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真实写人的方法。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鲁迅对阿长真挚的怀念、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课文。
难点:抓住重点语句,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两遍,找出有疑问的地方或针对课文内容理解设计一些问题准备考考同学。
教学过程
下课休息时间(音乐及图片)(放映幻灯片)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放映幻灯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放映幻灯片)
生字词:
惊骇( ) 掳掠( ) 惊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渴慕( ) 霹雳( )
烦琐( ) 惧惮( )
3整体感知(放映幻灯片)
细读阿长: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情系阿长:抓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先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思想感情: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的问题:①找出文中有趣、有情、有意思的事件或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放映幻灯片)
②课文应该如何划分段落;
共写了七件事:
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阿长睡相不好
④懂得许多道理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死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划分段落(放映幻灯片)层次: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型特点。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具体又分三层。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划分的依据就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4、问题探究
一、仔细研读课文提炼人物形象,(放映幻灯片)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1、从这1——5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3.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4.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三、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放映幻灯片)“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放映幻灯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放映幻灯片)“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四、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放映幻灯片)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五、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放映幻灯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六、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五、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六、拓展阅读(放映幻灯片)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文——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是生她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绵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刺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虱子一颗颗的
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A)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C)
结束感谢语及图片(放映幻灯片)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法选择: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课堂组织形式: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学媒体: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誊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有感而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
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指定1—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
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读读”采用“范读—练读—指导朗读—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三,多角度思考和赋有创意地表达是新课改对学生表达要求的创意之举。此处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为全班交流。要求学生随便问,积极想、主动答。预计的问题有:(1)文章写了几件事,重点是哪件事。
(2)“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一句为何说大地“仁厚黑暗”。
(3)阿长为何给“我”买《山海经》。
(4)文中写童年“我”两次感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两次感受相同吗。
(5)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全班交流中,教师要参与交流,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应适时提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此外,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关注后进生,同时,在设疑上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从文章内容、思想、写法、作者、字词理解等到方面入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版块三:“练练”
此版块是第二版块中学习重点——人物写法的巩固和延伸,新课改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习得”的产物(叶圣陶语)”,“习得”离不开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就是将学生组织到实践训练中去”,从这些意义上看,组织学生效仿鲁迅进行人物描写的训练是必要的。这里,设计了两类练习,一类是读人物描写的语段,分析人物性格,属基础类题;一类是进行人物片段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属拓展类练习。训练中,教师做到鼓励学生表达,关注后进生,把发言表现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
第四版块:“讲讲”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并存两类学习方式,“讲授”这种接受式学习以其省时、高效能保证知识的系统完整深刻的优势是其他方法无法取替的。新课程也强调指出:没有教师教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讲是不能回避无可厚非的!本课预计讲两个内容:初二学生刚接触较正规的人物描写训练,对人物语言描写中的标点使用(重点是冒号、引号、逗号、句号)估计会出现问题,这要讲;鲁迅的作品反映的年代距今已100余年,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因此,作品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也要讲。另外,这两个内容一个承上版块的人物描写训练,一个启下环节的“自结课文”,讲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第四环节:自结文章,完成目标3,突破教学难点。
本环节安排一项内容,教给一种学法,培养两种能力,体现三个思想。
一项内容,即组织学生完成“学完此文后我的收获”一题。
一种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从文章内容,文章写法,文章情感,语文积累,影响启示五方面谈收获。
培养两种能力,即概括归纳的能力,评判文章主题的能力。
体现三个思想,即体现自主学习,体现个性化阅读行为,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板书设计〕
实用是板书设计的根本,所谓“实用”起码应具备“对学生有启示作用” “有助于将来四顾”“含金量大有积累价值”这三点。本文教学中的板书采用“段位”板书形式,将版面分成“语文知识积累”、“文章内容及主题”、“学法指导”三块。
“语文知识积累”块板书鲁迅的部分作品,文中字词,艾青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题及作者。
“文章内容及主题”块板书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内容,作者的情感,读文后学生的主要启示等。
“学法指导”块板书朗读的方法,设疑的方法,结课的方法。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2分钟)
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专文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保姆阿长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一位不会识文断字,又有些愚昧迷信,甚至连真名实姓都不为人所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保姆,为什么在她去世三十多年后,还让鲁迅先生如此深情地为她祈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于1926年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全文
课下都预习了吗?能告诉大家,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都写了哪些事吗?
