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造学校的秘密》读后感
《改造学校的“秘密”》读后感
古昌镇中心校——杨敏
本学期期末,学校组织我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改造学校的“秘密”》一文。在此,我想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广文中学改造的“秘密”贯穿了一条主线——以生为本,这一观点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谋而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那什么是以生为本呢?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纵观我的教学工作,我对生本教育有如下体会:
1、生本教育能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机器没有动力不能开动,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读不好书。而动力源于“人生四大需要——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老师、家长再不用发愁了。
2、生本课堂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 懂了”、“会学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课堂教学工作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生本教育紧紧地抓住这一环便抓住了关键。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会学了”,3、生本管理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 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便成为生本管理。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 “自管自”的良好局面。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
生本教育运用于复习考试便成了生本备考,过去在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怕考,种田怕拔草”有些学生一听到考试就紧张甚至发抖、内分秘失调、发烧……
生本备考使学生直接参与系统复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归
纳、综合;对考纲,考卷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让学生自己当“司机”做“探路人”,其效果要比师本备考要好得很多。
综上所述,生本教育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现在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所以说生本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好的素质教育。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注重以生为本,不断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也希望教育同仁们都能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让我国新一代接班人所具备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希望生本教育不仅仅是改造学校的“秘密”,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取得教学成功的金光大道。
第二篇:改造学校的秘密(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改造学校的“秘密”
“问题的出现,恰恰是学校前进的开始„„”
坐在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的会议室,吉林抚松县二中的校长张传英,以为这不过是一次寻常的学校情况介绍。他的嗓子很痛,想听一会儿就去医院。
没想到,一听就是两天。嗓子的痛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越听越感觉对思维的冲击太大了,眼前每天都在闪亮。”
他不停地追问自己:“很多问题,像孩子不喜欢课堂,离校时搞破坏,老师感到职业倦怠等,为什么广文能解决,在别的学校却成了痼疾?”
创造性的解决之道在哪里?介绍快结束时,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说了这样一段话:“只要是创新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东西,都必然遵循了规律。规律在哪里?它就隐藏在问题里。”
可是,现在不知有多少校长和老师,被问题本身困住、难住。规律在他们眼里,往往是停留在纸上的武器。
广文中学何以能抓住这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
自主选班: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你看,这5位学生有什么差别?”赵桂霞给我们看学生的成绩。我们一下愣住了,5位学生的总分都是187分。
仔细分析,“有的学生各科比较平均,有的学生部分科目比较弱”。“那这两位学生又有什么不同?”我们接不上话了,两位学生的数学都是70分。
“背后的差别大着呢。”赵桂霞身材瘦削,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子精气神,说起话来也快人快语。
“数学同是70分,一位学生是基本概念掌握得好,但空间与图形就很弱;另一位是计算能力最强,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
更重要的是,“即使分数一样,背后的原因也不相同:前面学生的成功动机和期望很低,但他人促进却很高;另一位学生的期望和成功动机都比较高,社会责任却比较低。”
这说明了什么?
“前一位学生的成绩,是在他人推动下取得的,自己的学习动机并不强。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强度加大,成绩容易下滑。后一位学生,自我期许很高,但社会责任感低,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将会影响到他后续的发展。”
我们惊讶地看着桌上的一摞小册子:“你们对每位学生都做了这样详细的分析吗?”
赵桂霞点点头。
她说,学生进入广文,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学校自主设计的“学业水平测试与学习动机诊断分析”。分析的结果,是长达几千字的报告,里面有学生不同学科的内部能力差异,还有社会责任感、焦虑度、期望、人际关系、个人爱好、特长、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情况。
“我们不能只看到分数,还要看到分数背后具体的‘人’!”
赵桂霞说,《其实有一百》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小诗,不知读过多少遍。对好多诗句,有深刻的感触:“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可是,有多少学校愿意下这样的大功夫、笨功夫,去了解孩子们色彩不同、姿态各异的“一百”呢?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的“平行分班”,不就是按分数平均分配学生么?刚开始,每个班的平均分相差不到1分,有的甚至不到0.5分。看起来,对孩子多么公平!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赵桂霞曾做过一次调查。
有个班,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一二类学生的成绩差距为91分,二三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是117分。仅仅一个学期后,一二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拉大到117分,二三类学生的成绩差距拉大到197分。
“表面的公平,带来的却是结果的不公。” 原因何在?
是因为我们方便了学校的管理,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关注了干巴巴的分数,却忽视了人性的丰富。
孩子生命的多样性还未充分展开,就已经被打上了固定的“标签”。广文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理念的坚冰,让学生根据“人”本身去自主选班,而不是根据“分数”去分班。
“学业水平测试与学习动机诊断分析报告”,就是学生和家长自主选班的依据。
广文把班级分为四种:自主学习班、数学加强班、英语加强班和情态强化班。像上面五个总分都是187分的学生,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班级:两个学生各科成绩平均,成功动机强,选择了自主学习班;一个学生数学明显弱势,选择了数学强化班;一个学生英语较差,选择了英语强化班。最后一个学生,尽管各科成绩也比较平均,但他的学习动机各项测试都在二级,(注:一共分五级,最低为一级,最高为五级。)所以选择了情态强化班。
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有朋友好心地提醒赵桂霞:“你不怕被人说是分快慢班?”
