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灰雀教学反思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
通过施教本堂课后,我觉得对于本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中悟,悟中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可以说,琅琅的书声是阅读教学的畅想曲。《灰雀》一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没有在“朗读”二字上下一番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学生由浅入深地读书,在读书中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悟文中的情真意切,去起到了较大的效果。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遵循“主体性”原则,采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研读小男孩的话时,当有两位学生说到灰雀被小男孩抓走后,我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一开始他不是说没看见吗,到底他有没有说实话,让我们来当回小侦探,仔细地从他的动作神态及所说的话中侦探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了读书、思考、讨论,之后,老师让他们自由发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的思维、表达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三、抓住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为此,通过了抓人物言行,体验人物内心这一渠道,来让学生明其意知其味,无非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我却出现了困惑,如在研读列宁自言自语的话时,我想让学生感悟列宁诱导小男孩及小男孩改正错误的心理过程,我先试问学生,列宁真的是在自言自语吗?他在说给谁听?又在暗示什么?让学生把列宁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以“我们读懂了,我想,小男孩他一定也听懂了列宁的话”为由,让学生说说小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又会怎么想。抓住了小男孩后来说的两句话“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和“一定会飞回来的!”这两句话,从两人的言行中体验人物内心,了解了小男孩从开始的说话支支吾吾,到后来的决心越来越大,改正错误的历程。但是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深,不能很好的深入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这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入文本,确实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
四、说写结合,培养创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本文中,了解小男孩心理历程的转变是本堂课的一个关键,从小男孩的一开始不说实话,到听了列宁的话之后的矛盾心理,直至最后被列宁的真爱所感染,决心放了灰雀,小男孩的这一心理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迂回曲折的,这其中必定是一个充满着挣扎的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我利用这一空白点,拓展了学生的写话训练。上次课上由于时间关系,我未来得及让学生些,课后我让学生写了一下呢,发现学生同样是不能深入的写,可能是跟课堂上教师引导地不够深入有一定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让学生从说到写,可以培养想象创新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之形成语文能力。
以上是我对所上的《灰雀》一课的一些反思。
《灰雀》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2
今天我讲了一次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也没有充分的备课标、备学生,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这次公开课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缺少朗读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读、乐于读、敢于读”的阅读兴趣,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在细节上、问题探究上做的较圆满,但我忽略了朗读这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通过阅读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示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表明我的教学设计需要不断地提高。
2、没有指导书写重点生字、词语
在三年级这个学段,学生还没有到达那种完全自学生字的水平,这一点由于我不了解课标,未充分的备学生,把这么重要的一部分遗漏了,通过教师指导书写生字、集体读、比赛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的练习生字,以此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指导书写重点词字,也会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知识过于零碎,没有主干
在讲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做简单的总结、评价,也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使知识之间有一个系统的联系。比如:在讲第一段含有生字的三句话时,在讲完每一个词语、句子后,我都可以让学生将词语放到文中再读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页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价、检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做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起来,而不是只有点、没有面。
4、忽略课后题的重要性
每一课的课后题都隐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课时候,抓住这几个问题,指导学习课文。不容易遗漏教学目标。
5、抓重点,注意教学设计
在讲任何一课时都要熟悉课标,了解该学段学生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比如:板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许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会虚心的向各位教师学习,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加油!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3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几个名人故事认识几位名人,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课文了,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还是很用心地备了课,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根据人物对话,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变化。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刚升到三年级,引导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并且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课文描写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1、从课文那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又会飞回来?3、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之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列出了提纲,指导学生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到一个大段里,结合课文内容随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把描写一个内容的部分写到一个段落里。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外的拓展不够,对于伟人列宁所搜集的资料还是很少,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还是能够利用以前所教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有懒散拖拉的毛病。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4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5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如何经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述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让学生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呢?我从三个方面来着手。第一:请同学画出描述灰雀的句子,请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灰雀在树上跳跃的情景。再问:灰雀可爱吗?你们喜欢吗?还有谁喜欢?你从哪明白的?第二:请同学画出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同桌之间练习之后,再采用指名朗读;分男女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练习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换位思考,让他们说说那男孩为什么要抓灰雀?