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问题:
一、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
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二、以生动有效的引导
三、要让孩子写的充分。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四、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2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3、学生对“比1千克多的物体”体验还不够,应多举例,多让学生体验,比如可以通过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动强化感知。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3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学校开展的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年级两位教师分别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了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课上两位老师对课文里出现的插图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个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还有四个人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师:你们从图上读出了这些内容,那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片断二:
师:出示挂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师:课文插图是辅助理解课文的,你能结合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故事吗?
生:复述(略)
反思: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习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这些插图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欣赏性,艺术性,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有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插图中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能赋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插图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插图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复述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背诵较长篇幅的课文,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又配上像连环画一样插图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帮助记忆课文。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里的插图。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赋予插图新的教育价值。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4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不害怕,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和查阅资源库中的资料,经过分析、思考、归纳后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异。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5
在这次树人杯课赛中,我授课的主要内容是: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备课时,注意在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现状和求助热线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的教学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先通过大量的口算巩固乘法口诀,为新内容打下基础,并从而大力表扬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学校借阅图书这一事实,让学生想:借了一本63页的书,借阅期是7天,如果她按时还书的话,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解决方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共同小结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求出商,而求商的根本就是用口诀求商。这样教学避免了教师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总结求商的方法。这样设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思考、个性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第三个教学环节重点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了求助热线的空间,学生积极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部分学生是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把问题解决了。
第四个教学环节感受乐园,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快乐园)、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成长园)、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好的方法(丰收园)。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扬,从而使学习简单化。因为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创造一种方法要比学会一种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另外,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但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
不足之处:
1、自己备课不充分,材料准备上不齐全。
2、数学语言过多,不严谨,成人性的语言多;
3、课堂教学容量自身安排较好,但实施不到位,其原因是自己的教学水平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4、课堂教学密度小、容量小;习题类型单一,各环节速度慢。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探索的、获得成功体验的`、主动发展的和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定会常反思,多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能有语气的朗读诗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语气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独立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
1、这学期,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下面这些,你都会读吗?请你大声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看不出来?把它们归归类,你就能发现了!
第一组词语:大声读一读吧!是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了一个故事,有的感人,有的说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这三个词,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第二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同学已经发现了,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相同。像这样的词语,我们还学过很多,比如“恋恋不舍”“微微一笑”等。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第三组词语:在来读一读这一组词。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相同。这类词语也很常见,比如:忽隐忽现、各式各样、又窄又矮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3、我们汉语中的词语就是丰富,所以我们的语言才那样地富有魅力。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能积累一些词语吗?
(二)读诗歌
1、引入。我们祖国不仅语言丰富,而且地域宽广,同样的季节,南北的景色就有很大区别。
2、出示地图,认识东北、西北、海南等位置,介绍季节特点。
(指图)这里是我国的东北,是滑雪的好地方;这儿是海南,冬天到这里来,还能游泳呢!这里是新疆,爱吃哈密瓜、葡萄干的同学,你们知道吗?这些好吃的都是这里的特产。但这里的气候很特别,白天温度很高,夜晚温度又特别第,所以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还有,“围着火炉吃西瓜”。皮袄、火炉是冬天才有的,而穿纱制的衣服,吃西瓜,是夏天的特点。这些你能在一天见到,是不是很有趣?
同一个季节,我国不同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别,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祖国真大!
3、一起来看一首小诗吧!
自己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吧!
4、通过读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给学生出示了更多的成语,要求学生自己回去羧基这些成语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
第二课时(6月22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想像力和观察力,有写话的兴趣,能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重点:
能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
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话
1、仔细看图,谁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2、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小男孩一定是高高兴兴地跑到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西瓜;
他也许是拿着西瓜给奶奶送去了!
小男孩是给邻居家的小朋友或者孤寡老人送去了,我就曾经这样做过!)
3、同学们,联系你的想法,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好么?
(二)练习写字
1、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字写工整,写漂亮。那平时写字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2、我们看一看这四个字吧!
独立观察,哪一笔在写的时候得注意,注意什么?