“不怕!”赵桂霞回答得坦然而淡定。
“快慢班是什么?是给快班配最好的老师,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给最优秀的学生,这损及了教育公平。”
“但我们的4种班级,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老师:自主学习班的班主任,年轻有活力,愿意放手给学生去自我探索,并着重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数学和英语强化班的班主任,是最好的数学和英语老师,能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情态强化班的班主任,一定是最优秀的班主任来担任,他们的责任最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
“即使是同一类的强化班,不同班配备的老师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数学计算能力弱的班级,配备数学老师时,就会注意选择那些计算能力很强的老师。”
说到底,自主选班,就是孩子缺什么,需要什么,就给他配备这方面最好的老师,以达到“基本素养上补短,特长上扬长”的目的。
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全方位平衡成长的人。
“大一统成就不了任何孩子。”赵桂霞说得真诚而沉重。
“孩子不能选择家庭,不能选择社会,但他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因而,每个班的育人策略不同,教学策略也不同。
情态强化班,每天给孩子讲一个励志故事,鼓励孩子从自卑中走出来,树立自信;英语强化班,从小学的26个字母开始,夯实基础,并用“改写课文,名句赏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数学强化班,让学生学写“数学日记”;自主学习班,给予学生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人格”,让学生学会分享,关心他人„„
班与班之间,没有重点之分,只有合适与否。
曾有一位家长,事业有成。入校时,孩子想选择情态强化班。可家长坚决反对,他说:“我在社会上混得这么好,孩子能上差班吗?”原来,他私底下认为,这是分快慢班呢,肯定是优秀老师教自主学习班,普通老师教其他班。
一个月后,孩子哭着、闹着,不想上学了:“同学讨论问题时,我一句话都插不上。学习还有什么意思?”原来,在自主学习班上,大多数问题都是学生自学、讨论,可这个孩子没有学习的动力,自学根本行不通。
家长彻底“认账”,孩子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情态强化班。
两周后,家长特地赶到学校,表示感谢。他对教务处主任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孩子的笑脸。可是,最近我经常看到孩子开心的笑。我也就放心了!”
不久前,校长赵桂霞去听情态强化班的课。老师布置完一个小组讨论题,就听见哗啦啦一阵响,学生全都跑到南侧去了。赵桂霞很奇怪,“不像小组合作啊,怎么回事?”
老师告诉她,学生基础比较弱,但他们知道坐在南侧的几位同学可以帮助自己,就主动聚了过去。
听完老师的解释,赵桂霞的眼泪一下子出来了。就是这个班,刚入校时,趴在课桌上睡大觉的,大声喧闹扰乱课堂纪律的„„何曾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的劲头?
“你知道吗?如果是传统的分班,这些孩子只会是被忽略的边缘人。”感动之余,赵桂霞思忖着:作为成年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随机抽取教师是最公平的,随机按分数分配学生是公平的,却忘了“因材施教才是最大的公平”,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独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才是最大的公平!
初一学期结束,是数学加强班,而不是自主学习班的学生名列全年级前茅。这个学生,数学在小学时只有三四十分的成绩。
初二时,广文参加潍坊市的地理、生物的毕业会考。所有班级,生物A等率都超过了49%,地理超过了42%。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全潍坊市,城区学校平均的A等率只有15%!
引桥课程:“追问中,规律发现了,方法也就有了。”
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常被赵桂霞看出与众不同的“门道”来。
初中,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赵桂霞就想,肯定是学生在接受某些知识点上出现了问题。但到底是哪些知识点呢?
2007年,她带着全校老师,把初中3年的知识点,认认真真,做了一个全面梳理。然后,请全校学生参与每个知识点“难度系数”的测评。
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构建出了一系列的有广文特色的引桥课程。在调研英语知识点的难度系数时,赵桂霞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男生在所有知识点上,难度都高于女生,没有一个知识点的难度有交叉。
有的老师不以为然:“这不就证明了男生英语学得没有女生好吗?” 可赵桂霞没有停留对表象的承认上,她连连追问:“这个现象是广文独有的,还是其他学校也有的现象?”“是小学造成的还是初中造成的?”
结果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于是,再追问下去:“小学时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英语老师们聚在一起,寻求问题的答案。原因找了好几条,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差别;男生的发音障碍。前者是天生的,后者却可以通过恰当的教学克服。
“小学时,由于各种原因,男生发音不准,掌握不了音标,影响了后续的英语学习。”广文文老师张建英说,利用假期,英语老师编写了一本薄薄的教材,把小学时应该掌握的字母、音素、音标、单词、句型和语法整合进去。
在新生入学的头一个月里,他们用这套教材,再加上自己摸索出的“字母、音素、音标三位一体教学法”,对新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
短短一个月,学生们就达到了“听其音,知其形;见其形,读其音”的效果。一个学期后,再进行知识点的难度测试,男女生的差异消失了!广文的“学前引桥课程”,也由此发端。
赵桂霞常常拿这个例子,提醒老师们:“对问题,一定要不断的追问。追问中,规律发现了,方法也就有了。”
可是,面对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每个人都是如此独特,怎么从那么多的学生中去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去探索普适性的方法?
“一定要学会用数据说话。”赵桂霞说。
2007年春,化学教研组面向全体初三学生进行了化学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调查。这个调查,不仅学生参与,而且老师自己也参与进来。许多结果,发人深思。
在所有知识点中,学生认为,最难的知识点是“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其难度系数高达46.7%。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可是,老师们认为这个知识点难学的只有10.2%。
巨大的反差,让老师们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知识点多简单啊!学生为什么会觉得难?