为什么又放了灰雀呢?那是怎样样的心境呢?从而体会到男孩的诚实和可爱。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第三:教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了个小练笔:男孩答应列宁之后。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让我激动不已。有的同学想象很丰富。文章里所表达的资料,让我感到学生在我的教学中理解了。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梦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主角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可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课题是《灰雀》,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请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此时再出示灰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通过看图和资料对灰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学生喜欢灰雀,在走进课文找一找列宁喜欢灰雀吗?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找的快,读的好,把列宁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的交谈使那个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读的过程中踹门人物的内心活动。先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呢?体会列宁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体会过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课文内容体会的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朗读的时间少,没有达到效果。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读少讲。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8
今天要和学生一起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篇课文我比较喜欢,因为这是一篇极好的思维训练的文章,课文中没有一处明确地说明鸟儿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因此在这次的课前准备中,我特别注意文中所蕴含的思维因素,但对于学生是不是能体会感悟到这一点,我没有十分的把握。
课上,首先认识了几只灰雀,学生在朗读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泼,健康,惹人喜爱。我设问:“如果你看到这么可爱漂亮的灰雀,会怎么对待它呢?”有的说:“逗他玩,给他食物吃,天天来看它,听它歌唱。”“还给它们做一个木房子”有的说“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养着,可以随时看到它。”这些都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在这里我没有对孩子们的说法做出评价,而是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注重这几个词。
而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找遍了周围的树林的,斐。斐课件。园却没找到,这时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向他询问见过灰雀没有,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我让学生表演读这句话,并提示性地设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发现他说了两个‘没’,还打吞(吞吞吐吐,不连贯)。”我进而发问:“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话会吞吞吐吐呢?”孩子们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错误了。而列宁注意到这一点了没有呢?这时孩子们有的说注意到了,有的说列宁没注意到,争论不休。我提醒孩子们还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他们马上联系《蜜蜂引路》这一课,认识到列宁是个善于观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这一个细节表现,由此推测出列宁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读列宁的话,猜想列宁真的认为灰雀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吗?学生马上反驳说:“不是的,因为老师在前面介绍过灰雀适合在这里生活,它就不会被冻死”“再说列宁每天都来看灰雀,还给它们食物,它们也就喜欢住在这里,不会随便飞走的。”“对呀,昨天都还欢蹦乱跳的,今天怎么会突然冻死了呢?再说就算是突然死了,也应该有尸体呀,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列宁也不会这么认为,所以我认识为他后面的自言自语也并不是真正只对自己说,他也是说给小男孩听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为灰雀担心。”我觉得孩子们会联系上下文学习了,而且还注意抓住物惯有的特点来思考。
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灰雀去哪儿了?”马上有学生抢着说:“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问:“课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我是从小男孩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句话看出来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么会这么肯定地说会回来,而且知道还活着。”“还有,就是列宁问他:‘会飞回来?’他又很肯定地说了一次‘一定会飞回来’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后说‘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说明小男孩说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就知道了跟他有关,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别人捉走了他要回来的”。我追问道:“小男孩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灰雀的去向呢?”“因为他开始已经说自己不知道了,现在不好说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动来表示(放回灰雀)”。
我觉得学生已经读懂课文了,于是引向认识道理上。“那么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吗?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列宁明白这些情况,因为他看到灰雀已经回到了树上。”“但列宁没有追问小男孩,因为他看到灰雀还是欢蹦乱跳的,说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欢灰雀了才捉的,并没有伤害它”。“他还看到小男孩站在树下,低着头。说明小男孩认识到错误了,没必要再说他了。”
这时候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他们读得可带劲儿了,感情处理也很到位。
最后,我问孩子们:“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列宁“因为他爱鸟。”“他会教育小孩子,不是大声地批评他做错了,而是用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动他,让他改正错误。”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男孩:“他有错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欢小鸟”。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问:“小男孩错在哪里?”“他不该捉走小鸟”“小鸟在树上才最快乐,书上说它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对,喜欢小动物就要让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虽然也给了它好吃的,但没伴儿了它就不快乐了,他不能到处飞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们感动了,我想,不用我多说,他们已经明白了课文中所蕴含的所有道理,而且这一次不是我告诉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情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来是我自己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9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
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0
师:同学们,《灰雀》这篇课文,老师反复读了很多遍,读出了两种情感,这两种情感是什么呢?相信同学们用新的读进去,也能读出你的体会,你的情感。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这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上开始的有思考的阅读。)
生:我读出了列宁对灰雀非常喜爱。
很多学生能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如“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等,谈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可以说前一部分情感的铺垫已经到位了,但本课的重点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所以后一部分的处理采用的是移情体验。所有的学生都当成小男孩,我来做列宁,删除所有的旁白,只留下对话。适时地走进学生中交流。
男孩:“没......我没看见。”(师:你怎么说话吞吞吐吐的呢?)
