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从事历史教学五年,有苦闷有烦恼、有收获。心得体会:
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上,我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上课不敢回答问题,更不用说主动举手的了。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信心。试想,若是自己在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那怎么还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呢?比如说,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他们所学的知识是不会被吸进大脑,而所做的反复练习会被“过滤”掉。相反,当你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在痛心我的教学失误后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
最后总结到,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不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因为我越来越体会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是每个人的天性。(更何况是孩子。)一句积极的评价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越加积极。现在,从学生们渴望上历史课的期望中,从课堂发言积极热烈和表演会话争先恐后的活跃气氛中,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这是发生在我课堂教学上的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教学活动中它非常普遍。但它就这样存进了我的记忆库,每一个时刻,每一处细节,都觉得有保存的价值。
第二篇: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在本人十几年教学生涯中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有实际意义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热烈情绪的一种意向和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催化剂。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只有在高中甚至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初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
中去。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
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
探索的热情。
初中历史 16班 庞永花
第三篇:我的历史教学故事1个
我的历史教学故事
第四中学 刘越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这句话,我很希望我的历史教学能够带给学生启发,十多年来,我也一直朝者这个目标在努力。
讲到有关美国的南北战争这一课。按照常理,我应该按部就班地首先给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背景:当时,美国北方实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南方则发展种植园经济,双方因为原料、市场等问题引发矛盾、在西进运动中这种矛盾逐步尖锐,最后引发了这次战争。分析完原因,接着要简单讲述一下战争的经过:战争初期,北方一度失利,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战局逐步扭转,1863年北方取得葛底斯堡大捷,1865年,南方投降,内战结束。最后对这场战争作个总结,指出它的结果和影响,完成一个标准的教学流程。这样,学生能对这次战争有个比较好的认识,知识掌握也会比较系统。
但是,我觉得光这样讲一下还不够,有必要对教材进一步挖掘,我把目光投向了这次战争的领导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身上,在他的身上,无疑有许多值得我的学生包括我学习的地方,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花很大的一部分时间来讲林肯。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有关林肯的资料,我选择了林肯屡败屡战的这个性格特征。课堂上,我在讲到林肯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林肯说的一句话:“悲伤的时候,工作就是良药”,然后,我不失时机地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关于林肯的一段资料:林肯(1809~1865),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八次选举八次都落选,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天下无敌,而且他从不放弃。
学生边听边流露出各种表情,发出了各式评论:“他真倒霉”、“怎么会有这么倒霉的人”……。我等学生发表完意见以后,趁势对学生说:“林肯的一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悲伤中度过的,但是他没有气馁,凭借自己的坚持与努力,凭者自己屡败屡战的坚强个性,他终于获得了成功,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林肯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启示”。讲完这段话,很多学生都流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这堂课是在学生思考这段材料中结束的,我想,今天的这一课能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一些帮助,我想,这对我而言,足矣。
第四篇: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故事
历史学科辅助的教学手段很重要,我经常应用历史教学挂图、运用幻灯等进行讲解,可有的内容难以用挂图和幻灯片展示,我开始研究多媒体,利用网络可以获得好多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更形象化地教给学生。以下就是我用多媒体教学的几个故事: 第一、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如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四大发明,比较了罗盘、司南、指南针,并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学生们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动手自作泥活字,自制活字版,在动手的同时,还积极动脑,有的同学还对活版进行了改造。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如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就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插入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讲历史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多媒体应用,使教学由“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静态灌输逐步向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渡,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隋朝的统一”内容时,我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图,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理特点出发,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可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脑、眼、耳、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官共同参与认识,由此获得综合感受,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如对秦始皇的评价。我先不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向,根据电脑所显示的材料,让他们自己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我再作个小结,这激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定的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历史故事教学探索
主持人:陈金铭
辩 课:谢江峰 王兰兰 黄惠月 许紫芸 许碧瑶 许国富 颜娜艺 王俊锋 许秀恋 柯惠娟 李晓兰 蔡雅蓉 高玉娜 昊惠娟 吴桂梅 林荣荣
辩题一:不同版本教材的《晏子使楚》分别教什么
王兰兰(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执教的是北师大版教材里的《晏子使楚》。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尊严”。因为这个历史故事距离学生比较遥远,课前,我推荐学生去看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阅读《晏子春秋》。课上,我从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手,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在这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多读:先是初读全文检查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情况,理清故事的脉络,了解故事的大意。接着,我通过让学生品读晏子和楚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体会晏子和楚王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感悟晏子维护国家和个人尊严的情操。然后,再精读其中一个小故事,让学生选择表演朗读,来丰富故事的情节,感受晏子的智慧。最后,水到渠成,让学生把想对楚王或者晏子说的话写下来,将写的训练落实到位。
谢江峰(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我执教的是人教版教材里的《晏子使楚》。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语言”,即从人物的语言中来品悟人物的精神品质。依据这个主题,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第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讲,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个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先是把一个小故事读成一句话,然后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第二个板块是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让学生牢牢地把这个人物形象刻在心里。第三个板块是小练笔,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习晏子的语言,学他怎样说话,然后也来模仿着写写晏子回国后会怎样对齐壬说。
陈金铭(《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王老师的课定位在“尊严”,谢老师的课定位在“语言”。“尊严”是人文性主题,“语言”是工具性主题。大家更欣赏哪个主题?