他们请来学生,座谈,调查原因。孩子们说,自己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些东西,无法理解。
“城市里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 老师们猛然惊醒。
化学教研组组长孟祥池说,那一刻,仿佛一道阳光,瞬间照亮了自己的心房。“过去,我们都是凭经验,去判断学生哪些知识点掌握不好,去推测原因是什么,恰恰忘记要了解学生自己最需要什么!”
正如“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一样,师非生,又焉知生之苦?老师习惯于代替学生作决定:哪里难学,哪里该注意。这样,该使的劲儿总使不到正确的位置上。
最好的方法是问“道”于生。这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后来,孟祥池在反思中写道:“难道课堂上让学生多表达、多参与,就是以生为本?那不过是表面的改变。” “内涵的改变应该是,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老师据此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的知识点,本是最后一章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在接手新一届学生后,孟祥池提前在序言课里,设计了一个实验,取来三种不同材料的布条,点燃后,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
学生们一下就明白了:“羊毛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为里面含有蛋白质,生物里已经学过啦。棉燃烧后,有烧纸的气味,灰烬用手一碰,就成了粉末„„”
还有的老师,带着学生走进了潍坊的纺织城,让学生现场去观摩和学习。2008年,化学教研组再次调查知识点的难度认同值,“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一下子下降了19.1%;2009年跟进调查,难度又下降了5.4%。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难点引桥’。”孟祥池说,“难点引桥”的关键,是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顺序。
“学生缺什么,我们就朝什么方向倾斜。学生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撑,我们就给他们补充生活经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我们就做适当的调整。”
而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教学。
2007年冬季,赵桂霞带着老师,走访升入高中的学生,并请学生“对你在高中学习最轻松、最喜欢的学科进行排序”。
结果出来,化学排在第六位,老师很尴尬。要知道,初三时同样的调研,化学还排在第二位。
化学老师放低姿态,请来高中老师和学生,谈问题,找原因。原来,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不同,知识衔接出现了断层。高中化学老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自然无法喜欢起来。
怎么解决?老师们开始研究高中教材,发现哪里知识出现了断层,就给哪里补上(由此形成广文“初高中引桥课程”)。尽管很多补充的学习内容,中考根本不会涉及。
专家到广文调研,对此赞不绝口。他们说:“你们不是只盯着中考,而是看着孩子的未来!”
2008年,在对升入高中学生进行的同样调研中,化学成了排第二位的受欢迎的学科。
调研结束时,学生们集体站起来,给了初中化学老师为最热烈的掌声。他们说,老师是自己学习的领路人。走在路上,他们会及时提醒我,某处有块石头,某处有个坑,要小心啊,或者是坡度太高了,用引桥给搭个台阶吧。
“他们是真正从我们的需要出发。” 特色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就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
到广文之前,赵桂霞曾任潍坊市教科院副院长。
期间,她组织过两次校本课程评选,但每次都让她很难过。为什么?
因为不同学校报来的校本课程,同质化严重。你开发“古诗词”的校本课程,我也开发一个,至于为什么要开设,却没有思考。
当时,赵桂霞就在想,学校的课程不应该这样构建。她说:“课程是学生精神成长和知识成长的营养,你给他们什么样的营养,就意味着你希望他将来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到了广文,她提出,广文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有“大家风范、文化底蕴、探究精神”。与之相匹配,学校开发出了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等三个系列的校本课程。
三个系列,都剑指“以情促智,自主发展”的育人理念。
“情感是生命最本原的表达。”没有哪一种教学技巧,可以成为情感的替代。所以,广文的特色课程,重在启发学生的情感。
在文化系列里,有语文老师刘湘玉主持开发的《广文背诵四百篇》,它是必修课,也常作为拓展材料出现在日常课堂上。
“里面精心挑选的文章,篇篇都是入口即香的好文。”刘湘玉说,学生不仅要读这些美文,还要有计划地背诵。
“像老舍、钱钟书等大家,哪一个不是在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阅读、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这是我们学校能给学生一生的情感人文的底蕴!”
课堂上,刘湘玉常常给孩子们朗读这些美文。文章强烈的情感节奏和旋律,与学生的心灵合拍而行,让课堂成了情感的聚集场。
一次,一位母亲找到刘湘玉,话未出口,眼泪先流出来:“孩子嫌我饭做得不好吃,骂我。”
如何唤醒孩子的心灵?刘湘玉决定,在课堂上教学生一首小诗《献诗给母亲》。
母亲啊/在你的田园里/我是青青的禾麦/你扶过的犁/降过血雨/到何年何节/才能向你俯首„„
学生齐声朗读着,细细品味着。
刘湘玉先讲自己对诗的理解:“你们是母亲的晴雨表。晴天就是你们取得了一点成绩的时候;当你们失败时,她们心里就是淅淅沥沥的阴雨天。可她们的愁苦,你们却不易理解。”
她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母亲对史铁生的付出,讲史铁生对未能回报母亲的懊悔:“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母子情,亲人心,被刘湘玉轻柔的女中音,表达得回味悠长。忘情倾听的学生,仿佛走进了诗一样的世界。
他们站起来,眼里含着泪水,要说说自己的感受。
“以前从没想过,母亲是在为我付出。对她的叮嘱,只觉得烦。可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
“一天晚上,妈妈回来得很晚,她的工作出问题了,很痛苦。但她先上我屋里看看我,摸摸我的头,掖掖我的被角。”
快下课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给刘湘玉深深地鞠了个躬:“刘老师,我们感谢你!”
