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设计
《矛与盾》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矛与盾》是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十四课的一篇文言文,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3、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都是重点,也都是难点。
教具准备:
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师板书:严小明。
2、师:大家应该喊我?(严老师)
3、要求:面带微笑,再喊一次。
4、赠笔交朋友。
二、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呢?(现在,人所说的话写的文章)。
2、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是枝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叫《矛与盾》。
3、板书:矛与盾。生读题。
三、揭示方法,指导自学
1、什么叫矛,什么叫盾?确切地说,矛用来(刺),盾用来(挡)。什么叫矛盾?(手捂住“与”)(说话前后不一致即矛盾)。
2、师:课文围绕着矛与盾写了一件事,请把课文读一读,要求:
①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②把你认为难懂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3、指生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发现字读错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再请生读一读难懂难读的句子)。
4、师:书上加了拼音,小黑板上的课文没有加拼音,能完整地读一遍吗?(出示小黑板全文)
5、师:大家在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别嘴、难读、读不能顺)。
6、师:告诉大家,其实和大家一样,老师读第一遍时也觉得不好读,很难懂,现在我已经会背诵这篇文言文了,想听吗?(配乐背诵)。
7、师: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你认为老师是怎么读懂的?
8、板书方法:
1)理解意思
2)多读。请大家也试一试。
四、汇报交流,读书理解
1、师:全文几句话?请看第一句,有谁读懂了?
2、请生单独解释:鬻:卖;者:人;誉:夸耀;吾:我的;坚:坚固;莫:不;陷:穿透。
3、师:既然这个人在夸耀,那现在就请你来夸一夸。读第一句话(生读)。
4、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大概是第一次出来做生意吧!声音要大一点,要自豪一点,不然生意就被别人抢去啦!
5、师:你真会夸,我想请你带大家一起夸一夸,好吗?
(生夸)
6、师:同学们很会夸耀,那个楚国人是如何卖他的矛的呢?请看第2句话,有谁读懂了?
(生:汇报)
7、师:原来是在夸他的矛锋利,请你来夸一夸矛吧!“又誉其矛曰:……”(生读)
8、师:楚国人既夸了自己的矛又夸了自己的盾,不知道同学们想夸什么呢?
自己在下面吆喝一下吧!(生自由读)
9、师:请男生夸耀盾,请女生夸耀矛,看哪一组夸得更自豪,准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又誉其矛曰:“……”
10、同学们真会夸耀,我又想买盾又想买予,还是先看看口袋里的钞票够不够,正当我准备掏钱的.时候,同学们,难道你们不想对我说些什么吗?
11、生:不能买,因为……
12、原来这样啊!我差点上当了?我要揭穿他!谁来帮帮我?
13、(示意学生看第3句话)生读第3句。
14、师:请看,这一句谁读懂了?
15、生:汇报
16、师:请生解释:以:用;子:你;何如:怎么样;或:有人。
17、师:请一位同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读一读这个人说的话。(生读)
18、请大家看插图,图上画了几个人?除了卖矛和盾的那个楚国人,还有7个围观的人,他们当中有老人、有中年人、有青年人,有小孩,你可以模仿其中任何一个人来读这一句话,先在下面试一试。
19、请生读,要求说模仿的是谁。(分别模仿不同的人读,老师参与模仿)
20、师:楚国人被这么一问,哑口无言了,请看第四句,谁知道意思,解释弗:不;应:回答(再请一生解释句意)。
21、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完整地讲述一遍?
22、请一位同学把全文读一读,(派选代表读书)。
问: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理解意思、多读)
23、生齐读。
要求:读慢一点,学会吹嘘自己的矛和盾,注意反驳的语气。
五、揭示道理,发散思维
1、咱班有多少名同学?今天我有幸认识了___位好朋友,大家也面带微笑,尊敬地喊我严老师,再看看插图,图上这些围观的人也都是满面笑容的,他们的笑容和同学们的笑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一是出于对老师的尊敬,一是对自相矛盾者的嘲笑)
2、大家都在嘲笑那个楚国人,他到底错在什么地方?这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既然大家都嘲笑那个楚国人,他的买卖是难以做下去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怎样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呢?
(生讨论)
4、师:我代表哪个楚国人真诚地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人,还是多读些书才能明白更多的道理啊!你们说是这样的吗?