男孩:“一定会飞回来!”(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学生们能够透过男孩的语言,很好地体会到了他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的矛盾到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但真正明白感受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我明白自己在列宁语言中那不动声色的引导部分着墨太少了。所以当一个学生突然说出“列宁不够诚实!”学生就把重点放在了男孩是否诚实的争论上了。当然,庆幸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从文中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这也算是刚刚进入中段语文学习中比较欣慰的了。
我要谈得还不止这些,现在我们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种解读,有学生的,也应该有老师的。开课之初,暗示了自己作为老师读《灰雀》一文的两种情感:喜爱、惭愧。这种惭愧,学生们是无法体会的,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列宁对小孩子的那份关爱和尊重。那么这种尊重,学生们怎样理解呢?最后自己很明显的牵到了主题上。有时间关系,也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了。还好自己没有标榜自己,谈及了自己对待学生常有的粗暴。因为粗暴,才更彰显出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就在于他们在平凡的小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凡。
这一课结束,我真感动那个善解人意的茜茜同学到位的体会。就是这样:我们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名人,但那种人格的魅力,伟大的胸襟,我们可以不断的接近。我愿意带着我的学生走这样一条向善的路。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1
讲《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关键字“爱”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得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没有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课堂的临时应变能力不足
课上,由于某一个教学环节发生了遗漏,导致我在30分钟内,就将课文内容结束。剩余的5分钟,我的心里发懵了:我该怎么过这5分钟呢?我采取了让学生读对话,自己再范读对话。同科的老师随后告诉我,我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将前面的教学环节进行了重复,或者说这样安排不符合这堂课该有的节奏,要将它安排在课文理解中。在剩余的时间内,老师们告诉我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想一想,动笔写一写“小男孩在听了列宁找灰雀时焦急,为灰雀惋惜等的话后,那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小男孩从这件事中,他明白 了什么”,让学生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加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做做课堂练习本……总之,方法有很多种(当然,这么做,并非为了填满时间)。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将课堂的时间合理地运用。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2
今天我上完了《灰雀》之后,感觉到课堂是生成的。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列宁喜欢灰雀,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
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诚实。”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3
《灰雀》这篇文章我已经讲过,但实事求是的说很失败。确实需要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老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不过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而且自己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4
今天是开学来第一次讲公开课,在此之前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上课前,我拿着课本,又把讲课的思路做了整理。当讲完课时,觉得自己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先从第一点谈起,预设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在预习课文时,我已经带领着大家练习过朗读课文,特别是告诉了他们,要想读出感情,就要注意语速和语调以及对重点词语地处理,并且我还给大家做了范读。当时,大家学得很认真也很快。起初,我在对第一自然段学习时间的安排上是只准备用十分钟,可同学们在朗读方面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但同学们却读不出这种味道。于是,我带领着大家,又进行了读书练习。这样做直接影响了我对后边教学内容时间地安排。出现这种突发情况,是我未料到的,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在预设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当然,除了此环节外,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预习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复习提问时,学生却答不出来。以后,我在备课时,除了备好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外,还不能忽略“预设”这个环节。
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就是随机处理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形态的描写。读完以后,同学们都觉得灰雀很漂亮。可是当我接着问“你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灰雀很漂亮时?”学生都答不出来,可是我还是一直在用语言启发他们。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课件上的有关灰雀的图片展示给大家。课下我试过了,同学们一看到这张灰雀的图片,立刻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我知道,这是大家对灰雀美的感叹。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大家:“从图片上看,你们认为灰雀美在什么地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颜色。”由此我知道,当学生启而不发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改变教学方式了。同时,也对教师机智标准提高了要求。
最后再来谈谈学生倾听方面。在前面我曾两次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到了第三个问题时,我改成了让学生找到相应的词语,结果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接连有三个读的都是句子。这充分说明,学生没学会倾听。他们在听要求是,往往只是听个大概。另外,也没认真倾听他人答题的好习惯。
从以上情况看,在以后的备课时,我要改变一些错误的观点,就是只备课本,而忽略了备学生和预设问题的准备,同时还要多练习,提高处理随机问题的能力。
语文灰雀教学反思15
在第一课时的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课前预习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集体反馈,对重点字词进行理解,使识字教学较好地落到实处。