一下子,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孩子们不再争抢着发言,他们端坐在那里,内心的感受却已冲上了顶峰。站在讲台上,刘湘玉欣慰异常,“情感无痕,就像微风吹过草地,蝴蝶飞过花间,但它却能为人性的高贵与健全敞开一条路来,留下馨香一片。”
为什么把离校也做成一门校本课程?校长赵桂霞解释说,就是为了让学生去体会那一份抛却了世俗功利的、纯之又纯的感情。
离校课程整整一天。上午是主题班会,每位学生都讲述三年中的故事,同学的,父母的,老师的。过去的点点滴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被放大,被传播。
“我们要让每个人露出内心的善与美来。”班主任宫述娟说,三年里,学生会有不如意,也会有不开心,对这些,“只有回头看,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包容”。
下午是毕业典礼。学生们走上台去,讲述对老师的爱。老师们也走上台去,表达对学生的情感。
2008年,初三的全体老师,为毕业生朗诵了一首自创的诗歌:《因为有你》。父母说你们是他们心中的明月/伟人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说你们是我人生的骄傲„„因为有你,我们也年轻„„因为有你,我们仍拥有梦想„„因为有你,我们懂得了奉献的意义„„
朗诵完毕,全体初三老师,做了一个学生们料想不到的举动。他们在台上,集体向学生鞠了一躬,大声说:感谢学生陪伴自己渡过了难忘的三年。
全场一片寂静。
突然,前排的学生站起来了,他们庄重地弯下腰,无声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后面的学生也跟着站起来了,对着台上的老师,深深地鞠躬。
站在一旁的赵桂霞,和师生们一道,泪流满面。“这一瞬间的情感,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赵桂霞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让学生与美好的情感为友,以高贵的心灵为师。
毕业典礼结束,初
一、初二的学生和全体老师,站在会场通往学校大门的道路两旁,鼓掌欢送毕业生。短短两百米,学生们却足足走了半个小时!
他们拥抱着老师,听着老师的叮咛,一边走,一边回头。
“我第一次觉得回家的路这么漫长。”参加完离校课程的学生,心里充满着对老师、同学的恋恋深情。“他们都是我的亲人啊,过去的冲突、不愉快,在那一天全部烟消云散。”
这样的效果,让许多老师始料未及。记得当赵桂霞刚提出“离校课程”时,所有老师都反对:过去毕业,学生在校园里砸课桌、烧书、打架;现在却要留学生在学校一整天,难道不怕出事?
然而,情感的力量,改变了一切。“试想,当一个学生心灵上带着美好的情感,走出校园,他怎能不心怀感恩、敬重生命,怎么会去喋喋不休地抱怨,以至怨恨,去干出反社会、反人类的事来?”赵桂霞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过是一池死水。
所以,广文的校本课程多让学生接触、感悟美好的情感,抱怨、愤怒之情少碰、少描述。这样氛围浸染出的学生,懂得爱,懂得珍惜,能从他人身上找到美好,也能给自己一个宽广的未来。
网格效益图:“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
赵桂霞听过一节历史课,师生互动、抢答得分,老师上得开心,学生学得投入,听课人也觉得是一种享受。
可课后测试,平均分只有56分,不及格!赵桂霞陷入了深思。
“自主讨论,小组合作,形式改变了。但老师们是否知道:为什么要讨论合作?什么时候该讨论合作?从中,老师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又得到了哪些进步?这些问题,是我们更应该研究的内容。”
赵桂霞与她的团队,开始探索“自主互助”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其一是“愉悦”。孩子每天上课,如果课堂失去了愉悦,孩子的生命质量就不会高。
其二是“高效”。充斥着大量无效环节的课堂,纵然繁花似锦,孩子也汲取不到应有的知识,还极有可能加重课后的负担,导致学习愉悦感的消失。
“愉悦,关涉生命生长;高效,着眼知识提升。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上,二者须臾不可分割。”
但是,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什么样的课堂又是愉悦的? 调研,还是调研。
广文面向全体师生,做了个大型的调查,请大家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高效愉悦课堂。
结果出来,汇总出80多个影响高效愉悦的要素。其中四个要素,师生高度认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配合。
2007年秋,时任广文中学课程处主任的张建英老师,手拿计时器和“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和赵桂霞等校领导走进了课堂。
“我们想用这个工具,帮助老师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删除掉其中的无效环节、固化高效环节,并发现哪些教学环节存在问题。”
一开始,老师们不理解,也不适应。
数学老师刘雅琴,是工作了近二十年的骨干教师。她说:“掐着表,去计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能算出什么来?课堂是自由的,再说了,面对这么多学生,说不定有什么突发事件。哪能这么精确?”
然而,几堂课连续分析下来,刘雅琴心服口服。
有一堂课,是刘雅琴与同事的“同课异构”。那是她的“得意之作”:先是小组合作,再是展示,最后是老师的点评。
与她的课堂相比,另一位老师以自己讲解和请一位同学讲解为主。可是,网格效益图显示,两位老师的课堂效能差不多;随堂测试,两个班的达标率也不相上下。
刘雅琴惊讶了:“为什么两节课的课堂效能没有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课是如此愉悦,如此吻合新理念,感觉应该是相当高效的,为何没有?”
赵桂霞仿佛看透了刘雅琴的心思,她拿着网格效益图,一条一条向刘雅琴分析:“你的课以学生说和听为主,当学生述说时,他们接受知识的效能是70%,当他们听时,效能是20%。另一位老师的课,以学生的听为主,效能相对不高,但他在每讲完一道题后,就有一个让全体学生动手记录和整理的环节,这是‘做’,而‘做’在接受知识时的效能高达90%。”
“就是‘做’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导致了看似高效课堂的低效!”
