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
前几天,以鼓楼杭老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设计为蓝本,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调整,我上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课。上完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感觉都很棒。在此,感谢杭老师精彩的预案,并希望她能“佳作”频频,多给我们提供借鉴的机会。同时,感谢ME网罗了这么多的教学精英,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她的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眼前
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3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主人“光头强”的五个实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找相似,找比,求比值,组成比例。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
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作业设计等)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 95米,宽60米。 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9.5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 9.5厘米:95米=9.5: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 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让学生掌握两种比例尺各自的特点。
四、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1)在咱学校校园的平面图上,用15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长度60米,你能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师: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泰安登泰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烟台到泰安有多远吗?需要什么条件?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 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5.5 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5.5×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
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千米
生3:根据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8000000,也可以用
5.5÷1/8000000=5.5×8000000=44000000厘米=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5.5: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4.4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忽有一学生喊到:“老师,如果我们通过飞机来计算,那肯定是准确的,因为飞机可是走直线的吧!”……
五、反思体验 拓展完善
1、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六、作业设计
自主练习:2、3
教学后记:
(包括达标情况、教学得失、改进措施等)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例1和例2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建构比的知识。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本单元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来安排教学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时,就有了一个联系、对比、切入的知识点,也能够比较轻松的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从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分数与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
全班学生58人,是这学期重新分班组成的,从原来成绩看,优秀生少,中下学生多,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在20分以下,成绩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还不适应现任的老师。教学效果只能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上进行分析,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面改作业和辅导。本节课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是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能力目标:
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6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7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8
【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
学生眼前。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我的调整】
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杭老师的设计作了某些小小的调整:
1、“数青蛙活动”置后。
杭老师的“数青蛙活动”是设置在“认识相关联的量”的第三部分并贯穿到“归纳概念”环节的。但我认为“数青蛙活动”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组了,有点纷繁复杂,不利于放置在认识本质属性的环节。所以我把数青蛙活动放置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处理。
2、观察表格中,增加一问,使认识更深刻。
在认识“相关联的量”中观察表格一环,除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有哪两个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这两问之后增加这样一问“从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吗?”,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量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又可为学生后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埋下伏笔。
3、课容量较大,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数学书的研究”换成了“购买QQ糖的情况表”,名言欣赏从4句缩减成了1句并放在课尾(毕竟是数学课)。
4、课后作业增加了题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数学周记一篇。
【总而言之】
当然,本课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发现、归纳概括环节变数很大,要随时跟着学生的节拍不断调整预案、引领生成。
上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9
《认识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知道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比例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理念,如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有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时间,是我所思考的,而且学生在生活中见的比例尺多是前项为1的比例尺,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认识放大比例尺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主要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依托,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对比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的方法,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巩固新知,解决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1。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新课导入“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和“以一当十”成语填空,引出今天要学的内容—比例尺,不仅很好的引出新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有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线段比例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整节课始终把数学和生活
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学生为本,不断设疑、解疑,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本节课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亲身经比例尺的形成过程,利用观察、思考、比较的方法设疑、解疑,通过观察知道中国地图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通过在纸上表示长1m的线段,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了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有的比例尺前项为1,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认识了放大比例尺。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比例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认识到:
第一、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第
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第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帮助.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第一课时教学正比例时,学生从例题入手,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其一,必须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其二,一个量在变化的时候,另一个量也在随之变化,并且是要增加都增加,要减少都减少;
其三,比值一定。这三个条件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使比值一定,那么就得保证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一个量和另一个量)同时扩大或缩小。学生只要能发现正比例的这些特征,那么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就变得非常的.容易。接下来教学反比例时,我给予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图像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时,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先入为主的写出了反比例的关系式。让学生观察与正比例关系式的区别,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的发现非常到位,概括得也非常的全面,以正比例关系的三个条件为基础,并且梁纳和赵晗宇同学以举例的方式说出了,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积一定的情况下,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肯定在减少。为了鼓励学生的发现,我又从形象角度入手,顺势让学生观察正比例的图像与反比例的图像。学生的印象更深,并且在判断正反比例关系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再进行意义的概括。有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而且我发现学生在叙述定义时,也非常的条理,正反比例分的非常清楚。这一课我用了独到的教学方式,感觉效果非常的好。在教学中,我始终从学生的观察、对比、发现入手。给学生足够发现的时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效果也显而易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依然会秉承这样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3、引入操作活动
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4、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的得分,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5.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1,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
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
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所以在本课的设计思路上比较清晰。堂上学生积极思考与回答问题,师生互动气氛较浓,练习中的反映了学生基本能掌握了理解正比例并学会判断正比例的方法。
我收获更大的是,在评课时,我得到同事的热心指导,体会到教学中的不足。
1、要注意生生互动。本课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机会和时间不多,基本上都是老师“教”,带着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不多或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不多。比如在例2或者例3,例1的环节本来都可以给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再做回答,我却只是让学生思考,指名让几个学生回到而已。
2、应该让学生多说,多让几个学生说。在让学生回答例2的规律时,学生回答不清晰,我一味地提醒。如果老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该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况。
3、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灵活设计题型。由于本课是新课第一节,在提高练习的文字判断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可以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还有可以出题的多样化,利用前面复习导入部分的三个数量关系,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4、研读教材的细节。在正比例的概念总结时,我单纯地使用了教材: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而且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正比例的定义后面还有比值不变,说明后面的那个量的变化是倍数的扩大或缩小。教材的定义没错,但孩子会这个概念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变化,一个是比值,而且会误解增加的都是加法。这一点不能不对孩子加以引导分析。还有在说到正、反比例时,必须明确是哪两个量的关系,这些教材中没有特意去描述,只是让学生体会感悟,但作为老师必须要考虑到这些细节。
5、引导孩子仔细分析题目。在文字判断题中,先让孩子找出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题目想找的是哪两者的关系。比如说教材P21“练一练”第1题(1),条件是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问题是问大米的总质量与袋数能不能成为正比例。如果题目没分析清楚,学生就会在数量关系里迷失方向。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螺丝钉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在学生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接着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抓住1:6000000、1:150000000、60: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放大功能,也有缩小功能,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节课在教学时,也有一些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首先,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我所设计的导入情景,学生们对越来越小的中国地图的平面图很感兴趣。在这里,我应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初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在出示几幅图片后还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实际的物体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画成平面图的例子,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在让学生总结比例尺的意义时,过于匆忙,应该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逐步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第三,对比例尺的放大讲得不够透彻。第四,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高。这主要是比例尺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也没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2
比例这节课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课时,一是概念课,一是比例基本性质课。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我却把它们整合成一节课,先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想一想本节教材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有的同学通过自学,发现本节内容,教材编者是向我们传递两个信息,一是比例的.概念,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比例。另一个信息就是告诉我们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教材没有用文字表达比例基本性质,而是通过一个比例式,让学生自己用数学语言总结比例基本性质。即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比例问题,如比例方程等。
本节课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基本性质,以增进学生对比例基本性质有更深的理解。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掌握了比例与比之间的联系,还让学生明白比例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结果学生在运用比例基本性质时,都能达到理解与掌握的程度。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3
【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
学生眼前。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我的调整】
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杭老师的设计作了某些小小的调整:
1、“数青蛙活动”置后。
杭老师的“数青蛙活动”是设置在“认识相关联的量”的第三部分并贯穿到“归纳概念”环节的。但我认为“数青蛙活动”中形成的“成正比例的量”有太多组了,有点纷繁复杂,不利于放置在认识本质属性的环节。所以我把数青蛙活动放置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处理。
2、观察表格中,增加一问,使认识更深刻。
在认识“相关联的量”中观察表格一环,除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表中有哪两个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之外,我认为还应该在这两问之后增加这样一问“从表格中,你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吗?”,这样,既可让学生体会到这些量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变化,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又可为学生后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中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埋下伏笔。
