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

时间:2019-05-13 00: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

第一篇: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

一、戴尔公司背景资料

(一)企业简介

全球领先的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戴尔公司,致力于倾听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信赖和注重的创新技术与服务。受益于独特的直接经营模式,戴尔在全球产品销量高于任一家计算机厂商,并因此在财富500强中名列第25位。戴尔之所以能够不断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是因其一贯坚持直接销售基于标准的计算产品和服务,并提供最佳的客户体验。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戴尔公司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他是目前计算机行业内任期最长的首席执行官。他的理念非常简单:按照客户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使戴尔公司能够最有效和明确地了解客户需求,继而迅速做出回应。这个直接的商业模式消除了中间商,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让戴尔公司更好地理解客户的需要。这种直接模式允许戴尔公司能以富有竞争性的价位,为每一位消费者定制并提供具有丰富配置的强大系统。通过平均四天一次的库存更新,戴尔公司能够把最新相关技术带给消费者,而且远远快于那些运转缓慢、采取分销模式的公司。

(二)供应链运作概要

戴尔的供应链系统早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在戴尔的业务平台中,客户变成了供应链的核心。直接经营模式可以让戴尔从市场上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生产等其他业务部门便可以及时将这些客户信息传达到戴尔原材料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那里。这种在供应链系统中将客户视为核心的“超常规”运作,使得到戴尔能做到到4天的库存周期,而竞争对手大都还徘徊在30-40天。这样,在以IT行业零部件产品每周平均贬值1%计算,戴尔产品的竞争力显而易见。

在不断完善供应链系统过程中,戴尔公司还敏锐捕捉到互联网对供应链和物流带来的巨大变格,不失时机地建立了包括信息搜集、原材料采购、生产、客户支持及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等环节在内的电子商务平台。戴尔公司和供应商共享包括产品质量和库存清单在内的一整套信息。与此同时,戴尔公司还利用互联网与全球超过113000个商业机构和客户直接开展业务,通过戴尔公司先进的网站,用户可以随时对戴尔公司的全系列产品进行评比、配置、并获知相应的报价。用户也可以在线订购,并随时监测产品制造及送货过程。

二、企业战略分析

从戴尔公司供应链的运作,不难看出,戴尔公司实施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一)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加大对成本及管理费用的控制,并尽可能地节约在研发、服务、促销、广告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戴尔公司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利用先进IT技术降低成本。戴尔公司看到了Internet的优势并在业界同行意识到这一点以前就开始研究如何利用Internet。早在1996年7月,戴尔公司的客户就能够通过公司的站点直接配置和订购计算机。消除了中间商,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时间。

2、以订单带动生产销售。戴尔公司根据定单进行生产并直销的营销模式,使得传统渠道中常见的代理商和零售商的高额价格差将会消失,同时戴尔公司的库存成本大大降低,与其依靠传统方式进行销售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Dell公司的计算机占有10%--15%的价格优势。

3、采用科学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戴尔成熟的、先进的ERP企业管理软件,一流的基础设施以及科学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特别是它的高效率,带来了“零库存”及极强的价格优势。

(二)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产品或企业提供的服务实现差异化,建立起本企业在行业中独有的一些东西。一旦差异化战略获得成功,它将成为企业在一个行业中获得较高利润水平的积极战略,因为它能建立起“防御阵地”来对付各种竞争力量。戴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产品差异化。戴尔为消费者按需定制个性化娱乐电脑,更以便捷贴心的售后服务让用户使用无忧;戴尔商务台式、商务笔记本为超大型及中小企业提供专业产品及技术支持。戴尔提供的笔记本电脑种类繁多,能够完美地满足您对大小、颜色、重量、速度和个性化的需求。

2、营销模式差异化。戴尔创新的直销方式,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便利客户的一切举措,大大提高了销售价值。

三、运作战略分析

通过对戴尔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戴尔公司采取的运作战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

(一)坚持直销,优化渠道流程。

戴尔公司建立一套与客户联系的渠道,由客户直接向戴尔公司发订单。订单中可以详细列出所需的配置,然后公司按单生产。这是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第一个特点,实质上就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渠道扁平化。其真正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在于 “虚拟整合”了供应商和顾客,通过基于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渠道流程优化,实现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产品以最优的价格送到合适的地点,从而使公司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而效益大幅度提高。