短短数言,刘雅琴如雷贯耳:“原来,我以为学生思考了和说了,就积极参与了课堂,掌握了知识。”
“但是我没想到,做的环节,是更深层次的参与课堂,是学生思维的自主梳理与落地。”
过去,刘雅琴不是不知道“让学生动手做”的重要性。可是,只有当她自己经历了发现、实践的那一刻,她才真正理解、拥有了这条规律。
随后的一节课上,前面三个教学环节不变。只是在学生展示完后,刘雅琴请学生挑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做法,把它写出来。然后,同桌交流,找找毛病,进行改正。
不过增加两三分钟的教学环节,效果却出奇的好:随堂测试,达标率一下子提高了20%!
下了课,刘雅琴有个冲动,要给赵桂霞打个电话,告诉她:“你说得真对!” “我教学十几年,从没发现自己的这个弱点。”网格效益图,让刘雅琴看到了规律的力量。她说,“什么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第一个‘法’是规律,第二个‘法’才是方法。不遵循规律,再巧妙的方法也会受到影响。”
网格效益图的工具价值,渐渐被更多的老师所认可。
他们开始改变“独唱者”的习惯,因为网格效益图告诉他们,学生只用听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效能很低下。
还有细心的老师,通过研究网格效益图发现:初中课堂上,同一个教学环节超过五分钟,理论效能就不再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教学环节的转换应以五分钟为宜,如果超出时间太多,再有趣的教学环节,学生也不会高度集中注意力。
„„
2008年,网格效益图在广文分析了近千节课堂。让赵桂霞高兴的是,老师们根据网格分析图对教学环节的观察,制定出了各科的教学规范!
“网格图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规范教学环节,改进常态课堂。” 广文的地理教研组,第一个拿出了学科教学规范。
他们给自己规定:
1、用与本课有关的谚语、俗语、诗句、故事等作精彩导语,导入时间不超2分钟。
2、教学地理成因类知识,能用动画不用静止,能用彩色不用黑白,能写板书不用电子黑板,能思考就不解说。
3、达标互查以2人小组为主,讨论问题以4人小组为主,评价小组以8人大组为单位„„
效果如何呢?地理老师祝志强说,在实施教学规范两年后,“广文地理学科的A等率,从原来的25%强,接近了50%。”
初看之下,也有人问,这样的规范会不会太细,太琐碎? 赵桂霞抿嘴一笑:“不要忘记,限制,正是创造的磨刀石。”
所有的限制,其本质不过是规律。而规律,不是用来打破而是用来珍惜。广文人深知其中的“秘密”。
他们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寻找规律做起,悄悄唤醒老师对规律的尊重与认识,也慢慢拉近了常态课与公开课的距离。
探索学科教学规律:改变了老师的思想,才能改变课堂
一次,广文的数学喜获丰收。
赵桂霞遇到数学教研组组长,乐呵呵地问他:“你们数学学科那么好,是不是有什么好方法?”
没想到,简单的问题,竟然难住了人。
教研组长支吾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是我们这个团队很能干吧。”再往细问,无话可说。
这件事,让赵桂霞很感慨:“不同的学科,学生接受知识的路径不尽相同。取得成绩的关键,应该是遵循不同的学科教学规律,哪能用‘团队努力’一带而过?”
由此,广文掀起了“头脑风暴”的浪潮。
直到今天,思想品德课老师高克林,仍然记得当时的火热。
那天,16位思品课老师聚集在一起,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不喜欢思品课、老师感觉教得累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没有规则的约束,每位老师都敞开思想,自由驰骋。一个老师说完,纪录人立即把它写在贴在墙上的白纸上。一轮说完,再说第二轮„„
所有的观点,只会被纪录,不会被批评。每个观点,都可能成为新观点的基石。
“很多自己平时没有意识到的,或者是存在困惑的地方,一下子明朗。”高克林说,那天,大家足足讨论了两个小时。然后,对所有观点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结果,让所有的老师眼前一亮。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品课?排第一位的原因是:“老师灌输式的讲授,不结合生活实际,造成学生为知识而知识,枯燥乏味。”
怎么解决?“一定要贯彻好案例教学法”。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思品课?第二位原因是:“学生的学科意识不强,漠视政治课。”
怎么解决?“与班主任老师配合,与学校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政治重视起来”。
„„
“头脑风暴”,探寻的是学科教学规律,改变的却是老师的思想。改变了他们,才能改变课堂。
以前对“案例教学法”不大重视的高克林,开始在这方面下大功夫。他不仅自己寻找,还带着学生一起搜集案例。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建国六十周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尽在其中。
“不管现在用不用得上,我都会收集起来。这些案例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能让呆板的知识,愉悦地走进学生心灵。” 在思品课中,有个部分是“传统文化”。过去,高克林教这部分内容,就是“老师划划,学生背背”。老师讲得肃然,学生听得漠然。
可使用“案例教学法”后,一切都不同了。
利用一次中秋节的机会,高克林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新颖的作业:“寻找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并作成课件,办一次全班的古诗词鉴赏会。”
学生们的投入,让他始料未及。
一位学生为了设计出满意的课件,一直做到晚上两点半。
还有位学生,脚崴了,高克林让他在家休息,不用上这节课。学生不愿意,一定让妈妈送自己到学校。
课堂上,每个人都争着上去,诵诗,并解释诗中提到的中秋节起源和习俗。平常内向的学生,也被同学鼓励着,大胆地站上了讲台。
快结束时,几个调皮的男生带头鼓噪着:“高老师,来一个!”高克林吓了一跳,朗读可是自己的弱项啊。他连连摆手:“今天的舞台是你们的。”学生们不听,几个男生前面拉着,后面推着,把高克林“架”到了讲台上。
那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学生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弄成了繁体字。高克林明白,那是学生给自己出的难题呢。
他高声吟唱起来,声音里融入自己对中秋团圆的感悟。一些学生渐渐离开了座位,围在讲台旁,静静地仰头聆听。
读着,读着,高克林觉得身上发热,把浅色的西装外套顺手一脱。学生们在下面大喊起来:“高老师,戴在头上吧。”高克林便把西装往自己的头上一披,仿佛苏轼的锦帽。
吟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高克林已是全情投入,学生也不由自主地与他一起高声诵读。读罢,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的心完全和学生贴在了一起。”
掌声里,有学生迫不及待问高克林:“老师,下一次我们能举办同样的元旦晚会吗?”