在第二课时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为己有,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时大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并顺势请学生看看课文中列宁是怎么对待灰雀的。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我又特别提示了一下,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学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重点词,并在朗读的时候读得重一些。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反复的有情感地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孩子们都说是小男孩捉走的,我就请他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大家也都能找到“男孩说:‘没……我没有看见’”这句话,通过朗读,能从男孩说话吞吞吐吐中意识到他心里有鬼,灰雀的失踪肯定与他有关。随后,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对话,在对话中推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男孩的爱。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引向认识道理上。
最后,我让孩子们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加深了理解和体会。
《灰雀》教学反思(15篇)
《灰雀》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二课时,重点是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理。难点是体会列宁的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的等动物的教育。
巧设问题,品读感悟。在看拼音写词语后,我出示上节课给孩子们留下的思考题,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走人文本,慢慢读,细细品,要求同学们默读课文3到13段,边读边想,灰雀到底去哪儿了,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来,并且用横线画下相关的语句。刚开始孩子们有些胆怯,画好也不举手,我就鼓励孩子们,用我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们,李老师喜欢勇敢大胆的孩子哟,大胆猜想,说错也没关系。在我的鼓励下,孩子们小手林立,一同学说,灰雀是小男孩捉走的,并且说出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其他孩子也踊跃补充,其中一个小女生从十一段中找到小男孩的动作句子,从中体会到小男孩做错事后,心里惭愧。引导孩子们体会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然后我又追问,小男孩那么喜爱灰雀那为什么想放了灰雀呢,受了谁的影响,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列宁,我就让孩子们找出列宁的话,品味列宁的话,体会列宁对灰雀着急,担心,惋惜之情。体会完心里后,让孩子带着理解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人物心里。
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通过体会列宁的语言,体会到那些心情,都是因为列宁特别喜爱灰雀,把灰雀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亲人一样,小男孩就是被列宁这种对列宁的爱深深的打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才决心放了灰雀,知错能改,由捉到放。想象补白,小男孩回家之后会怎么想怎么做,写一写。写完之后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全班反馈交流,适时做指导修正。
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并且积累运用,这一课时主要抓住自言自语和果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运用词语再说一句话。
情感深化,拓展延伸。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孩子都谈的很好,通过谈收获,难点就突破了。如果时间合理分配,最后再默读后三个自热段,质疑释惑,孩子们可能会说的更好,最后顺势给孩子们推荐好书,名人成才故事书,让孩子课外继续读名人故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灰雀》教学反思2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在公园散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一只灰雀不见了,找灰雀时发现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灰雀放回公园。故事提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上这篇课文我主要从梳理故事人物开始,生读课文,找出主要人物,再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着是第一自然段,找找列宁爱灰雀都有哪些表现?
之后,进入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先让学生第一遍默读,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遍,再次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最后,第三遍,师生一起读,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
其他地方人物内心想法,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想到。在列宁自言自语这里,就有点困难了。他们可能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根据部编版教材解读,我对他们也没有做过高的要求,你知道列宁在想办法感化男孩,让男孩放回灰雀就行了。
第三部分,就是读,让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四环节,是最后三个自然段,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孩子们只能答到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知道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更深层次的意义体会不到。但是没关系,这才是孩子,大人有大人的想法,没有体会到,那不就是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样,非常的天真吗?
最后,用单元开篇词结束本科课教学。
这堂课,感觉比之前的课好一点。可能是因为是用了多媒体吧,有图片孩子们就更喜欢一点。
反思总结,课后习题第二题没有让孩子们去找,遗失了一个教学重点。里面还有一项,跟同学们交流,这个交流,到底是交流什么呢?是感受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究。
《灰雀》教学反思3
5灰雀
主讲者:程燕霞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搜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列宁照片,说说他是谁?简介列宁。
3、板书课题,书空“雀”字笔顺。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3、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的?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二)学习3——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请大家读列宁的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
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
3、思考: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
的?出示。
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
喜爱有什么不同?