学生概括,并明确:写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繁琐的规矩、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死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板书这些内容,并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明确: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四、细部探究:
买一本书,不是最为简单和平常吗?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山海经》的时候,却有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老师来为大家读这一部分,请大家注意听,并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教师范读19——29节。
学生找,
第25节
让我们齐读这一节,找到最能体现我反应的动词:
“震悚”:“震悚”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该如何理解?
因激动和过度兴奋而颤动。
他为什么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会这么激动?是夸张吗?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少年鲁迅的心灵:
投:仔细研读19——29节,小组合作探究: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样触动“我”,让“我”震悚的原因是什么?请找到相关的段落、句子、词语,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小组合作交流一下。(5分钟)
哪个小组先发言。
找同学发言:并适当的点评。
你们小组找的是哪些?你们为什么要找这些?
你能体会到“我”当时的感情吗?你能用朗读来传达这种感情吗?
谁再来读?大家齐读!
重点指导:“紧紧的”,你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吗?体会到那种失望吗?你能读出那种失望吗?
为什么说是“说了也无益?”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谋害隐鼠,诘责、当面叫她阿长)
对阿长的失望,不抱希望,你能读出来吗?
作为保姆,我为什么不给她说?为什么没有想到?(可以说是没文化、让我鄙视的一个人、讨厌的一个人。)
引导学生体会更深层的含义:
重点品读:“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给你买来了!”
老师想把这一节,改几个词语,大家看,好吗?
1、删除“一……就”让学生感受、分析:阿长对我的关心,对我的重视。把这件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
2、删除“高兴”:为什么高兴?完成了任务,了了我的心事,她就感到高兴。
3、删除“新”:本来要炫耀一下的,顾不得,关心我胜于她自己。
4、改造“三哼经”为“《山海经》”,问问还有什么不同?想像、体会她买《山海经》之难,是那样的没文化,愚蠢,一定是费了好的口舌,还可能遭到嘲笑,(这好像是一定的!)
5、省掉感叹号,体会,你能体会出当时阿长的心情吗?并让学生读一读,能读出那种感情吗?
找两个学生读读,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要读出那种自豪、快乐、那种了了心事的放松!心里想,可完成了,可不叫他整天是个心事了!
齐读,体会感情。
总结:寥寥几笔,让我们感受的是阿长对“我”的关心,在她的心里,我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我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她对我的关爱是胜过她自己的!是她朴素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对我的淳朴的爱(板书:真爱)。
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再总结:
就这样,在我求告无门又想的痴迷的情况下,没有想到阿长竟给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宝书,她竟然做了我认为不可能的`事,这真的令人兴奋而激动了。
其实,也正是由于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先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他爱好文学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先生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并奠定了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基础。这怎能让他忘记那虽然粗糙但意义却非同寻常的《山海经》呢?又怎能忘记那位宽厚仁慈的不被人所知的去世多年的阿长呢?
五、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两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投:文章除了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还写到了阿长名字的由来、切切察察等毛病,
思考:这样来写是不是削弱了阿长的形象?写前边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用折线勾连后:
明确:正是自己一向讨厌(板书)、看不起的阿长,竟然想着为我买我最为想要的《山海经》。她的这种爱就更显得可贵,更能让作者感动。使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欲扬先抑”。(板书)
其实,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她有缺点、有优点,她质朴、真诚、宽厚、平凡、普通。但作为长辈,她对孩子的爱是最为真挚的,也正是这种普通人身上所散发出的爱与温暖,才更给了我们真实的感觉。才更给了我们平凡人更多的感动。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最后的两节,再一次跟随鲁迅先生表达他那份深深的怀念和感激吧!