六、总结全文
1、回忆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多读)
2、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
(文言语言简炼,含义深刻;白话文:通俗易懂)
3、师:同学们,只要是好文章,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我们都要拿来读一读,以此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想,明白了吗?
4、同学们,这节课已经上完了,我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同学们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我真想留在这里,可是历阳一小六年级有一个班的同学也在等着我,我还得回去,这又是个自相矛盾的话题,不过如果大家能记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懂得说话做事不能自相矛盾这个道理,那么严老师就等于留在了同学们身边。
《矛与盾》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是想通过多读、多背、多说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寓言意思,水到渠成地得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使学生既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又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在读中明理,又能联系实际,从中懂得:人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古文朗读方法,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讲课之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生:(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
2、师:你能就其中的一则寓言,告诉同学们它蕴含的道理吗?
引出:(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3、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再学一篇寓言故事,那就是25课《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矛与盾》。
师:板书课题:矛与盾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引出:(什么是矛?什么是盾?矛和盾都是干什么的?)
教师介绍,强调这是作用相反的两件兵器(为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打下埋伏)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教师领读。(注意:语气、语调及节奏)
3、熟读成诵:大声自读、展示读、学生领读、齐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读通,读熟,熟读成诵。
三、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自主读:小组内理解寓言意思(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寓意。)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3、学生提出不懂和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4、结合注释理解寓言的意思,感知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非常的坚固,什么物体也不能穿透。”)
这时老师拿起板擦说:“如果老师手中的板擦,就是这个楚国人卖的盾。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右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盾,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夸他的盾非常坚固···········(出示板书:盾————————坚固)
(2)、好!他的盾这样坚固,他的`矛又如何呢?我们一起看第二句: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物体都能穿透。”)
这时老师又拿起粉笔说:“如果老师手中的粉笔,就是这楚国人卖的矛,如果你是这个卖盾的人,左面的同学你们怎样夸矛,才能引来别人买呢?”
学生畅所欲言:我的矛非常的锋利··············(出示板书:矛—————————锋利)
(3)、这时有人说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用你的矛穿你的盾,怎么样?”)
(4)、其人弗能应也。
(这个人无话可说了。)
师:为什么无话可说了呢?
共同总结: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包括他锋利的矛)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的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包括他坚固的盾)”自己说的话自相矛盾。
5、通过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6、我们已经理解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了,而且从中领悟了蕴含的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吗?
好!这就是老师作业超市其中的一道题,请同学到老师的作业超市去逛逛吧!
四、作业超市
1、用自己的话编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或写在日记本上。
2、用规范钢笔字,在练习本上背写这则寓言。
3、跟据这则寓言画一幅漫画
4、写一写,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或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5、课下积累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板书设计:
矛与盾
盾坚固
自相矛盾
矛锋利
实事求是
《矛与盾》教学设计
安吉小学 周显红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寓、矛、盾、誉、吾。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交背诵。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成语包含的道理。
4、以此积累词语,进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观察、聆听、想象等能力及语言创新能力,启迪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词义,弄懂寓意,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表达。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讲授、讲解、讨论、模仿、运用、回顾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二十五课内容,短小有趣,借买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耐人寻味。文本资源与现实联系点较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赶过集,见识过集市上的生意人做买卖时的吆喝吧?谁能来给我们模仿几句?(真是一群精明的生意人!)今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3、(观看动画:矛与盾)
4、师:知道动画里那个生意人卖的是什么东西吗?他们有什么用处?
生: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古代寓言就和这两样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的范读。2.模仿范读,自由把课文读一读。
3.师:大家字音读得真准,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4.师:谁还想读?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三>、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3.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师:这面盾坚固吗?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生摇头晃脑读此句,强调“莫能陷”
师:听你这么一夸,我都想掏钱买了,你可真会誉盾呀!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分组读1、2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⑵师:大家再看看图,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⑶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5.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说。生:有个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师:这不是自相矛盾。这则广告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达到引人注意的广告效应。(教师补充事例)
6.师: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而且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分角色读。“熟读成诵”,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四>、课堂延伸,学以致用。
1、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2、讨论:“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不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3‘帮那个楚国人想个办法,把矛和盾都卖出去!<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2.师: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听。(2)设计一段广告词(产品自己选)。(3)自读《郑人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