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怕.好玩的.情书
亲爱的: 我非常喜欢你.似乎到了非告诉你不可的地步了吧 希望你能答应跟我交往.你先别急着拒绝我 听我说说几个小 故事吧.....大约在5年前.有个跟你一样幸运的女孩也收到了我的 情书 那时候她给我的回覆是....我没办法对你有朋友以外的 感情.我很伤心.於是 亲爱的:
我非常喜欢你.似乎到了非告诉你不可的地步了吧 希望你能答应跟我交往.你先别急着拒绝我 听我说说几个小故事吧.....大约在5年前.有个跟你一样幸运的女孩也收到了我的情书 那时候她给我的回覆是....我没办法对你有朋友以外的感情.我很伤心.於是将她肢解.存放在家里的冰箱 过了一年.我的心情稍稍恢复了 又遇到一个跟你同样幸运的女孩.可是.她已有了男朋友 我把她跟她男友约出来谈判.谈判破裂了....我失手用砖块将她男友打死.尸体放在汽油桶里.灌入水泥丢到基隆港.顺手将那女孩毒死...尸体泡福马林放在我家地下室...又过了两年我又爱上另一个幸运的女孩 这次我跟她成为男女朋友 但是.交往没多久她就吵着要分手 我实在舍不得失去她 所以将她吊死在我家里…… 我想.我实在不适合爱人吧…… 在我想冰封我的心的时候.我遇见你了…… 亲爱的.现在你可以告诉我了…… 你……爱我吗? 而女孩的回信……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 我非常讨厌你.似乎到了非告诉你不可的地步了吧 ,节油;你也不必急着追求我.先听我讲几个小故事吧....5年前吧.也有一个男孩写了一封情书给我.那时候我跟他说 我没办法对你有朋友以外的感情 可能我真的让他太伤心了吧.所以我被肢解.存放在他家的冰箱 灵魂随意投靠.....又过了一年.我又遇到那个男孩.他还是喜欢上我 可是我已经有男朋友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 我的男朋友在基隆港沉睡.而我被毒死了.身体则泡在福马林里 灵魂再度随意投靠.........后来.我终於跟他成了男女朋友 但是.我发现我们真的不适合.所以我想分手 可能他真的太爱我了.所以我被吊在他家的天花板上...我很伤心.我想.我大概不适合爱人吧 但是我又恨我每次都栽在他手里 於是我决定报复!茫茫人海中.我又遇到你了 现在.我要回答你.....我还想被你再杀一回.不过这回我不会再转世了.我会变成厉鬼天天出现在你的梦里.我要活活折磨死你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二篇:情书-可怕的固执的爱
爱情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苦苦追寻着答案。每个人,用自己的心和情写下了不同的故事。黛玉魂消于红楼,是悲剧让爱情变得唯美;莺莺于归张生,是喜剧让爱情变得完美;而更多的普通人,默默相守一生,以平淡诠释着爱的真意。当爱情与网络结合,让我们可以在无限空间,无限可能的情况下与她(他)相遇,却又因网络的远离而感觉
第三篇:可怕的科学
《可怕的科学》系列丛书三度获得安万特奖,这是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丛书奖。究竟是什么使这套丛书热销全球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呢?当然很有必要亲自去阅读这套丛书了。
我买的这本可怕的科学叫做《时间揭秘》。主题犀利且直奔主题。它以“时间是个洋葱头”为一个揭秘计划,这的确是一个奇妙而且可怕的想法。
洋葱头会让你的口气不清新,还会让你泪流成行。但是这本书就像洋葱头那样,关于时间的问题是有层次的。到时你会发现一个可怕的真相:时间复杂的可怕!
这个连科学家都会口吐白沫的问题,除非你有一个大象一样的脑子。但是这本书却很简单的一层层揭秘,情节轻松有趣。除了那个讨厌的死板科学家罗伯特,因为他只会说一些概念性的死板乏味的科学术语。
表面看,讨厌的罗伯特只会搞砸这本书,实际情况却相反,他用他那讨厌的科学术语和这本书对比,你会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简单。你会饶有兴趣的一页页的翻看,而不会去拿它当做抹油的纸巾,我说的是《可怕的科学》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它那可爱的插图,更多的是它能勾起孩子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
全文共13章,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有趣的题目,每一个有趣的题目中都有一个复杂的科学探究内容,每一个科学探究内容中又会有幽默的语言和搞笑的插图。正是这一个个的环环相扣才能使《可怕的科学》颠覆传统的创新,是科学变得轻松有趣,成为目前青少年火爆的科普读物。
《可怕的科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对科学的探索以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幽默搞笑的方式颠覆了传统说教式的科普,在不知不觉间拉近孩子与科学的距离,这样就轻易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玩感和创新意识。
黑洞,月球,光,相对论,虫洞。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在这本书中都有了基本的诠释。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基调作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名人名言,经典发明,科学论文,科普知识。这是这种知识的杂糅,使得《可怕的科学》这本书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点。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便是意识到了科学是永无止境的。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扛起“科学”这一大旗,强国,富民.
