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房地产市场应该走向何方
一、该不该“人尽其屋”?
有的经济学家在房价的大讨论中提出了不必“人尽其屋”。他们认为既便是在经济发达、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买房。比如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为69,英国为66,德国只有50,均低于中国目前住房自有率81的水平。因此,既便目前和今后的房价造成相当部分居民没有自有房屋也是极其
正常的事情,不必苛求“居者有其屋”。
但是国际通行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或者说不一定就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居者有其屋”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个理想,它和“耕者有其田”一样屡屡作为许多革命的动员口号,每每令广大国人为之心动。其实从老百姓常说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俗语,也可以反映出住房对于中国民众的重要性,它被视为百姓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关注民生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居者有其屋”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英、美等国自有住房率偏低的现象也是和其贫富差距较大、两级分化严重的问题脱不开关系的。记得郑智化的《大国民》中就曾有一句“一辈子辛苦连个房子都买不到”,尖锐地批评了台湾社会两级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若想超越资本主义,并最终能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的致命缺陷。因此,减少、消除两级分化,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我们力争“居者有其屋”,也并非是要“劫富济贫”,搞绝对的公平主义,而是要在房地产市场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比如今后多推广小户型的经济住宅、提供廉租房等,都有助于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所以,我们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到“人尽其屋”。二、房价该不该继续上涨?
目前上海外环以内房屋均价已逼进8000元,内环均价突破15000元。一年间,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也都有相当大的涨幅。这种情况造成目前只有社会高收入阶层才能买得起房子,社会中低阶层已经无法承受房价之重。但是高收入者毕竟是少数,不能说其就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中低收入者的群体利益才体现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人民利益。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优先关注相对弱势的大众群体。面对日益增长的房价,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况且,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一种虚高的状态。按照人们常引用的“国际标准”:房价与居民收入比应在3:1~6:1之间,而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付住房价格应在15~30万元/单元,但许多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与家庭收入比都在10:1以上,特别是目前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造价仅占平均售价的58左右。因此,目前的房价存在很多的泡沫是不可否认的。维持高房价产生的利益只会属于少数行业的经营者,社会财富将日益向占少数比例的高收入阶层转移,如此将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由此看出,房价的持续上涨并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
三、确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
知易行难。泛泛而谈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此观点就在思想中深深扎根。何况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要求我们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在处理房地产问题上,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担心一旦对其进行调控,平抑房价,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抛开平抑房价是否必然引起经济发展倒退不谈,仅仅站在发展经济的立场上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个观点就是非常狭隘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的均衡、丰富上,同样要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它要求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比较合理,能够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收益。而房价疯长导致的问题恰恰否定了这一点,从近期网民对国内房价疯涨的谩骂,到理想化的个人集资建房潮的兴起,都表明了房价已经成了目前最为迫切,最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问题。因此,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房地产市场问题。换而言之,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时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切工作上深深打上建构和谐社会的烙印,真正地从思想深处转变过来,保证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者的功能,合理地配置社会和市场的资源,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运作,限制房价的进一步上涨,并向低收入者提供低价房、廉租房,建立一个人民生活安康、社会稳定的和谐社会。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六大走向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这些是代表委员谈论最多的话题。他们说,让社会更加和谐,不仅反映百姓心声,而且为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勾勒了美好蓝图。和谐社会的构想让我们看到了当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六大走向。
走向之一经济发展:以科技自主创新为动力促进又快又好发展
面对今天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复杂现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关键是要把握和谐与发展、和谐与创新的关系,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代表委员,对在发展中求和谐,和谐中求发展的感受尤为深刻。中国要和谐发展,必须把发展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点之上,依据特定国情,适应自身战略需求,选择自己的科技发展方向和道路,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战略产品计划和工程专项。
被世人称为“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描述了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可以预见的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的能力将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也将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界代表委员谈起这一前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走向之二政治发展:以政府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以政府改革为重点,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将成为我国政治发展新走向。人们特别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时,第一条就强调“民主法治”。代表委员都说,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由于实现民主的程度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和谐状况。建立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基础上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现代民主政治既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动力。广大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管理,对国家重大事务享有知情权,就各项重大决策和立法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和交流,就能更好地反映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就中国而言,建立和谐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建立社会矛盾协调机制。这种机制不是传统的人治机制,而是体现现代民主精神的法治机制。代表委员们联系我国5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今时代,很多社会矛盾都要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解决,没有民主不能达到和谐,但是民主只有与法治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证。
分析目前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因素,权力~仍然是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首要因素。有些人利用手中的公共权力谋私,也是老百姓非常不满意的。党中央和xx决定,我国下一步改革,将从推进政府改革和制度建设入手,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治本,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自觉把行政权力的运行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代表委员认为,这样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政府改革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符合民众愿望,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因此,人的素质高低至关重要。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我国平均受教育率偏低。只有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倡人人学习、终身学习,从而提升全体劳动者的素质,这才是中国提高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许多专家认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要把重点放到农村去,放到农村职业高中教育上去。让农民包括外出打工的和留村劳动的,都能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了解决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归根到底要从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素质。同时,我们还要从现代化的需求出发,发展好高等教育。代表委员们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
