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捐赠致辞。校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日子,王桥小学全体师生怀着无比激动、无比振奋的心情迎来了人民法院前来捐赠的领导。
首先我代表我校全体师生感谢张书记长期以来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方面所做的一切,并向出席今天捐赠仪式的法院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诚挚的敬意!感谢你们对我校教育的关心和支持,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学校教育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近年来,王桥小学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一路拼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里面凝聚着广大教职工生命的奉献,汗水的抛洒;凝聚着各级领导真诚的关怀,精心的呵护;凝聚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孜孜关心和深深厚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人民法院无偿捐赠给我校小学课桌椅套,这一义举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的高尚情怀。为此,我再次向光临我校的各位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请允许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们的谢意。(敬礼)
捐助是真诚的,关爱是无价的。我们感动之余,只有立即付诸行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把王桥小学办成和谐温馨、人民满意的校园。同时,我也恳请各位领
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心、关注我校的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王桥小学教育美好的明天。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人民法院这一捐赠义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各位领导表示热烈地欢迎!
第二篇:图书捐赠校长致辞
“用知识开启希望”图书捐赠仪式上校长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带着他们的深情厚意、带着对我校孩子的真切关爱,来到我们***学校捐赠图书。我想此时在座的师生一定和我的心情一样,激动万分,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至此,我谨代表我校的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感谢文渊阁书苑的善举,感谢区团委领导对我校教育的关怀。这些图书将为我校师生展开五彩的画卷,让我们渴望读书的心灵得到浇灌,渴求智慧的梦想得以更进一步的实现。你们不仅送来了书、知识,还送来了人品、公德和真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全面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形成读书热潮。引领全校师生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在书香中打开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智慧的窗口,让读书成为伴随师生终身的生活习惯。在读书中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充实师生的精神营养,完善师生的人格塑造,让教师成为理想的教师,使学生成为理想的学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将畅饮这“源头活水”,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书是好书,情是真情,用好这些书,读好这些书,用知识这把金钥匙开启充满希望的美好明天!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关心关爱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健康、快乐、吉祥、如意!祝***在未来的日子里,事业蒸蒸日上,再创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2012年4月13日
第三篇:图书捐赠校长致辞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读书小屋捐赠仪
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带着他们的深情厚意、带着对我校孩子的真切关爱,来到我们楼纳八一爱民学校捐建读书小屋、捐赠图书。我想此时在座的师生一定和我的心情一样,激动万分,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至此,我谨代表我校的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楼纳学校始建于1941年,坐落于布依、苗、彝、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楼纳、上寨、哪叠三村交汇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属顶效镇境内的一所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服务半径5.1公里,覆盖1061户人家,5621个人口。学校校园现有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3平方米,现有教师26人,学生40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72.8%,住校学生100人。
学校428名师生感谢中央电视台少儿频的善举,感谢上级领导及各位来宾对我校教育的关怀。“大手牵小手”读书小屋的建立将会为我校师生展开五彩的画卷,让我们渴望读书的心灵得到浇灌,渴求智慧的梦想得以更进一步的实现。你们不仅送来了书、知识,还送来了人品、公德和真情。我站在这里,站在这爱的海洋里,我感受到: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书籍,而且是长辈对我们的关爱和希望,是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知识、完美人生的美好精神!所以,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关心关爱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共同营造书香飘逸的校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你们的支持和关心是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我们绝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全面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形成读书热潮。引领全校师生在书香中打开一扇扇文学、文明、文化、智慧的窗口,让读书成为伴随师生终身的生活习惯。在读书中让教师成为理想的教师,使学生成为理想的学生。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健康、快乐、吉祥、如意!谢谢大家!
2014年4月14日
第四篇:图书捐赠校长致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585960班向楼纳学校
捐建博雅图书室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585960班带着他们的深情厚意、带着对我校孩子的真切关爱,来到我们楼纳学校捐建图书室、捐赠图书。我想此时在座的师生一定和我的心情一样,激动万分,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至此,我谨代表我校的全体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楼纳学校始建于1941年,坐落于布依、苗、彝、汉等多民族聚居的楼纳、上寨、哪叠三村交汇处,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属顶效镇境内唯一的一所公立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服务半径5.1公里,覆盖1061户人家,5621个人口。学校校园现有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43平方米,现有教师25人,学生42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72.8%,住校学生120人。
学校448名师生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585960班的善举,感谢上级领导及各位来宾对我校教育的关怀。博雅图书室的建立将会为我校师生展开五彩的画卷,让我们渴望读书的心灵得到浇灌,渴求智慧的梦想得以更进一步的实现。你们不仅送来了书、知识,还送来了人品、公德和真情。我站在这里,站在这爱的海洋里,我感受到: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书籍,而且是长辈对我们的关爱和希望,是一种崇尚科学、追求知识、完美人生的美好精神!所以,让我们再
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向关心关爱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共同营造书香飘逸的校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你们的支持和关心是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我们绝不辜负你们的期望,我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全面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形成读书热潮。引领全校师生在书香中打开一扇扇文学、文明、文化、智慧的窗口,让读书成为伴随师生终身的生活习惯。在读书中让教师成为理想的教师,使学生成为理想的学生。
最后,祝各位领导、来宾,健康、快乐、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2012年4月13日
第五篇:校长捐赠仪式致辞
忻州市实验小学“图书捐赠仪式”校长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我校来说是个非常有意义的日子。在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市信用联社为了表示青少年学生的亲切关怀,特向我校捐赠图书200册。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出席本次图书捐赠仪式的团市委、市信用联社的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社会各界关心爱护学生的有识之士及媒体朋友们致以我们最诚挚的问候!
一直以来,我校在市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有益于着眼未来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快乐、健康、活泼地成长。我校于1989年建校,历经24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六轨六制规模,拥有学生3000余名,教学班级44个的市直名牌小学。二十余年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省级文明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等 50余项称号;是被忻州市区情委员会唯一命名的“知名品牌学校”。
为了实现“书香校园”的建设目标,促进“隐性课程”成为“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我校争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充分利用楼
道、走廊等利于宣传展示的地方,先后建成约500米长的由300余块精美图版组成的“校园主题文化长廊”;利用操场围墙建成百余米长的“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与“文化墙”的创建,多元化地向学生传达了校史、办学理念及名人励志故事,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以读书活动为契机,分年级进行了“经典诗文诵读”等系列读书活动,同时还把读书活动延伸到家庭,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讨论、成长,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市联社向我校捐赠图书,不仅仅带来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为学校的孩子们送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相信我们的师生,一定会让这种爱心精神,代代相传。希望在场的每位同学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好现在的每分每秒,多读书,读好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读书。我校要用优质的教学质量,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向关心、支持我校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我再次代表全校师生对市联社的无私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各位嘉宾工作顺利、合家欢乐。
谢谢大家!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