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构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着力构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2009年10月28日来源: 市局办公室信息调研
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转高效便捷的融资筹资服务工作体系,对于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遵义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作用更为重要,形势更显急迫。遵义市财政局课题调研组通过对当地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对加快遵义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以期为市委、市政府推动投融资体系建设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一、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投资项目融资管理,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贷款推动项目发展,相继发展担保典当公司、国投公司等金融中介组织,并筹建了金融办协调机构。特别是今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投入投融资工作的力度更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今年3月,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四大投资、融资公司,分别是遵义市城市建设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遵义高速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遵义新蒲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要求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迅速组建成立,并于近期搭建领导班子,迅速开展投融资经营工作,加快投融资工作步伐,服务全市经济发展。四大公司的成立,在我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与前些年相继成立的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名城投资经营有限公司、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公司,以及众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和典当公司等,共同构成了目前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主体框架。目前,在已开展投融资业务的公司中,以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有限公司为代表,该公司注册资金为1.1亿元,已成功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投资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融资25亿元,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推进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已成立的26户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3.51亿元,2008年开展信用担保融资业务3774笔,资产总额20242万元,负债总额464万元,所有者权益16816万元;23家典当公司,注册资本金2.24亿元,2008年发生典当融资业务27527万元,典当余额11900万元;2家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0.65亿元,于今年4月中旬刚刚成立,正在积极做好开展业务的前期准备中。
(二)项目建设融资需求方面。随着市委、市政府“三新一强”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农业等领域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大。遵义每年都要对重大项目建立《遵义市重点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统计表》,对项目投资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仅2009年全市重点项目资金计划就达160亿元,其中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解决的资金达129.95亿元,目前这一融资需求还有43.11亿元没有下落。
(三)金融系统存贷结构方面。近年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特别是今年为应对金融危机,七家银行与我市签订了三年内授信额1010亿元的贷款协议,过后不久,我市又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500亿元贷款协议。从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系统存贷资金情况显示,全市3月末存款余额791.53亿元,比年初增加48.69亿元,增长6.28%;全市3月末贷款总额为403.02亿元,比年初增加31.38亿元,增长8.44%。
二、遵义市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市场
问题,更不是生产经营管理问题,而是融资难问题。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战略实施项目,由于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而进展缓慢,或无法启动,成为影响项目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投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近些年所有已建公司的运营情况看:一是没有按公司法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董事会、监事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内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二是政府没有注入更多资本金,使得公司运行先天不足,缺乏投融资建设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政府授权经营管理范围内的资产比较分散,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公司实体资产,自主经营受约束。
(二)投融资存贷信息对接还不畅通。我市在投融资存贷信息对接方面,是通过建立金融办的形式来对金融机构和企业间进行协调,并于2008年底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建立了《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但从运作情况看,金融办没有专门的编制、专门的人员负责,只是通过明确相关单位人员临时组建的议事协调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银行贷款政策与企业贷款需求之间信息不畅通,银行贷款的政策走向企业不了解,企业需要贷款时都找政府领导协调,有时申报的贷款项目又不符合国家政策不能贷,形成“想贷不能贷,能贷没人贷”的尴尬局面。联席会议制度由于才建立,制度还不完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没有明确规定,作用发挥得不到很好发挥。
(三)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一是国投公司职能不完善、权责不明晰。按照国投公司组建的初衷看,是把国投公司建设成政府性的投融资管理公司,其职能除了整合国有资产,为政府性投资所需贷款提供融资平台外,还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从现状看,国有资产整合不彻底,管理和经营职能基本上没有发挥,造成国有资产虽然庞大,但真正能够融资的资产不多,没有发挥国有资产的“造血”功能,不能做大做强。此外,政府对国投公司的权利和责任没有具体的明确,在有些方面该下放的权利没有下,该明确责任的没明确。