3、在田格中写字。
教学反思:
看图写话要求先补充出第三幅画,再用几句话写出来,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补充的土也是丰富多彩,写出来的内容也完全不同。
第三课时(6月22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在讨论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在讨论时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难点:
通顺流利的组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
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二、联系画面讨论。
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说一说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组织语言。
3、全班讨论。
三、联系生活讨论。
小学生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说起,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不仅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6月25日星期一)复习计划
1、全册书的听写。
2、多音字。
3、形近字。
4、造句。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五、问题:
1、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2、生动有效的引导。
3、要让孩子写的充分: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4、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5、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8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之一是“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八达岭长城什么样。”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前,我便抛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八达岭长城真( )!”设计意图便是希望在教学时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2、本节课的另外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产生自豪之情。”这个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于是我便在拓展了“长城是如何修建”这篇文章,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长城的修建是非常艰辛的,然后,我便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你想对修建长城的人说些什么?”孩子们便纷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此时,我便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指令性不强,没有思维含量。学法指导要求不太明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要积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2、抓住课堂生成,要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积极跟学生的思想碰撞。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益信息,做出调控、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激荡,促进正确概念形成。
三、对于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的思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级“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受益颇多。我班作为实验班,除了完成一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百草园》一书的阅读任务,虽然很艰辛,但是回头想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的。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悟。
1、避免琐碎分析。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研读教材追求整体阅读是,要关注字词句段与篇的整体关系,要关注重点与全篇的关系,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减少旁枝,使教学简约明了。
2、把握学生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
教师的文本细度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回答出我所希望的答案,当他们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时,我会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通过这一学期的拓展阅读,我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现在的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地阅读,通过阅读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3、给孩子留下最保值的东西。
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成就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时,我有时很急躁,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学生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成长,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家校合作,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够投身到拓展阅读的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班级的激励制度需要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环节,提升效果。同时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认读字的检查。培养得力的小帮手,帮助老师进行阅读检查。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9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五、问题
1、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2、生动有效的引导。
3、要让孩子写的充分: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4、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5、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0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二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在学生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之上,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与平移的动画)老师和学生一起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拉动窗帘是平移现象,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它们的不同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加深对数学的亲近感。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受。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1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不足之处: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2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
1、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2、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诗人站在酒楼上所听、所见、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听”,重点抓住在“南来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鲜”三个词语,这里有一个拓展:“不住地称赞”,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进餐馆吃到美味时那种感觉,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孩子们兴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涛汹涌”、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排比句,先用手势比划“波涛汹涌、浪尖、浪谷”。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渔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3、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和午点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碗里吃得最干净,谁最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3
《再见了,北京》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第一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因为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读通课文。
总结本文的确有许多词语句子不是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主要是朗读,一定要多而扎实,否则课上难以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和家长沟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细节上关注,难读课文一定要严格把住在家预习关。
第一课时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将《补充习题》上的第二题放入学习中进行。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第二课时,我备课时。多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上课时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处处围绕这个展开学习,中心突出,冲击力强,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澜。老师上下来比较投入,兴奋。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任务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与辅导,因此在教学时就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来品,说,只能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在基本意会的情况下学习。但我想,这样的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词句的理解上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比较好。为以后的教学能借鉴。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4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5
首先我利用“咕咚”声音调动孩子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接下来利用小兔子拟人化以及ppt进行故事的讲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我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及丰富的表情将故事绘声绘色的展现给孩子们,孩子们听的也聚精会神,故事讲完后通过几个小问题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回顾故事的同时对故事中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有了细节上的了解,孩子们在故事复述及扮演中表现的很棒,我通过一个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其中,不仅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自由发展,同时孩子们也逐渐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慢慢的与我熟悉起来,虽然积极参与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个孩子都会认真的听其他人回答,本节课在角色扮演及创编环节中进入了尾声。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反思到,在今后的语言活动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及空间,同时在今后设计课程环节时也要仔细反复推敲自己的课程,按照领导的培训及《纲要》中的要求将每个环节运用特色教学手段进行精彩的设计,不要过于心急,这样一节好的语言课才能很好的呈现,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知识!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
一、谈话导入:
上课铃响后,首先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哪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然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北京了解的知识。是不是还有其他同学没有去过北京那?没关系咱们一块来看看北京的图片只出示白天的图片。想一想只有白天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夜晚星空下的北京的景色是什么样的那?