七、齐读最后两节。
八、背景补充:
投:
1926年初春的鲁迅,正是“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在1925年年底《〈华盖集〉题记》中说的,他这一年屡遭军阀官僚、帮闲文人的围攻迫害,过着一种“悲苦愤激”的日子。尽管鲁迅没有妥协、休战,但内心的疲惫、烦躁、悲观却像洪水一样泛滥、暴涨。
《朝花夕拾》的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可以想见鲁迅当年颠沛流离,居所不定,在厦门又受同事排挤,常常一人以小炉煮面,林语堂邀请鲁迅来,又不能相助,甚至后来交恶。鲁迅一段时间来,尝尽甘苦冷暖,孤寂之情可知。
换到成人的角度,46岁的鲁迅先生,回忆30年前与保姆阿长相处的岁月。阿长虽有不少个人“毛病”,但对鲁迅的感情却是纯朴、无私、深沉的,那份爱是坦荡和真实的,只有在这种温馨的回忆中,鲁迅先生才能找到心灵停泊的港湾,才能让那饱受伤害的疲惫的心,得以休闲。阅尽世间事,最深还是纯朴的阿长爱子情,这怎能不让他充满对那宽厚、仁爱的保姆的依恋。可惜,竟然连她的名字都不被别人知道。
可以体会一下,当时作者对阿长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触。
怀念、歉意、敬意、感激。
九、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两节,体会作者那浓浓的怀念和深深的歉意吧!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特点
2、学习详略结合的写法,品味传神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目标1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
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长妈妈,她给鲁迅讲过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一种神秘色彩。其实,关于长妈妈还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情。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认识长妈妈
二、漫谈感受
1、速读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2、谈谈自己读完此文的感受(不限话题)
三、讨论形象
1、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不居小节
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
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很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又落后的成分,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
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难疑
2、你喜欢阿长吗?为什么?
四、体会感情
1、作者喜欢阿长吗?他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提示:读课文寻找关键词语)
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感激(新的敬意)——怀念
2、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他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3、设问:1——17段对阿长多写抑笔,大写自己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吗?
作者透露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孩子心理,但他的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利利”,作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3、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写法
1、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的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也是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
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神的描写
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什么特色?(提示:寻找相关的描写,仔细研读,体会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住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郑重”一词,写阿长渴望新年平安的心理,用“惶急”,准确地写出阿长因我不开口说恭喜时着急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3、扩读——读叶至诚的《几件小事》选段,说说这篇文章在描写方面的特色。
几件小事——记父亲叶圣陶
叶至诚
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我今年62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平行地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合捏一双筷,想要吃什么,交叉着两只筷子往菜碗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拣的,你吃菜是叉的。”还跟小孙女讲:“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自小就没学会。”
还有一件我无论如何干不好的事,就是写毛笔字。参加什么会议,看到会场门口摆着墨盘、毛笔、签到簿,我心里就嘀咕:“又得出一回洋相了。”好不容易毕恭毕敬把名字写上,自己再不敢多看一眼,只好出门不认货,掉头就走。这当然要怪我自己从小没有下功夫练过,然而父亲却从来也没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么样这件事。直到后来我学着写散文了,父亲也只管我稿子写得是不是清楚,不管我的字是不是好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刀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父亲在《开明少年》上发表过两篇谈教育的卷头语,一篇叫《习惯成自然》,另一篇叫《要养成好的习惯》,主要说的就是父亲管着我的那层意思。
值此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记下这些小事,也算是对他的怀念吧。
(提示: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再着重研读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卜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一定要突出教学重 点,做到纳举目张。
课时安排: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万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
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哈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二)齐读第18----28自然段。
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小结
1.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 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 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作业
板书设计:
阿长的由来 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
“大”字睡相 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淳朴善良
长毛故事 无知愚昧
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第 三 课 时
一、理清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四、教学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六、作业
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二、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三、作业
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题目中的奇趣
这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与一本书,能有什么联系呢?
二、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发现并帮助解决有关字词问题。
三、整体感知:
1、了解“阿长”的称呼。
是她的姓?是她的名?是形容她生得高大?它的来历究竟如何?
2、阿长与“长妈妈”、“阿妈”
阿长还有两个称呼:母亲称之为?我称之为?
如果说“长妈妈”还略带些敬意,那么阿长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阿长,为我买回了《山海经》。
3、填空:
__________(身份低微、不受关注)的阿长,买回了让我__________(渴慕已久、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的《山海经》;作者通过这件事,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_________之情。
四、认识人物:
但只写了这一件事么?
作者还讲述了那些事?
那些事是着重记述的?
