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最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透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教学本课,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用编故事的方式体会大禹坚持不懈、关心百姓的品质,使学生在心灵上与大禹产生了共鸣,感受大禹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1、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明白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2、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
三、不足之处
1、没有把课堂放给学生,讲得比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强加给学生、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2、本课对于识字的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四、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细心备课,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3、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练,评价语应尽量多元化。
4、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处: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之后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四、改进措施: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栗张洋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小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本节课也有略微的遗憾,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让学生对大禹说几句感激的话”这个环节显得太匆忙,草草收场!今后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敬。
优点之处:
1、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2、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3、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不足之处:
1、语言文字训练不足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没有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一带而过。同学们解释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过去了,没有进行扎实理解。
2、时间分配不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生字和书写练习时间不够达标。
改进措施: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上课的时候,随时看时间,紧凑的掌握上课的节奏。同时要能够把课备得更精练一些,对学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二年级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文章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着问题学习课文。并通过了解鲧(禹的父亲)的故事,透过鲧的治水过程、方法和结果,吸引孩子了解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鲧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几年下来,毫无效果,惨遭杀害。禹既为失去父亲而痛苦,更为父亲治水失败所造成的更大的灾难而感到愧疚。同时课文中写到“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禹会出来治水吗?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在前面的铺垫中,我们就可以理解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学生朗读起来也动情多了。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像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最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练,结构清晰。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孩子们正在学的第三单元中老师已经初步有所训练,本篇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又建议采用“先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验证”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对词语的学习我想不仅引导孩子能够理解,更希望能帮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课的“氾滥”、“灾难”、“挡水”、“到处奔走”、“疏导”、“安居乐业”等是关键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讲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以及“到处奔走”等词,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在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朗读教学中,我适当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尽量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过多过满,这一点没有能落实到位,非常遗憾。
此外,结合本册教材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我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了推荐阅读,课前通过谈话,提示学生读一本书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课后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提醒孩子阅读不忘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墨汁需要磨,越磨越细,经过研磨之后墨汁均匀。同样一节好课,也需要磨,反复研磨中。日臻成熟。呈现给孩子的是教师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当课堂上孩子情感投入,发言灵光闪烁,思维达到发展,自信得到提升,磨课中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大禹治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尤其是大禹东山凿,西山筑堤坝。三过家门而不入,妇孺皆知,老幼嫺熟。如何挖掘出这样一个神话故事中两代人崇高信念下的英雄精神,奉献精神呢。备课之前先蒐集相关资料,《大禹治水》的动画,电影,歌曲,播放这些资料让学生感悟大禹的崇高精神。
同时扎扎实实落实教学目标,引导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等以上的孩子必须达到有感情朗读,潜能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开凿、挖掘、堵塞、引、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配合孙楠演唱的大禹治水的歌曲,孩子们根据导学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
小老师主持展示,交流。老师相机补充,课堂上同学们兴趣浓郁,发言踊跃。发言面比较广泛,参与度比较高。
同学申成宇在《大禹,我想对你说》:“大禹,你真聪明,你爸爸都想不到的方法,你想出来了,爸爸偷了能自生自长的息壤堵水,可还是没有堵住,你把大水引到东海里。”
苟晨腾以大禹妻子是身份说:“相公,你为什么不回家呀?”我忍俊不住的笑了。这次课堂的不足之处是孩子们写得少,课堂笔记不是很充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建构也是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为了百姓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大禹历尽千辛万苦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制服洪水的故事。总体来说本节课的讲授很完整,整个流程的衔接合理自然,教学目标基本上也都达成了,既让学生们了解了治水的过程,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句子,也让他们理解体会到了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为民的精神。
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先请同学们观看了一则关于洪水爆发的短视频,看过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为后边理解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奠定了基础,也帮助了学生从侧面进一步体会禹治理洪水的决心,朗读起来更加的动情。尤其是讲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时,许多孩子们眼睛里都含满了泪水,让我十分惊讶与欣慰,惊讶的是我的孩子们竟如此的感性,欣慰的`是我的朗读能够吸引孩子们,使他们认真投入倾听。
但是在课堂伊始,我让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却出现了齐读的状况让我始料未及,针对这个情况,我及时着重进行了评价强调,引导孩子们区分齐读和自由读的区别,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另外就是,课堂上对孩子们回答的评价语还是不够具体,我更多使用的是“理解的真到位”、“感悟的真深刻”这类话语,而没有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去评价,在关注学生具体到个人的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多聆听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多请教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吸取精华转化为适用于自己课堂的东西,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敬。
优点之处:
1、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2、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3、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不足之处:
1、语言文字训练不足
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没有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生读了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那段文字后,我一带而过。同学们解释为“吹牛”“做不到,就匆匆过去了,没有进行扎实理解。
2、时间分配不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的情况下,生字和书写练习时间不够达标。
改进措施:
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并在上课的时候,随时看时间,紧凑的掌握上课的节奏。同时要能够把课备得更精练一些,对学生的放手更有操控一些。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处: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之后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四、改进措施: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我今天执教的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大禹治水》。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民造福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练,结构清晰。我们知道,部编版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伟人”,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先贤的丰功伟绩;随单元安排的语文学习要素是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先贤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也要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前面的第一单元和孩子们正在学的第三单元中老师已经初步有所训练,本篇课文中出现的“小泡泡”,提示用“联系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又建议采用“先根据生字构字特点及语境猜一猜,再查字典去验证”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基于此,我本节课的教学首先竭力想紧扣语文要素:以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对词语的学习我想不仅引导孩子能够理解,更希望能帮助孩子掌握理解的方法。本课的“泛滥”、“灾难”、“挡水”、“到处奔走”、“疏导”、“安居乐业”等是关键词,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这些词语,我鼓励学生观察字形、结合语境、大胆猜测,再尝试通过联系上文、联系下文、查字典、借助近义词、拆分词语再合并等方法让孩子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理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训练,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
