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马》它不仅仅是一匹马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此后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同名电影《战马》于2012年2月28日上映。
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比如《战马》,毫无预兆,从决定到结束,也才不到一天而已。然而此时此刻,以及慢慢走回来的路上,眼前都是Joey 在战壕之间腾跃、在漫天炮火中奔跑的画面。正如之前一直质疑的,拉伤员和枪炮怎么就能叫做战马。其实Joey 的生命,从同伴离开,面对坦克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真正展开。此前它都是被照顾、被呵护、被鼓励及被保护的对象,但是中尉死去的那一刻起,它孤单影只,别无选择。而Joey 和它的主人一样,在生命最紧要的时刻,选择成为一名真正的战马,无所畏惧地向前冲,直到被带钩的围栏彻底困住,摔倒在地。
真正的“战马”
虽然不乏煽情的镜头和音乐,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多细节非常圆满,这是好莱坞的强项。比如最后的狂奔,并非真正的一往无前,总是发现此路不通,总是跌下来,然后爬起来继续 向前,也会撞到栏杆上,会被铁丝缠绕等等,就是这样接二连三的挫折和打断,让我觉得这段奔跑无比真实。Joey 不是一匹马,一个象征,一个时代,而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人人生而有之,却在不懂得的情况下在市集上出卖,然后丢失,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刻,经历了特殊的经历,才能找回来,才能重新出现。无论世界怎样变幻,我永远坚定地等待这一天。不是每个Joey 都能这么幸运,可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从坦克身上踏过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里,很多人就那样被一步步围困在角落,不能说,不能动,眼看着同伴离去,眼看着最珍惜的城堡坍塌,却无能为力,然后他们选择了毁灭自己。不能说这是一种懦弱,就像爷爷说的,勇敢有很多种方式表达。明明知道多么可怕和危险,但还是要穿越整个战场,因为这是通往家乡唯一的路。战马运送弹药攻打自己的家乡,甚至累死在路上,而你只能一直飞,不能往下看,不能听那些哀鸣、冷酷和伤心,无论发生了什么,只能一直昂着头往前飞。因为一旦看了、听了,就很可能再也回不到亲爱的家乡。
我想在我身上,到底还是东方的精神多些,这些精神更像从内心生长出来的,占据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刻。平和,宽容,中庸,不过分也不过度,总是在平衡和权重。也正因如此,一旦稳定下来,才需要不断打破,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平衡。这个时候,每每需要希腊精神的鼓励和指引,那种一直奔跑,一直追寻,一直向上的精神,独立、自由且昂扬,连同盗火者的勇敢、坚毅和无私,那么单纯,那么崇高,仿佛厚障壁上的一扇窗,茫茫大漠中的一眼泉,连着星空,连着大地,连着生命最高远之处的意义,仿佛障壁和沙漠的存在,也只是为了开出这一扇窗,涌出这眼泉。
最终,分别时的承诺兑现了,美德和失散的主人重逢,死亡和黑暗悄然退场,死神收刀入鞘,而额头白色的小星星好像神迹,成为生与死的转折点。失去了Joey 的小艾看不见了,他不想再看见,见不到小艾的Joey 也不能再奔跑,它哪里也去不了。战争无法止息,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然而当口哨响起的那一瞬间,他们发现,命运让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彼此一直在互相等待。
“生命的归宿”
