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须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老师的角色转变和同学位置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老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老师指导下的教学,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学问”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鼓励学习为特点,以同学为主体”的实践模式;同学的自主学习、独立制造、个性进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数学教学将更着重于培育、进展同学的广泛的数学才能;它不仅包括懂得运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规律推理,进行精确有效的运算和估算,仍应包括:回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图表、运算机去组织、说明、挑选、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课题中形成相应的数学问题会挑选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沟通;老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先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同学的位置的转变是将同学由原先的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位置转变为主动参加、合作学习、探究发觉的主体位置。两方面的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表达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进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二)课堂教学内涵熟悉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同学而言只是为同学的学习过程供应了仿照的对象;对老师而言只是一种估计的、最为抱负的的学习结果。老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同学,使原来布满生气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同学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同学的全面和谐进展,使不同的同学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进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当熟悉到教学应为同学的数学活动供应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同学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推测、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原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肯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三)课堂教学策略的转变
适应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是:着力引导——主动参加——有效建构。柏拉图曾说过: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心灵达到完善的境地;这就是说真正的训练应当是用学问的陶冶与聪明的激发来“照亮人的心灵”。由此可见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对同学的引导。建构主义认为,学问并不是对现实的精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说明和假设,学习者应依据自己的体会,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学问的懂得,学习活动也不是由老师向同学传递学问,而是由同学自己建构学问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因此,老师的着力引导,是为了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加,从而形成有效的建构性学习。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复旧、讲新、练习、作业”是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学问的传递,忽视了同学的心理过程一个统一的整体,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这种只强调“感知——懂得——巩固——应用”的单一模式,只能使同学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加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同学学习什么,摸索什么,转变为教会同学如何学习、如何摸索,如何交往,如何发觉,“变信息源泉”和“学问传播者”为一个合格者和一个询问者,让同学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同学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话;在情形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
(五)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规律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同学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同学失去了学习活动得空间,丢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在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形,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习,懂得学问,发觉学问,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问结构从而获得新知;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自主性学习:让同学明确学问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学问就在我们身边,给同学供应自主摸索的机会,让同学自动的摸索、概括、提炼、消化学问,体验学习过程,从而培育同学自主探究问题的才能;合作性学习:子曰“独学而无友,就孤陋而寡闻”;老师和同学不是被动的听从关系,应是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让同学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达到互交互学、教学相长之目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第一要转变老师的观念,由“传道、授业、解惑、向困惑、鼓励、求知转换;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同学“解惑”,有时甚至需要“困惑”同学,把同学引入“歧路”,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查找出路;其次要用好用活先行教材,着眼于创新素养的培育,把陈述性学问转变为探究性素材;第三要更新习题配置观念,依据“跃而可获”的原就,配置具有剃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同学的需要,变“学问巩固”为“学问发觉”。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学习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首先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