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学生不达要求时 - 泰州市海陵教育网首页
当学生不达要求时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张久明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总有学生在朗读、解答问题等方面出现错误或不能达到教学要求。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思想。特级教师们的一些教学案例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案例1:薛法根老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中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读词语。将“贮存养料”的“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老师还没有教,八个词语你已经读对七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仔细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读词语,全部读对了)
师:(与学生握手)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我昨天预习过课文了。
师:你已经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问刚才没有全读对的学生)你发现了吗?
生: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啊!
当学生读错字音的时候,教师有可能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有可能直接换一个同学读,甚至可能训斥一番。薛法根老师先是表扬学生“真了不起”,再叫他“仔细听其他同学读”,最后那名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又得到了一次表扬。其实,读对了七个本不值得表扬的,薛老师这样做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又注意了培养学生“仔细听”的习惯,最终能够促使这名学生自己改正错误,使他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案例2: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教学片段: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起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起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这是一个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段。当学生朗读不符合要求,与文中杂草角色的当时情景不相符时,于老师没有提示朗读的技巧,而是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学
生终于变成了“杂草”,朗读达到了要求。更主要的是,这个片段充满着幽默感,学生笑了又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这两个教学片段使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中充满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心中充盈着爱、成功与喜悦。周国平在《周国平论教育》中说:“一种教育倘若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表现不好不能达到要求时,我们也应该鼓励他们,应该使他们取得成功。
第二篇:浅谈对联教学- 泰州市海陵教育网__ 首页
浅谈对联教学
李乃斌
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充满趣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初中生学习对联应讲究方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注重学生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对联
语文教学
创新
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一堂“诵读欣赏”课——《对联六首》,这是语文新课标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独具匠心。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种类、形式丰富各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人民都说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不仅在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我国为世界文化宝库中增添的艺术瑰宝之一,放射着奇异的光彩。下面就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上谈几点思考,供同行研讨。
(一)联史导人,感动学生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有清一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赵雨《走向对仗的汉语言文学——清对联》,《对联》2000年
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我们在学习诗歌时,总是要求同学们不是“学诗”而是“读诗”,要把诗歌的韵律美读出来。学习对联也应如此,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诵读训练。这既是学好对联的基本规律,又符合教材编写者把对联安排在“诵读欣赏”里的设计初衷。所以,诵读好对联,读出对联的抑扬顿挫,平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平声包括阴平与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入声。入声字发音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在一些方言(如吴方言)中仍保存着;但普通话已无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里用“—”表平声,用“‖”表仄声,以杭州岳墓对联为例,标明于下:
— — ‖ ‖ — — ‖ 青
山
有
幸
埋
忠
骨,‖ ‖ — — ‖ ‖ — 白
铁
无
辜
铸
佞
臣。
这类上下联分别为七个字的对联的平仄一般都沿袭七言律诗平仄规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的
简要地介绍对联的一般分类,如:春联、名胜联、挽联、寿联、婚联、勉联、行业联、集句联等等。在介绍每种对联类别时,都佐以两、三个联例,给学生以抽象思维的感性材料,学生就能一边读对联,一边理解每种对联类别的概念,以联例来帮助理解,从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更能够深刻的记住对联类别,进一步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对联这种艺术。
其次,进行反向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把课本中的六首对联进行分类。这样,经过一个循环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对联的种类了,学生对对联的认识也就更进了一步。
