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那么,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上课专心倾听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
看:就是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作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认为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分明,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构建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材料,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整理与复习”中的开放性题目□○□=10,12=□○□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应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提问时,避免仅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在学习了拼图之后我又布置了“美丽的图案”通过剪拼学生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金鱼,有小船等等,我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一年级小学生在做课堂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做玩玩,心神不定,教师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我还尝试让学生记下身边发生的事,写数学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日记由原来的单一变的丰富多样,今年寒假我将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将数学日记作为内容制成数学小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第二篇: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随笔4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
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主要体现就是课堂的有效性,只有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它真正的价值,有效的教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是我们教师工作永恒的主题,一节课中,只有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进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刺激他们的多层次思维。怎样才能做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是我的一点小小见解。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
1、备教材。很多老师喜欢抛开教材进行教学,认为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我们现在最值得依托的还是手中的教材,这是经过许多的关卡,层层审核,许多专家认可的材料,对学生有着全面的、系统的考虑的,我们老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但却又要不囿于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同时挖掘知识背后所蕴涵的学科教育价值及教育意义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
2、备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终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现有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应有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有了保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展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及智力发展等,避免“高、广、深”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发生。
二、课中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而现在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该活跃的思维,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导入:刚上课,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子分饼”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一天猴王做了3个大小同样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①1块,猴②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③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又拿出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吗?”“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猴④要4块,猴⑤要5块,猴王又该怎么分?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就知道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为接下来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
2、注重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示范课上经常能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合作,讨论某些问题,可有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只是为了“走过场”,成为课堂的点缀,而无实质用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性,需营造和谐氛围,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安排合作,例如:在认识了米和厘米之后,学生要对物体进行测量,如测量自己一步的长、课桌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就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活动,克服了原来老师只能带两名学生测量收集数据,其他学生只当旁观老的局面,当时,每一名成员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有的测量、有的记录,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以指导,学生们在实践中通过合作真正掌握了长度单位和物体测量,同时,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3、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使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清晰化。但有的教学课件却“辅而无助”,为了形式多样,表面热闹,一味追求多媒体,使课堂信息过多过滥,分散学生注意力,反到对正常教学起了干扰作用,媒体运用要做到有效,它必须服务于教学,应结合学科、学生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继承传统教育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结合,各展所才,互有补充。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避免电脑代替人脑,替代学生的一切操作思维,在学生理解面、棱、顶点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思考,分组探究这三个方面各有什么特征,诸如数棱的方法,比较相对面的大小等。此时,再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把同学们脑中纷杂的结论加以分类、整理、归纳,能高效,省时地帮助学生梳理要点,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4、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当今的数学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好、真好”等表扬学生的评价越来越多,即使是回答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也夸奖“你真棒”„„似乎表扬越多,越能体验新课程的理念,这其实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评价应从多方位评价,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合作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步;还应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并且评价标准要多样,学生的数学基础各有差异,课堂上我们不能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学习水平作出针对性的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及知识的深化,使课堂评价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
总而言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将是我们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初中课堂教学随笔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新课程标准施行以来,从教材内容到教学理念等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革新,但是囿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一些教师并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阴影,一定程度上仍旧停留在过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需不断学习,更新和改进.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数学课也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要想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把握新教材。相比于以前的教材,课改新教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素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人的社会现实性,教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一些知识和习题留出了一定的拓展、探索余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探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熟悉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需要我们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地探究思考,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和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学习更新教学手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全达到教学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随笔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都意识到,教学必须有革命性的变化,必须体现新思路。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界推广新课标、新理念的浪潮中,它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场大考验。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本人也积极转变自己的思想,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与以前的教材相比,课改新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教材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数学素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体现了人的社会现实性,做到数学学习内容现代化。
3.教材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坚持把握课程标准,在体现基础性、普及性的同时,又弹性地编入一些选学内容,对大多数例题和习题均留有一定的拓展、探索余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教材适当编排应用题、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增设了研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平面镶嵌、设计对称图案、撰写小论文等。
5.教材的编写有利于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不再是执行教材的忠实奴仆,而是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运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在课程范围内,教师的教学可以突破教材的框架,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体例,可以适当改变课程顺序,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把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程。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1.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前提是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许多教师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根本性变化,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在课堂中我们要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多关注一些学生的能力,诱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不断地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感情,化感情为学习数学的动力。3.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这就需要有“听”的技能。因此,教师要随时了解周围学生对数学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及听课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听课技能。例如:①在听课过程中怎样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与教师同步。②怎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教师的讲解。③怎样学会归纳要点、重点。④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⑤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听,并积极参与讨论等。“说”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向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今后“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又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就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到学习活动中去。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但总不能够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听、说、读、写、想能力的条件,并不断摸索培养的规律和方法。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5.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随笔2
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之我见
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提问,就是师生对话的源头,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在小学数学课上,有效提问更是对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思维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放低重心,巧提问。
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提问,我认为,最基本的还是应该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学生实际,放低重心,以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预设问题时着重从问题是否能为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服务;是否能为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服务;是否能为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等方面进行认真考考量。看一看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从哪个角度切入更适合于学生?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新授部分我分为三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研究盆花,体验多种策略。我预设的问题如下:
(1)盆花是两盆一组,依次是蓝红蓝红这样排列,引导学生思考照这样思考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2)自主探索后,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方法,依次肯定各种方法的合理性,并引导组织学生重点关注第三种方法:计算,提问1:请学生说说算式中的每一次数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商7和余1各表示什么?(把盆花看成是2盆1组,一共是7组余1盆),提问2:根据什么来判断第15盆是蓝色的呢?第二环节:研究彩灯,感悟策略选择。(1)刚才同学们用了不同的策略解决了盆花的问题,现在我们来解决彩灯问题(出示彩灯图),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你喜欢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解答呢?(2)紧接着完成第二个问题:第1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师提问:A、为什么没有余数就是第六组中的最后一盏?你是怎么想的?B、照这样摆下去第几盏彩灯也是绿色的?你能举些例子吗?(3)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计算的方法,那老师想问问同学,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计算的方法呢?所以选择一个好的方法很重要,可以使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环节:研究彩旗,自觉优化策略。(1)第21面和第23面彩旗各是什么颜色?(2)你们列出的算式中为什么用4作除数,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彩旗的颜色。由于有比赛的要求,学生自觉地选择了相对快捷的算法,从最初的算法多样到这儿的算法统一,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不经意间使学生经历策略多样到策略优化的过程。
二、增强信心,妙设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除了知识的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有着鲜明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学习中依赖性还较强,因此需要我们给予信心的支持,鼓励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教授《平行四边形》这课时,我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转化思想,部分学生面露难色。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只要你认真去看、去尝试,就一定能懂。此处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怎样比较才能确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2)想想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变成一个其他的图形,再计算?(3)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算?(重点指导对规律的探究、知识和方法的构建)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后,大部分学生很快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同学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增强了信心,另一方面在“做中”扎实的掌握了新知,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三、学会等待,慢慢问
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那段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进行深入思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而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假如预设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假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为课时紧张或急着板书等,还没有等学生说完,教师就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越俎代庖,急急忙忙说出答案。作为新教师的我,就特别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反思过后发现其不利至少有三点(1)把学生当作了引出答案的工具,打击学生的积极性;(2)老师忙着去写板书或操作,也就有可能不是很专心的听学生的发言,可能导致错误理解学生的语意;(3)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倾听,对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不利。
有效提问讲究策略,讲究艺术,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