(二)摒弃库存,以信息代替存货。

传统分销代理渠道是存贮货物的水渠,厂商的库存是压在分销渠道中的,这样一来很难做到“零库存”。戴尔公司通过供应链流程的简化和优化,信息反馈速度的提高,加强库存管理能力及与零件供应商的协作关系加强,达到了摒弃库存,以信息代替存货的目标。

(三)与客户结盟,价值整体创造。

价值整体创造在戴尔公司被具体化为“与客户结盟”的战略,戴尔公司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供需配给,始终保持与客户的实时互动,及时得到第一手的客户反馈和需求,然后根据客户需求接受定单,再进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制造。这样就能保证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产品。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综合分析得出:戴尔公司采用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并根据自身独特的快速反应的优势,利用组建的虚拟企业, 遵循其固有的“坚持直销、摒弃库存、与客户结盟”的运作战略,成功地进行超级供应链管理,从而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顾客价值,在电脑行业中异军突起。

第二篇: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题目:从反垄断角度对我国饮料行业外资并购案例分析

摘 要

现今,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也在逐步深化,国际金融危机仍然深不见底,美欧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在这一特殊的国际大背景下,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一案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去于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本文结合这一案例,首先对外资并购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从反垄断法律相关的问题入手,分析外资并购问题,揭示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复杂性,警示我国应对该问题持理性态度,并提出应对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外资并购,反垄断法,相关市场

正 文

一、引言

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草案在历经13年的立法进程之后,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中,以高票获得通过。我国首部《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目的就是促进公平市场竞争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反垄断法草案自起草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然而关于它的争议也从未间断。涉及金额高达24亿美元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我国果汁生产巨头汇源公司的经营者集中之申报被中国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而否决,作为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没有获得通过的案例,一时间,激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和广泛舆论。

二、文献综述

外资并购也称并购投资,是与新建投资相对应的一种投资方式,本质上是企业间的产权交易和控制权的转移[1]。外资并购作为并购的一种,它具有并购的基本特点。一方面,外资并购可以对竞争产生正面的影响,例如,并购进入方接管了处于困境中濒临退市企业或者通过和其他国内企业进行合并以形成有效竞争,外资并购也可以挑战地位己确立的国内寡占企业。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曹士兵先生在《反垄断法研究》一文中提到,“从亚当·斯密始于今,上下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反复证明,竞争是最理想的社会资源配置手段,其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被奉为至上公理[2]。”然而另一方面,中国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也在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中指出,“外资并购确实有可能被用来削弱或者限制竞争,外资并购产生经济力量的过度集中,形成垄断化的市场结构[3]。”造成国有资产、国有品牌流失及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下降;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甚至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我认为,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具有双重性,我们应当合理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正确认识外资并购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同时,对外资的垄断性并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此次,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三条主要理由,第一是提出可口可乐会把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行业。我认为这是不成立的。因为果汁行业是属于大饮料行业,除了汇源之外,还有像娃哈哈这样的大企业;第二即便它在碳酸饮料行业形成支配地位,也没有事实证明因为它在碳酸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很多中国的饮料公司都做过碳酸饮料,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它一家独大而多付钱。它在碳酸饮料行业的支配地位给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事实不存在。

商务部的第二条理由是,如果收购成功,可口可乐在果汁市场的控制力会明显增强,其他行业没有能力再进入这一行。我认为也不存在这个问题。中国的果汁行业基本处于低浓度的果汁市场。所以如果要控制的话,它只能够控制中国的果类产品的生产。它只有控制生产,才能控制市场。汇源是制造工厂,可口可乐控制它没有用,因为它不可能控制中国的苹果、橙子。除非有事实证明它会把中国的苹果和橙子全部收购掉。而其他企业有没有能力进入这一行业,更不是由可口可乐是否可以收购汇源果汁而定的,只与你拿不拿得到原果有关。而中国的农产品实在太多了,想要垄断所有的原果市场基本是不可能的。

第三,如果收购成功会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个我认为也是无稽之谈。因为现在汇源在纯果汁市场的占有比例已经很高。然而现在有没有挤压中小企业的情况?显然是没有的,那为什么可口可乐就一定会挤压中小企业呢?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此次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垄断嫌疑不成立,我们不能尽凭我们的直觉和臆断做决定,而应该作出更加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判断。

