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新课改专题会议发言稿
2011年新课改专题会议发言稿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都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尝试再深入思索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等方面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效果,但也存在若干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新课程数学教学要求的几点思考
1、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好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和所教内容的层次性。
数学新课程改变了原数学教材代数、几何相对独立编排的形式一是采取“混编”的方式,关注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之间的实质性关联,体现数学的整体性。展示用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去表达与思考同一研究对象、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数学观。二是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如几何的逻辑推理、函数、概率等知识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新教材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学内容的顺序发生变化。有的上移到八年级,如方程组、因式分解等,有的下移到七年级,如概率、三角形全等、轴对称、变量、统计图等。
(2)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层度要求不同。如七年级(下)第五章《三角形》中,关于全等三角形,只要求学生会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用了什么判断方法,不作系统的说理过程的书写;不作有两次全等的要求。又如七(上)第七章《可能性》与七(下)第四章《概率》实质内容一脉相承,都是关于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情况;而前者停留在直观和感性要求上,而后者则要求能定量刻划一类事件的概率大小。这一安排由浅到深,呈螺旋式结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易于理解、掌握。七(上)和七(下)中的《生活中的数据》也体现了这个相同的设计意图。
(3)教本内的例题,练习形式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这些内容更加多样化,既可以学生自己做,又可以教师讲解,还可以同学间合作完成,这种安排突出学生的主动作用,而且更加灵活。
2、认真理解、钻研新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理解和钻研教材,特别要注重弄请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思想。比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情景?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以达成目标?只有以此为“基点”,才能拟定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比如,“月历”作为一个素材,被各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所采用。为什么数学课用“月历”来创设情景?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月历中“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1”、“下面的数比上面的数大7”、“四方格中对角线上的两数之和相等”、“九方格中,中间的数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等规律吗?如果这样理解教材,那么课堂教学就可能从根本上偏离了目标。事实上,用“月历”创设情景,其意图不应在于使学生知道上述规律(结论);而是因为这个“情境”源于生活,学生十分熟悉却从来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过它,“月历”进课堂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次,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月历”中数字的一些规律,这样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第三,通过探索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一系列有序排列的数字常常
具有很多规律,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字(如身份证、条形码…上的数字)产生探索其规律的兴趣。
3、把握教学要求,不随意添加教学内容,加大教学难度新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着眼于素质教育,适当降低了有关内容的理论高度,降低了运算的难度,降低了对记忆的要求,减少了公式的数量,淡化了某些概念的严密性.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既能“深”得进去,又能“浅”得出来.
例如在计算n个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时,对学生而言不易推算.假如教师把这n个奇数(如n=5时)画成如右图所示,学生易发现前两个奇数和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的平方,前3个奇数的和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面积的平方,依次类推.于是,得到n个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之和等于n2深,并不是把题目难度加大,而是把知识拓宽、延伸、进行变式、变换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浅,并不是把问题简单化,而是指在学生可接受的情况下,狠抓“双基”,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由低层次的发展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知识.
新教材在几何逻辑推理、函数、概率等知识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但现在有些配套用书,实际上的题目就是一步到位的方式,意味着在七年级就已经把老教材的证明格式搬过来,把学生自己说理的语言基本抹杀了,而且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采取了一步到位的做法,大量补充教学内容,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导致了两级分化现象的过早出现。教师在教学目标定位时,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尽量能畅所欲言,达到推理能力的逐步形成。
4、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教材在编排体系、知识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教材内容力图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对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设立了相应的情境,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使学生经历“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数学价值。其次,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性、开放性的题材,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乐于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再次,新教材突出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也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
第二篇:新课改会议
新课改集体备课的体会
周至七中
梅露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抄教案,甚至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