通过这些事,我们能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
1、几件小事:
①、喜欢絮叨
②、严格管我
③、睡姿不雅
④、规矩繁琐
⑤、讲“长毛”的故事
⑥、谋害隐鼠
⑦、买回《山海经》
2、两个语段指导朗读
设计说明:
模仿与品读,我把这个设计视为本课中极重要的环节。
以往,我们匆匆地从几个事件中“概括”出结论,而实际上,人物形象可能尚未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学生还没对人物产生最起码的兴趣,还没对文本产生最起码的好感,这是很成问题的。通过两次朗读指导,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
A、语段一:
“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提示:
这是一个乡下的粗人、穷苦人,命运的无可把握,使得她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执拗地相信过年的礼数,都更加虔诚地面对神灵偶像,“图个吉利”的心情极为迫切,语气想必是坚决的。但说出来的东西、强作的要求,往往不可能灵验。下文写她仓促的动作、惶急的神态和她的若有要求状,便体现了这一点。所以,这更像是耳边的叮咛、亲密无间的嘱托。除此之外,还要读出长辈的语气、想望的情态(如,“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注意省略号里的自我陶醉)。
B、语段二: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提示:
注意此段中的提示语:“严肃”。
注意上文中的“那么,你是不要紧的”。
语气很不平、特较真。觉得受了轻视。
所以,
第一,强调阵势——“一排一排”。
第二,强调后果——“就炸了!”
此处应该模仿得夸张些。
3、概括人物个性:
从以上描述中归纳:
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探究语言点:
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长妈妈身上“可爱”的坏毛病。
正如文中所说的: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只是这段话实在有些啰嗦,最后这句本身也有可疑之处。
——“虽然……但倘使……可只得……”
不便说却还要说,又何必绕这个弯子呢?
结论:
强调了我是个怎样的人——明道德、知廉耻;
可即便是我这样的孩子,都忍受不了长妈妈。
这等于为她的“粗俗”盖棺定论。
补充说明: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讨厌”,而说“实在不大佩服”,验证两点:
第一,和上面的说法相同——“我”是有分寸的。隐忍而委婉。
第二,“我”是有期待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阿长是个可让我“佩服”的人——就像那位和蔼的叔祖。但她实实在在算不上。这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正有相似之处:“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第二课时
导入:
“但是(一再转折)”里的奥秘:
上课中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多事、粗俗、迷信、爽直。
但是,文中却用了很多“但是”。
请学生说出文中的一连串转折:
——以“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开头。
大致的情形如: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虽然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但她却懂得许多规矩;可虽然她懂得许多规矩,但这些规矩却繁琐之至,至今想起来都觉得非常麻烦;可虽然她的规矩繁琐之至,但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因为她能对付长毛;可虽然我有一时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这种敬意终于完全消失,因为她谋死了我的隐鼠;可虽然这种敬意完全消失,但我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她给我买来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经》。
(这么多的转折,到底说明了什么呢;长妈妈不变,但我对长妈妈的态度在变?)
初解:
我的眼里阿长不同的两面
前半段写缺,后半段写优
“欲扬先抑”的写法特征
深解:
如此说来,唯有最后一事值得怀念;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山海经》一事:
1、从“三哼经”说起——
本课第三次朗读指导,模拟长妈妈的语言。(读出成就感)
提问:
早读课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三哼经”是怎么回事,有谁知道?
结论:
“三哼经”、“有画儿”,可见,从书名到内容长妈妈都不甚了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长妈妈,就是这样一个对《山海经》缺乏了解的长妈妈,为我买回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完全不可想象!——这就有了当时的“震悚”和事后的感慨: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但是,长妈妈的话还是很可疑,因为: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如果你期望别人带给你一本心爱的书,你会怎么介绍?
既然“都对她说了”,为什么长妈妈对书名和内容还是知之甚少?
长妈妈来问我时,我到底说了些什么?
想象训练:写一段阿长与我的对话。
提示摘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A、“长妈妈”的称呼略带些客气,“阿长”呢?
B、言语里隐约的意味——随便说说,不抱期望。
C、上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可不可以是种倾诉)
结论:
我根本不可能给阿长这样的“白丁”详细地介绍这本书,
但也绝不像文章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只毫无来由地说说而已。
因为阿长的“保姆”身份,我对于她是有着一份天性的依赖的。
所以我所说的,定是我的渴望、我的急迫、我的无奈、我的烦恼、我的苦楚:
即,我是怎样知晓这本书的,我是如何盼望而不得的,别人对于我的态度等。
我把所有的这些,都对阿长说了。如此看来,
阿长之所以给我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丰富吗,是因为它经典独特吗?
