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马家店中学 云泽杰
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的执行,需要我们从教学全体出发,共同营造这个崭新的平台。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使之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对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大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艺术冲动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学生方面因素
(一)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原则。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新课改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既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还要尊重每一个求知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传授-接受式,课堂教学专制、僵化、始终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即便教师付出很多的艰辛也是事倍功半,这种模式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发展的教育观来摆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以往,我们往往偏重于“填鸭式”教育,忽视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去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的火花。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学校、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导致对美术课的忽视,使得有些美术教师在自身文化修养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存在糊弄学生的情况。新课改之后,美术课地位的提高使得我们美术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严格起来,给教师的个性发展、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师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三)改变学习方式,发挥主体作用,树立自信心
现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强调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在教学中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方面因素
在构成美术教育系统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发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知识的能力,还要有驾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调动学生的情感,我们就要学会分析学生的情感心理,指导学生情感实践,从这些方面看,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情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提高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情感目标及相关的评价方式。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教师不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学,而且还要精通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细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再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时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情感目标: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奥运情、中国心,这样就达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为自身积累财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积累更多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一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进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2年段、第二学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段),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分目标
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2.通过耐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进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阻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镬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拌。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柱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避”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橱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进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兢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建续皱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昀质感、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建续毁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段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垭阿,参与网络的交流。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硎唬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培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氯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氧目,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磐学生摩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造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裹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阻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阻是分数、等毁或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肪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适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jI|黉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倒,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著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撞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倒、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蕞
谴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髓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I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黠像赉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赉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赉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罱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裸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四学段(7 ~9年级)阶段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评价建议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设计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或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讲座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练习制作陶艺小品。评价建议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教学活动建议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物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评价建议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物征。[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其他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习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活动建议: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教学活动建议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组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组网,参与网络的交流。·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评价建议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伤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档案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篇:美术新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程标准(习题)
上传: 倪蕾更新时间:2012-6-4 20:42:07
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一级考核样题
一、选择题
(1)单项选择
1、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c)
a 国务院b 省级人民政府c教育部d北京师范大学
2、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a)
a文化性b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学校自行规定
3、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a)
a 必修科目b 选修科目c 由地方规定 d 学校自行确定
4、美术学科最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的方面是(c)a 感觉 b 知觉 c 视觉 d 情感
5、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a)
a 促进学生发展 b 促进教师发展 c 选拔人才 d 修满学分
6、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c)a 艺术教育 b 技能教育 c 美育 d 人文教育
7、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是(d)
a 目标 b 升学 c 就业 d 兴趣
8、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习共分为几个领域(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9、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共分几个学段?(b)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10、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共分几个学段?(a)a 3个b 4个c 5个d不分
(2)多项选择
1、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bcd)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 d.可操作性
2、美术课程教学评价要淡化的功能是(cd)。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c.选拔性d.甄别性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ac)
a.基础知识b.情感态度c.基本技能d.学生发展
4、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abcd)a.情感b.态度c.价值观d.能力
5、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更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abd)
a.均衡性b.综合性c.可塑性d.选择性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课程的管理者有(abc)a.国家b.地方c.学校d.教师
8、美术课程的学习领域有(abd)
a.造型*表现b.设计*应用c.电脑美术d.综合*探索
9、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bc)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d.加强技能训练
10、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ac)
a.提高学生的能力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d.加强技能训练
二、填空题
1、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3、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
4、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整体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5、改变过分强调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过分强调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和适应。
8、课程改革的目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0、思维又可以分为(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种类型,美术活动主动是(发散)思维活动。
11、艺术至高价值在于(创造性),艺术教育的至高价值无疑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
12、人的行为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行为,一种是(意志)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行为。
13、(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就是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目标的统一。
14、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5、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的学习内容是以四个领域来划分的,分别是(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价),(综合与探索)。
16、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个部分组成。
17、(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
1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共分为(4)学段。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7-9)年级。
20、(造型与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学习领域。
三、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新课程改革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分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7、新课程改革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8、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造就性好适应。(√)
9、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0、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11、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12、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选修的艺术课程。(×)
13、人文性应该是美术的基本性质。(√)
14、艺术性是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
15、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16、义务教育阶段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四个领域来划分的。(√)
17、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年的课程目标都做出了清晰的规定。(×)
18、课程标准内容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灵活的安排。(√)
19、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与音乐课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20、国家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内容的唯一管理者。(×)
第四篇:美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实践性,重视生活与艺术联系。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利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利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夸大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而欣赏、评述则是偏向于文化品味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夸大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应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重新课程标准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材中,体验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太阳是对自然的体验;故乡的果树是对本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漂亮的胸饰是对纸张的可塑性性能的体验;交通工具是对粘土、橡皮泥的性能体验等等。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体验学习空间,那末,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我的感受、分析以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为学生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具有趣味和布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会变形的玩具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学生平常生活中非常喜欢的变形金刚作为教具,但要留意所采用的变形金刚变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可以叫学生上台表演,对变形金刚进行变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变形的体验,让学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这样,就有机地创设了体验学习地情形和体验学习惯氛,使学生对活动产生爱好,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取得了对学习美术的持久爱好。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形,让学生在***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如:神气的至公鸡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关公鸡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听故事的情节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在故事中体会公鸡的神态,再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进行作画,因而产生了动手绘画公鸡的体验,最后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讲述自己画的是甚么形态与神情的公鸡等等。在这样的体验学习进程中,小学生不单单取得了学习的爱好,还取得了绘画出神气的至公鸡成功的喜悦,身心愉悦,神情融合,这是多么鲜活的体验。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相互联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以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动身,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第五篇:美术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美术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美术组 宋文滨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在课改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之后,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走向对话中心,课堂便有了活力与生机。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课程,该如何真正的关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正代表着当前比较活跃的小学美术课堂,也是广大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探索的教学模式化。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2、引导学习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4、创设多种实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带来了教育的革命,给我们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搜索全世界的信息,取得对我们教学有用的信息。平时的教学中我都尽量发挥电脑和校园网的作用,调用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而学生则可以在校园网上粘贴自己的美术作品或发表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或跟同学、老师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这种交互活动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地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索创新的境界中,更自由地思考、讨论和学习,更主动地投入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完成学习过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和行动上常常进发出令教师意料不到的充满童趣的智慧火花。
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美术知识和课程学习任务,把学生分为小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实践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法要求:学生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有点象我们所讲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策略,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活动的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强调小组目标达成及小组总成绩的评价和鼓励,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为每一个学生交流信息、沟通思想提供了一个机会和表现的舞台,既有利于所有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教学追求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学生生活,养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这一改革契机,对我校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越性(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特征。面授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不能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及能力的培养,而小组合作学习创建的是和谐共处、主动参与、团体合作、共同发展的环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在小组学习中,美术教师充当了一个导演的角色,让学生真正走到前台来表演,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美丽的染纸》教学中,学生如何画人、画物,在学生头脑中都建立了画美好的东西,但美好的东西不仅仅靠“画”来完成,美通常就摆在我们眼前,跟在我们身旁,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现,自然形成的美是人工所达不到的。结合这一要点,把学生分为4人一小组,赋予学生课堂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大胆尝试,开始多种多样染纸方法的试验,形成最初的无意发现,变为真正艺术创作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创设表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条件,让学生在染纸工艺中感受形式美。
(三)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了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组内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做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情,鼓励本组同学尽最大努力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在解决疑难问题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