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视教科书、教参为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教师工作创新性的泯灭,很难适应课改的要求。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教师备课时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交流与协作,学科之间更是缺少整合。这样,单凭教师的个人能力,较难适应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如果不与有不同专长或强项的教师开展合作,就很难指导学生开展整合性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及灵活应用综合性知识。
这些等等,使我们现行的备课管理、备课研究、备课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世界管理大师杜拉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那么,如何从多变的、多元的、协作的、互动的方式,解决理念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一步强化,如何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从扎实有效、讲究实用等教师能接受的方法,解决备课的普遍性问题?与此同时,基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备课,如何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解决综合性问题?集体备课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载体。
一、集体备课的过程
(一)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与启动
2003年暑假时,我们出台了《集体备课两年规划》、《集体备课第一阶段指导意见》(每阶段为半年,每学期八次集体备课活动)。召开各备课组组长会议,要求备课组长根据《集体备课第一阶段指导意见》,负责第一次任务的教学设计并写好主讲内容。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准备和启动是比较关键的。街道教师按指定地点、时间参加集体备课。中心校在集体备课活动开始时,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指导意见》,并讲明注意事项,然后分组活动。每一组的组长根据教师自愿的原则,分配教学内容。接着,主讲教师阐述主讲内容,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进行讨论,并在1/4空白处填写。各备课组教师积极性高,因为他们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备课方式,在感觉新鲜的同时,参与的热情高,他们都说收获大。最后,备课组长记录本组活动概况,填写《集体备课情况记载表》。
学校教科处在活动结束后,根据收集的各组第一次《集体备课记载表》,及时进行小结,填写《教师集体备课情况记录》与《集体备课第一次情况分析》。
(二)第二次――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概述
我们在总结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按计划继续进行第二次――第八次的活动,基本程序与第一次相同。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各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讨论要点,反馈问题及建议”的填写,学校及时总结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在下次集体备课活动集中时向全体教师反馈。
同时,为了满足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势的适应以及教师思想观念的进步和成长,不仅重视同学科的集体备课,而且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另外,结合集体备课的各项检查及其它积累资料,撰写集体备课活动中期小结,前阶段的活动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后阶段的改进措施。第八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后,要求教师撰写集体备课心得体会,组长撰写本组活动小结。学校结合平时各组的活动概况与各种材料,评选最佳备课组和先进个人。
二、集体备课的管理
我们推进的集体备课活动,对我们的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体备课管理,应不仅仅在形式上,而更注重活动开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教案管理
1.时间要求。要求主备人按要求完成备课教案,将自己打印好的教案在主讲前两天分发给组内教师,并要求教师在两天内作好教案的调整。
2.格式规定。统一字体、行距、纸张、页面设置、每页字数等,并提供样本。
3.内容强调。语文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口语训练,着重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主要包括:随文训练、即兴训练、专项训练。数学科主要备:(1)教材内容;(2)提倡备数学 日记。其它学科主要备教材内容。
(二)活动管理
我们将活动管理分为活动前管理、活动中管理、活动后管理等。
活动前管理:主要是指对主讲内容、主备教案完成情况,以及分发组内(提前)教案与教案调整方面的管理。
活动中管理:活动时有无备课组长主持,主讲人的主讲情况,教师参与讨论的气氛,讨论的内容是否全面,对讨论内容有无及时记录在案。
活动后管理:对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检查教后反思及上一次集体备课教后反思交流时的共性记录情况。对学校而言,主要检查反馈情况,包括备课组长记录情况反馈,教科处每次归总情况反馈,教导处检查情况反馈,教科处阶段性情况反馈。
(三)评价管理
把主备教案、教案的四度调整、创新性教学案例分析等都列入备课考评的内容。领导亲临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多听“推门课”,即时进行交互式点评,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四)归档管理
包括主讲材料、主备教案、组长记录、检查情况、阶段性研究材料等内容的归档。
(五)其它管理
个案研讨会。为了展示集体备课阶段性成果,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形式的研讨会,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专项训练和随文训练,积累集体备课的个案材料。
各类评比。论文评比,开展围绕第一阶段集体备课活动以来的成功经验、建议、存在问题为主题的论文评比;最佳备课组评比,根据《备课组考核评价表》,依照备课组量化细则,评出三个最佳备课组;先进备课个人评比,根据《教师备课考核评价表》,评出三位先进备课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研究
我们直接参加备课组集中活动,经常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广泛意见,获取多方信息。对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研究的眼光加以分析与思考,逐步加以改进。
(一)主讲内容研究
主讲内容是主备教师对主备教案的具体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即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2.对设计意图的说明,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即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
4.对层次性作业设计的说明,即从设计有梯度的作业,并在体现梯度中让学生有所选择的角度作具体说明。
从第一阶段的主讲内容来看,在教材内容分析方面,重视了从教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从读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在设计意图的说明上,重视了从教师教的角度去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学的考虑;在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上,重视了普遍性、共性的,忽视了本班学生实际,缺失了个性的重难点突破设计分析;在层次性作业设计说明上,重视了设计哪些作业题,忽视了设计意图的分析。学校作了进一步规范主讲内容:开辟专题讲座,从主讲讲什么(主讲内容)?为什么要讲(设计理念)?怎样讲(操作方法)等三方面指导教师撰写主讲材料。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主讲材料进行追踪的分析研究。
(二)主备教案研究
在新课改理念下,备课的立足点不是从“我想怎么教”出发,而从“如果我是学生,我将怎么学?”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更多的是考虑学法的指导。主备教案的质量是集体备课的关键,直接决定辅备教师的教案调整状
况。因此,要根据教师的特长分配备课内容,使主备教师的“长处”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在以上导向下,我们对主备教案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每一篇课文都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前准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待教后写,数学新授课要写反思,其他学科专职教师根据语文科要求相应执行,兼职教师提倡写教后反思。教后反思以写教与学活动中的亮点或不足为主。
