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颜修行 深情目送》观课有感孙洳冰
目送背后的设计语文教学的修行
——观张琴英老师《素颜修行 深情目送》课有感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在我看来,观课评教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活动,目的是谋求语文教学的改善。”我观看了张琴英老师上的龙应台的《目送》的视频,然后又学习了叶黎明教授和吴丹青老师的点评之后,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自己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和积累,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静下心来好好反思和体会。如何才能真正的教好散文,这是老师和研究者们一直在不断追寻、不断思索的,一个很难,却又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想就本次观课,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主张以教学内容为主导,所以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来探寻最终的教学情况是必要且直接的。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的流程是一弯溪流,而溪流顺畅流淌的关键是各个环节的流向问题。下面是我总结的张琴英老师《目送》中的主要流向,请看图表:
(图表1)
王教授认为:“根据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初步认定,阶段以2-3个为宜;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夫,要花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从整个环节的流向来看,张老师的教学环节非常清晰,只设置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让学生按“要求:我在___地点__,目送__谁__,___干什么___。”,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目送”,而这堂课最令人叫绝的,是她不着痕迹的“顺势而导”:如行云流水一般,随着学生的流向自由却有意识地穿插相应的内容或资料,是整个课堂看起来既灵动又有深度。
作为一堂公开展示课,张老师并没有一心追求课堂的“新意”,而是很“朴实”的将内容重点落实在一个主问题上,一切的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延伸。因此,我又将这个主要环节中按照学生的发言顺序做了一个详尽的表格,以此分析张老师是如何借助学生的回答来填充知识点、进而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的,请看图表:
(图表2)
张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地谈自己印象中最深的一次“目送”。图表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本文的主要结构其实围绕的就是关于父女和母子的分别3次“目送”,而老师针对于不同的“目送”内容适度的插入了有针对性的资料,增加了学生对于龙应台的了解和认识。
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将教师把握住事宜的教学内容具体为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体验被课文唤起的情感,二是指导学生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在这个环节之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张老师不断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爸爸妈妈早上送过你吗?路上你们是怎么交流的呢?”,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替换本章中的词语,比如让学生自己填充:与其说是我的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的往前挪,不如说是我的________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这就是王教授说的第二个方面“将所体验到的情感表现为‘抒情的句子’”。
本文中最大的教学难点——教师与学生关于生活经历和了解之间的落差,也在这一环节凸现出来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张老师将其中的人物关系做了一个巧妙的逻辑引导,(参
看图表2“人物关系”一栏)比如第二个学生谈到了“母子”间的“目送”让她印象最深,教师在这一部分中,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他们自己的心理,他们都很有感受,随之,教师为学生补充了自己在同样的环境中,作为另一方——母亲的感受。然后在后面再次出现关于“母子”的“目送”赏读时,老师除了让学生谈自己的生活体验外,刻意让学生将思考转向了“母亲”这一角度,让学生换位思考不同角度中人物的不同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在这其中,张老师并没有刻意将与学生距离太远、很难理解的感受硬塞给他们,而是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引导,因此,当说到“母亲在人群中非常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时,张老师就只是将这种细腻的感情以“母亲就是这样的”点到即止,并没有扩展。
这一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重心,但是这一环节是完全开放的,很难掌控,学生发言的内容和顺序是无法预设的,张老师就按照学生发言的内容进行板书,最后我们惊讶的发现,其实这个板书是个精致的框架,里面清晰、完整地罗列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流向“预设”的,而它的方式不是僵硬的,是“依据地势而流动,依据学情而可变化”,张老师的这种驾驭能力着实让人佩服,请看板书:
【板书】
儿母亲父
女儿
目小学不断回头渐
小货车
高中勉强忍受行轮椅
闪、倏地渐
送远
大学不理我棺木
(图表3)
在整个课堂的终点,张老师就直接通过板书内容,将前面所有分说的内容统一起来,带着学生一齐回顾了6次“目送”,通过板书,学生被这样的时间梯度,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梯度而震撼,很容易地归纳出作者在作品中的“良苦用心”:以时间为序,写出作者“目送”的过程是在儿子“成长”和父亲“衰老”中的“渐行渐远”,通过学生结合不同的人物心理来进一步解读“不必追”背后隐含的感情内容,引出作者龙应台夹杂在其中的无以言说的“落寞”。最后,张老师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收束全文,整个教学既完整又细腻。
通过这样的一个梳理,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赏读文本,多角度地体会人物情感,了解和喜欢上龙应台及其作品。在课后的教师发言中,也印证了这个教学目标,张老师希望“让学生尽可能地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经历里,更多地理解‘目送’”,而她通过短短的一节课也确实做到了。这样一堂有着明确教学目标的课堂,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也必然是到位的。由此,我也感受到,今后在关于“教学内容”的设定和“教学目标”的执行上,我还要下苦功夫,如何用最清晰、简约的环节来达成教学目标是我后面想要重点关注和学习的方面。
“阅读激发思想,思想照亮生活。”点评中,吴丹青老师的这句话很打动我,散文是一种自述性的文体,是作者的内心独白,通过对文本的体会,可以聆听作者的心声,可以直接和作者对话!一个好的课堂,就是学生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能够对他的心灵产生震动,甚
至对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或改变。也许,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让学生在文本中,在学习中喝一碗心灵鸡汤,做一次心灵SPA。
备注:
最初看完课堂视频和老师点评之后,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但仔细想来又是极其琐碎的,于是静下心来进行了课堂实录的整理。我在随后的整理过程中,越发觉得有很多的东西很需要记下来,仔细的去想、去琢磨,但又苦于不知该从何说起,于是我重新参看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借助了王教授的框架,结合自己的上课体验,将本次课堂进行一个理性的梳理,以期能更好地辅助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以上是一些个人比较的粗浅理解和感受,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希望有机会可以得到吴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孙洳冰
201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