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22-1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习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近,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6-2.12

社区的公共设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处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5-3.11

城乡巨变

2

6

3.12-3.18

腾飞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连四方

2

8

3.26-4.1

服务在身边

2

9

4.2-4.8

56个民族是一家

2

清明节

10

4.9-4.15

56个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节日大关

1

1

劳动节

14

5.7-5.13

节日大关

多彩服饰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饰

总复习

1

1

16

5.21-5.27

总复习

1

17

5.28-6.3

总复习

1

儿童节

18

6.4-6.10

总复习

1

19

6.11-6.17

总复习

1

20

6.18-6.24

总复习

1

端午节

21

6.25-7.1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社会》应该加强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为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识,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注意教科书编写的儿童化。

本册教材编写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

2、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

3、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生活。

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

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生活中讲规则,分别介绍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的生活,安排了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自觉讲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做到守法自律。

(4)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5)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6)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7)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了解水陆交通及航空的光辉历程,及给人们提供的方便。

2、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作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4)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5)健康成长,远离诱惑,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学法、用法的意识。

3、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4)知道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了解法庭审判的基本程序。

(5)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东西,用积极的心态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6)知道生活中的许多规则能给社会带来秩序与公平、安全与信任。

(7)知道诚信是做人之本,从小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8)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9)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方法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第二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

(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五)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四、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第一课

第三、四周: 第二课

第五、六周: 第三课

第七周: 第四课

第八周: 第五课

第九周: 第六课

第十周: 第七课

第十一周: 第八课

第十二周: 第九课

第十三、四周: 第十课

第十五、六周: 第十一课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下册编制了“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三个单元,共11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选择了正在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者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事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随汽车发展而来的空气污染等等。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我们作了比较精心的设计,注意到对儿童产生较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凸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同学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协助他们;引导同学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倒霉人的行为;引导同学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示,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干得到不时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同学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通信种类,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情况,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人无信不立,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懂得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原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能够按公开、公平、民主、平等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4、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了解和探究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以及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建议及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

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懂得怎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五:教学进度(略)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近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习

18

6、21---6、27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们天天在进步》、第二单元为《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第三单元为《我们出行真方便》、第四单元为《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其编排特点如下:

(一)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四年级下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第四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有利于实现品德教育的无痕性。

(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年级下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下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如第四单元,让学生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和陌生,教材从“吃穿用哪里来”切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和一日三餐的饮食,首先把握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到农村去看看”和“到工厂去看看”两个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方面的基本过程。

(四)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五)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投入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了解自信的含义。

2、体验通信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乐趣。知道在信息社会中,必须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分享人类共同的信息资源。

3、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看懂常见的交通标志,学做文明人。

4、通过研究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产生对从事工业、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5、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6、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四、教学措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1、以趣激情,导入新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趣激情的导课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2、知中生情,学文明理。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1)渲染课堂气氛,产生情感共鸣。小学生善于直观体验,侧重形象思维、易受感动。我要力求将课文中的道德知识点与学生情感上的激发点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把静态的文字、抽象的术语、干巴的数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或画面。让学生在具体认知中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敬慕道德榜样行为的情感。

(2)要动情用理,辨析导行。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鼓励学生暴露思想,大胆发表意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动情用理导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脑。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 第一课

第三、四周: 第二课

第五、六周: 第三课

第七周: 第四课

第八周: 第五课

第九周: 第六课

第十周: 第七课

第十一周: 第八课

第十二周: 第九课

第十三、四周: 第十课

第十五、六周: 第十一课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他们但缺少社会经历。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的通信种类,学会使用基本的通信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情况,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知道诚信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人无信不立,感受有无诚信给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的不同影响。懂得当今社会倡导诚信的意义,原意为建造诚信社会尽力。

3、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懂得权利与义务要相统一,了解有关社会民主生活的常识。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能够按公开、公平、民主、平等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增强社会民主意识。

4、初步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和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了解和探究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以及保护文物意识。

四、教学建议及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习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

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习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习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

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

同在蓝天下

第5周

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

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

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

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

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

交通海陆空

第13周

平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

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

壮丽的河山

第17周

海峡两岸盼统一

第18周

复习考核

第19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欢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习兴趣,有的孩子则认为教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5、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3课时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3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8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3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4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习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懂得怎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五:教学进度(略)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下册编制了“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三个单元,共11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选择了正在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者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事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随汽车发展而来的空气污染等等。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我们作了比较精心的设计,注意到对儿童产生较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凸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基本情况

我任教四(2)班,有学生44人。根据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而言,两个班与其他班级都有一定的差距。而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想认识、了解社会、形成自己品行的愿望很迫切。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学生都乐于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有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为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天天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出行真方便》、《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教材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了解社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加深认识和了解。注意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理解并做到宽容待人。

(2)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及智慧的敬仰之情;控制自我,培养网络文明道德;感知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看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培养自主意识,安全出行。

(4)尊重农民,爱惜粮食;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尊重工业生产者劳动的意识。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正视困难和挫折,自我调节,提高适应能力;认识自己,充满自信;欣赏他人,发现他人长处。

(2)适选通信方式,文明通信,解决生活问题;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合理使用传媒,获取、处理、运用信息;

(3)知道交通发展的方向,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熟悉交通标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并且在旅途中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了解、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取长补短,学会合作。

(2)了解通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邮件的传输过程;了解网络的含义和作用,知道网络文明公约;知道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知道各种交通工具,发展方向及带来的问题;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内容,能识别交通标志;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会自护自救。

(4)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感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了解自我,培养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2、正确使用电话、适选通信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了解各媒体,感受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对生活的重要性。

3、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看待和解决问题;学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根据不同情况,出行前作出合适的选择和安排。

4、探究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习惯;探究工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工业生产密切合作的特点,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六、教学难点

1、遇到挫折会勇敢面对;发挥自己的优点,明白自信能使人快乐;了解自我,取长补短。

2、遵守通信公共道德、法律法规,爱护设施;正确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辨别信息,不沉迷网络;学会筛选信息,锻炼和培养选择、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安全意识,体验生命价值,遵守交通规则;出行在外会自护、自救,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工业生产者的劳动意识。

七、教学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转变教材观和教学观,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念。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端正学生思想,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扎实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向同行学习。

6、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做到课堂内外尊重个体,点燃自信,磨砺性格,欣赏、鼓励、张扬优点,正面评价,使这些学生受到公平的教育。

八、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具体实施由开学初政教处进行)。

2、开展一次“通信王国探秘”的活动(由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近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习

18

6、21---6、27

期末考试

下载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学情分析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009—2010学年度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5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情况分析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度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