二、朗读感悟:
重视读音。让同学们跟着录音大声朗读课文,这样可以把不熟悉的读音巩固,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模仿标准的读音。我感觉以上两个环节是一个亮点。可以在下节课继续发扬。
三、总体感悟:
《北京亮起来了》这是我第二次上的另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首先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感知课文,重点学习这篇课文所涉及的字词。我的教学过程是先出示带拼音的字,然后是去掉拼音在读,然后是出示词语,词语后面是出示了三个句子。然后在出示我会认的字,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记住。最后是我会写的字,让同学们一个一个的说每个字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最后一个环节是读读记记。一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课堂气氛还是比较活跃的。在指导同学们读上面用的时间太多。以至于后面的写字,和读读记记,没有进行完。总结的经验,每个读的环节找的同学不要超过三个人。一定要合理控制好时间。这节课,教学过程比较顺利,没有遗漏教案上面的环节。较上节课进步是浅显易见的。
第二课时,和第一课时比起来,差距太大,第二课时仿佛又回到了第一课上去,板书没有,计划打乱。过渡语句没有。就跟没有教案一样,想起什么就进行什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同学的答案和我预想的答案相差甚远,一开始,我提问的一个问题是读完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要的答案是第六段。然后我出示这一段的ppt,然后再提问同学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我想让同学说第一段.在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引导了两个同学,让他们按我的思路回答这两个问题,但是他们回答完,我发现自己一下子乱了,一下子没了思路,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没有深入没能很好的指导同学们把夜晚的那种美感悟出来。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可以归结为对课件的不熟悉。要想把课文讲好,还必须在课件上面下很大的功夫。最后一个环节是给同学们放了一首歌,只是起到了一个娱乐的作用,没有把这首歌的教育价值发掘出来。如果下次还有机会上课,为了避免再出现不知讲哪一段的尴尬局面,我想看看能不能一段一段的讲,同时又能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总之,这节课的识字进步很大,课文教学进步太小。下次课要重点研究一下课文的教学。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2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3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又如在教学《看雪》一课时,课件依次出现雪后的各种美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领略到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到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气氛。这样一来,情景交融,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怎样把语言文字的美也能展示给孩子,吸引他们激情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呢?我针对这个目标,精心计了导入和朗读过程。导入效果出乎地预料得好。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4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
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问题:
一、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
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二、以生动有效的引导
三、要让孩子写的充分。
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四、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五、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5
一、随文识字,提高识字效果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学生识字、认字的过程、如果在一遍遍的读字,分析字形的过程中进行,太枯爆,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为了克服这点弊端,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文过程中借助书中的文字注音或工具书(字典)进行自主识字,在自主读文的过程中去认识生字,为了检验学生生字认识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开展生生之间的第一步纠正字音,认读生字的过程,再进一步在全班展开“我把课文读正确”的展示活动,为认识生字打下了坚持基础。正因为如此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时就已经达到了认识生字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每一遍的读文中,都能对生字有一个重点的认识,我让学生把生字涂上显眼的颜色,由此,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反复在读文中感知生字的字型。
二、读懂自然段,培养阅读能力低年级第一课时的语文教学,除了识记生字之外,还要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读懂自然段为基础,理解文章脉络,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即让学生自主地去读每一个自然段,了解这段写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进而为第二课时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学习文章和词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做可以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与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有目标,读有层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习中我采取了大量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的活动。如:自己读,合作读,指明读,开火车读,男女赛读等形式。不但如此,学生在读之前心中有明确的读的目标,这样的阅读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四、充分感性,建立表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亮丽的画面,让学生在抽象的语言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的画面,与文中一个个美好的词语相呼应,又有利于学生建立表象,形象的理解词语。
五、问题:
1、读文时应有意培养学生回读的习惯:在让学生读懂自然段的环节中,在一遍自读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能有所了解,也有另外一部分学生没能了解,这时,如果老师充分照顾全体,引导学生进行回读,既一遍没读懂,再读一遍……,如此设计能面向全体,同时,让学生逐步养成回读的习惯,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好基础。
2、生动有效的引导。
3、要让孩子写的充分:语文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安排写字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写的充分,写的从容。我这节课中由于前面的检查生字的环节用了大量的时间,造成写字时,只剩了短短5分钟,所以学生写字写的很匆忙,写字的效果不高,为学生留下了书写的负担。为了克服这一点,我想,我今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时控,为写字留下充分的时间,加大课堂的密度,提高40分钟的效果。
4、我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要不断的加强,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功底,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让每堂语文课都能充分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
5、教师的评价语言上要更丰富、更具有激励性,才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抓住课堂的兴奋点。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有精神的熏陶又有精神的享受,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6
《北京亮起来了》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文中不仅用词优美,所描写的画面更美。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我让学生全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通过个人说,大家说,讨论说等形式,让他们表达自己感受,表达见解。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看、读、划、问、说、之中学得轻松自如,生动活泼。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7
