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付金容 随着
浅谈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付金容
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普及,研究性学习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和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本次国家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
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促使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实际亲历了认知的道路,才能获得知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从直接面向简单规则和知识结论转向面向“复杂本身”,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倾入自己的热情、困惑、烦恼、欣喜等个人情感,用大量的附着知觉等隐性知识系统作支撑。在不确定的、复杂的情境中亲自探究,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喜悦,而不是传统数学学习中直奔主题的简单结论的记忆。表面看知识是简单的、清晰的、可言传的,但传统教育、教学所言传的所谓“焦点知识”,其实是 干枯的、僵化的知识,失去了活力和生机的。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也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失去了垄断地位。同时学习的内容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信息化的社会里,课本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的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种途径,获得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样化,教师也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和垄断者。
教师的地位由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授者向参与者等角色转换。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和观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消除学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建立起一种新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好奇、喜探究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乐于学习。
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知识特征,合理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更能确保研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的目的。虽然,数学新教材中也提供了一些课题,但这并不完全适合于所有学生。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使学生力所能及,符合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真正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方法运用于数学学习,使之拓展和加深。作为教师应认真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设置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内容。
四、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在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习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重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定,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步。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再演绎过去僵化的评价模式,要坚决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鉴定式评价。大力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充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同时,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体现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体现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新课程数学课堂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新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初探
进贤二中 周明员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目标定在研究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初中新课程的必修课。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数学课堂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
一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努力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研究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主观色彩浓厚,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讲透彻,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已习惯了“老师自己讲,学生被动学”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证明,数学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地模仿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因此,上课前,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做好知识的准备。上课设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其次是课后作业,原则上绝不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两、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题供他们研究,然后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三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创建优质高效课堂
要实现优质课堂的创建,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进行合作交流。优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本质的转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较多的使用小组讨论形式,大量进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法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探究型学习的场面。初中阶段,学生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 引导探究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知数学知识,发现论证数学定理、推导数学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争取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和形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数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函数应用教学上侧重于应用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已有的成果出现的函数模型,具体讲:(1)常见的一次函数型;(2)常见的二次函数型;(3)常见的反比例函数型;(4)分段型。
只要问题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享受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也从数字中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绩。
总之,初中数学课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良好氛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上,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有这样初中二次函数的教学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