其次,在领悟人文主题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去朗读故事、讲述故事,例如:抓住“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以及“到处奔走”等词,引导学生先提取具体信息,再展开想象,接着通过朗读表现课文内容,最后指导学生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在语言实践中逐步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朗读教学中,我适当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尽量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朗读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过多过满,这一点没有能落实到位,非常遗憾。
此外,结合本册教材出现的“快乐读书吧”栏目,联系到本课故事选自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本《山海经》,我在课前课后都进行了推荐阅读,课前通过谈话,提示学生读一本书要关注到哪些基本信息,尝试根据书名去猜测故事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课后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提醒孩子阅读不忘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期让孩子初步形成一个课内外紧密结合的阅读体系,掌握读书的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教学导入时创设情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老百姓“无家可归”,痛苦至极的生活,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讲解大禹治水经过时,特别抓住“十三年、到处奔跑、多次经过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体现出治水工程的浩大、艰辛。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学习第四自然段,用“治水成功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会怎样感激大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再请小组代表来说一说,让学生畅谈自己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谈谈大禹名字中“大”的含义。结合板书与课文内容,使学生的体验再次提升。
这节课读的形式有自读、品读、齐读、指名读,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加体现学生的学。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我所上的内容是《大禹治水》的第二课时,是在解决了字词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探究课文内容。
一、治水前
我通过词语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洪水、泛滥、毒蛇、猛兽等词语进行画面联想,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同时图文结合,展示出洪水泛滥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老百姓生活的痛苦,从而明确治水的迫切。
二、治水
首先是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讲了哪两个人治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用了多少时间,最后结果怎么样?接下来又拎出文章中分别讲鲧和禹治水的'自然段再次讲解,同时还设计了练习环节,这样虽然把治水过程讲得非常清楚详细,但由于内容上多有重复,显得拖沓累赘,花去了很多时间。随后请学生说一说这一连串的问题。之后,通过让学生找出可以看出,大禹是怎样一个人的关键词句,并且说一说大禹是怎样一个人,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三、治水后
学生说出大禹治水后的变化,并完成下面表格,同时思考洪水被治理好之后,百姓过上了怎样的生活。让学生知晓是大禹治好了水,让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着实高估了孩子们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应该放在下一个课时更为合理。最后进行总结,梳理结构,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更加清晰明了。还安排了随堂练习,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巩固。
这堂课我旨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师引导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说出答案,从而能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锻炼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但整节课让学生读得太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法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环节,尽管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老师都给予了及时的评价,但评价语单一,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要上一堂好的公开课,首先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既要设计好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还要有应对课堂突发状况的教学机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多学习,多思考,多锻炼,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上出高质量的课。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栗张洋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小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本节课也有略微的遗憾,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点前松后紧,导致最后“让学生对大禹说几句感激的话”这个环节显得太匆忙,草草收场!今后在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成功之处:
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再现”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
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
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爽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
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应该来说,关于他的教学设计也很多。不同的教材中都有这篇课文。我在建构我的教学设计之前,阅读了其他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的课文。
在教学设计中,我贯穿的是两条主线:
一、使大禹这个人物鲜明而且立体、多维。
二、把对于二年级学生至关重要的说话训练抓住,使课堂教学显得扎实有效真正为学生发展使用汉语服务。
同时第二条主线更可以推动第一条主线的明确。同时,文中的.字词教学又不能放弃,它是年段目标中的重点。
因此,开篇的关于水的成语的引导,洪水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千辛万苦”的拓展想象,数字的深究讨论,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无所畏惧和大公无私的精神。通过两次概括:大禹是一个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回扣课题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治、制”的区分运用,考验着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理解。
虽然整堂课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但上下来仍有超时,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过渡语的精炼程度不够,思考以课堂流程和大问题的把握为主。同时在某些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呼之欲出时,还是不能急于给出简明的答案,应由学生品悟。最大的收获是,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教师做好两手准备还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的精彩。教学机智也来源于充分的预设。当你面对是未知数的学生时,还是解读学生的思维入手,打好有准备的“仗”!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最后制服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透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教学本课,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用编故事的方式体会大禹坚持不懈、关心百姓的品质,使学生在心灵上与大禹产生了共鸣,感受大禹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1、本堂课,在感悟文章中心的同时,我明白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悟,使学生对人物的高尚品质有更深刻的体会,悟又带动了读、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朗读自然就更出色了。
2、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
三、不足之处
1、没有把课堂放给学生,讲得比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强加给学生、其实,就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2、本课对于识字的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四、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细心备课,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倾听学生,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
3、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课堂的教学语言、说话时就应尽量简练,评价语应尽量多元化。
4、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很好的帮忙和历练,期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二年级语文《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本文是一篇古代传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具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学生说出了字面意思后,我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口语训练。我说:“在咱们生活中,有没有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事件发生?”学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并用自己的话,结合第一自然读进行了口语训练,我想,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如淹没、冲到、无家可归等无需再讲,学生也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已经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见解。听了学生举的事例,我心里面感到非常高兴。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教学的另一个亮点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收获。通过朗读,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体验老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朗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重点的字词引导学生认识的时间少。以后我会特别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