(三)学习课文11──13自然段。
1、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
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积累提高
六、板书设计:
5灰雀
(惹人喜爱) 喜
放
列宁 男孩 (诚实)
知错就改
课后小测
一、读拼音,写词语。
jiāo wài sàn bù hu zhě miàn bāo zhā
( ) ( ) ( ) ( ) kě xī yǎng wàng yán hán huān bèng luàn tiào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郊 城() 底() 惜() 较() 诚() 低() 借()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爱—( ) 仰望—() 寒冷—( ) 肯定—( ) 可惜—( )
四、请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
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灰雀》教学反思4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从中体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以及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地方的值得细细体会。
一、识字记字
揭题后,我以“列宁和灰雀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的疑问,让学生读第一遍课文。
同时,提出读书的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遇见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
3、难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第一遍课文读好后,我将词语(带生字的)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分别用白色,黄色来表示要会写的字,要会认的字。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我采取三种形式: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随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识字的方法,知道用形声字记字法,用熟字记绳子法等。
第二次读课文采取逐段朗读,进一步巩固字词,读通课文。
教后反思: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厚,基本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教学生字词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效果检查中,再针对难读的字,难记的字着重指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而我采取的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地给予每个人展示的机会,以致有些学生注意力分散。经过反复琢磨,我觉得同桌互读来代替开火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参与的面将是最广的。同时,在词语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让学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动作,从而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转”一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意思,他们答案有:动听,悦耳,动听等等,随后我用两道线(1。直线2。波浪线)来表示那“婉转”的歌声,让学生来选择。结果全班学生都选择了第二条线,我相机引导:婉转的歌声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动人的。
二、课文分析
师:那只灰雀到底去哪里了呢
生: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学生一致同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课文中找找你的证据呢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还结结巴巴的。我觉得他心虚。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知道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所以说灰雀肯定是被他抓了。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从这句话,我觉得小男孩看到灰雀失踪后列宁那么着急,他不忍心让列宁难过,就告诉他真话——它还活着。
生:“一定会飞回来!”小男孩肯定地说。这里是小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了。
教后反思:
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这样学生会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问:“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证据在哪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分析,学生自始至终思维保持紧张状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灰雀》教学反思5
1、《灰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单元要求:多读多想,把课文读懂,弄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
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根据自身喜好选取,对于美的认识,每个人角度不同,学生也应有个性化的选择。这一决定的作出当然也离不开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抑扬顿挫读练诵。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理应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这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贴近生活。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于学生的思想是一种陶冶。
增强读的同时,有意识地削弱讲解的份量。有时侯我们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想方设法地讲解得细些,还要反反复复地搞上几遍,其实大可不必。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弄懂这些浅显的内容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方法是否对头。众多繁琐隐晦的讲解只会抹杀了孩子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了几十年来的汉语还读不好文章写不好字,这确实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如果只灌输,不管学生是否乐意,别指望有好的效果。
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只要学生喜欢,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努力,并且力争精益求精。首先让他们参与进来,再提高质量。朗读训练,中年段的学生不强调运用多少技能,最主要的是投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倾情演绎,凸现作品的基本轮廓,如果能熟读成诵,则效果更佳。
培养兴趣的另一个大胆尝试是让学生读、听相结合,让听的学生来给读的同学提意见,学生畅所欲言,意见中肯,气氛热烈。你来我去之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3、转换角度导入语,不拘一格写板书。
A、导入对于“自由”的阐述,以“鸟眼看人心”,运用别出心裁的视觉转换,以传统的第三着眼光,转变为参与者之一的第二只眼看世界。之所以称为第三者眼光,是因为传统的观察是除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外的一个虚无观测点,相对而言只是旁观者,若能设身处地将自己置之与参与者的境地,应有更深刻的内涵。概而言之,选取角度不同,感受也肯定不一样。
B、传统板书过分注重逻辑性和其归纳作用,容易陷入一种大而全的误区。往往不知所云。无法将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小学语文的板书设计,理所当然的要走形象直观之路,形象鲜明的板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我个人的观点,小学语文板书应尽量淡化文字,增强形象感,并且要有冲击力,看着舒服,过目不忘。
4、重视情感互动,重视语言的积累。
正确解读文本,需要深入领悟,反复揣摩,方能明其意,知其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以体现。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流于口头表达,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将积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读写来熟悉这些优美的词句,由情感认识到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财富,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标,小学生认知能力、遣词造句能力有限,必须把语言积累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灰雀》教学反思6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灰雀》教学反思7