2.每一课时要有教学要点、教学流程、作业设计。
3.为减轻教师负担,要求语文教师第二课时写详案,数学教师新授课写详案,其他学科一篇课文一详案。
(三)教案调整研究
教案犹如课堂教学的剧本,集体备课改革为教师们提供了相同的剧本,由于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舞台,因而会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不适合就要调整。反思调整是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反思,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备课组每位辅备教师教学各有所长,个人研究各有所专。因此,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 群体,才会弥补主备教师的不足。基于此,我们尝试了集体备课教案“四度调整”。
一度调整:即辅备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前,抽时间浏览主备教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作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个人设想调整。
二度调整:即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备人主讲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的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
三度调整:就是平时说的教后反思。尽管教学预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考虑,但事先的设计同实施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一堂课结束之后,常常会有某些美中不足。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教师的反思不仅记录成功的经验,如好的教学方法、好的课堂结构、好的教学措施等;记录教案的修改,如哪些地方需要调整、修改、补充或删减等,而且记录学生的创新,包括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等;记录学生的问题,包括学生的疑问;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及时记录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分析处理的成败与得失,有时也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记载下来。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
四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这是教后反思的展示性汇报,包括教学的重难点、训练题的设计、学生方面等。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们就会有不同的教后反思,但这其中肯定有对主备教案共同的反思,因为这是把教案运用于课堂教学后所产生的感触,一定会更深刻。交流时选取一些共性的反思,广纳众长,作补充调整。
“四度调整”的调整时间依次是:集体备课活动前、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段时间、课堂教学后、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调整色彩分别是:
一、二度调整用蓝色,三度调整用黑色,四度调整用红色。
“四度调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过程。从元认知角度看,既便于学校管理,又便于教师分层次反思修改。能够清楚地区分教前与教后的调整;个体调整与集体智慧结晶的调整。这样,教师不仅有教案的存档,还有四度调整过程的存档,为教师下一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特别是四度调整的轨迹,使教师在这过程中,欣喜地看到自己的提高。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集体备课,同时还要鼓励教师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教育改革和社会迅猛发展,学生情况的变化,都需要教师迅 速地作出反应,及时地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就教学中的新情况,认真地分析其原因,完善备课的方式和方法。
每过一个月,让教师选择一、二个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以教学案例的形式书写出来。学校对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案例的情况进行考评,并在校内交流。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促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流。
四、集体备课的成效
集体备课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性工作来推进,期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我们在经验教训中,在灵感闪现中,在丢扔拾捡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
(一)协作交流研究的局面已日益形成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这彻底改变了原本处于孤立封锁状态的教师备课、教学和研究,以崭新的姿态,通过交流、研讨进行探讨;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挖掘备课组教师的智慧,形成教学的合力,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研讨,每位教师都将自己的优点输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大的优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较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如一教师说:“我们每次都是带着问题来,带着收获回。”
(二)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已明显增多
学校把备课的改革作为校本培训、校本管理与校本建设重要举措来抓。教师的工作繁琐、辛苦,教学时间极为宝贵。通过这样的集体备课,每位教师只主备一个或两个单元的课时教案,却有全册教材的教案,节省了许多撰写教案的时间,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案的调整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及时记录教学的心得体会,并进行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生成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理性认识。在下次集体研讨的时候可以说说自己的疑惑,也可以听别人的课后的感想。这些宝贵经验,对自己、对他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从抄写教案的大量时间中腾出来,还可以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学习新的教育动态和前沿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这种集体备课方式,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教师教育研究的能力。如一教师说:“我拿出教案的那部分时间,阅读同类的其他教科书,阅读与自己讲授内容有关的参考资料,综合各家的论点,补充教材之不足,寻找各种资料,钻研教材,找出适合自己的好的教学建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备好自己要备的那部分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管理与研究的素材积累已基本有序
集体备课同时还围绕另一侧面(从学的角度考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结合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在教案中尽量体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注重情感的激发和熏陶,让学生、师生之间有平等的对话和互动,加强交流。集体备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学习的弱点与知识的缺陷点上下功夫,找出最佳方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填平弱点、克服缺点;在课程目标、流程、学生活动上精研推敲,创造出一个个精品教案,为省规课题――“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分析与指导研究”提供了相关的实践素材和大量案例。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研究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性材料。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集体备课管理与研究上的材料,进行序列性的汇编(现已有18本),计100万字,为今后的成果推广、公开出版做好基础性方面的材料积累工作。