是因为她是我的保姆就得处处宠着我、依着我,我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吗?
不,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阿长她深深地感受到:
这,是我的“最爱”。
3、何以见得是“最爱”?“谁”的最爱?
——谁是“我”?我是“谁”?鲁迅?作者?
学生发言;阅读文段,朗读指导:
“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我惧惮她什么呢”
(关键词: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深不可测、谋害、极严重地诘问)
结论:
这些词语看起来极夸张、极严肃,但在大人们的眼里却童趣无限;无不暗示着,文中的“我”只是一个孩子,我在以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阿长给予我的一切。阿长,给了我难忘的童年;而我,给了阿长什么?
给了她纯洁无暇的童心和真心,给了她天真的崇拜和感激。
为什么课文中出现那么多的转折,不正是因为,那是“孩子”吗?(回解“但是”里的奥秘——孩子不可能把所有事情放到一起,对一个人作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评价;因为“孩子”,那就成了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成了怀念中的一幕一幕)
4、用故事里的事,造出美丽与深情的语言:
这是一个(睡觉时会将胳膊搁在我颈子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会用她肥胖的身躯在席子上摆“大”字)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过年时会教我许多礼节规矩让我吃福橘)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处处关照我不许我顽皮打我小报告)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善于讲我爱听的长毛故事与美女蛇)的长妈妈。
这是一个(不知道《山海经》为何物却还能给我买来)的长妈妈……
(学生填空)
结论:
这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保姆,这是一个能够贴心贴肺爱我的人,这是善良与仁厚,这是“阿长与《山海经》”(解题:为什么不是“长妈妈与《山海经》”)。我们的一生中,这样的人还能有几个!他们也许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也许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贫穷,也许弱小,他们也许健在,也许死去,但,他们一直与我们同行,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们成长。如果斯人已逝,请让我们说一声: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他)的魂灵!
(个读、范读、齐读)
5、回解两个文段:
①、长妈妈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吗?
——当然有,这毫无疑问!这个神力就是长妈妈对我的爱。
②、文段: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所谓“疏懒”——
说得含蓄点是“疏懒”,说直接点,是这位和我们相处和睦的老先生也未留心于我的心事、我的需要。
所谓“不肯真实地回答”——
说得好听点是“不肯真实地回答”,说难听点,是没人愿搭理我这个小屁孩的一点点小小的请求。对于《山海经》这孩子的玩物,他们是不屑的,才会故弄玄虚,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然而,阿长却来了……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字词: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疏懒 惧惮 孤孀
2、能力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来安慰自己。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在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并用铅笔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勾画出答案)
① 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
文章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3段),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6-12);最后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为重点。
② 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明确: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3)-----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母亲问起这事时,她不开口。但到夜里依然如故(3-5)------
大大咧咧、不拘小节、质朴、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11)------
迷信、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很多道理(12)-------
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
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③ 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抑扬法技巧的一种。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④ 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
综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第二课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过程
⑴朗读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 这部分文字写了哪几件事情?作者对这些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写了元旦吃福橘,长妈妈教“我”很多道理和讲“长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态度从觉得“麻烦”到产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② 在看似贬义的外表下鲁迅先生有没有对阿长的同情、怀念和赞美?