第四篇:没文化真可怕
呵呵感觉挺逗就用没文化真可怕做题目。
说起来可笑的事还得从去通辽附属医院看病回来在火车站所发生的一幕说起。
我和姐夫在医院抓完药后已经是三点四十分了,打车到火车站恰好是三点五十分,从通辽开往库伦的火车是四点发车,我俩只有十分钟时间,急急忙忙跑到火车站询问处问在哪起票,得知在出口往东第三间,我为了节省时间让姐夫在候车厅进门处等我,不然出门口又要安检手包等怕浪费时间,我跑到售票七号窗口看到有库伦熟人韩姨在排队买票,她说帮我买票,让我把身份证件给他,我告诉韩姨早晨匆忙出来是坐客车来的没拿身份证。
一时间我傻了眼,还有五分钟就要到点了看样是这次坐不成了,韩姨提醒我去办理临时身份证明手续,并且今天火车推迟二十多分钟,我急忙奔向候车厅去找姐夫,姐夫正在来回走溜,我摆手让姐夫出来,姐夫看明白我的意思后火速跑了出来,我将没拿身份证件不能起票的事告知姐夫,姐夫也没随身携带身份证,我俩速往火车售票处临时办理证件处赶去,到了办证窗口得知需要身份证号才能办出临时身份证明,我的身份证号我记得滚瓜乱熟,没到三分钟就办完了身份证明,姐夫根本记不得他的身份证件号码,姐夫的手机在乘坐客车时无聊玩玩游戏停了机,用我手机给姐姐拨打电话,打了几次终于算拨通了姐姐的手机,还好姐姐在家,姐夫稍做解释一番后,姐夫让姐姐利马找出他的身份证让姐姐念号码,我在傍边记了下来。
完事后排队去办理,结果轮到姐夫办的时候号码错误,又一次没有办成,我在旁边埋怨,姐夫则仍然不泄气,用我的手机给姐姐再一次拨打了电话,原来我记地号码颠倒了一位。我告诉姐夫排队办证我去排队起票,办完速来起票处找我,完后各自忙乎起来。我在排队窗口排了几分钟马上轮到我了我没把证件递给售票员,因为我一回头姐夫不见了,我忙撤出队伍寻找姐夫,结果临时证件处根本没有他的踪影,我撒腿去候车厅处去找也没有,在候车厅和售票处来回地东看西看十余次也没有姐夫的影子,想打电话一摸衣兜,衣兜空空的,傻了眼,手机在姐夫手里,一时间没有了主意,最后选择在办证处等,能等到就起票,等不到就坐下午五点钟客车回去。
我正在着急,姐夫掐着证件来到我站着的地方,问我咋这半天还没起到票,我有点生气地回应,没有你的证件能买到你的车票吗,让你起证明就是起车票用的,看看手机点还有五分钟发车了,没多问姐夫去哪了我火速排队买票,很幸运买到6号车厢最后两张票,拿票速往候车厅检票口跑去,恰好顺利检完票坐上车,到车上我问姐夫为什么不去找我买票,姐夫的回答使我又气又笑,姐夫以为有了临时证件就能坐车,结果被安检人员撵了出来让他买票才能上车,姐夫说他是去起票如果看不到我就自己坐火车回去。听后我嘿嘿一笑蹦出一句别人说过的话没文化真可怕。
呵呵,由于长时间宅在家里很少出门,出了很多叫人揪心而又烦恼的事,不过还好现在铁路方面能够及时帮助一些没能持有证件或是丢失证件的人燃眉之急,真是为顾客着想,能够在短时间内办出高效率地事,这真是让人佩服,让人感动。不过我再次提醒大家以后出门无论办事、走亲访友、旅游等事都要将自己的证件随身携带,这样能方便自己,证明自己身份,办事痛快。
第五篇:可怕的大学
可怕的大学: 到底有多少人在校园里浪费青春
导读:之前,大学生励志网还推出过“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前三名仍是北大、清华和浙大。其次,社会这所“大学”的造富能力,胜过所有大学。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傲,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
恢复高考33年来,中国共选拔了5438万名大学生。
千军万马过的不再是独木桥,大学也不再是从前的大学。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
它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混乱,而其行政管理、评估体系、课程、老师和学生,都出了问题。大学的定位和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从教授到学生的造假舞弊令学术成为笑话。大学的腐败、两性和安全乱象总在社会新闻版出现。中国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大学从残酷社会中的象牙塔,堕落成了生产不合格产品的坏公司,这是可怕的事!少数好教师和好学生在此瑜不掩瑕,更多人的青春在此虚掷,梦想没来得及描绘就已挫败,这是可怕的事!大学不教新生代做“人”和做事,只教他们听话和考试,这是可怕的事!大学生相信关系和潜规则,甚于相信知识和能力,这是可怕的事!2010年,中国957万名考生参加了高考,其中657万人有机会成为大学新生。
中国的大学,将如何面对他们?