如果没有重逢,如果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如果生命就这样默默驰去,静静腐朽,这样的等候,是不是会混在凌乱嘈杂的生活中,用谁也看不见的方式,平静地持续一生。如果他们再也见不到彼此,如果战争就是偏偏要从善良的人们手中夺走一切温暖和美好,他们依然是他们自己,独特而自由,只是彼此的出现,温暖和点亮了此后的生命,并肩面对且相互扶持。当温暖的夕阳下,小艾骑着Joey走在回家的路上,天地广袤,时空悠久,爸爸妈妈还在那里等
候,新的生命接替了旧的,生生不息。多么希望,这是人类为自己选择的最终归宿。
最后,影片镜头的剪辑和配乐都是近乎完美的水准,开篇的驯马和犁地,最后的奔跑、救马以及回家都是亮点。也许从立意、深度和表现手法来看,《战马》都不算是五星的电影,既不新颖也不深刻,然而对我来说,好电影的标准只有两个,真诚的讲故事以及故事的内涵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如果用几行描述和一个剧本就可以说清楚的故事,用文字可以阐述它的内涵,那么就不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艺术的意义在于表达一切不可言说,在于触碰和扩大世界的边界。你没办法去描述你第一次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震撼,没办法解释蒙蒙细雨中独自走进安静的紫禁城直到太和殿为何会有跪倒在地的冲动,没办法说清为什么听到某段旋律会抑制不住地颤抖,没办法解释字都认不全的落花诗帖为什么让你潸然泪下,同样,你也没办法解释一个故事为什么像一扇门,窄窄的,不起眼的门。当你在冥冥之中,不早不晚地走进去,世界的边际随之拓展。或许是从未体会的情感,或许是几近遗忘的悲怆,或许宏大崇高,或许细腻持久,或许失而复得,或许豁然领悟,无论如何,那是文字达不到的地方,社会乃至家庭生活都无法触及之处,隐秘、遥远又柔软,让最外向的人都沉默寡言。因为我们有情,即使看起来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可以通过艺术在那里相遇。无论外界如何褒贬,影院里如何嬉笑不断,我还是喜欢这部电影,它比大兵和珍珠港都好看。我能感觉导演是真的想要表达,定格于Joey 的长长镜头,平缓的推移,光线和田野的交织,那故事如同老舍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是自然流露的情感。
它是一种信仰
唯一的遗憾在于前半段故事有点散,配角的身份及黑马的意义不明,以及安德鲁生死未卜却没有交代。想想Joey 的主人:小艾、中尉、逃兵兄弟、德军驯马员、科比及爷爷,他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勇敢,每个人都信守着自己的一个承诺。战马,真的是个奇怪的身份,以自由的天性从事被迫的工作,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被另一个人牵走,从此失去了温暖、理解和自由。战争中的人们有胜负之分,但战马,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不尽力,不尽忠,却要承受人类的选择带来的结果。
无论旁人如何评价,此时此刻,在渐渐习惯平和中庸的时候,看到在炮火和夜幕中Joey 奔驰的身影,怀着自由和承诺直到最后一刻,多么鼓舞人。而最后两军因为Joey 而握手言和,非因战马,而是在它身上的那种品德。只有它,才能在无人区中存活,才能让杀红双眼的士兵停下,才能让浴血陷阵勇往直前的士兵举着小白旗轻轻地靠近,才能化解已经根植心中成为习惯的征服和对立。其实,这就是一种美妙的战争信仰!
第二篇:《它,也美丽》战马观后感
它,也很美丽
一只信鸽,在战争时,为了传递信息,必须穿越战场,它明明知道下面是危险,却不能向下看,只知道一个劲向前飞。
——题记
《战马》,一部奥斯卡六项提名的片子,以一匹名为乔伊的马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
剧中的乔伊这匹马,头顶有一块白色的胎记,棕色的马鬃,穿着四只白色的“袜子”,样貌比起剧中的另一只小黑马,它真是稍逊一筹。可当电影结束我发现,我错了,这匹马是最美丽的!