高克林说,“行啊!”
学生几乎跳起来欢呼。几个男生跑过来,一下子把高克林抬起来,抛向了空中!
“课堂可以是不完美的,但一定要是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这是高克林由此得到的感悟。狭小的教室,也因此盛满了最广阔的幸福。“我工作多年,职业的幸福指数从来没有这样高。”
像思品课一样,其他学科也在探索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语文的“主题学习”、数学的“思维课堂”、化学的“问题导学”„„ 在广文,每年都做“学生幸福感来源的调研”。头几年,课堂根本进不了前十。
原因何在?
“不遵循学科教学规律的课堂,老师苦教,学生苦学,哪有幸福感可言?”赵桂霞说。
就在不同学科教学模式推广开的那一年,同样的调研,课堂破天荒地排在了第七位,成了孩子们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在谈到为什么课堂让自己感到幸福时,学生们写道:“老师和我们互动多,课堂的气氛特别活跃。”
“老师讲课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不局限于课本。” “课堂上活动多,我很喜欢。老师对我们就像朋友一样。”
几天的采访里,赵桂霞有两句话,让我们印象颇深。她说,要把广文办成“理想学校”,而不是简单地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质学校”。
什么是理想学校呢?她认为,就是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区更认可的学校。
简简单单几句话,却道尽了办学的真谛。(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第8期)
第三篇:秘密 读后感
秘密 读后感
《秘密》那个吸引力法则,让太多人的改变了生活,你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里。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
我们坚持着写那个8+2的感恩日记,工作中,生活中开始有转变了,觉得麻烦的事变得如此顺利。我的心一直在改变,感谢周围的人,感谢身边的事,让我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我觉得自己更快乐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激励着我,让我去努力,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太多的书友们在这两次活动中,都激动万分,虽然大家只跟我说“挺好的!”但是我知道心中的共鸣远远不止“挺好的!”这三个字,我看到了大伙眼中的感动、期望,甚至那心中深埋已久的久违了的人生目标和正视自己的悸动。甚至有一些别的部门的朋友也开始对我们的活动或者说所做的事更感兴趣,有一些没有参加但很想了解我们的书友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很好奇。
不论你的梦想在你看来有多么的遥不可及,相信它,接受它,只要是你源于内心的,它就一定会属于你。不要再拒绝对财富的渴望,拒绝对房子、车子、票子的渴求,那并不卑微,想拥有它,拥有它,那不是你的错。
跟爱人争吵时,直接告诉他(她)你希望与他友好。是呀,赶走所有的不想要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想,不断的说出你想要的。不要再被“不”、“不要”、“别”这些字眼所笼罩。
感觉永远与思想是同频的,让更多更多好的感觉包围着自己,去配合那好的思想,当产生了不好的感觉,迅速的抛弃它,切换到好的感觉,这就是同频的方法。把愤怒、难过、伤心都先放下。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把每个思想都裹上爱,如果你能爱所有的事物和人,你的生命就会转变。你的思想就会吸引更多更多美好的事物,与之同频的东西,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我们最先应该练习的就是去感恩,去爱,去试着欣赏更多美好的事物。把你心中所想,把你的感恩,感谢,感动和爱,写下来,视觉化你的目标,不断的强化你想拥有它的思想,你就会吸引好的你期望的事物,相信它,欣然的接受它,这就是那个“秘密”!
《秘密》那个吸引力法则,让太多人的改变了生活,你的生命掌握在你的手里。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
我们坚持着写那个8+2的感恩日记,工作中,生活中开始有转变了,觉得麻烦的事变得如此顺利。我的心一直在改变,感谢周围的人,感谢身边的事,让我的心胸变得更加的开阔,我觉得自己更快乐了,视野也更开阔了,总有一些小小的感动激励着我,让我去努力,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
太多的书友们在这两次活动中,都激动万分,虽然大家只跟我说“挺好的!”但是我知道心中的共鸣远远不止“挺好的!”这三个字,我看到了大伙眼中的感动、期望,甚至那心中深埋已久的久违了的人生目标和正视自己的悸动。甚至有一些别的部门的朋友也开始对我们的活动或者说所做的事更感兴趣,有一些没有参加但很想了解我们的书友会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很好奇。
不论你的梦想在你看来有多么的遥不可及,相信它,接受它,只要是你源于内心的,它就一定会属于你。不要再拒绝对财富的渴望,拒绝对房子、车子、票子的渴求,那并不卑微,想拥有它,拥有它,那不是你的错。
跟爱人争吵时,直接告诉他(她)你希望与他友好。是呀,赶走所有的不想要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想,不断的说出你想要的。不要再被“不”、“不要”、“别”这些字眼所笼罩。
感觉永远与思想是同频的,让更多更多好的感觉包围着自己,去配合那好的思想,当产生了不好的感觉,迅速的抛弃它,切换到好的感觉,这就是同频的方法。把愤怒、难过、伤心都先放下。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是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把每个思想都裹上爱,如果你能爱所有的事物和人,你的生命就会转变。你的思想就会吸引更多更多美好的事物,与之同频的东西,这就是爱的力量。所以我们最先应该练习的就是去感恩,去爱,去试着欣赏更多美好的事物。把你心中所想,把你的感恩,感谢,感动和爱,写下来,视觉化你的目标,不断的强化你想拥有它的思想,你就会吸引好的你期望的事物,相信它,欣然的接受它,这就是那个“秘密”!