平移和旋转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而我在研读教材中的情境图,感到学生对于图中的秋千和翘翘板中的运动学生易判断成平移。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设想了模拟实物画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是旋转。
果然在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两种物体的运动方式产生了疑惑,其中秋千的运动方式,孩子们自己用钥匙绳的运动自己解释了和它同类运动形式的秋千运动,并有孩子关注到秋千是绕横杆这个中心点运动的。这为后面孩子们理解翘翘板的运动方式作了有效的铺垫。由于孩子们在翘翘板活动中感受到的是上下移动,所以对此运动方式很多孩子认为是平移,只有少数的.孩子认为是旋转,并且知道是绕支撑点旋转。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们看清楚它的运动轨迹,我用米尺当作翘翘板,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当作支撑点,用米尺的50厘米处对齐它,模仿翘翘板的运动,用粉笔画出它的运动轨迹。这时孩子们看到翘翘板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都清楚地明白它的运动方式应该旋转而不是平移。
从这个小小的环节,我的感受是当孩子们对某些现象产生错觉时,不仿让模拟再现情境,帮助他们关注现象仔细观察,定会让孩子们对错误的认知重新认识,这比空讲要实际得多。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教材从生活中的是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环节,分别是玩一玩,比一比、分一分,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帮一帮,练一练,扩展。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跟着我的口令做运动。”通过让学生做运动,有意识的将学生做的运动和本节课要学习的物体的二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很快的从自身的运动过度到物体的运动当中去。一下子就导入了课题。
(二)比一比、分一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分一分,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在学生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讨论,对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认识就更深刻了。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之上,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三)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与平移的动画)老师和学生一起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运动。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四)说一说——判断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判断一组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是旋转还是平移;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拉动窗帘是平移现象,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等。还要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像荡秋千,开、关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旋转一周的运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从生活中去发现平移和旋转现象,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认识,体会它们的不同特征,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加深对数学的亲近感。
(五)做一做
让学生利用学具盒和自己的身体自己亲自体验旋转与平移现象: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实际上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受。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8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在本次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遵循语文教学的原则。
从整体—部分—整体。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看课文插图,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描述自己眼中的“北京”。当学生初知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后,我再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找文中写到了北京的哪些地方美丽当学生找出北京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丽地方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怎样来把这些美丽的地方写具体的。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从心底发出赞叹:北京真美呀!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就这样遵循从整体-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原则,也遵循了低年级学生对事物认识,了解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情感的深化水到渠成。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感悟理解文本。
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绝对的完美。当然对于我来说,遗憾就会更多。首先是教学中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还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北京”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进行;其次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说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感悟的同时,由说到写,哪怕只写一句话,让孩子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
3、汇报读
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你会怎么做?
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必择善而之改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在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能有语气的朗读诗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有语气的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独立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读词语
1、这学期,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下面这些,你都会读吗?请你大声读一读
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看不出来?把它们归归类,你就能发现了!
第一组词语:大声读一读吧!是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包含了一个故事,有的感人,有的说明深刻的道理。除了这三个词,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第二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同学已经发现了,这些词语的前两个字相同。像这样的词语,我们还学过很多,比如“恋恋不舍”“微微一笑”等。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第三组词语:在来读一读这一组词。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相同。这类词语也很常见,比如:忽隐忽现、各式各样、又窄又矮等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是这类的吗?
3、我们汉语中的词语就是丰富,所以我们的语言才那样地富有魅力。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能积累一些词语吗?
(二)读诗歌
1、引入。我们祖国不仅语言丰富,而且地域宽广,同样的季节,南北的景色就有很大区别。
2、出示地图,认识东北、西北、海南等位置,介绍季节特点。
(指图)这里是我国的东北,是滑雪的好地方;这儿是海南,冬天到这里来,还能游泳呢!这里是新疆,爱吃哈密瓜、葡萄干的同学,你们知道吗?这些好吃的都是这里的特产。但这里的气候很特别,白天温度很高,夜晚温度又特别第,所以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还有,“围着火炉吃西瓜”。皮袄、火炉是冬天才有的,而穿纱制的衣服,吃西瓜,是夏天的特点。这些你能在一天见到,是不是很有趣?