下面是我的教学实例。我在简介勉联时,对它是这样定义的:为勉励自己或他人而作,多表示激励、奋进、振作之意。所举的例子是清代作家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是勉励人要有恒心,能吃苦耐劳,方可成就一番事业。接着在学习课本的对联时,学生很快的就找出了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属于勉联,而且有好几同学迅速的突口而出是自勉联。事实也是如此,这首对联的确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写来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把事情办好;勉励自己杜绝私欲,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到这一步,说明对对联掌握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了,达到了我们教学的预期效果。
(五)把握特点,为对联创作打基础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特点是一类事物的共性,是要人们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才能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把对对联特点的概括放到教学的最后来完成,就是想让学生在前面接
触了一定数量的对联基础上,利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讨论,再结合老师的讲解,准确的完整的科学的总结对联的特点,这样就能更加顺利的开展对联的写作了。
(六)拟写对联,古韵入课堂
有一成语叫“学以致用”,我们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或技术,都是为了使用它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新课标下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也注重提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新的课程形式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点。那么,对联教学,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联,而更重要是让学生去勇敢的尝试写对联。以对知识的准确使用,创新发挥,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收获,这一评价方法也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符合新课标评价机制的创新。
当然让初中去创作什么妙对、绝联,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想通过简单的拟写对联,检查学生对对联相关特点掌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胆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至于如何开展对联的写作,我想
第三篇:大班 “庆六一” 活动方案 - 泰州市海陵教育网
大班 “庆六一” 活动方案
好孩子幼儿园束博慧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轻松快乐地欢庆“六一”的美好时光,充分体验自我实践与成功的喜悦。
2、感受他人对自己的爱,乐于与同伴进行情感交流,乐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对弟弟妹妹的留恋之情。
3、在“六一”庆祝活动中能自觉遵守活动秩序,大胆礼貌地与人交往。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韵律操《天使》(集体表演)
二、汇报展示:
1、诗歌:《我班有个小问号》、《清洁工人好阿姨》、《大自然的话》、《造厂房》、《长大了做什么》、《蒲公英》、《夸夸我的爸爸妈妈》、《全世界儿童是一家》、《小竹笋》。
2、歌曲:《小孩不小歌》、《为什么》、《我和星星打电话》、《小海军》、《加油干》、《绿色的家》、《快乐的六一》、《毕业歌》。
三、武术表演《男儿当自强》(男孩)
五、快乐大比拼:
1、看谁找得快(相邻数、汉字、图形分类)
2、巧巧手:折纸、剪纸组合画(由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
六、亲子游戏:
1、《二人三足跑》
地点:操场
负责人:束博慧裁判:彭宇妈妈发奖人:周娟
玩法:在场地两端画一条起跑线和一条终点线,请几对父子站在起跑线上,妈妈用一根长带子将爸爸和孩子相邻的一条腿绑在一起,爸爸双手背后,听到口令后,爸爸和孩子一起出发向前跑,到终点线后返回,以先返回起跑线者为胜,妈妈为爸爸和孩子解开带子。
规则:爸爸双手必须背后,妈妈必须将带子系紧。
2、《钓瓶子》
地点:本班教室
负责人:周娟裁判:陈佳怡妈妈发奖人:一帆妈妈 玩法:用系有小木棍的钓鱼杆将瓶子钓起,每次请四对家庭,在规定时间内,谁钓的多为胜。
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如三分钟)内进行,不得抢时和超时。
七、难忘的回忆:诗歌朗诵《毕业献词》
八、接受弟弟妹妹班送的小红花。
九、活动结束,合影留恋。
第四篇:当学生不擦黑板时
当学生不擦黑板时…… 作者:马际娥
“擦黑板”可谓举手之劳,但教室里没人擦黑板却是老师们经常遇到的事情。当新的一课就要开始时,偌大的一个教室,满座的学生,望着黑板上上一节课老师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板书,一个个无动于衷,神情泰然。面对如此“冷遇”,有的老师大为光火,忿忿然把学生批评一通;有的老师则站在门口与学生僵持,学生什么时候擦好黑板什么时候才进来上课;有的老师,干脆以不写板书或“见缝插针”草草应付;还有的老师干脆回头就走,这一节课不上了。……
毋庸置疑,学生不擦黑板,是对老师的不敬,但教师若动辄拔出批评之剑,则容易引起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恶化师生关系;而如果对此置之不理,不仅妨碍课堂教学,而且还失去了一个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所以,如果你的学生不擦黑板,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这样教育学生。
一、以身作则式
教师轻轻拿起板擦,边擦黑板边笑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一个体验生活的机会,让我体验到大家平时擦黑板的辛苦,也体验到大家对老师的尊敬和关爱。对此,老师对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今后,我将会和大家一起值日擦黑板,这也是我的责任!”
“哗……”掌声热烈响起来。
评析: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学生不喜欢听教师空洞的说教,而喜欢老师能以他高尚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自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身作则。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擦黑板,教师不必一味地指责、说教,而应用自己在上课前顺手擦一擦黑板的举手之劳来感化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相信老师的表率作用要比吆喝、训斥的效果更好。因为从擦黑板这件小事上,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心中必然会升起对教师的敬佩和热爱,并且由“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良效。
二、快乐竞赛式
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对大家说:“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竞赛游戏,好不好?”“好!”学生跃跃欲试。“那好,每两行请推荐一名代表。”于是,两名代表走上讲台等待老师的指令。“好,现在请两名同学开始比赛擦黑板,看谁擦得又快又好!”