明确: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劈头的磨难”,但正是在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阿长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繁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作者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
然而,最让“我”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⑵让我们来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这部分中,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过程。要求学生复述买书的原因、经过、结果。
明确: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也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① 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文中写到那位远房叔祖的疏懒,别人又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而长妈妈主动来问,“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就连“我”也不抱什么希望,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助“我”。这里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善良和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
③“我”为什么会觉得“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明确: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我”没有料到长妈妈会帮我买《山海经》,也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
⑶阅读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中哪些地方书写了作者的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这里运用了记叙中抒情的手法。
3、看完整篇文章,我们来总结一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
略写:阿长的称呼来历,“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的毛病,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讲“长毛”的故事。
详写: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阿长有初步的了解,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最后,要求同学根据以上所讲,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由来,以及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31),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我”非常感激她。
5、结语
作者通过记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往事,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重、感激和思念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也应该学会运用欲扬先抑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六、作业要求
思考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整体感知
一、复习旧知,导人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
一、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二、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
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三、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五、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六、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七、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
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二、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三、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五、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目标二、目标三
难点:目标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二、三;第二课时完成目标四;课后完成目标五。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二、检查预习,完成目标一:点名回答
(一)注音:
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诘()问惧惮()粗拙()疏()懒骇()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 B说出 C名誉 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 B念头 C读 D“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 B不亲密 C粗心 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 B以至 C到 D至于
(三)点评检查情况并一分钟记忆。
三、导入:
现在我们看到课文的标题。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
她除了给我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还为我做过什么事?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四、课文讲解,完成目标二、三:
(一)、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可以自由讨论。
1、看看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再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4、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明确问题一:适当引导,大概意思正确即可。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
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明确问题二:引导归纳,教师小结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
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
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点评: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明确问题三:
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
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
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
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先抑低后扬起的写法就叫先抑后扬。
4、明确问题四: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三)小结:将上面归纳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构成附表一。
五、作业:巩固性训练
1、语文练习册本课练习一、二、三、四,巩固训练目标一、二、三。
2、课文后面的练习一、二,巩固训练目标二、三。
六、板书设计:
见附表一。
附:参考资料及文章: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施承权、黄政安《鲁迅散文、散文诗选读》
《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越国旗主编的初二语文(上)《中学教材全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目标二、三,导入本堂课的讲述内容:
(一)设计问题,在思考中回顾旧知识,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1、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谁能够口头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征?
2、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时,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课文中将这些事件划分开来怎么划?可以将课文划成几个部分?
(二)明确问题,导入新课:
1、明确: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2、明确:先抑后扬。
3、明确: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A、喜欢切切察察;B、不许我走动;C、睡觉摆大字;D、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E、讲“长毛”的故事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F、买《山海经》
4、明确:这些事件可以划分成两部分:抑一部分;扬一部分。根据这些事件的划分,又可以将课文划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开头部分,介绍阿长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然后是“抑”的部分。再就是“扬”的部分。最后是结尾部分补叙她的身世,并抒发怀念之情。其中“抑”的部分又可以划分成三个小层。让学生自己归纳段意及层意。
(三)导入: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扬”的部分。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目标四:
(一)、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括号的字注音:
(霹)(雳)____:震(悚)__:
粗(拙)__:孤(孀)__:
(二)、设计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艺术特色的体会。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7、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三)、解决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归纳作答。
1、明确问题一:“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明确问题二:“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
3、明确问题三: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明确问题四: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5、明确问题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明确问题六:“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穿着新的蓝布衫”写一人普通妇女的打扮。
“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写她对我的关切、爱护之情。
“高兴”写为我买来了而高兴,可见长妈妈的仁慈、善良。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写出了一个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阿长。
7、明确问题七:“哥儿”的称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因此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非常吻合人物的特点。
(四)小结:这部分围绕阿长的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长妈妈的高大形象。
三、作业:
1、课文后练习三,巩固目标四。
2、课六后练习四,完成目标五。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学习通过典型事件抒发内心情感的写法。
2.细节研读,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品悟“我”与阿长之间的真挚感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我”的情感变化历程。
教学难点: 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相关资料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3.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4.欲扬先抑的写法
概念:这是一种描写技巧。“扬”就是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计:
一.讲述故事,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电影《桃姐》画面)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故事。有一个叫钟春桃的人,她很不幸。她从小就失去父母,终身未嫁,没有亲人。她从13岁开始到一个大户人家——梁家当佣人。转眼间六十年过去了,她伺候了梁家老少五代人,人们都叫她桃姐。后来梁家一些人去世,一些人移民,近十年间,只剩下桃姐和梁家少爷罗杰一起生活虽少有交流,但相处颇有默契。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风。罗杰忙于工作,在桃姐的主动要求下把她送进老人院。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一段触动人心的主仆情从这里开始展开。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情同母子。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周围的人。
今天的课,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也去认识一位曾经感动过鲁迅的保姆,见证一段主仆情,看看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否也能感动你我。其实这个人大家对她并不陌生,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那段温馨感人的记忆。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字词读音。
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 》,作者鲁迅,原名。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
粗拙()
掷()震悚()
chuāng()疤 孤shuāng()jié()问 pī()雳
三.介绍学法,指导阅读
(多媒体出示学法介绍)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一般要通过记事来抒发对人物的感情,或者表达对人物的看法。所以,阅读这类文章,一般可采用“虚实串读法”。所谓“虚实串读”,就是抓住文中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由虚及实地展开对事例及人物的品味感悟,最终达到透彻理解课文的目的。运用“虚实串读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画出抒情语句—品读相关记叙—品味精彩细节—品评人物形象。
四.感知情感,概括事件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那些是详写?那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去安排?