《灰雀》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通过自己对云雀的热爱之情,使小男孩受到感动,并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投入学习,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并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节交流课,我是如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受到老师们的好评的,以下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导语就是开好了头,就像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开场,间场中的精彩连话。导语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传达教学的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引子、铺垫。运用实物图片或运用感情描述的语言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则能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从而产生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
《灰雀》这一课,自然段落较多,因此教学时先理清线索,将课文分成三部分来学习。第一部分是讲有一年的冬天,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非常喜欢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为了创设情境,使学生也能产生对灰雀的喜爱之情,我课前先在黑板上画下一棵白桦树,枝头上贴上三只可爱的小灰雀的活动图片。问:“列宁在养病期间,有一天他到公园散步,来到一棵白桦树下,看到了三只什么样的灰雀?”学生看到了逼真的图片,结合课文的内容,马上就抓住重点词语来回答。(欢蹦乱跳,两只胸脯粉红,一只胸脯深红的)这样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学生也自然会对这三只灰雀油然而生一股喜爱之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为下文做好铺垫。
当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先把胸脯深红的灰雀取下来,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可是,有一天,当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时,却发现了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那么可爱的灰雀不见了,列宁是怎么做的呢?”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能把学生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看到白桦树下少了一只可爱的灰雀,学生们也不由得产生惋惜之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导语,创设逼真的情境,能激发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比较品评,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强化教育效果。如《灰雀》这一课中,列宁与男孩之间有一段对话,正是从这段对话中体现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这段对话也是文中的重难点之处。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对话的理解,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理解角色特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一种与课文情境相符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感。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男孩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的感动,心理活动也一次一次地变化着。从原来充满矛盾的心理(想把真相告知列宁又不敢讲出来)到矛盾解开(想要放回灰雀)最终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灰雀送回。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变化正是从他每次说话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朗读的语气,语调也应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应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设身处地地边朗读边想象,读中入境,读中入情,读中明理,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就适当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教师应善于通过所教内容引导学生“晓意”、“明理”。课文讲完后,应对学生“晓之以理”。
我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联系实际,说说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学生就会联系自己做过的事,给予分析明辩是非,最后,对学生“导之以行”:引导学生向小男孩学习,有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还要保护好鸟类。
《灰雀》教学反思8
“教起于思,开而弗达。学起于悦,活而有序。”这是我作为坪洲的新老师,开学一周多后在年级组各位热心帮助下连续备公开课《爬天都峰》、《灰雀》,执教《灰雀》,被校长、教研员、各位热心的同仁指点评课以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作为坪洲的教风、学风,张校长真是智慧的!
我不得不承认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离我们课堂预期的设想真的还很远,在设计时我是想得太多了,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孩子,正如占芳老师说的,可能越简单反而效果越好。唐老师也说:阅读教学不能急,提倡“大问题”教学,讲究提问的艺术,要适度、适时、适量,有启发性、层次性、开放性。
《灰雀》一课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我们三年级组集体备课,设计《灰雀》一课教学意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
执教过程我努力优化课堂结构,借鉴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希望有所突破、创新。
1、确定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质疑问题,例如:读了男孩的几句话,你能发现什么?通过读书自己解疑,通过交流与老师共同解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课文3-10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l)自读自悟:学生通过自己读书了解灰雀哪儿去了和列宁爱鸟的心情。(2)质疑启思:学生读书质疑,读书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抓住重点词,对话,联系上下文体会列宁爱鸟之情对孩子的感染、教育,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3)读议领悟:通过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不问男孩,问灰雀呢?)课文学到最后,入境入情了,问你想对列宁或者男孩或者是灰雀说点什么,写一写。让学生在开放思维中,自主交流中体会列宁对孩子的爱。
2、确定课堂的训练意识。为了使教学重点鲜明突出,环节简单实用,我以课文3—10自然段为训练重点,将读、思、议、练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为使认知和情感和谐,我以读为本,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师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情感升华。将情感贯穿于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中,安排在最后的“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了本课的收获,了解学生的“内化”情况,而且通过动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虽然努力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去引导,虽然设计了多元解读,读写结合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是我把握学情不够准确,研读教材还很肤浅,思维也不开阔,唐教授的“阅读教学不能急,提问不可碎”简直一语中的。虽然阅读教学是见仁见智,千人千面的,但是面面俱到、一百个不放心似的,也确实是束缚了思维。正像张校说的我还是开放式教育的门外汉,纵有千百客观理由,我也不得不承认,作为坪洲开放式的新人,我必须重头开始,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但愿今天一“灰”而过,明日也能欢呼“雀”跃!