和谐社会的走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明确的路标。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共青团员: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才能构建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构建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应立足本职,多做贡献,都应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共青团员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为共青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共青团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自身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位共青团员,都应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认真学习及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当好党的助手,争取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和生活中,除尽心尽职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热情关心和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让他们感受到单位的温馨,社会的和谐。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真诚待人,善待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别人的欢欣,同事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好的团队作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将实干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辉煌”,一种团结奋进的团队作风能促使每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作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着每一个人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从而打造和谐的向上氛围。
4.建立好的诚信、文明作风。同事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工作时坚决杜绝投机取巧现象,用诚实和努力给自己和单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青团员,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要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人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身边的同志。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任前方荆棘丛生,茫茫人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社会的彼岸前行。
朋友们!所有的共青团员们!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只要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社会的乐章终将奏响。相信吧!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的美丽、和谐,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2007年9月26日
第四篇:从北市场的发展变化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1
从北市场的发展变化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调查目的:
近些年,多少显得老迈的北市场迎来了多次大规模改造,几经改造的北市场,传承民俗又不失推陈出新。沈阳北市场在改革开放之际,逐步繁荣发展起来,现在集购物商住、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典当与一体,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共同发展。本次走近北市场,亲身置于这个“东北第一市”,感受着它点滴的发展变化。北市场如今正在以更规律性的方式整合这片曾经的集散地,使其格局的调整更符合社会管理思想和理论。通过本次实践,我希望能以自己的视角去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北市场致力于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这符合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使社会更加和谐。
理论阐述:
第一,构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构建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逐步将其变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使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党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要求,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作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应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
理论释析:
在北市场的改造过程中,恢复拓展北市场的功能,对繁荣沈阳经济又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市场的改造既关联着省政府棚户区改造计划的落实,也关联着市商业区布局规划的落实,更关联着一个沈阳经济发展的启动点。因此,改造北市场的历史、文化、经济底蕴是当务之
急。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构建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改造北市场的落实也符合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的更多生活需要。几经改造的北市场,该立的推陈出新,传承民俗,老字号仍立。但是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矛盾,人类
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
过程。1977年春,某开发公司欲在北市场未开发的土地上搞商品房开发,市政府领导深知
培养大市场的真谛,断然阻止了北市场这个高附加值的大商业用地变成住宅小区的危险,使
北市场如今能继续发挥其大市场的作用。商品房开发有悖于市委、市政府改造北市场的初衷,不合理开发将会形成新的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此例成为沈阳经济、文化、历
史发展的幸事。
以往,北市场的花鸟鱼市是沈阳规模最大的水族集散地,前身是八一公园的花鸟鱼市,既经营花木和观赏鱼,又经营五金,小家电等,另外还有古玩和服装。经过整体改造升级,北市场改变了过去品种繁杂状况,定位清晰,并设立了多家精品屋。对寺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服饰文化的整顿,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保
证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下,加大了北市场的改造力度,低矮的房屋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取
缔,旧貌换新颜,北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民强调,必须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
体布局已经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深化拓展为包括和谐社会
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由此拓展深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新认识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建设的过程,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北市
场通过长时期的改造,反映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现实意义。
进入新世纪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党顺应历史发展和
时代变化的要求,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对北市场进行改造的深刻认识
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北市场这一民俗味十足的市场的改造顺应了潮流的发展。沈阳
走向世界,必须有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建设只有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才有世界性,才是城市之魂,北市场的改造遵循了这一原则。改造后的北市场在抢救古寺文化的同时,将
实胜寺和太平寺周边破旧建筑动迁改造,实胜寺的周围形成东北最大的古文化市场的集散
地;茶文化、酒文化和食文化在北市场形成集聚效应,重点体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
文化特点;戏曲文化,北市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是全东北戏院最集中的地方。重建
后的北市场,更突出了东北地方戏的特点。根据北市场原貌,追溯历史,场馆建设以小型为
主,格调典雅古朴。改造后的北市场,凡是涉及到民俗风情的场所,服务人员都会穿上各自
民族服饰来展示其民族风采。这既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意见和建议:
走近棚户区,道路凹凸不平,有些湿地还略显泥泞,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腥臭味,这
也不利于居民的健康生活,我提议应该尽快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同时进行大规模环境治理,整顿北市场社会秩序。随着北市场的不断改造,全国有名的喇嘛教寺庙,今日门前车马稀,每日门票收入仅为可怜的几元钱。佛门圣地,喇嘛们以卖酒为生,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北
市场在改造过程中,应加大对宗教文化的保护,对宗教事业加大投入,保持其健康有序发展。
沈阳东北地方风味不少,但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其民族饮食文化优势和辐射力
不突出,应该把这些东北风味集中在一起,产生裂变效应,重点体现我国北方民族的饮食文
化特点。沈阳几家最大的戏园子消亡了,很多人依旧怀念,我认为应该还原传统文化,适时
组织民俗文化节,恢复东北的戏曲文化,突出东北地方戏特点。
1927年10月正式成立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这个“沈阳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过去号声阵阵,队旗飘飘。如今,门可罗雀,早已湮没在意在一片棚户区的危房险厦之中,周围一片违章建筑。昔日在北市场集中了清代的、民国的、宗教的、少数民族的历史痕迹,今天随着改造的深入,随着各开发公司的利益驱动,正在逐步退化。面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应该继续发挥中共满洲省委的教育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来教育基地实践学习,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一种锻炼,还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政府应严格控制开发公司为谋私利而进行的不合理改造。
北市场的地摊式的经营方式让很多老人很是怀念,我认为应该将北市场定期变为步行街,满足更多人、更多行业的需求,进行地摊交易,最好选择双休日时间,这样可以方便更多玩家有机会参与。老一辈的拿手货如红梅味精,红双喜高压锅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很多外地人来沈不知道买什么给家人,本地人离沈不知道买什么给朋友,这就需要北市场在改造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文化。旅游商品作为反映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民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载体,必须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并在设计上突出个性化。相信北市场经过改造,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同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