2.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归纳一下主要有几种,理清作者的情感历程,标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语句,读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五.研读事件,品味情感
1.设计:长妈妈做的哪件事让少年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使作者30年后仍然怀念着她,祝福着她。(买《山海经》)大字不识一个的阿长怎么会和《山海经》扯上关系呢?请同学们重点研读第19---28自然段,分组合作讨论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合作探究问题)
⑴.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⑵.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对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⑶.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⑷.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⑸.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⑹.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此前此后反而写了不少?
2.分组讨论完成,交流评价。
3.重点品读阿长的话和“我”的反应。指生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4.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作者究竟要突出对长妈妈的哪种感情呢?
5.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却透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恨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包含同情。
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6.那么,前文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笔墨去写“我”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有什么作用?
(分析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作用)
7.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无私,关心孩子,并尽可能地去帮助孩子,是一个很不幸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读到这里,你真正读懂阿长了吗?你们感觉鲁迅读懂阿长了吗?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6岁,那时阿长已经过世大概有30年了。如果他有机会穿越时空见到阿长,他会对他的长妈妈说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8.鲁迅认为长妈妈感动他是因为长妈妈做了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她身上“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实际是什么?爱!对,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爱啊!那么,鲁迅在文中是怎样集中来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的?这个句子是:(生齐读)——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全面而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与阿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用成年人和儿童两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他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既写出了对阿长的怀念感激,又写出了当年对阿长的讨厌憎恶,让我们在那些褒贬不一的语句中能真切体会到他对阿长的爱与同情„„
读懂阿长,读懂沉淀在鲁迅记忆中的那段温情的故事,读懂来自普通人的那份感动,读懂那份真诚质朴的爱。只要心中有爱,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用我们的爱心和行动,一定能够共创美好和谐的社会。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最后,老师用冰心的一句话结束今天这节课,与大家共勉——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多媒体出示本课作业)
1.写作训练: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写出来,争取你写的故事也能感动读者。
2.推荐阅读
鲁迅的《朝花夕拾》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3.特别推荐
观赏影片《桃姐》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教学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教学形式当然是重要的,但教学内容更为重要。就语文教学而言,更是如此。
就教学内容的把握而言,需要语文教师做两项工作。一是文本解读,即教师要深入地去挖掘文本的价值。二是教学剪裁,一篇文本可能有多个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取舍,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一句话,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之本。
一.目标与重点难点的设定
《阿长与<
二.故事导入趣味多
用电影画面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与本文内容能够形成映照。导入与课堂作业布置中的“特别推荐”相呼应,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使之完满。其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的故事片段与与本文有着有机的联系,可谓温故而知新。
三.检查预习阶段
处理预习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字词问题,一定要给学生呈现个体化问题和自由发问的机会。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师生平等对话”的精神要求,更是“生本”教学理念的内核所在。
四.学法介绍的环节设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基于本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学法指导上,给出了“虚实串读”的四步方法。这就抓住了文本鉴赏把握“宏观叙事”和“细节描写”两个层面的基本步骤,符合逻辑过程,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五.详略得当,感知情感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学生感知情节的基础上,先抓住体现情感的词句,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词句的能力;再通过事件去分析人物情感,初步概括人物形象,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六.深层探究文本阶段
本处先设计了一个问题组,引导生去详读、详品文本详写的内容。在六个小问题逐层递进的思考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梳理“我”与阿长关于《山海经》故事的来龙去脉,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达成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在读中品,于品中悟,最终达成对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作业布置的构想
本课的作业布置重在体现以下三点导向:一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互相融合。阅读指导写作,写作反哺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三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除了课堂教学资源外,号的影视作品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观看影片《桃姐》,既能让学生对照课文内容及人物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对家庭教育起到有意义的导向作用,即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观看影视作品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是对学习途径的尊重,更是对人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