于是,黑板在大家的掌声和笑声中很快变得清洁如新。
评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还应充满人情味。我想:在当头棒喝、声色俱厉和轻松谈笑、春风化雨之间,无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学都不会选择前者而只会选择后者;无论是哪个学生都只会亲近后者而不会亲近前者。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擦黑板,教师不必大发其火,对学生恶言相向,不妨像这位智慧的教师一样在轻轻松松的谈笑和游戏之中把问题解决。
三、温情提醒式
教师看了黑板一眼,有点惊讶地说:“在我的记忆中,咱们班在纪律、卫生等各个方面一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而且从没有忘记擦黑板的现象。今天值日的同学一定很忙,还没有来得及……”
教师的话还没有说完,早有学生一边抢着擦黑板,一边说:“老师,对不起!我们的确忙忘了,今后不会了。”
评析:在人类内心深处,最殷切的渴望就是被肯定。作为一名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看到教师期待的眼神,听到教师鼓励的话语。这种信任、期待和鼓励,就像一盏导航灯,为孩子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你看看,连黑板也不擦,今天谁值日?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这种居高临下的兴师问罪式语言也许能逼着值日生去擦黑板,但却容易伤害师生间的感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位善于欣赏和激励的教师首先对学生平时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可,然后为学生此时的疏忽找一个适当合理的理由,既给了学生一个温情的提示,也给了学生一个台阶,学生自然非常乐意接受。
四、辨析明理式
教师指着黑板对大家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课前5分钟话题’的主题。有位哲人说过‘成功就是坚持做好每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坚持不懈地做好擦黑板这件小事有什么意义?”“能锻炼我们的毅力。”“能培养我们良好的品格。”“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教师最后总结:“成功从做好每件简单的事情开始。‘擦黑板’可算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把这件小事做好,既是为全体同学服务,也是对老师的尊敬,所以说,这件平凡的小事也体现了同学们的美好品德。成功从现在做起,从谁做起?”“老师,从我做起。”“我,老师。”同学们争着举手,有的则已付诸行动。
评析: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告诉他(她)错在哪里是第一层次的教育;启发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是第二层次的教育;唤醒他知错的良知和改错的行为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擦黑板,教师不要采取训斥、讽刺、挖苦的方法对待学生,更要舍弃空洞的说教,而应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恰如其分地借题发挥,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让学生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必会事半功倍。
五、暗渡陈仓式
教师恳切地看着一位同学说:“请问,我可以请你帮助老师做一件事吗?”“当然可以,老师。”“老师先谢谢你。那么,现在你可以先为大家把黑板擦一擦吗?”“可以。”学生痛快地把黑板擦干净后,教师亲切地说:“我代表同学们感谢你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学生心里美滋滋的。同时,大家也明白了:擦黑板不是给老师擦的,而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
评析:学生的错误就像是一粒小小的沙子,如果我们有颗河蚌一般的包容之心,一定能孕育出璀璨的珍珠。所以,如果学生不擦黑板,在我们想责备学生或向学生发脾气时,不要忘了提醒自己: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自尊心的,充满希望的,但又是还未成熟的鲜活个体,需要耐心细致地呵护与关爱。那么,我们就能始终保持以冷静和理智的态度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宽容的雨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一泓甘泉。而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加上恰到好处的点拨,必将能够使教师赢得学生双倍的尊重。
六、巧用激励式
教师充满感情地说:“我经常看到××同学非常认真地将黑板擦得干干净净,为了表彰他这种为班集体服务的精神,老师决定聘请××同学在本周做我们班的‘板长’,希望大家认真向他学习,主动为大家服务。下一周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表现,竞选新的‘板长’。现在,有请现任‘板长’上台发表就职演说。”
于是,“板长”激动地上台先将黑板擦了个干干净净,然后表示今后一定会再接再厉。而且从此之后,每一任“板长”每天都会把黑板擦得净亮,并把每周一诗,每日一言,播种在自己的土地上,每位老师来上课再也不会因学生不擦黑板而耽误一分钟的上课时间。
评析:魏书生在班级管理中强调“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旨在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采用“板长”竞聘上岗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集体,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而且能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体验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同学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之佳境。
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有句名言:“没有不好的土壤,只有不好的主人。”学生好比土壤,教师就是园丁。要想获得丰收,只有改变经营方式;要想教育成功,就要讲究育人艺术。让我们做个智慧老师吧,当学生不擦黑板时,就用自己的N种良策妙语让学生快乐地将黑板擦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