在集体备课第一阶段的试行中,虽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总结第一阶段试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2004年2月制订《集体备课第二阶段调整意见》,侧重组织机构、备课内容、评价方式的调整。
总之,只要观念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始终以研究性的眼光看待每个环节,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集体备课改革肯定会折射出其应有的光芒,促使我们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让“能者”积极地奉献其聪明才智,落后者奋起直追,成为新课改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三篇:新课改研讨会发言稿
新课改研讨会发言稿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四篇:历史新课改发言稿范文
中学历史课改困惑及对策
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算算已有十年时间,我们北票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已五年多,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改的实践。对此我既感荣幸,又深知责任重大。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我对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感受、体会颇多。现将在使用新教材中遇到的许多困惑与探索出来的对策付之笔端,与各位同行们探讨交流: 教师方面的困惑
(一)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的困惑。
1、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
2、如何处理好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少教师仍忽视历史教育精神培养的本义,在教学中仍以知识与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不考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历史教学活动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提高应试能力的训练场。
(二)教师对于“教科书”的困惑。
1、历史新教材以主题为单位,着重追求知识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驾驭难度较大。
2、配套资料短缺(如相应的音像资料,影视资料,挂图等)。
3、历史材料的阐释教学还不够科学,还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各单元的活动探究课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感觉现在教的不一定是考的,考的不一定是教的。如何把握?着实犯难。
(三)教师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则的困惑。
1、急功近利的思想,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有的教师把“教学方式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知道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纪律也不好维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多数会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收效不大。
2、评课标准问题。在一些评课教师的眼中,课堂是否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步骤设计,成了他们对一节课是否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评
判标准。还有现在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依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而学校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选优等方面挂钩。
3、学生的素质不高。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差,在小组讨论或教师提问时怕发言或者是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教师要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参与自己的教学过程,控制和驾驭好一堂课难度较大。
(四)教师素质的困惑。
1、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新课改”的脚步。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从事教学工作很多年,有着丰富的传统教学经验,但同时也最容易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很多老教师不愿意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从而出现了与现实脱节的状况。
2、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培训的教师群体并不能完全普及,并且培训的时间过短,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培训的内容。
学生方面的困惑
(一)学生对于历史教科书的理解浅显简单化。
学生普遍认为“新教材”的“新”凸显在图片多,且色彩丰富,探究性的课后习题增多而已。大部分学生对“新教材”仅有着直面的感官,对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却很难理解,这不得不说这是新课改变化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教材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很难在从教材中去构建知识体系,书中的知识点都被高度概括浓缩了,学生由于历史基础过于薄弱,因此很难达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的初衷。这不得不说是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上存在着的巨大问题。
(二)学生对于新课改后学习历史的方法有所改进,但死记硬背的情况依然严重。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历史的方法上能够有所进步,但是对于中考的存在,学生依然是面临着严峻的升学考试,所以死记硬背的情况依然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局面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会减少甚至是放弃好的学习方法的运用。所以,“新课改”后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习历史在方法上还有很长的陆要走。
(三)学生对于新课改后学习历史收获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的只为考高分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都认为目前学习历史是为了考试能够考得高分,其他人文素养方面的提高却没有提及,这就和“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最高层次相违背,所以这就不得不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思想渗透,大大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
(四)学生对目前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系极其的不满。
长期以来,我们惯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提起“教学评价”,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考试”。这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走向,“新课改”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评价体系的评判标准,“新课改”都将只是“换汤不换药”。大家对于“新课改”后提出的多维评价体系并不看好,因为还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这从根本上并不能得到解决,其他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考试为核心,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落实到实处却是相当的困难。
