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城关初中: 王丹彤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反思
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也感谢办公室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这次讲课,我获悉匪浅。
首先,初次来到承德七中,初进班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好习惯,坐姿笔直,读书干净利落。并且,回答问题,语言规范,十分有礼貌。每一个为自己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补充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句谢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这一方面,学生们做的很棒。语文的课堂,我看到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也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以上的这些表现,一定是教师在平时就细心的要求,习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也在一举一动中体现。
另外领悟到的一点就是老师精美的幻灯片。比如赵老师的红字标注,给学生以提示,并且每一幅幻灯片,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配《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小品,真是相得益彰。李老师更是注重斟酌每个环节的题目,“含英咀华”这个成语作为题目一出现,顿时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语文课都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上课的时候,当有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或者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他们便会打断别人,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不仅让课堂显得乱,同时打断别人也是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倾听,是一种美德。以后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从我做起,学会倾听。
总之,一次讲课让我成长许多,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徐鸿美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1
一、优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的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
(1)、自读,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范读,通畅流利,感情饱满。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
(4)、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发挥学生想象,体会意境美,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教材选录这类内容浅显,短小精悍,文辞优美的文言文,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因此上这节课时,我就安排了一次口头作文,让学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文中的景致,这样学生们对山川之美和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特点有了更深的感受。
二、不足:
1、课堂缺乏高潮,一堂好课必须有高潮,我认为本堂课的高潮应该是最后的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但课堂实际并非如此,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不是学生们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这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这也是我应努力的方向。
2、对作者的思想挖掘的不够深入。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这一点在上课前,得到了区教研员的肯定。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导入方式富有语文味。以赏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对陶弘景的人生志趣有了浓厚的兴趣。
2、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3、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并利用学习卷、古文笔记,重点对课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字进行了归纳整理,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4、通过示例进行讲解,优化课堂教学。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
以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3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
3、上课缺乏高潮。一堂好的课一定会出现高潮。
4、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4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5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语文课又变成了政治课。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所以,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来质疑,其余学生来释疑。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更高,积极性更强,重点文言词也更落实。教师也可从繁琐的解说中解脱出来,仅仅在学生无法释疑之时指点迷津。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6
《答谢中书书》是初中语文课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对于这样一篇山水美文,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促“讲”,以“读”赏“美”,以读为主线串联起课堂,让学生能在品析文章的同时,完成当堂背诵的教学目标。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完全可以将“读”作为理解文章的途径,因此,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1、齐读,检测预习效果,正音。
2、指导节奏停顿,读出节奏。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能进行简单翻译。
4、美读,围绕课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美点,读出美感。
5、品读,通过换字法品析文章凝炼的语言,带着想象读出画面感。
5、分析课文感情后,读出文章的感情。
6、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到了文章的美。
但是这样的教学思路有个不足,在分析感情和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上,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学生并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注意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锤炼。并且由于时间所限,对作者的思想挖掘不够深入,拓展环节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这次的教学实际还有一个小遗憾,因为教学进程推进较快,导致拓展完后还剩下一两分钟,这个时候我选择让学生把刚刚背的诗积累下来,实际上这有点画蛇添足了。我完全可以让他们将课文改写成一段描写风景的散文,落实“写”的能力,或者再进行自由背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这也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的,可见以后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还要继续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7
我个人认为在这堂课中,做得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用朗读和背诵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围绕“读”展开课堂教学。针对这一目标,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环节:首先教师配乐范读,做到通畅流利,感情饱满。其次是学生在听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时的停顿。接着学生齐读,体会文章内容。然后找学生个别朗读,通畅流利,感情饱满,感染到其他同学。最后熟读成诵,当堂背诵。通过以上环节,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了整体印象,感知到了课文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感知到了课文骈散结合的的语言节奏美。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铺平了道路。
较好地做到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通过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课文和课文的描写对象,从而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在课文讲解中设置了看图说话的环节,学生们都能够根据图画很快地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也能够比较容易的归纳出山川之美美在山水相映,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相衬几个方面。
在整堂课中,方法的指导比较到位,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能够顺着我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达到了我预期设想的效果: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最终学生当堂对课文熟读成诵,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们都能够对我提出的问题作出良好响应,积极认真地去进行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但纵观整堂课也坏存在着以下缺点:1.由于背景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学生对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得还不够到位,学生没有能够在读的基础上很能好的理解作者所表达出的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之意。2.学生预习不够理想,导致在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里比较机械,主要的课堂资料都是由我搜集整理的,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这导致学生在进入课堂时缺少知识积累,主体性没有得到完全体现。3.设置的互动部分较少,学生讨论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阶段。针对这些问题,我想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并把讨论真正的引进课堂。同时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讲解,创设一个良好的的氛围,让智慧闪烁在精彩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8
