管理,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学校成立了由王海龙为组长,学校赵跃生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及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办公室、学科指导组及专家指导组。实行“三个一、三有、三保证”的新课程管理办法。“三个一”:教师每课做一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向学校带给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校级以上(包括校级)研讨课;“三有”: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做到有教研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会议记录;“三保证”:即教研时刻有保证、教研人员有保证、教研实效有保证。本,学校透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实验经费,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课改工作顺利进行。
2、转变观念,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转变,课程改革只能徒有其表。因此,透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师资培训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县课改办要求所有课改年级教师务必“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基于这一点,我校实行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自学相结合的路子。
在暑假时,学校就早早地安排好骨干教师参加县级的通识培训和分科培训。在开学前,又进行了校本培训,先整体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更熟悉,从思想上、观念上、情绪上对新课程产生认同感,并有信心投身于课改之中。再分组、分块进行课程标准的解读,使一些根深蒂固、陈旧的观念有效得到洗涤。而观念的更新,更注重于平时的积累。教师们平时工作挺忙的,经常要集中在一齐学习的时刻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经常翻印一些从杂志上摘录下来的文章、教案、案例等给一线教师,使他们的学习有的放矢,让他们或两三个一堆共同学习或一个人带回家自学,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时刻和知识层面。
3、制订课改计划。根据县课改办的方案和意见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课改计划,并按照计划扎实开展课改工作。
4、关注课堂,注重实效,狠抓课改目标落实
课改的生命存在于课堂,课改的魅力呈现于课堂。学校带领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发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注重师生关联的重建;二是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三是注重学生实践潜质和创新潜质的培养;四是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
二、制订制度,教科研拉动。
教师总以为教科研是领导们和教科员们的活,和自己是无关的。其实不然,学校在教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学校先后制订了《学习制度》、《研究制度》、《分析总结制度》、《考评奖励制度》等,制度中的条条款款使教师明白了发奋的方向,认准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使教师“不得不”走上教科研之路;二是极力营造科研氛围,使课改实验教师全体融入科研之中;三是增加随堂听课的频率,我校的随堂听课是不打招呼的,教师一旦被随机抽查的次数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去研究课堂、精心准备,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此刻,课改年级教师都明确了这样一点:课改呼唤着科研,为科研带给了源源不绝的课题,同时课改也只有贴近科研、依靠科研才能有出路,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课改就应说不仅仅仅是实验年级就应做的,只但是是实验年级用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给师生留下了丰富的互动和创造的空间而已,如果不研究,也只是走老路或是走形式。因此,学校以一年级为实验点。先由点上的教师上研讨课,组织其他一年级教师来听课、评课。过一段时刻后,再由其他年级教师上研讨课,大家评课,最后深入村小,这样以点带面,层层推进。要求其他年级对教材重新进行组合,使他们的课堂做到:老教材、新理念。
四、课改取得的实效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初步构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课改特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特色,突出了办学亮点。课改赢得了广大家长的明白和支持,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社会上初步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课改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观念正在构成;课堂教学在变,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关联在变,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联。
五、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课改中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认准目标,真抓实干,必须会迎来收获的时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
(1)由于课改工作系统性和复杂性使教师的压力较大,老师们经常遇到很多的困难、疑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课改工作的一个瓶颈,操作难度较大,到此刻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家长素质不高,学生学习水平参次不齐,班级人数较多,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下阶段要发奋的方向: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强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专题研讨活动。
(2)继续坚持随堂听课、评课制度,抓好点和面的课改工作。(3)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校本课程的评价。
(4)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加强重点课题研究,确保取得成效。
第四篇:课程改革总结
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全面 推进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回顾和总结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这主要是各级领导重视,广大一线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团结奋斗、积极参与的结果。课改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可喜变化,它还使一批教师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反思学校的教学研究,反思我们的校园文化,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无意中抵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还是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课改,就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反思,就不可能从过去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将为我校课程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 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都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必须树立新型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树立新型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不断改进教学的作用;必须树立新型的课程资源观,鼓励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广大教师、校长、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推进课程改革并获得较大成果的。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
保证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
会各界十分关注。学校领导能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自觉地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副校长任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组织,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实验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指导课改实验工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
了组织保障。
(三)开展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是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关
键
教师培训工作在课程改革实验各项工作中处于重中之
重的地位。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十分注重师资培训工作,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培训途径与方法,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把培训与教研相结
合,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我们建立了研、训一体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立足岗位,采用“说课说评”、“教后反思”、“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培训中,坚持把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参与研讨相结合,并注重以点带面,把培训工作由课改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为了将新课程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学方式的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我们还开展了“课改教师汇报课”、“新课程教学大赛”、“新课程理论论坛”等系列化主题活动,以活动为载体,用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影响并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和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形成共识,这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正确审视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课改工作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来自课改一线的信息反馈,也使我们深感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
(一)课改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设施装备,影响着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活动,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给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带来困难,表现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乏力无术,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
(三)师资队伍素质仍然是课改实验的瓶颈,绝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接受的,但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与新课程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落差是明显的,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深感底气不足。
(四)机制改革与运行相对迟缓,评价制度、升学制度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
(五)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问题,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特别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不平衡性客观存在。这种种不平衡性固然有来自于管理机制、硬件条件,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观念层次上的差异,影响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问题和困难客观存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如何应对,已是摆在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需要
我们坚定课程改革的信心,有必要从教育哲学层面上来分析和认识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从教学论层面上来分析课程改革实验中出现的种种困惑和方法问题,多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管理的重新构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回顾过去的工作,需要我们总结经验,珍惜成绩,正视不足,巩固成果,坚定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信心;展望将来的工作,更需要我们振奋精神,团结协作,重道务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程,共同为我校教育事业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音乐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鄢安交
自从课改教学展开以来,在教学中,我一改以往先练声再拍节奏等沉闷的教学方法,而是先让学生听、感受歌曲及猜谜、讲故事等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勇敢的鄂伦春》这一节课中,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在节奏中和在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课堂气份自然活跃。也就是一堂优质课了。我除了让学生听、唱、拍、跳、演外,还用猜迷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又让他们讲些故事,在编创节奏和歌词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动力,学生学得高兴、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我还根据课本给学生讲述各民族的民族服饰,习俗等,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特别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容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表达方式,课堂气份自然活跃。
通过课改的实验及总结的经验,使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有效。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音乐,鼓励他们勇于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情感。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学生们对学习音乐更有兴趣了,也更喜欢音乐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