二是担保、典当业规模小、经营效益差、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市担保注册机构有26家,但平均注册资本只有1350万元,典当行业23家,平均注册资本仅有974万元;特别是担保金融机构认同度不高,4家国有银行与担保公司协议合作“门槛”至少要3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致使部分担保公司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多数担保机构都是与当地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而且贷款额度的放大比例也普遍低于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金的10倍,特别是由于担保、典当行业人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差、外部环境不宽松等因素,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市经营状况正常的有16家,其中开展得好的仅有6家。从区域分布看,我市信用担保机构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两城区、遵义县、湄潭县、仁怀市、绥阳县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他8个县市尚未建立担保机构。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才开始起步。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对象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市场。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众多,经营管理灵活多样,对资金的需要非常急迫。但由于投融资体制原因,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不愿、不敢对中小企业放贷,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正好弥补这一空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但目前我市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严重滞后,2008年底获省批准的小额贷款公司只有汇川区和遵义县共2家,于今年4月中旬成立,其投融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今年我市又向省申请设立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正在申报当中。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受到国家金融政策限制,只能放贷不能吸储,资金来源靠银行间拆借解决,也存在融资难问题。
(四)重点项目投融资管理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市在重点投融资项目建设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管理还不科学,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如在融资方面,应由相关部门专门建立企业融资贷款台帐交有关银行备案,明确申请贷款企业所申请贷款是何用途,是否符合国家信贷政
策范围,预计投入所产生多少效益,信贷投资是何种偿债来源,是否达到了信贷自筹资金部分的要求等,便于银行了解情况后审核发放贷款。
(五)金融机构贷款力度还不够大。一是遵义市作为贵州省地域面积最大、经济规模和财政收支以及人口规模都名列全省第二,但金融贷款总额仅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0.21%,与遵义在全省的经济地位远远不相称。二是在今年中央调整金融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大好前提下,第一季度贵州省金融机构贷款增量比年初增长377.24亿元,比年初增长10.57%,比去年同期增长23%。而遵义仅比年初增加31.38亿元,比年初增长8.44%;比去年同期增长19.29%。都没有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三是按国家存贷比例监管控制指标75%来算,遵义的贷款空间都还有190亿元左右的空间还没有利用。四是从今年我市实施的重点项目来看,所需要贷款还有43.11亿元未落实。
(六)投融资体制机制还需要健全。投融资体制机制是确保投融资健康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市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形式是“单兵作战”,没有进行整合,从而导致效果差,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体系,甚至有的体制机制或未建立,或是没完善,或是没有发挥作用。如:担保、典当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目前贵阳市、安顺市都建立了,而遵义至今未建;再如土地储备应严格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但至今没有完全实现,等等。
三、切实加大投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组织健全、操作规范的投融资协调服务机制。抓好投融资的协调服务,才能够及时掌握投融资动态,更好的推动投融资工作的开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是强化市政府金融办的作用。建议将市政府金融办设为正县级常设机构,配备专门的编制和人员,专门负责投融资的协调服务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走向,把握宏观形势及动态,以及全市投融资需求,从而使投融资工作常态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相互收集和共享政策信息和基础资料,保证会议的质量。联席会议由金融办具体组织,实行定期召开制,使投融资联席会议制度化、常态化,使政府、很行和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家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切实解决银行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提高投融资协调服务水平。三是建立投融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编辑投融资信息动态,印发给联系成员单位,也便了解。
(二)建立政企分离、权责明晰的投融资平台。改变过去投融资工作由政府以行政方式大包大揽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源配置功能,精心打造投融资平台,整合现有分散的各投融资主体,投融资行为归口统一管理,避免多头举债,权责不清。
1、做大做强遵义市国有资产投融资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核实清理,整合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将债权债务划转国投公司管理,使国投公司成为本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唯一的资产管理公司。建议两城区土地储备的债权债务划归国投公司管理,改革中心城区市区两级现行简单的“谁投资、谁享有周边土地整治开发收益”模式,以资本运作方式合理共享基础设施建设后带来的土地级差地租收益。二是明确国投公司的权利和责任,既要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下放给国投公司,又要明确国投公司的责任,通过制定公司章程,明确责权,真正使国投公司做大做强,力争使国投公司上市,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
2、经营管理好各专业投资公司。特别是刚成立的新蒲新区开发投资公司、高速公路开展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几大重点公司,公司不需要建得太多,关键是要做大做强。关于对各大专业投资公司的管理,建议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以资源性资产开发为重点,在增强“造血功能”上求突破,改变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模式,向企业主体投入为主,以市场经济原则变政府债务为企业负债。要“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的土地开发程序和方式,聚集土地资源,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资金、投资回报问题,建立一条项目与
资金运作紧密结合的链条。
(三)积极鼓励形式多样、推动发展的银行融资和社会融资。