黄惠月(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赞成要学“语言”。我认为谢老师这节课对语言的学习非常到位。
谢老师在释题导入时,解释了“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在围绕板书总结时,再次强调晏子不愧被人尊称为“子”。可以说是始于“子”,又止于“子”。品读课文时,他先从整体人手,让学生找出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句子读一读,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晏子每次说话的意思,把课文读懂了。然后围绕单元目标“语言”,重点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较多的第二个小故事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最后让学生比较晏子几次反击楚王的话在技巧上的不同,从而感受晏子语言的魅力。我觉得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准确。教学线索也很清晰。
许紫芸(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想请教谢老师,如果您执教的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也是“尊严”,您是否还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
谢江峰:我的答案是我还会这样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还会把重点放在评析人物的语言上。这篇课文里蕴含的“尊严”的主题,学生很容易读出来,学生读不出来的是晏子的语言妙在哪里。我认为,应该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核心,这是我们阅读教学始终不变的一个真理。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学习语言。
陈金铭:阅读课核心确实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主题是“尊严”或者是“幸福”,不代表一节课就时时处处让学生体会这人文主题,那样的话,我们的阅读课跟思品课就没什么区别了。从这点看,谢老师和王老师的认识都比较到位。谢老师把重点放在了体悟故事中人物语言的精妙上,而王老师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辩题二:教历史故事,历史背景重要不重要
许碧瑶(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很佩服谢老师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篇课文是历史故事,历史背景应该比较重要,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消除对历史背景的陌生感、距离感,而谢老师几乎没有涉及到历史背景。我想问,这样做是否合适?
许国富(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跟许老师的看法一样,历史故事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了解了这个背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颜娜艺(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教委办):是的,我也认为应该适当讲解历史背景。以前的“课标”中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2011版的“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教科书编者”加进来,就是要我们重视编者的编写意图。北师大版教材把《晏子使楚》安排在“尊严”这个主题,要让学生明白尊严的含义,就要了解一些晏子当时的背景:晏子是带着齐国的使命来的,所以既要保证完成任务,又不能让国家和个人失去尊严。从这点来讲,历史背景的补充非常有必要。
谢江峰:我没有刻意去介绍历史背景,是有自己想法的。第一,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我要保证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晏子语言的艺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就要舍去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第二,我想用这节课来教语文,让学生了解很多背景不是我的主要目的,如果学生对这些背景感兴趣,他们可以下课后去搜集、去阅读。
王俊锋(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教委办):我们刚刚在谈春秋战国等这个历史故事的背景资料,但我知道其实很多老师也说不出当时到底有哪些国家,凭什么就非要把这些背景资料都倒给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牢牢地守住我们的一亩三分地,背景资料能省则省。我们不是在上历史课,我们也不是在培养历史学家,你的课上得好,晏子的形象自然就能真正在学生心目中竖立起来,自然就能吸引学生自己去课外读历史资料。所以,我的观点就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会学。
许秀恋(福建省晋江市安海成功小学):我过去上历史题材的语文课,对于如何把握历史知识和语文味的尺度一直感到很困惑。如果偏重于历史知识,学生可能会感兴趣,但就会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如果把它当作纯语言文字来学习,又觉得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这次听了两位老师《晏子使楚》的教学,两位老师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有自己的落脚点,但两节课都让学生既收获了历史故事,又充满了语文味。所以,我明白了,历史题材的课也应是语言文字课,应该让学生潜心读、静心读、细细品,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品质。
柯惠娟(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觉得像这种历史故事的教学,最糟糕的就是因为故事比较有趣,老师就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时间一长,学生就厌倦了。两位上课老师这次做得就非常好。王老师比较注重读的训练和情感的体验,尤其是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掌握了语言。谢老师的课让人如沐春风,情不自禁地就跟着他走人文本,建构起了人物的形象,整堂课都“活”起来了。
陈金铭:历史故事也好,寓言故事也罢,其实归根到底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课。所以谢老师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做语言文字训练功”。王老师的主要目标是体会人物形象,我觉得弄不好就会跟小说教学混淆。课题叫《晏子使楚》,不叫《晏子》,就说明这个故事本身大于人物形象。通过体会故事的情节,分析里面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学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人物形象。这样得到的人物形象,就不是随便贴个标签那种了,而是有根有据、有血有肉了。
辩题三:怎样安排练笔环节会更好
陈金铭:两位老师都在课的最后安排了让学生练笔的环节。王老师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口吻,对晏子或者楚王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谢老师用课件出示了一些资料,说的是晏子回齐国后,齐王给他很多封赏,可是晏子拒绝了,让学生用晏子的口吻对齐王说一番话。两堂课都有练笔,但练笔的要求不一样,效果也不同。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李晓兰(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觉得两位老师的练笔有异曲同工之妙。王老师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对单元主题“尊严”的认识得到升华,而谢老师的训练点是进一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他们都能读写结合,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蔡雅蓉(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很喜欢谢老师设计的练笔。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谢老师在学生层层深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以致用,在读写结合中感悟晏子语言的艺术魅力。语文老师就应该像谢老师那样始终坚守“语文”这个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咱们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颜娜艺:“课标”修改之后,对写话非常重视。此次两位老师都安排了读写结合,我也比较欣赏谢老师的安排。尤其是谢老师补充了晏子说的“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这句话,非常好地体现了晏子的高尚情操,体现了语文的人文价值。王老师的练笔环节,我觉得时间可以稍微再多一点,效果就会更有保证了。
陈金铭:我觉得老师安排练笔有几个层次:最简单的一个层次有练笔环节比没有好,因为现在阅读课基本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第二个层次就是练笔要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安排练笔。第三个层次就是练笔不但有明确目的,而且要用上本课所学的表达方面的策略、方法。
许紫芸:接过陈老师的话题,我想请教谢老师,练笔这个环节,如果您二度设计,怎么设计才能达到刚才陈老师讲的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用上本课学到的晏子的语言表达手法?