第四篇:秘密读后感
秘密读后感
《秘密》通过自己独到的方法,向人们阐述了一个道理,而且我认为这个道理是真实有效的,是很有价值的。另外一个喜欢它的原因,就是这本书篇幅不大,也并没有使用很艰深难懂的文字和传教式的布道,所以读起来比较轻松。此外,此书的组织结构也非常清晰。
《秘密》首先介绍了这个秘密是什么以及它的原则,然后讨论到如何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个秘密,再接下来就是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来分享如何在人生的几个重要层面上去应用这个秘密,譬如用到健康、财富、关系等层面。总体来说,实用性还是很强的,没有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认为它属于心灵成长系、励志系,是一本好书。
《秘密》=吸引力法则,主要包括要求(目标、渴望)、相信(自信)、接收(行动、执行力)。
秘密的发现:同类相吸---吸引好的,不要坏的---心的力量---静心
秘密的运用---想想阿拉丁神灯的故事。阿拉丁拿出神灯,拭去上面的灰尖,结果冒出一个巨人。那巨人总会说一句话:你的愿望,就是我命令!
相信你已经得到,你就会得到。有信心的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举例:一辆在黑夜中行驶的汽车,车灯只能照亮前方的30---50米的道路,但你可以从郑州开到许昌,你只需要看到前方50米的道路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
强效的方法:感恩---要想给予爱,先让自己填满爱。(谢谢您!你真棒!你出色!你最好)---视觉化(已经拥用想要的事物)
爱因斯坦:“想象力就是一切,它是生命将发生之事的预览。”
金钱的秘密
吸引丰足---专注成功致富---舍财得财
1、富裕其实是一种心态,完全看你是怎么想。
2、“给予”和“牺牲”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充足有余,一个发出匮乏的讯号。一个感觉好,一个则相反。
关系的秘密
你的职责在于自己(要想了解别人,先了解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人。不要指责别人你欠我的,就应该给我更多。
健康的秘密
笑,是最佳的良药---想着完美的念头---没有治不好的病
“人心”是治辽的最大要素,其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药物。这种心疗和药疗是和谐运作,当感到疼痛,药
物可以消除疼痛,让病人更加有信心的专注健康。如果遇到紧急而且可能致命时,药物当然是明智之选,我们不否定药物治疗,每种治疗都有其价值。
我要想着完美,我只看到完美,我就是完美。
世界的秘密
当我们认为资源逐渐变少时,我们就会找出可以达到相同效果的新资源。
地球为你而转动,海洋为你而潮起潮落,小鸟为你唱歌,太阳为你而朝升暮落,星星也因为你而存在。你所看到的一切美丽的事物,所体验到的美妙经验,都是为你而存在。看看周围的一切,没有你,它们没有一个能存在。
第五篇:《秘密》读后感
读书,提升职业素养
——读《秘密》有感
刚刚读完朗达·拜恩的《秘密》,觉得对我触动很大。读书的时候一直持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有时候怀疑是不是有点唯心论了,有时候联想自己的经历又觉得的确就是这样啊。消化需要一点时间,我也有再读一遍的打算,我不确定书中所言皆为真理,但是我相信我有所得。
最初买这书仅仅是因为它是当当网的畅销书(我向来认为畅想书所以畅销比是有原因的),收到后因为太忙就一直搁置在书柜里,直到前些天要打发班车路上的一个小时时间才随手把它放到包里,而选这本书还是因为它的大小正适合我的小包而已。不过,当我翻开书不久,我就被书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之后,久违的手不释卷的感觉让我利用所有零散时间几天就把它看完了,像等车的五分钟、饭前的十分钟都被我利用起来,自从有了孩子后已经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大块时间了。这次经历也让我发现所谓没时间看书也只是借口,这大概也可以算是我的读后感之一了。
“愿这秘密带给你一生爱和喜悦”,这是扉页的一句话,第一次看到时只觉得是有些温情的祝福而已,当我读完书后,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这本书的写作目的。这本书揭示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爱默生、爱因斯坦都知道。这本书以二十四位神奇的导师为主角,书中包括了导师们对这个秘密的谈话,以及这个秘密发挥作用的神奇故事。当中作者也分享了她学到的简单方法、技巧和捷径,希望能让读者过上梦想中的生活。相信你也如我一样很想第一时间就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这个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则”!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他们是被你心中所抱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这些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吧,开始我也有同感!好在作者在开篇揭示秘密后,逐步递进的让读者明白,这秘密的法则是什么,该如何运用以及让他强效的方法,然后分别揭示了金钱的秘密、关系的秘密、健康的秘密、世界的秘密、你的秘密、生命的秘密。一篇篇看过来,“吸引力法则”不再那么神秘莫测,我相信如果真
正体会了这个法则,那么我、我们都会更加快乐。
“你想想看,为什么那些只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一的人,却赚走了全世界百分之九十六的财富?你以为那只是意外吗?那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了解某些事情,他们明白这个秘密。现在,我们将带领你认识这个秘密。”是啊,为什么有些人会成功,有些人似乎就注定生活在贫穷、疾病之中,如果相信命中注定,还不如相信这个“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可以藉由自己的思想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人、工作、环境、健康、财富、债务、喜悦、你开的车子、你参与的社群,就像磁铁一样,这些都是你吸引来的。你想什么,就带来什么。你的整个生命,就是脑中思想的彰显。“你的每个思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力量。”特别地,因为吸引力如此强大,所以,我们心中所想的一定要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当你把思想聚焦在你想要的事物上,并且持续集中注意力,在那个时刻,你就是在运用宇宙最大的力量,召唤着你想要的事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吸引力的力量还是通过书中所言的方法建立起来的自信和坚持最终带来了我们所希望的美好事物?最后我对自己讲,是什么已经不重要,只要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不是么?!或者无论是自信还是别的什么品质,总归我们要心中有渴望才会引导后面的行动,也正因为心中的渴望才会让我们注意到出现的机遇并抓住这些机会让我们一步一步靠近梦想并最终实现心中所想,也就是说吸引力起作用了。