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事件回顾

2008年9月3日,我国大型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提出以179.2亿港元(约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若能完成,将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食品和饮料行业最大的一笔收购案。消息一经公布便立即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可口可乐宣布收购当天,在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股价大涨超过160%。国内饮料企业、上海美国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及其他外国投资者也都高度关注这一事件,将其看作是我国首部《反垄断法》出台后实施外资并购政策的标杆。可口可乐公司自2008年9月19日向商务部反垄断局递交申请材料,商务部经过半年的审查之后最终于2009年3月18日正式宣布禁止了这一收购行为。商务部经审查认定,收购完成后,可口可乐可能利用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搭售捆绑销售果汁饮料,或者设定其他排他性的交易条件,限制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导致消费者被迫接受更高价格,更少种类的产品。此外,还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商务部表示,曾与可口可乐就附加限制性条件进行了商谈,要求他们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可口可乐公司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和修改方案。但是经过评估,商务部认为,修改方案并不能有效减少交易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据此,根据《反垄断法》第28条,商务部做出禁止此项集中的决定。消息一出,香港上市的汇源果汁,开盘仅13分钟就宣告停盘,与去年涨幅超过160%的结果截然相反。一项针对网友的调查显示,赞同商务部叫停收购的网友占73%,不赞同的只有23%。同时有40%以上的网友认为收购被叫停有利汇源公司今后的发展,对汇源是利好,不到30%认为不利。此外,大部分网友认为这一事件不会对外商在中国投资造成影响[4]。

四、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影响的双重性

商务部依据我国《反垄断法》,以“此项集中将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究竟是否利大于弊?

(一)外资并购对市场的不利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己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趋势。人们普遍担心外国企业借助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将轻易战胜国内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5]。外资并购逐渐发展起来并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外资开始谋求绝对的控股地位;二是地区性、行业性、集团性的外资并购已不鲜见;三是外资并购的目标己经逐渐转向国内在本行业内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在当地或地区内具有影响的企业;四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开始参与并购境内企业。统计数据显示,微软操作系统软件产品、利乐软包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高达95%。由此可见,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确实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力量。

从长远来看,外资并购行为有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使我国经济有可能产生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我国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也显示出外资并购的这一负面影响,“目前突出问题是,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市场竞争的影响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6]行业、电脑行业、IA服务器、网络设备行业、计算机处理器等行业,跨国公司均在我国市场占有绝对垄断地位。在我国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已占据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不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布局,大量外资进入可能会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体系,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外资并购对市场的有利影响

在看到外资并购不利一面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其优点,权衡利弊,慎让民族情绪泛滥并拒绝民族情绪的主导,这样才能客观对待和理性处置外资并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并购并不一定构成行业垄断,并购本身也不会危及行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关键是加强审查和监督,而不应该把外资并购视为“毒蛇猛兽”。

1.从宏观看,外资并购后增加了投资,因此有利于改善国内的投资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微观看,国内企业大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外资并购后投入的后续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本缺乏问题。并且,并购后的外方投资会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知识,这有利于促进企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此外,外资并购后,企业的股权结构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产权的明晰会带来预算约束的硬化,增加管理人员的努力程度。

2.外资并购后,能够通过调整企业的资本存量来提高生产力。这体现在:第一,并购后,企业股权相应得到调整,投资行为更具理性;第二,将外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与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利用企业的闲置资产,并使那些利用不足的资产有选择地退出;第三,利用外资方的技术和品牌效应,把并购企业的产品置于国际价格体系之中,能够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四,利用外资方的销售网络扩大企业产品的出口,产生规模经济,激励企业使用高质量的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

3.外资并购既可通过直接的示范效应、培训效应、技术转移效应,也可通过技术融合效应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力。随并购而产生的进口贸易给东道国增加了高质量、多品种的中间产品,能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研发投入的成果,进而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随并购而产生的出口贸易则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被并购企业的出口需求[7]

4.外资以独资、合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我国,外资企业创造了我国约13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国约15的税收,雇佣了2000多万员工。中国国家统计局历来把在华外资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纳入国家经济统计,外资企业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