谢江峰:上完课,我就发现了,学生的练笔并没达到我的期望,晏子的语言表达手法确实没体现出来。如果二度设计,我会明确告诉学生,你不妨用上前面学到的晏子的推理、比喻、类比、夸张等手法。我相信那样的话,学生的练笔就真的非常精彩了。
辩题四:历史故事教学读的处理
高玉娜(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两位老师都注重了读的指导。王老师抓住了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语言,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同时,王老师还让学生关注晏子的动作,比如“看了看”“故意笑了笑”等,来突出晏子的机智勇敢、有礼有节。当然,学生也体会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仗势欺人,从而达到了用反衬的写法突出晏子的正面形象的目的。不足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谢老师的指导读不温不火,读出了一个有尊严、有智慧的晏子。但是我感觉谢老师对于楚王的表现似乎太忽视了,如能在朗读时把晏子的机智和楚王的傲慢相互对照,可能会更到位。
许紫芸:关于朗读这一点,我上午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多启发。如果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经常用的办法是自己范读,把我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范读让学生去感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相信在这过程中师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收获。
许国富:历史故事的朗读,我认为老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造一种合适的氛围,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中去。当学生走进文本中时,他的角色意识就会显现出来,就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吴惠娟(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这篇课文,谢老师只抓住晏子的话来体会晏子的才思敏捷、能言善辩,却把楚王的笑里藏刀,傲慢无礼给丢了,我认为有点可惜。如果把两人的语言进行对比,不是更能突出晏子的机智吗?都说红花还需绿叶配,没有楚王这一配角,晏子的这一出戏就没办法唱,即使唱下来,也是独角戏。
吴桂梅(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成功小学):我的观点跟吴老师一样。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的鲜活,是靠正面描写其言行举止和侧面描写楚王表现出来的。我注意到了课文中楚王的变化:第一个故事中他“只好吩咐”,说明他是无可奈何的;第二个故事中他“只好赔着笑”,说明这个时候他是很尴尬的;、第三个故事他“只好赔不是”,此时他已经心服口服了。到最后,他“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说明这个时候他对晏子已经产生敬畏心理了。根据楚王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如果让我来教的话,我会按照顺序,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教。教了晏子的言行举止后,再分析楚王的心理变化,这可以让学生对晏子的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林荣荣(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桐林小学):谢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太极拳,王老师的课像打少林拳。我认为两位老师指导朗读还是比较到位的,不足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指导比较少,我觉得应该让大部分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
颜娜艺:关于分角色表演读,我知道王老师课上学生的表演没有经过任何预演,所以分角色读的时候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这样后面练笔的时间就不太够了。
王兰兰:我最初的预设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其中一个故事,达到感悟晏子和楚王两个人物形象的目的。今天学生的表演,我觉得挺满意。楚王傲慢无礼的样子、说话的语气都比较到位。扮演晏子的学生尤其出色,把晏子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形象给演活了。
陈金铭:我给王老师提点建议。分角色表演读,年轻老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在表演时底下的同学笑场。今天演囚犯的学生一上场,底下同学也笑了。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我们年轻老师把表演读完全看成了是学生的事,自己退到幕后不管了。我认为,分角色表演读最有价值的,不是最佳的表演效果,而是教师对学生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全过程的指导。换句话说,表演读的过程,有点像拍电影,需要导演给演员说戏、指导。老师的指导,其实也是让学生品析课文关键语句的过程,学生理解了再去演,自然会演得好,演得好,就不会有人笑场了。
(实录整理:尤阿碧、蔡妮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