它有坚强的意志。乔伊是一批适合战斗的马,而对于耕地是一窍不通。但命运是残忍的,乔伊若不耕地,它就要被卖掉,而且主人家将面临破产,但这是乔伊的主人所不能容忍的。终于,一个下雨天,在主人家的孩子的努力下,乔伊做到了,虽然有受伤,但它没有退缩,它只知道耕地才会保住自己保住主人。这种任劳任怨不畏艰难的品质是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去认真学习的,因此,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它美在心灵。乔伊和剧中的黑马可谓命运多舛,它们都是因为战争被军队征用走到了一起,它们在战争中相互竞赛又相互照应,建立深厚的友谊,马,在英国手上就是尊贵坐骑,而到德国人手上就只能用来作苦力。当英国人战败,两匹马被德国人俘虏,该死的德国法西斯,竟然用马来拉大炮。当马累趴下了,不能负重时,德国人就直接枪杀它,太残忍了!死去了一匹马,意味着又有一匹马要来顶替它。司令员看准了那俊美强壮,但此时已经受伤的黑马已无力去承担这艰苦的劳动,面临它的只有被枪杀。而此刻的乔伊站了出来,顶替了黑马也保全了黑马的生命。这是一种马与马之间的友情,同时也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英德开战了,战争本是人类的较量,马是无辜的,当乔伊的挚友——黑马因战争死去,乔伊独自在战场上飞奔,此刻它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它不惜被铁丝网一层层的缠绕,直到最后被无情的铁丝网紧紧的裹着无法动弹,当英德两国派出战士解救它时它依然想爬起来继续前进。乔伊渴望和平,渴望家人在一起生活。结局是美好的,夕阳下乔伊和主人的剪影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此刻的乔伊是最美丽的。
表现勇气的方式不尽相同,我喜欢这形散意不散的描述,因为回过头来在触及那些点点滴滴的勇气,却发觉其中的感情早已流入我心底——因为那里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第三篇: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闲来无事,在图书馆翻到了三毛的《送你一匹马》,其实对三毛很是陌生,只记得小时候在家里的书橱上有本《万水千山走遍》,还幼稚的以为这个三毛就是流浪记里的三毛,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看这样的文字很柔和,心情也很平静。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叫送你一匹马。也就是三毛可以写出这样的题目。从小是孤寂的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三毛因为一个导师的原因而进入了书的世界不能自拔。其实人就怕找到合适的道路,一旦找到了合适的道路就不能回头。就像三毛在书中写到的,街上有千万条路,但没有一条是我的。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早上七点睡觉十点起床是怎样的一种热情与敬业。对于孩子们的爱和自己事业的爱表现的那么直接与干脆,如果他活在现在就回被误解的更彻底,或者像国宝样的被宠着,读后感《送你一匹马《送你一匹马读后感》》。
作家都是个性的,与父亲的矛盾一直不能解决,而且也不可解决。但作家又是纯粹的,对什么都爱的那么彻底。娘家、西班牙、姓曾的大哥。
最后对于琼瑶的关心也许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说送你一匹马的原因。有些人太累了,需要一匹马去草原、去海边、去天涯海角休息一下。而有些太闲的人是不能体会这样的感觉的。累的人又分两种,一是为自己累,二是为国家、为别人累。只有这样自己才迟迟不肯让自己休息,因为我要为国家和周围的人奋斗到底。
第四篇:送你一匹马散文
前段时间备考,习惯了早起。尽管昨夜睡的晚,但今晨还是醒的早。索性起来,做个简单的早餐,再整理整理房间。一切准备妥当后一看时间,居然距离平时出门上班还有40分钟。
忽然感觉,在不看书的时间里,时光似乎是在曲曲折折流动,真正慢了下来。
送你一匹马
于是,从一堆高高摞起的书里随意抽出一本来读——《送你一匹马》。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买的了,想必至少三个月了吧。那天中午和同事去图书城买考试书,看到三毛的书,没有多想就选了四本。可后来因为备考,一直没有时间看。
喜欢三毛及其作品的读者有很多,自然也包括我。我读过一些关于她的故事,与荷西,与王洛宾,关于旅行,关于家人…… 但她的作品反倒没有全部读完。
不亦乐乎
重读《什么都快乐》。文中所述皆是日常之琐事,但是,一个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三毛,却从字里行间出来了。
假装打好的太极拳、假装写好的毛笔字、开会时折纸船打发无聊的时间、故意拉断鞋带做头绳、雨夜开车被人误认为夜行遇鬼…… 二十一件平常事,二十一个不亦乐乎!