3、课容量较大,适当删减了一些内容。
为了节约时间,“数学书的研究”换成了“购买QQ糖的情况表”,名言欣赏从4句缩减成了1句并放在课尾(毕竟是数学课)。
4、课后作业增加了题为“生活中的正比例”的数学周记一篇。
【总而言之】
当然,本课对教师的调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引导发现、归纳概括环节变数很大,要随时跟着学生的节拍不断调整预案、引领生成。
上这样的课,很有挑战性!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4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
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需要以比的知识为基础。例1和例2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比的意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联系生活,建构比的知识。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本单元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来安排教学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时,就有了一个联系、对比、切入的知识点,也能够比较轻松的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知识,从而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分数与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比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自主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比例打好基础。
全班学生58人,是这学期重新分班组成的,从原来成绩看,优秀生少,中下学生多,不及格的学生集中在20分以下,成绩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还不适应现任的老师。教学效果只能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业上进行分析,比较有效的手段是面改作业和辅导。本节课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是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比的读写方法,会求比值。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过程,理解和认识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能力目标:
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比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正比例意义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如何使这个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形象,本课进行了设计。
课始,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让数学从生活中来。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天气和穿衣、秋风和落叶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益等。进而让学生自己举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确实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在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地体会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中用教师口述,学生随机口答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情景,有效解决问题。先要求同学们有序的走出教室,每次出去两名同学,从而建立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正比例关系的条件。这样即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又使课堂教学形成最后的高潮。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8
比例这部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对应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观察——计算——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本节课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造有效学习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为学生提供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中的主人“光头强”的五个实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找相似,找比,求比值,组成比例。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
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首先是判断。其次是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较为简洁的数学概念,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去寻找,以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学生通过迁移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多方验证,大家的思维从先前的不知所问到最后的豁然开朗,个个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名小小的“数学家”,经历了这个愉快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9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前几天,以鼓楼杭老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设计为蓝本,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调整,我上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课。上完之后,我和我的学生感觉都很棒。在此,感谢杭老师精彩的预案,并希望她能“佳作”频频,多给我们提供借鉴的机会。同时,感谢ME网罗了这么多的教学精英,为大家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她的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我很欣赏杭老师设计中的以下特色:
一、趣字当头,乐在其中。
本课的设计非常注重趣味性,多处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儿歌等:为理解“关联”而设置的课前热身“听指令做动作”、为新课即兴提供正比例素材的“剪刀石头布”游戏、伴随着“数青蛙”的儿歌进行的数青蛙活动等,使学生乐在其中,很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
二、从“关联”切入,有效突破认知难点。
两个量要成正比例,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一个量的变化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②两个量想对应的比值一定。在这两个正比例的本质属性中,认知难点是认识相关联的量。而本课就是从“关联”切入的,先设计一个“听指令做动作”的游戏,让学生体验“关联”,再顺水推舟地把这种生活中的“关联”迁移到数学上。在认识“相关联的量”时,为学生提供了多个表格素材“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与需要天数”等,使学生充分理解与认识了“怎样的两个量是相关联的量”。
三、提供多种素材,使“正比例”的本质自然凸显。
在探究发现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成正比例的量”的素材:“剪刀石头布”游戏中即兴产生的表格、教材例题1的表格等,使学生累积与体验了大量的“成正比例关系”的内在规律,使“成正比例的量”的本质属性自然地凸显在学生眼前
待到“观察比较、归纳概念”时,本质属性则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四、练习新颖且丰满。
本课的练习很新颖,除了肩负巩固新知的作用外,还承载了很多独到的内涵,就像作家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般,很丰满。如:
“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了解生活中变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学习到现在,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全班的人数一定,满意与较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的意识。
“数学周记”那题,把原来的一个判断题“人的年龄与体重成正比例。”转变成以学生数学周记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萌发了寻找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欲望,又给我们提供了本课作业的新方向——数学周记。
“正比例的名言欣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比例,又勉励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比例是在比的基础上讲解的,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由于比的知识是上学期学的,这么长的时间,学生的知识肯定有了一定的`遗忘,所以在教学前,先带领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什么叫比?关于比我们学过哪些知识?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等等,唤醒孩子的旧知,既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帮助.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
三、拓展学生思路,培养自主探究意识。课题中通过“你能举出两个相等的比,使它们组成比例吗?”的提问.
在这节课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对比例的认识还欠缺生活中的事例,学生动脑方面还不够。
比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