1、在银行融资方面。一是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企业合作机制的意见,按照“多赢”、“市场”、“诚信”、“服务”的原则,推动政银企三方合作,搭建好信贷平台。二是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组织公检法及工商、税务等部门对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坚决打击和联合管制,要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建立黑名单,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曝光。三是政府部门要为银行贷款提供优质服务,如对实施的企业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如企业融资贷款台帐等),规范相关手续操作流程,特别是对抵押登记手续的办理要严谨科学。四是建立金融机构存贷工作考核奖励制度,鼓励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大力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各大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重大轻小”,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数量众多遍布城乡各行各业,融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最受中小企业亲睐,这就为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和生存的空间。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不仅有效增加了对城乡金融服务特别是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而且减轻了政府融资负担,达到“开正道、补急需、促创业”的目的。建议大力扶持小额贷款公司,从财政预算、金融拆借、工商税收等各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大力扶持,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和持续成长,形成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提供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对于遵义来说,目前仅有2家小额贷款公司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每个县应该成立一家。
3、在社会融资方面。目前担保、典当公司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应从政策的角度进行鼓励和扶持。一是不断壮大社会融资规模。由于担保、典当公司都是社会融资机构,各自的法人不同,出资形式也不同,把他们整合在一起的难度较大,可以由相关部门牵头,对能整合的进行整合,对不能整合的可采取联营的方式增强实力,这样既能维护公司的利益,又能壮大规模,使每一个公司都能发挥作用。还可以让担保公司采取会员制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特别是对目前县区市没有设立担保公司的,可与市政府出资的金茂担保公司合作设立分支机构,也可自行组织担保公司。二是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对运营规模较大、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严格、运作规模的担保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偿和奖励。三是要落实好国家对担保机构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四是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管理,加快组建信用担保机构行业协会,促进但保行业建康有序快速发展。五是要建立担保公司退出机制,对超过6个月未开业、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产6个月以上的,要按有关文件吊销营业执照,取消从业资格,净化担保环境。
(四)建立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投融资监管工作格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机制网络,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和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对投融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监督工作格局。要建立政府投融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对投融资机构资产经营、政府债务的借、用、还合和债务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提高政府投融资管理水平和效益。特别是要加大对政府投入资金的公司(国投公司和项目投资建设公司)等进行监督管理,维护我市投资融资工作的规范有效运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建立健全政府债务偿债机制,防范政府支付风险。以政府财政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目前政府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筹资手段,而政府推动的建设项目大多属于公益性、基础性行业,投资回报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要使投资、建设、回报各环节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和运转系统,使投资有回报、建设有效益、人民得实惠、经济得发展,必须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偿债机制,把政府债务的偿还纳入每年财政预算进行安排,按期足额偿还,保证金融体制健康运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遵义市市级政府债务偿债机制已于
2004年建立,至今已运行5年,通过制定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每年编制政府债务偿债预算,报经市政府、市人大批准后执行,对于规范投融资管理,有效防范政府支付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类似的偿债机制,确保投融资体制健康运行。
总之,投融资体制及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建立健全对于推动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各方面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及服务体系,需要政府、金融、企业各方共同努力,密切协作,加强协调,不断开创我市投融资体制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质监:关于构建公共信息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材料
现代外贸形势下,如何加快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山检验检疫局积极探索出一条大质量管理之路,从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构建了七大公共信息平台,力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打造部门联动平台
1.加强与口岸局和兄弟局的业务合作与
交流。在广深珠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工作中,中山检验检疫局注重加强与口岸局的沟通与联系,对辖区内出境货物进行风险分析,逐步扩大直通放行范围。目前,中山地区90%的企业纳入了直通放行便捷轨道,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费用约300万元。同时,中山检验检疫局领导带队分别到番禺、东莞、惠州等兄弟局进行交流与学习,探讨建立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建设大质检文化,共同促进质量大提升。