反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支持者的一大理由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以后对我国的民族品牌是一大威胁,该品牌可能从此被雪藏。必须指出,对于一些民族品牌纷纷被外资收购的事实本身,我们还需要有一个相对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因为并购只是一种正常的资本流动和正常的市场行为。我们还应该理解,这些品牌无论由谁控制,其企业本身还是在我国,依然由大量我国工人与管理人员组织生产与销售,依然为解决我国的就业、促进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近年来虽然不断有一些“老字号”的民族品牌因为被外资收购逐渐消失了,但其间也不断有一些新的民族品牌在脱颖而出。可以说,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传承接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夹杂着短暂的阵痛与失意,但只要这个阵痛是为了摆脱此前诸多现实经营难题的困扰,是为了迎接更多健康、合理的经济实体的产生、发展与壮大,那么就是值得的。由以上4点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作为最具有活力的企业群体,大大加强了我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外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诸多有利的影响,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对外资搞关门主义,以民族主义的外衣采取排斥政策,并不会使国家经济更安全。恰恰相反,对外资越拒绝,国家经济越脆弱[8]。

五、对汇源并购案的反垄断法分析

(一)从对垄断界定标准的角度分析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是否一定会造成行业垄断,抑制竞争的局面?这需要对垄断的定义进行专业的分析,而非凭个人臆断而得。

垄断一词源于孟子“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后来泛指把持和独占。垄断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曾说过,垄断只停留在经济上的描述性解释,尚不能精确成一法律概念[9]。法学界为了明确垄断的定义做了巨大的努力,涌现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研究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代表性的观点有:1.垄断是指“某一或少数几个企业占据相关市场的很大份额,从而具有支配市场,特别是市场价格的力量”。“垄断并不以违法为前提”[10]。2.垄断是指“竞争者以单独或联合、支配、协调一致等方式,凭借市场优势或者其他行政权力,控制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状态。除国家竞争立法政策基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考虑,对一些行业或领域内的垄断给予法律适用的豁免外,垄断是为竞争立法所反对和禁止的”[11]。3.垄断是指“与自由竞争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排斥、限制竞争的各种行为的总称”,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12]。4.垄断亦即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单个或多个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市场上具有控制产品数量、价格和销售等,从而能够削弱甚至消除竞争的能力或状态[13]。

在法学领域,对垄断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

1.狭义理解,与经济学的理解基本相同,也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对垄断加以界定。例如,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解释,垄断是“赋予某个人或公司或更多的人或公司的一种特权或特别优势,正是由于这种专有权利(或实力)的存在,上述人或公司才能从事一种特别的事业或者贸易,制造某种特别的产品或控制某种特殊商品的整个供应规模,垄断是一种是市场结构形式,在这种市场结构中,一个或仅仅少数几个人或公司支配着某项产品或某项服务的总供应规模”。2.广义理解,包括垄断状态和垄断行为两个方面。(1)垄断状态,即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垄断状态一般形成于合法、公平的竞争过程之中,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和规模经济的表现形式。垄断状态尽管客观上可能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损害,但主观上兵贸易故意限制竞争。因此,在各国反垄断法立法中,除了日本、美国等少数国家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外,一般不反对垄断状态。即使对垄断状态进行限制的国家,往往也有严格的认定标准和构成要件。例如,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对垄断状态进行了严格的定义,仅指“在某种商品或商业服务领域内,因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的原因产生市场弊害的情形[14]”;此外,构成垄断状态还必须具备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和市场弊害四个要件[15]。(2)垄断行为,指获取市场支配力的经营者在一定交易市场诡异实施的限制、排斥竞争的行为。美国的垄断化行为、日本的独占行为以及欧共体和我国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等,都是典型的垄断行为。

上述几种对垄断的定义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立法模式的不同认识。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具有削弱竞争的能力是构成垄断的一个重要条件。

就本案而言,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拥有全球48%的市场占有率以及占据全球三大饮料中的两个品种。这样一个庞大的饮料企业集团在我国实施并购行为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对于这起并购案件是否构成垄断下确定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并购行为不符合垄断的构成要件。如上所述,对垄断进行分析需要从主体、相关市场上的企业能力、造成的法律后果等多个方面入手。现代反垄断法出现了从结构主义向行为主义转变、由本身违法原则向合理原则发展的趋势,这就说明现代反垄断法以控制限制竞争和形成垄断的市场行为为重点,并且要求这种市场行为不仅限制了竞争还产生了垄断的弊害。可口可乐公司并购汇源的行为会增强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造成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并购行为就一定会产生饮料市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不意味着该行为一定会产生垄断的弊害。因为限制竞争的效果和垄断的弊害都需要在大量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分析才能确定。既然我们无法确定该项并购会产生损害结果,就不能将这种合并确定为垄断行为。