(五)教师教学手段和上课形式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 中学生活泼好动,形象性思维占主导,他们希望学习生动形象的历史,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何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历史课使学生感到富有生气,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作为,教师则需要费一番心思。
教师自身方面采取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营造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现代教育观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积极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课程的,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实施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上述三者的关系是依次包容的关系,即课程包含教材,教材包含教科书。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要求打破“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充分施展灵性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创新。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二)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并逐步普及,努力使培训的内容系统化,专业化。
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环境。使每一个中学教师都能亲身学习新课改的相关课程。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的教学理念,选择安排培训内容的时候必须使其系统化和专业化,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不是简单的从形式上安排教师进行为期几天的培训就
结束了,并且一定要有专业的管理和监督体制作为其辅助机制和评价教师所接受培训过程结业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教科书的运用。
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学法和课标,一定要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实除了教材之外,还可以运用更多的“教材”,如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学。
3、依据课标,大胆整合教材。要依据课标,重新认识理解教材,不唯教材,树立新教材观,由“教”教材转变为使用教材“教”。
(四)“以教师为本”原则向“以学生为本”原则的转变。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活动应该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因此,“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不可取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学习方面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思想上打开学生学习的症结。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1、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由个体、竞争学习向合作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处,还要让学生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联想、辨证思维、推理、讨论等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总而言之,历史新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搞好历史教学工作,并且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北票的历史教学一定能够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会议发言稿
会议发言稿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我很高兴。因为你们都是优秀的学子。从你们身上,我和各位老师看到了希望,你们的明天一定会很美好。现在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共同来商量一个办法,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
同学们,我必须说,时至今日我们的父母大多还没有摆脱贫困的阴影,他们还必须整日为我们的衣食住行,不断奔波。有的家长,在祖辈就留下来的盐碱地里一遍遍的播种,看着幼小的禾苗一天天长大。。这期间要看天,看地,看市场的价格,辛苦一年下来有多少收入呢?请大家现在来算算。事例:
有的家长做一点小本生意,收入微薄。有的家长依靠一些不很正当的手段、渠道,赚取养家糊口的钱财。同学们,我们难道还走我们父母的老路吗?不,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摆脱农村这个艰难的生存环境。
同学们,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没有志气的人,不会坚持下来。我们上了八年学,起得早,睡的晚。每天要做大量的作业,练习。的确很苦很累。住宿的学生更不容易,宿舍里又脏又乱,空气不清新,夏天,秋天蚊虫叮咬,冬天风吹的我们有时浑身发抖。雨雪天,滋味更是不好受。我们的学校生活有时是那么叫人受罪。
但是,我们要不要受这份罪呢?要,当然要。而且要心甘情愿,还要主动地去找比这多的罪是来做。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造就出我们坚韧的品格,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品格,这种精神,是生活中能成就我们事业的一种资本。有的学生晚上打手电筒读书学习,有的早晨天不亮就偷偷跑到楼上做练习,做各种关于中考的复习书。因为,我们都是有追求的人。我们要发奋读书,学习。在中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来。给父母剩下的那一万多血汗钱,要进入实验班,考上一类二类本科,让父母的辛苦有回报,也不负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
同学们,为了父母,为了自己,辛苦些吧。坚持,坚持,再坚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学习除了刻苦,刻苦,不断的刻苦,还要讲究些技巧方法。这里我给同学们一些我求学时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认真听。
1.听老师的话每节课都要学得最好。
每一位我们的老师都是学习知识的高手,都是考试的佼佼者,他们从学习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成功的。我们如果吸收来,并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一定会学得快,效率高。因此,我建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要在每一节课中根据老师的指点,把当堂课学到最好,滴水不漏。该记的记,该问的问,该拓展的拓展。学习就是比谁学得快,学得多,记的牢,用的熟。学习就是竞争。
2.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每天都要进步。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有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很重要。有计划的同学一定是一个有目标,有自制力,前程远大的人。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我们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早晨6:00----7:50 如何学习,中午自习,晚上5:10-----6:20晚自习,还有课间十分钟,课间操这些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他们得到合理利用,都会引领你走向成功。有了好的计划,接着就得雷打不动的学习,坐得住,耐得住寂寞,专注,忘我,每天都进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学习改变自我,学习改变命运。同学们为了父母,为了个人的命运,让我们刻苦学习,成就自我,成就我们的人生吧。
最后,和同学们共勉:
米饭香,父母苦;刻苦学,报父母;苦心人;天不负;不吃苦,不如鼠;
专心学,凝神听;反复记,诚心问;板凳坐死,习题做烂;
吐气扬眉,父母开颜,酬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