同一个季节,我国不同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别,这只能说明:我们的祖国真大!
3、一起来看一首小诗吧!
自己大声读一读这首诗吧!
4、通过读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给学生出示了更多的成语,要求学生自己回去羧基这些成语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
第二课时(6月22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想像力和观察力,有写话的兴趣,能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重点:
能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
把比较复杂的字写的比较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话
1、仔细看图,谁在干什么,他们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2、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
(小男孩一定是高高兴兴地跑到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西瓜;
他也许是拿着西瓜给奶奶送去了!
小男孩是给邻居家的小朋友或者孤寡老人送去了,我就曾经这样做过!)
3、同学们,联系你的想法,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好么?
(二)练习写字
1、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字写工整,写漂亮。那平时写字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点呢?
2、我们看一看这四个字吧!
独立观察,哪一笔在写的时候得注意,注意什么?
3、在田格中写字。
教学反思:
看图写话要求先补充出第三幅画,再用几句话写出来,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补充的土也是丰富多彩,写出来的内容也完全不同。
第三课时(6月22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在讨论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在讨论时把话说明白,把意思表达清楚。
教学难点:
通顺流利的组织语言。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
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二、联系画面讨论。
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说一说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组织语言。
3、全班讨论。
三、联系生活讨论。
小学生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说起,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不仅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6月25日星期一)复习计划
1、全册书的听写。
2、多音字。
3、形近字。
4、造句。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1
为了有效地教学《江上渔者》这课,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精心的设计。
1、简介诗人范仲淹,并提出他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诗人写的这首古诗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真实体现。
2、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诗人站在酒楼上所听、所见、所想的句子。第一句“所听”,重点抓住在“南来北往、不住地、柔嫩味鲜”三个词语,这里有一个拓展:“不住地称赞”,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到日常生活中进餐馆吃到美味时那种感觉,充分地说,大胆地说!孩子们兴致很高,第二句,我抓住了“波涛汹涌”、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排比句,先用手势比划“波涛汹涌、浪尖、浪谷”。为了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我还通过课件让学生看画面,体会渔民打渔的艰辛和危险,学生有感才有悟!学到这里,不由得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原来他们是被生活所迫,鲈鱼有时南来北往的客人最喜欢吃的鱼,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们必须去打鱼,师生和诗人一样,对渔民的打鱼生活深表同情,渔民真是可怜啊!于是诗人写下了千古名诗《江上渔者》,最后让学生饱含深情地读这首诗,再背诵这首诗。
3、课文上完了,联系到现实生活,学习这首古诗,也有现实意义。我教育学生,我们生活得非常优裕,衣食无忧,可是有些同学在吃午餐和午点时,经常剩下很多食物,这是浪费,从今天起,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碗里吃得最干净,谁最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部分孩子学习不大胆,主观能动性不够,个性化朗读有欠缺,这是我今后要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2
《再见了,北京》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第一课时,没有完成预设的目标。因为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的也不少,如“舷”“佛”等。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学生读通课文。
总结本文的确有许多词语句子不是二年级学生能理解得了的,所以课前的预习,主要是朗读,一定要多而扎实,否则课上难以完成任务。在这一点上,我没有和家长沟通好,往后一定要在细节上关注,难读课文一定要严格把住在家预习关。
第一课时自认为做得较好的是将《补充习题》上的第二题放入学习中进行。奥运会的会旗是( )。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是“( )”。奥运会场熊熊燃烧的火叫奥运( )。“落下帷幕”就是奥运会( )了。
第二课时,我备课时。多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火花四起的北京成、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上课时抓住了“无尽的留恋与不舍”这根情感主线,让学生处处围绕这个展开学习,中心突出,冲击力强,反复的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推波助澜。老师上下来比较投入,兴奋。但由于课容量比较大,词句理解难度比较大,要在一节课里完成任务一定要把握好节奏,所以不可能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与辅导,因此在教学时就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可能一而三再而三地停下来品,说,只能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在基本意会的情况下学习。但我想,这样的课文许多地方也只能意会而已,不可能说明白,也说不明白。因此,在一些词句的理解上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比较好。为以后的教学能借鉴。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3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运用了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网络资源环境下,可以使每个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真正的持续的动力来自内在的、自发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外在的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并得到满足,而学习内容所自然形成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只有在深入学习后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出色的表现。有人说,在网络上最重要的是抓住别人的眼球,那么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只有更新的资源、明丽的色彩、丰富的动画,更有新意的观点,才能有效的吸引别人的眼球,因此,网络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感知、想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古诗一类的课文,内容距今天的时空比较远,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注释、作者介绍、图片、影视资料,制成资源库,让学生调用,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实时交互的功能,实时干预、引导、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通过网络的交互性获得个别化指导,就能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特别喜欢网络,一进入网络环境就充满生气,遇到困难,也不害怕,从而在学习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和查阅资源库中的资料,经过分析、思考、归纳后在电脑上完成练习。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也就各异。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智慧火花和创新精神。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4