2.加强与海关等部门的联合执法。中山检验检疫局多次与中山海关联合对重点监管的大宗出口商品进行查验,落实“双打”行动,探讨共建共享合作模式。另外,中山检验检疫局积极与地方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打击“老鼠柜”,在企业中引起较大反响。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中山检验检疫局与中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等单位组织双向走访,就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培训、标准立项研究、检测结果互认等领域的合作方式进行探讨,并签订合作备忘录,形成强强联合的态势,促进业务的深度融合,以期共同把好中山产品质量关。
二、召开质量管理现场会,打造学习交流平台
6月以来,中山出口灯饰、玩具、家具、服装等行业近10场质量管理会陆续召开,吸引了上千家企业参与。此外,中山检验检疫局邀请了中山市政府和广东检验检疫局领导谈产品质量,解读行业质量情况,分析共性问题,指出症结所在,告知解决方法,并对国外的技术标准进行预警和宣贯。同时,邀请示范企业讲解质量管理经验,并开放工厂让同行参观学习,为企业打造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实现由管理“个体质量”向管理“行业质量”转变,监管有效性得到不断提高。
三、推行质量分析制度,打造风险预警平台
中山检验检疫局不断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分析工作制度,并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产业集群的整体质量状况的分析,对国外最新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预警,并做到“五上”,即上政府、上媒体、上网站、上(行业协会、商会)内刊、上会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进出口企业参考,使质量分析和预警工作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每年的重点进出口商品质量分析报告均以专报的形式报给中山市委、市政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四、开展网络问政,打造检企互动平台
中山检验检疫局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完成了政务网站的建设与开通,在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建成链接,随时接受网上咨询与投诉。同时,完成了在中山网络问政平台的注册,受理广大网民的网络问政,回答网友的各种业务咨询和提问。此外,为加强检企互动,中山检验检疫局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规定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回复咨询或投诉的期限,对不按时回复企业咨询的部门进行通报。
目前,网上检企互动平台已发展到办事处一级,并实现了与当地镇区政府网站的链接,注册企业账号约500个,每天登录的企业有几十家,许多困扰企业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得到快速解决。
五、发挥协会作用,打造行业自律平台
1.加强与各协会的沟通与交流。目前,中山检验检疫局是当地灯具、燃气具、玩具、家具等多家协会、商会的顾问、理事单位,这些协会享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另外,中山检验检疫局领导每年都会走访协会、商会,经常邀请协会、商会进行座谈,共同探讨质量提升问题。
2.加强对协会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中山检验检疫局免费为各行业协会、商会开展出口产品标准、检测技术培训,受到了协会、商会及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如联合神湾商会举办培训研讨会,在玩具召回事件和金融危机中,促使当地玩具企业抱团取暖,挺过了危机。
3.引导协会发挥行业管理作用。中山检验检疫局促使协会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实现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如帮扶三乡镇成立中山市古典家具协会,并协助该镇获得“中国古典家具名镇”称号,使该镇的家具展会上升为国家级。
4.加强与协会的科研合作。如中山检验检疫局与中山市家具商会、三乡古典家具协会共同申报的课题获科研立项和资金扶持;《中山市节能光源(节能灯、led)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被列入中山市社会发展攻关计划。同时,中山检验检疫局组织有能力的企业进行国外标准的编译工作,并免费提供给广大企业,得到了协会的好评。
六、进行现场宣贯,打造保障民生平台
产品质量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幸福广东”的应
有之义。检验检疫部门在涉及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以及反欺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成果,应将这些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民生方面,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目前,中山检验检疫局是中山市消费者委员会副会长单位。根据工作内容,中山检验检疫局每年通过“315宣传”、“机关行风评议集市”等活动,现场解答群众咨询,并制作宣传小册子现场发放,让社会
公众不仅了解我们的职能,而且对产品质量有深层次的认识。
在中山市群众满意度评价活动中,中山检验检疫局行风作风方面零投诉举报,综合评价位居39个国家和省驻市单位第四名。
七、探索检媒合作,打造信息发布平台
1.加强政务信息质量,扩展政务信息发布渠道。,中山检验检疫局先后成为国家质检总局政务信息直报点和电光源及灯具业务统计直报点,也是广东检验检疫局首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质检信息》专发的直报点。另外,中山检验检疫局连续多年成为全国灯具质量分析报告汇总的主笔单位。
2.加强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合作,为社会各界发送有用信息。通过举行记者节座谈会,策划媒体出口免验企业行、玩具企业转型升级行,邀请媒体看实验室、看检管模式创新、看工作质量等活动,让媒体更深入地了解检验检疫的职能和社会效应,获得了广泛好评。同时,发布的中山行业质量状况、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质量热点分析等题材深受广大媒体欢迎。
通过七大平台建设,检验检疫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确保了中山制造的良好声誉,夯实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许多企业针对我们预警的产品质量问题、通报的召回案例以及发布的国外标准法规,及时调整生产,创新技术,避免损失;中山市专门组织群众满意度评价媒体专访团采访了中山检验检疫局,并在中山媒体进行集中宣传;许多企业纷纷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检验检疫的社会影响力,拉近了与企业和老百姓的距离,还提高了检验检疫部门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检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中国检验检疫》
第三篇:探讨构建IT服务管理平台促进纳税服务体系发展
it服务管理作为一种it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论,从其产生、形成、发展到实施,已走过近20年的历程。在世界范围内,it服务管理体系在许多企业与组织中得到成功推广。因此,能否将it服务管理体系与税务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从而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it服务管理体系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电
子税务是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趋势,也是优化纳税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的重要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进步,我国税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一个立体交叉、覆盖面广的综合税收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各类电子涉税系统为纳税人提供更为快捷、便利、公开、公正的税收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使征纳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也使税务信息化管理部门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办税虚拟化,信息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纳税服务质量