(二)从相关市场的角度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的机构对汇源果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有不同的测算。可口可乐提供的数据称,其与汇源合并后在我国所占的非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低于20%。但据北京一家咨询公司东方艾格的测算,在我国134家上规模饮料企业中,汇源果汁产销量目前在我国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13.95%。另外,根据ac尼尔森数据,汇源在我国的纯果汁领域的份额已经高达到46%。不同的机构对汇源的市场份额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因为各个机构对相关市场的界定不同,即在界定相关市场时作为“分母”的市场不同,有的是以非碳酸饮料市场作为分母,有的是以纯果汁市场作为分母。因此,对可口可乐收购案的理解应具有相当的反垄断法专业知识,应有反垄断执法部门对本案的各项数据做精确的计算后方可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而不能仅靠普通人的直观的感觉和肤浅的认识来决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一种识别和确定企业间竞争界限的前提条件。相关市场的合理界定是判定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具有限制竞争的违法性问题的基本前提和核心,是企业并购审查的出发点。这是合理界定相关市场所具有的理论上的意义。在反垄断法领域,确定相关市场是法律适用的起点与基础。一切竞争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之内。而所有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亦需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展开。只有确定了相关市场,才能够鉴别在市场之内是否存在竞争,才能判断某一具体行为有益于还是有害于竞争,从而才能评价该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理论上,也有人将相关市场称为“关联市场”,在《反垄断法》颁布之后,应当统一称为相关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生产者或者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市场一般是指企业销售其产品的场所。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他们所处的行业。然后,竞争法中的市场则一般是指相关市场。即需要在具体的案件中确定,哪些企业是相互竞争者。为了能够了解一定市场上参与竞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市场份额,这就需要给市场划定一个范围或者界限”[16]确定相关市场,对于反垄断法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在规制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之时,都要以确定相关市场为分析入手点。

我国《反垄断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本条规定仅用“竞争”二字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然而如何理解竞争、界定竞争的具体标准是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在立法中得到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时期反垄断立法缺失和市场经济不发达导致我国反垄断执法实践相当缺乏。我国反垄断法立法不健全和实践经验缺乏导致了目前对相关市场界定的困境,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只有根据以前的非常缺乏的执法经验以及对反垄断法精神的初步理解来审慎的确定涉案企业的市场份额了。在这样一种理论和实践均存在困境的情况下,连反垄断执法部门在执法中也存在相当的困惑和不确定性,更不要说是普通的民众了。

其次我们应当明确,企业市场份额大并不意味着垄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批评的垄断实质上是一种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限制竞争产生弊害的行为,是动态意义上的而非静态的。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如果市场主体仅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它没有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则一般不能认定为垄断,不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国反垄断法第6条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由此规定也可以看出,我国反垄断法也不是绝对排除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只要其不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限制竞争的行为,法律就不会对其进行过分的限制。我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了事前的规制,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进行事前申报制度仅仅是一种事前预防制度,是为了避免垄断行为发生造成垄断的弊害而采取的制度设计。反垄断的着眼点是维护自由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反垄断法不是为了限制经营者,经营者之间的并购受到法律的规制,是法律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规制不完全等同于禁止,进行申报的企业并非一定被限制并购。

据报道,汇源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元人民币,而可口可乐2003年全年的全球销售额也达到了173亿美元,按照《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第3条规定,并购方与被并购方的销售额均已达到我国法律所规定的申报标准,应当向商务部申报。但是如上所述,虽然双方在我国饮料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反垄断法所关注的是企业合并所带来的危害竞争的效果,它并不反对企业做强做大,因此,反垄断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案时所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在合并后对我国饮料市场上的竞争造成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合并之前的企业规模。判断企业在合并后影响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合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与汇源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到了纯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几个不同但相关的饮料市场,执法机关在审查这起并购时必须在依据现有的法律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垄断执法惯例对该案的相关市场作出科学的界定之后才能准确的测算出两个企业在合并前后的市场份额。