什么毁了中国的大学?
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
简单归纳,即可得出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
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
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
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自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
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一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
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
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
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
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
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也许,全因大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生命中最好的18年时光,他们为了考上大学,只学会了考试;考上大学后,他们为了找到工作,只学会了考证——父母、中小学与大学联手制造了一个工具的输送带,最后这个“工具”会发现,他用18年学习的,全是以后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当大学让人才教育变得数据化,也就失去了改变命运的神秘力量——能力可以学分化,人格也可以证书化,道德也可以数据化:上海交大曾想给毕业生颁发3张证书,包括学业成绩单、能力证书,外加“人格证书”;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推出道德银行储蓄卡,分金卡、白金卡、钻石卡,做好事开证明就可以加积分——大学行政化的最大坏处,是官僚风气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大学产业化的最大坏处,是以为才华和人格可以数字化。
我们都是大学的灾民
中国的中学生总是睡不着——一份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报告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的压力居四国之首,超过七成的中国学生情绪低落、烦躁,近半中国高中生“睡不着”。
中国的大学生还没有睡醒——大学生模仿小沈阳创作的大学版《不差钱》写道:“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上午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下课了,但人没醒。人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醒了,但没下课。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上课了,但睡不着。”
这就是人生。对那些三四年后即沦为卡奴、房奴、婚奴、孩奴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大学不过是延时进入残酷社会的避难所,也是人生苦旅中最后的一个乐园——近有李咏不小心口吐真言:“大学期间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失过身,就白上了”;远有中国大学周边由邋遢饭馆、通宵网吧、廉价招待所、无证小诊所形成的堕落街。无数大好青年从室友手中接过第一根烟开始,本该厚德博学的大学时光,就沦为一部青春堕落史。
可惜好日子在大学毕业时就到了头。有分析指出,2010年,至少有1000万应届毕业生将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况。这个结局,让中国的父母被看作教育产业链上最盲目的投资者,中国的大学生被视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大路货的低端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如是说:“大学生是整个食物链最后的环节,没有选择空间。”
韩寒的博客《青春》算是一个解答:“心理辅导是没有用的,当我看见我们的女人搂着有钱人,有钱人搂着官员,官员搂着老板,老板搂着林志玲,你怎么给我心理辅导?一打听,同学们混得都更惨,有混得好的男同学,那是靠家里,有混得好的女同学,那是嫁得好……方圆几百公里内,连个现实的励志故事都没有,这就是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生活。”
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这不仅是施密德特眼中唯利是图的中国大学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人早已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成功”的全部一拜金女会告诉男人,《非诚勿扰》就是“非钱勿扰”;市长会告诉市民,增加GDP一定可以提高你们的幸福感。
在这个欲望贲张的时代,大学时刻面对两难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保持独立?这是一个寓言:16年前,北京大学曾拥有一堵围墙,一边是假证件和盗版光盘贩子的聚集地,一边是诗人、学者与未名湖,当年围墙在争议声中被轰然推倒,在原来的墙基上建起了商业街;而16年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院的人仍必须持有白色的门卡,因为学院大铁门总是紧闭,没有门卡,绝对进不了大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说过,大学物理的围墙可以拆掉,“精神围墙”绝对不能拆。因为没有了“精神围墙”,大学就无法满足人们对她高尚性和纯洁性的期盼,就丧失了大学存在的价值。问题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围墙”也正在倒塌。大学在电视宣传片中吹嘘的是它的建筑物,而不是它的人文精神;学生选择大学,选择的标准不是一个大学的教育,而是就业率的高低。
中国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一是大学。中国人对大学的执念,源于个人对身份的焦虑。当整个社会都认为读大学是成才标准,大学却不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失败;当孩子要提早告别童年的快乐、父母要牺牲全部积蓄、兄弟要放弃接受教育机会,才能让大学生读上一个找不着未来的大学,则是社会的变态——我们对大学失望,是因为期望过高:我们对它期望过高,只是因为成本昂贵。
大学要培养的应该是“健全”的精英,他需有自由独立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创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今时今日,大学是官场、商场、名利场、欢场、广场,是盲目扩张的流水线、靠人头计算利润的坏公司,是潜规则当道的小社会、官腔流行的小政府、占地面积巨大的小城市,却唯独不是理想主义者心中的“大学”。
从小处说,大学应让一个人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从而改变个人命运;从大处说,大学应促进社会阶层之间进行垂直流动、缓解社会的阶层板结,从而改变国家命运——这正是中国的大学的最大失职之处:大学本应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有力臂膀,但从什么时候起,虚胖多病的大学隐隐成为了社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