完成本课教学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实施得还可以:
1、从读题开始,让学生读出疑问,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2、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原因是这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山水图片,并找了一首古曲,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挖掘文本不流于表面,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
我在教“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不是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而是让学生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 有些学生就说了,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我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同时我利用多媒体屏示“陶弘景”的介绍以及他自己写的两首诗,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5、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9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
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徐闻二中 杨光新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而八年级是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八年级的文言文与七年级的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七年级的文言文篇目是分散在各个单元中,每单元一篇;八年级则是单独编排,五篇文言文为一个单元,每册各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增加了近一倍,难度也相应地提高了很多,八年级才是文言文教学真正的启蒙阶段。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千古传诵的名篇肢解成由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子等组合起来的呆板篇章。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个不停,学生记个不停。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无趣。部分学生甚至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本课教学,我力求从传统的程式化框架中跳出来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自主译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品析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拓展提升,引导学生表达心中之美。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不足之处更多。文章比较短,理解难度不大。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七年级学习文言文的经验,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知道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懂得圈划重点语句,也学会了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等等。因此,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尝试“四读”教学。
一、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课语言简练,画中有诗,非常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读出情味儿,从而体味古人的情感。
二、品析语句不够味
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诵读,通大意——品读,感语言——悟读,理文理”的原则进行。在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三、课堂教学不放开
课堂的确够“实”,字词落实到位,文章内容把握较好;课堂也的确够“活”,一篇美文在自由快活的氛围中学完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我搜集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等;是我在总结方法,包括文章写景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相对机械的传给学生。尽管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偷懒造成的,比如很少有学生主动的预习课文,就 算预习了也仅仅是大略看下课文,不会去搜集相关的资料,但是,归根结底,这始终还是老师的方法引导不够到位,加上部分学生的偷懒,不认真做好预习,让老师形成了对大部分学生不够放心的心理,结果课堂差点成了教师一手包办完成。
四、贪多不齐,课堂节奏错乱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但本文过于重视朗读的训练,结果对学生的品读指导不够,课堂节奏前松后紧,致使不能完整地完成教学目标。
边声四起,尘埃落定,终于上完课了。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①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
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促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题解读。
1.(大屏幕出示美丽风景画)画上的风景美么?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起哪些优美的诗句,谁能背出连续的两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解题,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1)指名读课题,明确课题意思(答:回复;中书:官职;书:书信。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划分课题朗读节奏。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明确: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正字断句诵美文
1.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2)教师范读全文,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
(3)正字正音。备案:颓、与
(4)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讲解骈句和散句以及它们的节奏划分方法。
讨论后(大屏幕出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指名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点评。
3.全班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
4.指名读。
5.齐读。
三、质疑解难疏文意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提问。
2.教师问难
(大屏幕出示)词语积累,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欲界之仙都
3.翻译全文。
(1)指名翻译,纠错点评。
(2)(大屏幕出示译文)齐读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男女生赛读。
四、研读赏析寻美点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
示例:我发现了文章一字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入云----“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我发现了文章一词之美,请听我读: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一词写出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的奇观。
我发现了文章一句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我发现了文章写法之美,请听我读:高峰如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五、设身处地探情感
1.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讨论,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教师小结: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地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
六、声情并茂诵经典
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背下来,让我们齐声背诵。
七、拓展延伸写美文
1.提示语:我们龙岩也是一个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地方,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是不是为此自豪呢?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妙笔生花描绘一处龙岩美景。要求:(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龙岩的一处美景;(2)仿照本文骈散结合(写景四字骈句,抒情散句)的方式;(3)骈句应10小句以上,散句不限。
2.学生练笔。
3.推荐写得好的进行展示。
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同学们还小试牛刀,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读着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山美、水美、文美、情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作业布置
(出示课件)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篇文章改写成优美的散文,5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