《灰雀》教学反思9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从中体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以及小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这篇课文时有许多地方的值得细细体会。
一,识字记字
揭题后,我以“列宁和灰雀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的疑问,让学生读第一遍课文。
同时,提出读书的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遇见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
3,难读的字,句子多读几遍,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第一遍课文读好后,我将词语(带生字的)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分别用白色,黄色来表示要会写的`字,要会认的字。检查自学生字词状况,我采取三种形式: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随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识字的方法,明白用形声字记字法,用熟字记绳子法等。
第二次读课文采取逐段朗读,进一步巩固字词,读通课文。
教后反思:
在这一片断的教学中,我思考到三年级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较浓厚,基本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教学生字词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自学。在自学效果检查中,再针对难读的字,难记的字着重指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用心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学习成果;而我采取的指明读,开火车,小老师带读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地给予每个人展示的机会,以致有些学生注意力分散。经过反复琢磨,我觉得同桌互读来代替开火车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学生参与的面将是最广的。同时,在词语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让学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动作,从而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转”一词,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它的意思,他们答案有:动听,悦耳,动听等等,随后我用两道线(1。直线2。波浪线)来表示那“婉转”的歌声,让学生来选取。结果全班学生都选取了第二条线,我相机引导:婉转的歌声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动人的。
二,课文分析
师:那只灰雀到底去哪里了呢
生: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学生一致同意)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在课文中找找你的证据呢
生: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句话中小男孩说了两次“没看见”,还结结巴巴的。我觉得他心虚。
生:“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男孩明白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所以说灰雀肯定是被他抓了。
生: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必须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从这句话,我觉得小男孩看到灰雀失踪后列宁那么着急,他不忍心让列宁难过,就告诉他真话——它还活着。
生:“必须会飞回来!”小男孩肯定地说。那里是小男孩决心把灰雀放回大自然中了。
教后反思:
教师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先用一个问题的讨论引出结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这样学生会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之后再提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明白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证据在哪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对小男孩说的话进行分析,学生自始至终思维持续紧张状态。在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因此,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思维,掌握必须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潜力。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儿说的两句话,从句子的相同点人手,找出不同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全面深刻地体会了句子表达的不同情感。
《灰雀》教学反思10
《灰雀》一课的目标一是以爱为线索,建构爱的话题,引导学生树立“爱”的价值观。二是初步学习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依托,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洋溢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
依据课文的特点,伟人列宁像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谈,蕴涵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紧紧抓住“列宁喜爱灰雀”这一情感主线贯穿始终,展开教学。本课是第二课时,我在情景导入环节中,通过媒体出示,白桦树上几只活泼可爱的灰雀,并配以灰雀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是引出一条“列宁喜爱灰雀”的情感主线,为本课学习新知识做了巧妙的铺垫。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主线,但主线的展开我分两面,一面是列宁爱鸟,另一面是列宁爱男孩进行品读感悟,体会人物心理。在朗读好列宁的话后,我通过“你觉得列宁认为灰雀会飞回来吗?”这个承上启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白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从而通过自己对灰雀喜爱的真情深深打动男孩的心,最后达到孩子主动放鸟的巧妙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课堂中深切地感受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使学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总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归到整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总是由浅入深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得经历这样的过程。因此,在建构阅读话题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列宁、灰雀、男孩,他们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概括。”这是本课以“整体感知”为主要目的的阅读话题,让孩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走近文本。
第二个层次:“体会列宁与男孩对灰雀的爱”。这一层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探究式的对话。
第三个层次:“体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爱的真谛”。再次回到整体,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升华情感的体验,目的是以读引写,以读引读。
在课堂中,学生以这篇课文为依托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产生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状态非常活跃,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不足:老师的导太多,可以更大胆地放手,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师生的对话太多,生生的对话不够,应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积极的思维与讨论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收获。
《灰雀》教学反思11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无论哪门学科的教授都是一门艺术。一节课的呈现不仅要在课前准备好各各环节,而且还要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继而学习新知识,感受新体验,不断有进步。
20xx年9月23日,中心校领导和我校各位优秀前辈听了我讲的一节随堂课,各位前辈给予了很多的指导,虽然也有个别肯定和表扬,可是,原本信心满满的我,还是觉得很惭愧。虽然我作为美术专业老师,可是教授三年级语文已有一个月之久,在本次授课中,不尽人意之处大有所在,经各位优秀前辈的指导和自己的认真思考和总结,现将不足之处归纳如下:
一、备课不充分
在课前准备阶段,备课是只是备了自己和教材,没有认真的研究学生,以至于对学生了解不足,导致讲课中以自己为中心,眼里没有学生,无法调动学生的乐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备课也不是很充分,以至于在课程进行20多分钟的时候,发现自己把课程的讲授和环节的设置都进行完了,自己头脑中就已经理不清了,学生肯定也是一片迷茫,只能随着老师走。
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更加认真的、研究学生,全面地进行备课,多设计几个环节,多想几种方案,多积累经验。多请教,多思考,多实践,多检测,多总结,多进步,多创新。
二、时间把握不灵活