一、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之一是“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八达岭长城什么样。”所以在初读课文之前,我便抛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八达岭长城真( )!”设计意图便是希望在教学时用核心问题带动学生的思想和思维。
2、本节课的另外一个教学目标是“感受八达岭长城的雄伟,产生自豪之情。”这个目标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于是我便在拓展了“长城是如何修建”这篇文章,通过阅读,孩子们知道了长城的修建是非常艰辛的,然后,我便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你想对修建长城的人说些什么?”孩子们便纷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此时,我便引导孩子们,使他们感受到长城的伟大,以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指令性不强,没有思维含量。学法指导要求不太明确,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要积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2、抓住课堂生成,要接着学生的话往下说,积极跟学生的思想碰撞。在教学活动中要能够及时捕捉到有益信息,做出调控、追问,启发学生思维激荡,促进正确概念形成。
三、对于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的思考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区级“整体阅读,课内拓展”课题组的学习与实践,使我受益颇多。我班作为实验班,除了完成一册语文教材的学习之外,还完成了《百草园》一书的阅读任务,虽然很艰辛,但是回头想起来是很令人振奋的。下面,就来谈谈我所做的工作以及感悟。
1、避免琐碎分析。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研读教材追求整体阅读是,要关注字词句段与篇的整体关系,要关注重点与全篇的关系,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这样才能减少旁枝,使教学简约明了。
2、把握学生实际,以适合孩子的方式传递适合孩子的思想。
教师的文本细度无论多么深刻都是允许的,因为只有“居高”才能“临下”,但教师的深刻不等于学生的深刻,也不需要学生拥有教师的深刻。以前在分析课文时,我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回答出我所希望的答案,当他们的回答不能令我满意时,我会感到沮丧甚至是生气。通过这一学期的拓展阅读,我发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
所以,现在的我更希望孩子们能够开心地阅读,通过阅读去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3、给孩子留下最保值的东西。
整体阅读课内拓展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成就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在教书育人时,我有时很急躁,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其实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学生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成长,相信他们有能力成长,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比如家校合作,如果有更多的家长能够投身到拓展阅读的活动中,我相信一定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班级的激励制度需要优化,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环节,提升效果。同时还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认读字的检查。培养得力的小帮手,帮助老师进行阅读检查。
二年级《北京》教学反思15
由于同年级老师十一过后要讲公开课用我们班学生试讲,我将此部分内容进行前置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教材一开始就专列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它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教材十分重视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学生实际操作,首先通过学生比较熟悉而又十分喜爱的游乐园引起学生的兴趣,为认识乘法作准备。接着让学生用小棒摆各种各样的图案,由同数连加算式引出乘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得出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本节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本课。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本节课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我们这节课的设计就要从加法入手。先出示情境图,根据发现的信息来提问题,分别从开小火车的有多少人,做碰碰车的有多少人及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些问题入手,大部分孩子都能列出加法算式来,教师板书,继而同学们来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无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主要注重对孩子们语言表达上的培养和行为习惯上的养成。另外,在总结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利用我们之前的发现使学生们意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换句话说,只有有着相同加数的算式才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在学习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到如:4+4+4+4+4这5个4相加既可以写成54也可以写成45,因为之前老师在暑假作业上有一项要求整理背诵99乘法口诀表,有的学生知识单纯的去记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至于我让转换其他的加法算式为乘法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滥用乘法口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向同学们解释了何为乘法口诀:为了方便人们记忆9以内的乘法整理编排出来的一个便于记忆的口诀,他并不能代替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会分不清加数和个数,比如3+3写成乘法算式,有个别同学会写成33,针对这一情况,我会重新让学生去回忆并理解几个几相加就是几乘几。
这一节课是认识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基础,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时计算过程中经常见到几个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掌握总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