回想起刚刚工作的时候,对图书馆并不了解的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并没有对自己讲我不会,也没有因为不了解而拒绝领导分配给我的工作,我的心中有一种信念,就是我“当然”可以做好这份工作。所以,我接受了新工作给我的挑战,没有一点对自己能完成工作的怀疑,哪怕很多事情我连听都没听说过,可是我就这样开始了,对自己的完成情况今天看来还算满意。回想起来,就如“吸引力法则”所讲,你要去想,并且相信你已经拥有,那么,你就会真的拥有。也正是这本书让我知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你不会付出努力,你也不会获得成功”,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能够成功并且为之付出应该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
如何运用秘密,作者给出了运用秘密的三个创造过程,让你以三个简单的步骤,创造你所想要的事物。这三个步骤就是:要求,相信,接受。第一步是“要求”。对宇宙下命令,让宇宙知道你要什么,宇宙会回应你的思想。你有选择想
要什么的机会,但是你必须先厘清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有些人会抱怨自己付出没有回报,可是是不是他们真的清楚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呢。第二步是“相信”。相信“它”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相信自己已经收到。你得知道,在要求的那一刻,你所想要的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要有全然和绝对的信心。我觉得做到这点很难,可是这确实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你不认为你可以拥有它,那么在实现过程中的任何一点挫折都会被你放大到成为自己不能实现梦想的充分论据,从而,即便唾手可得东西,恐怕也没有伸出手的勇气了。第三步,也是这过程的最后一步,就是“接收”。开始感觉好极了。想想若是你想要的事物已经到来,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就用同样的感受来感觉它。用“吸引力法则”来讲就是你越是感觉喜悦和渴望越是会增强吸引力,我想越是体验到它的存在越是会坚定你的信心和继续下去的勇气与毅力。尽管这三个过程只有六个字,但是也许它们就蕴含着许多美好成功人生的秘密,很可能我们会用一生来去领悟参透它们。
最近正在做图书馆的自动化项目,涉及到虚拟化和云的技术。事实是在我上学的时候没有这些,工作后也没时间和机会接受系统的学习,但是,当图书馆需要扩容存储和添置服务器时,我知道这些技术是必须要应用的,否则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将会产生阻碍。我没有理由(也许因为没有选择)就自然而言的“相信”我们可以做到。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分析需求、约谈供应商、细化实施细则、申报项目等,大概因为坚定的信念和必须成功的决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从来都没有动摇过。参观了一些成功案例,也使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脑海中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而这让我们觉得离成功更近一步,并且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的“相信”。这就如“新引力法则”所讲,强效的方法之一是“视觉化”。我们这样想着,并且一直向着目标前进,终于,再过几天这个项目即将验收完成。回想过去在项目调研、设备选型和申报过程中付出的辛苦,我猜想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有那么难,或许我们不一定有勇气开始。大概就是心中强烈的渴望和必然成功的信心让我们潜意识里觉得我们已经有了这一切,我们真的“吸引”到了!我当时并不知道“吸引力法则”,当我看完书后,我觉得我就是这样做到,也发现有时候没实现的事情在一开始我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能够实现。看来,感觉到拥有很关键。感觉到拥有,并且这让你体会到爱和喜悦,那么最终我们真的会拥有。书中讲:“其实是“感觉”在创造吸引的力量,而不是心中的景象或思想而已。很多
人以为:‘如果我有在正面思考、观想拥有想要的东西,应该就够了。’然而,如果你那样做,但仍然没有感受到丰足、爱或喜悦,那就无法产生吸引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秘密》是值得一读的,尽管我们未必全部相信书中所言,但是,相信它对我们绝对不是坏事。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个人阅历让我对一些观点不能完全信服和接受,大概每个看这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我相信看这书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引用书中一段话作为结尾:“你的生命掌握在你手中。不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不论你生命中发生过什么事,你都可以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你的思想,进而改变你的生命。根本没有所谓的“绝境”;你生命的每个境况,都是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