仿佛,在三毛的世界里,就没有烦恼二字,果真是什么都快乐。
自由奔跑…
看三毛的照片,自行车、背包、拖鞋、牛仔装……她永远都是一副出发的状态和放浪不羁的姿态,自由的灵魂,不屈的生命力,一生潇洒地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说说三毛与王洛宾。
去年四月,和朋友去了一趟吐鲁番,在葡萄沟的王洛宾纪念馆,我买了一本关于他的传记,是他的儿子王海成所写。
王洛宾一生创作改编了一千多首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被一代又一代人传唱。
而他传奇与磨难的一生,更是令人感慨。他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五次穿上军装,两次穿上囚服,家庭屡遭不幸,直到68岁才得以平反,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支撑他走过了不平凡的一生。
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
就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艺术家,在时光的交错里与三毛相遇了。他们相爱了。
“你无法要求我不爱你,在这一点上,我是自由的”。大胆表白,勇敢去爱,这就是三毛。
不管是在那个并不尊崇艺术的年代,还是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对理想的坚守,对爱情的执着,他们的故事,是永远令人肃然起敬的!
扪心自问,面对名利、面对得失、面对爱情、面对悲欢……我们可否做到如三毛一般?
想必,大部分都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吧。
坚持…
前些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张图片(上图),她还配了一段我们都懂的道理。想起以前很多的事情,忽然有些感动。
一粒种子从发芽到成长为大树,有阳光雨露的润泽,同样,也会经历风吹日晒,恰如我们的人生历程。
因此,不管做什么,我们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它们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为:坚持。
每天清晨一睁眼,我们迎来都是不可回去的新的一天,所以一定要开心面对每一天,更要珍惜每一天,切不可虚度。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真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过去的!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说的话~~我会偶尔脆弱,但会一直坚强下去。
策马奔腾,日日如此,不亦乐乎!
第五篇:假如我有一匹马
假如我有一匹马
假如我有一匹马,我敢保证,绝不会把马饿着的,并且把它养的肥肥的。
每天,我都会骑着马去散步,在马背上,我可兴奋了,回到家里,我想马一定是饿了吧?于是,我跑到对面的草地上,割了一些草回来,刚回到家里,妈妈对我说:“每天都要去割草,干嘛不让马自己去草地上吃呢?”听了妈妈的话,我把马牵到了草地上,让马自己吃。
马吃完了,我们就回家了,到了晚上8点,是给马洗澡的时间到了,我把马牵到了一个宽阔的地方,提了一桶热水过来,用刷子轻轻的刷马的毛,然后用吹风把毛吹干,这时,爸爸给我说:“马是不用吹风的,都是风吹干的。”听了爸爸的话,我先回家看一会电视,把马栓在外面。
马的毛干了,我开始给马梳毛了。我回家拿起一把梳子出来,刚开始还有一点不习惯,但慢慢梳着梳着,就习惯了。
梳完毛,就要睡觉了,可马,睡哪呢?不知道,我们一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先用纸箱子、透明胶,暂时给马搭一个窝,明天再建一个结实房子。最后我们就开始忙了起来。
过了一小时,马的窝就搭好了。最后我们都回去睡觉了。到了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床了,我们刚起来,就准备给马搭窝了,漫长的时间终于过去了,到了下午两点我们才吃饭。
在有马的日子里,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笑和快乐!我们每天都和他一起玩,渐渐我们就有了浓厚的感情,和他成为好朋友。只要心情不好,我就找他,告诉他令我不开心的事情。有了它,全家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每天都很开心!我渴望有一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