在授课的过程中,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很多知识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而是自己直接讲出来,这样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小主人的身份,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授课中在顾及个别同学的时候,没有顾及到其他的大多数同学,使多数同学情感体验不足,对知识点的感受较轻,这样,同学们的掌握程度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留意这一点,更多的让同学们进行自己思考、小组合作,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课程环节中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措辞准确性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注重了课程环节的进行,以致忽略了个别词语的精确性。其实想想这些都是借口,还是自己习惯上过于随意,知识点不够准确,语言上不够精确。另外,在对学生的表扬上太过笼统,没有针对性,不够精确化。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尽快纠正不准确的细节语言,学习课堂进行中的语言艺术,总结归纳经典语言,能够使学生被语言的艺术所吸引。
四、重点的组织和取舍不当
在授课中,由于缺乏经验,一心想把文章讲得更透,一心想促使学生多思考多回答问题,所以过多的提问了太多的问题,有时跳跃性还很强,导致本课时重点不是很突出,学生不能集中思维思考一个问题,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个方面我也要更加注意,提问时筛选重点问题,是重难点更加突出,学生思维更加集中,使教学效果有进一步的提高。
除了上述的各种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外,我清楚的知道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的改进,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课程环节进行更加自然顺畅,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效果更加完美高效。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能够进行悉心指导和批评。
《灰雀》教学反思12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几个名人故事认识几位名人,从这些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灰雀是一篇老课文了,我已经教过很多遍了。但是在今天上课之前,我还是很用心地备了课,设计了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根据人物对话,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学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与变化。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刚升到三年级,引导学生很好的理清文章的脉络也是很重要的,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品质,并且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课文描写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从课文那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
2、灰雀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又会飞回来?
3、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充分的阅读之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在朗读的时候,反复体会感受语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读好不见灰雀之后列宁那种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读出小男孩支支吾吾以至后来肯定坚决的语气,还有灰雀回来之后列宁由衷的高兴的心情。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通过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理清课文脉络时,我列出了提纲,指导学生去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归到一个大段里,结合课文内容随之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如何把描写一个内容的部分写到一个段落里。
通过本课教学,我自认为学生还是能够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唯一感到不足的是课外的拓展不够,对于伟人列宁所搜集的资料还是很少,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学生还是能够利用以前所教的识字方法来学习,但是一部分学生还有懒散拖拉的毛病。
《灰雀》教学反思13
《灰雀》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
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小摄影师》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的讲、设身处地的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的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带胶卷)而感到惋惜。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那么他还会回来吗?在这里我根据课后练习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灰雀》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内容简单,学生只要认真读书就能读懂,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通过走进课文内容中才能体会出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课题是《灰雀》,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请自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此时再出示灰雀的图片和资料,学生通过看图和资料对灰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很好。
学生喜欢灰雀,在走进课文找一找列宁喜欢灰雀吗?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找的快,读的好,把列宁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的交谈使那个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我采取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在读的过程中踹门人物的内心活动。先读列宁说的话,从他的话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列宁为什么对灰雀说话,而不对小男孩说呢?体会列宁的做法。再看小男孩的语言和神态,体会小男孩的内心活动。体会过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课文内容体会的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朗读的时间少,没有达到效果。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多读少讲。
《灰雀》教学反思15
今天我讲了一次公开课,由于经验不足,也没有充分的备课标、备学生,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这次公开课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缺少朗读
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读、乐于读、敢于读”的阅读兴趣,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在细节上、问题探究上做的较圆满,但我忽略了朗读这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通过阅读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读课文,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通过教师示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表明我的教学设计需要不断地提高。
2、没有指导书写重点生字、词语
在三年级这个学段,学生还没有到达那种完全自学生字的水平,这一点由于我不了解课标,未充分的备学生,把这么重要的一部分遗漏了,通过教师指导书写生字、集体读、比赛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的练习生字,以此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指导书写重点词字,也会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知识过于零碎,没有主干
在讲完每一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做简单的总结、评价,也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使知识之间有一个系统的联系。比如:在讲第一段含有生字的三句话时,在讲完每一个词语、句子后,我都可以让学生将词语放到文中再读读,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页做了一个简单的评价、检测,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教师做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起来,而不是只有点、没有面。
4、忽略课后题的重要性
每一课的课后题都隐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讲课时候,抓住这几个问题,指导学习课文。不容易遗漏教学目标。
5、抓重点,注意教学设计
在讲任何一课时都要熟悉课标,了解该学段学生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比如:板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许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会虚心的向各位教师学习,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改正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