随着税收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发展,由管理控制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基层单位与纳税人的工作负担不断增大。只有通过切实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方能真正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信息化网络的存在,将税务征收大厅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纳税人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大部分涉税事务,免却了奔波之苦;纳税人提供的电子数据也减轻了基层单位录入数据等日常工作的压力。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实体交流转变为信息化虚拟沟通。因此,税务机关只有在虚拟世界向纳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方能满足纳税人的各类需要,提高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系统多样化,电子税务平稳运转亟需部门横向合作
信息化投入的增加使得各种涉税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整个电子税务系统从支撑的后台角色走上了独当一面的正面舞台,其作为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关注。信息系统的多样化使信息系统不再只是信息部门的“家务事”,而是涉及到了所有的税务部门。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照搬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虽然加强了纵向管理,但横向交流不足。所以要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为目标,大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和固有框框的约束,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增强信息化税务系统对外服务的合力。
再次,覆盖全面化,日常事务高度依赖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
为了进一步方便基层和纳税人,使其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必然要求将尽可能多的涉税事务电子化、信息化。只有全面覆盖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基层和纳税人的负担。尤其是纳税人在使用各种电子涉税系统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承担了一部分与税务机关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当系统出现故障或使用不便时,极易引起用户的不满情绪。所以说税务信息系统能否为基层和纳税人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影响纳税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要求采用相应的管理模式来确保其高质量的运行,it服务管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it服务管理最初是英国政府为解决“政府提供与获得的it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用户日常需要”而指定中央计算机与通讯局开发的一种管理方法。该方法用以指导英国公共行政机构高效、经济地利用it资源。在国际上,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简称 itil。
itil的整个架构分为六大模块、十个流程、一个职能和三个比较。整个itil体系体现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的实施思路。
国内外企业、组织对itil的实践证明,itil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管理流程高效化、自动化,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因此,将该管理体系引入税务信息系统管理中,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和纳税人对税务信息化的满意度,有效地推动纳税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具体而言,it服务管理体系的引入将从以下多个方面对纳税服务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以人为本,提升税务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原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一般立足于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转和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人作为服务受众的核心地位。而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最终以涉税用户为核心,向其提供便捷、高效的各项税收服务;并且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思路,完善it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纳税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化繁为简,规范、完善税务信息系统管理。it服务管理体系能够在现行税务系统条块分明的组织结构下建立另一种组织形式,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服务理念为先的组织形式可以跨部门、跨条块地对各种资源进行衔接和协调,推进纳税服务发展。这样的效果仅依靠个人自发行为是不能产生的,而必须以一套规范的运行机制为基础,通过组织行
第四篇: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加快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结合工作和学习情况,主要就如何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好市(县)级现代服务业工作谈点个人认识和见解。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和范围,无论是在理论、学术界,还是在市(县)服务业务主管部门,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分歧较大。
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盈利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实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不断营造服务业 1
发展的良好环境,服务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发展总体水
平和产业素质得到提升,服务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新兴服务业不断破题,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起步,商贸流通、商务会展、宾馆餐饮业经营稳步攀升,旅游、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良性发展,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渐趋明显,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GDP的比重25.4%,从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看,服务业从业人员约17152人,与第一次经济普查比增加2806人,增长19.6%。