六、我国对待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一)外资并购应持理性态度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法律与民意是相关联的。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最高层次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民意,那种将民意与法律对立起来的思维是非理性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一味地迁就民意也不能真正地说明法律就反映了民意,反而与法治背道而驰。

其次,我们应当区分民意与集团利益。我们国家的法律应当体现民意,但是民意不能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更不能成为企业自我保护的借口,成为某些企业谋取自身利益的工具。我们的执法部门在面对外资并购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以法律作为工具来分析相关的市场行为的性质,而不仅仅是关注民意,更不能屈从于非理性的所谓“民意”。

再次,反垄断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的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和丰富法律实践的专业人士进行独立判断,单凭个人的直观感觉对市场行为的合法与否做出定性不科学也不严肃。普通民众在对跨国并购是否违法的问题上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或“舆论盲从”做出结论,这些结论不能成为判断行为违法性的依据,更不能左右一个国家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以所谓民意企图取代或压制法律事实上是践踏法制。

最后,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反垄断审查应依照我国反垄断法标准实施。我国反垄断法的主旨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同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给予特殊保护。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而言,饮料并非涉及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汇源的股权显然不属于法律特殊保护的范围,那种要求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对并购进行审查的主张,有同业者寻求公权力庇护以躲避竞争的嫌疑。

(二)我国应对外资并购的意见和建议 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外资并购在我国的深入发展,我国不断出台新的政策规定。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法律环境,但还有许多外资并购方面的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导。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以保护我们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改善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国内环境

为促进我国外资并购,必须重视其环境的建设。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外,还应进行各项配套体制的改革。此外,还应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健全法制和信用制度、增加政策透明度,以及项目审批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不断改善,为外商提供满意的投资环境。

3.建立外资并购的监管协调机制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要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监管客体主要有国有资产、产业准入、竞争三个方面。要切实加强部门之间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强沟通。避免部门之间冲突,还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合力监管。同时,应建立更为完备的信用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外商投资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一体化局势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诸多市场占据的主要地位,使其不可避免地会正面遭遇《反垄断法》,但是中国《反垄断法》不应过分考虑产业政策,过度针对跨国并购,以免遭遇“闭关锁国”的尴尬。《反垄断法》更无需顾忌网络民意,无需象法院司法那样必须“走群众路线”,而应该就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做出更专业的判断。对于外资与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这样两厢情愿的合并,不应“棒打鸳鸯”,相反,中国政府应当更加客观理性,社会舆论也应当更加宽容鼓励。我们规制外资并购,但不禁止外资并购。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涉及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同时与国家的产业政策休戚相关,甚至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或合作很正常,开放的中国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应当有面对并接纳市场竞争的勇气。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要特别谨慎民族主义情绪,不能有民族偏见或放任经济民族主义,否则会造成国际社会尤其是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环境的不信任,最终可能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认真思考在面对跨国并购的问题时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国内民意与法律规则的平衡点,在处理该问题时既能让法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又能符合大多数国民的真正意愿,真正使竞争环境下的国家经济和消费者乃至并购双方都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68.htm?fr=ala0_12007年10月 [2]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 [M]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2页.[3] 王志乐.2008跨国公司中国报告 [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3页.[4]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318/14145993146.shtml2008年 [5] 王先林.在我国入世背景下制定反垄断法的两个问题 [J].法学评论,2003(5):第49页.[6] 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反垄断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 [J] 工商行政管理,2004(5):第43页.[7] http://www.xiexiebang.com/2006年4月

[8] 张文魁.外资危害国家经济安全属无稽之谈 [J] 新财经2007(5)版:第33页.[9] [美]萨缪尔森,胡代光等译.经济学 [M].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10-311页.[10] 张瑞萍.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探索 [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11] 文海兴、王艳林.市场秩序的守护神——公平竞争法研究 [M].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12] 种明钊.竞争法 [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7年:第283-285页.[13] 漆多俊.经济法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14] 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 [M] 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15] [日]根岸哲、周田正之,王为农等译 日本禁止垄断法概论第三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25-126页.[16]王晓烨.欧共体竞争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6-57页.

下载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企业战略和运作战略的角度分析戴尔的超级供应链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