(二)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有些行业实现零的突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现代服务业只涉及房地产业、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业、教育、卫生和体育这5个行业,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像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中的保险投资、商务服务业、家政、旅游地产等一些新兴行业也在我市落户开花,从无到有,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xxx市整体水平及发达地区相比,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经济总量还不大。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水平低,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低,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散、乱、弱、小的现象,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而且还比xxx市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
(二)结构层次不高。全市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消费领域,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业态和服务方式老化。金融保险、物流、商务信息咨询、中介、科技、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都不大,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企业基本还是空白。城市、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业还不够繁荣,特色街区和特色服务业规模还不大,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四、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按照“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的要求,以打造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引进国内外知名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快速培育投资多元化的商业航母,到2015年,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基本建成秦巴地区仓储物流园区,形成“大商贸、大物流、大基地”格局。
五、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引导作用。重点按照《xxx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尽快完善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完成物流、旅游、大型市场的控制性
详规编制工作。抓紧抓好“中国天然富硒食品城”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标志性工程。完善集镇服务业规划,加快服务业项目开发建设,提升农村集镇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城乡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现代商贸物流设施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延伸商贸物流配送网点,重点培育xxx物流园、xxx交通运输综合物流园、xxx高速公路仓储物流园区为主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建设xxx农产品仓储货运中心和高速公路进出口商贸区。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市城为秦巴山区商贸服务中心,以xxx镇、xxx镇、xxx镇3个城市组团为商业次中心,以沿高速、快速通道为商业服务带的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格局。规划建设重庆新世纪百货xxx连锁超市,开展“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新网”等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超市+基地”、“超市+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模式,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构建现代商贸新体系。提升星级宾馆档次,增强吸引入驻率。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品牌经营经营理念,重点抓好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突破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参与联动、旅游品牌带动、大企业大项目拉动,统筹城乡旅游要素合理配置、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产品改造升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
展模式,统筹规划布局,积极将旅游服务业作为支持我市中长期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建设。认真落实配套优惠扶持系列政策,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倾力打造巴山风光、巴山文化、巴山红军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前把我市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市最大的服务型支柱产业。
(四)加快信息服务业进程。提升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和应急通信、数据灾备能力,强化人口、金融、税收、统计和应急防灾救灾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发展移动宽带通信,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覆盖率达4个100%。
(五)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商务咨询、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为重点的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平衡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
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旅游、文
化、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宜居、宜业、宜旅的良好环境。拓展服务业新领域,积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平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力争组建“xxx市农村商业银行”,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建设。发展商务咨询、金融保险、村镇银行、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和保险等等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业。
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在旧城区,加快棚户区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重点发展中端品质住宅。在新城拓展区域,大力发展低密度、智能化生态住宅社区,提高开发档次,打造高端房地产品牌。健全和完善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体系,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