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微评】离婚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给予保护
【案例微评】离婚后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
权应给予保护
2014-03-19 利川市人民法院
【案情】
原告肖某、被告朱某于1998年4月22日登记结婚。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被告代表家庭取得了金坛市尧塘镇一村3.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承包人口为3人,劳动力2人。2008年4月16日,原、被告办理离婚登记,离婚协议中对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未作分割。2009年4月16日,原告的户籍从金坛市尧塘镇一村迁至金坛市尧塘镇三村,但原告在三村未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2013年5月2日,原告因要求分割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未果诉至本院。
【分歧】
对于本案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此种意见认为,原告是否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是能否分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条件,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目前尚不具有可诉性,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纠纷的范围,故本案不属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围。
第二种意见:原告对于原来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分割取得相应份额。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一、从程序法中诉讼主体是否适格来看
根据我国实行的农村土地政策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五条的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的承包基本上以农户为单位。我国民法通则对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规定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基于各种承包合同发生的、从事农副业经营的农村经济组织成员;农村承包经营户既可以是个人经营,也可以是家庭共同经营。家庭共同经营是以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和经营为基础,经营收入归家庭共有;以家庭全部财产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家庭共同经营的农村承包经营户是基于共同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子女等家庭关系)而产生的。这就意味着在共同关系存续期间,各成员对外共同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不得请求分割承包地,但在共同关系终止时,其成员身份终止之人可以请求分割承包地。所以本案的原告是符合诉讼法条件的诉讼主体。
二、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
我国宪法中规定男女权利平等是基本的原则。婚姻法第三十九条
第二款规定:夫或妻一方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受法律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三十三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第五十五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以妇女
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的,或者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侵害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权益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调解;受害人也可以依法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依据上述规定,原告对于原来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并没有丧失。如果法院对此类纠纷不予处理,原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将得不到保护,在被非法侵害时也得不到救济,上述规定将形同虚设。
三、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来看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历来有物权和债权之争,但是物权法的出台使得这一争论尘埃落定。物权法已明确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规定在用益物权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的一种,具有物权的一般特性。根据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法律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义务内容及权利的消灭、权利取得规则,缩减了完全依靠当事人意思导致的随意性。根据物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原则,承包经营权不仅具有了对抗一般世人的效力,而且具备了对抗发包人的权利,对抗所有不正当的干预。另外,承包经营权人在承包期限内转让或进行其他允许的处分时,也就有了较强的自主性。因此,一旦村委会将土地发包出去,承包方取得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村委会而言在承
包期内则丧失了对已经发包土地的处分权和绝大部分的控制权,对于承包方而言则取得了法律规定的种植、经营、流转等各项权利,当然也包括在其内部间的分割。本案中,对于发包方村委会的意见,因与相关法律规定和精神相悖本院未予采纳。
(案例编写人:江苏省金坛市人民法院杨丽莉 魏本亮)
举报
第二篇: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诉讼的若干问题(推荐)
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诉讼的若干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的一项基本政策,自八十年代开始在农村实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以家庭为权利主体,而不是农民个人为主体,加上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性强,法律规定滞后,人们对无地的农村妇女(下简称农妇)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认识不一,各地法院的做法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具有排他性,任何人侵犯它都应受到法律制裁。现就无地农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诉讼问题提出几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民或集体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承包合同取得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森林、草原、水面等自然资源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呢?这是无地农妇能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土地承包经营权诉讼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是物权,也有人认为是合同债权。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不是债权,理由如下:⒈从权利产生看,物权是法定的权利,债权是约定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下简称承包法)第五条、十三条、十四条、十六条、十七条、二十一条直接规定了农民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合同的内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合同债权,那么上述规定就应由当事人自由协商,法律不能作出硬性规定,有人误认为“承包”就是合同,实际上此处的承包是物权创设的原因行为。⒉从公示方法看,物权变动采公示方法,债权设立具有随意性特点。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承包权要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和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来确定。这是物权公示原则的体现。⒊从法律责任承担方法看,侵犯债权承担的是违约责任,侵犯物权承担的是侵权责任。承包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这些都是典型的侵犯物权应承担的侵权责任,而不是违约责任。显然,法律是把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予以保护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物权,它与农妇的其它财产一样,不容许他人侵犯。所以无地的农妇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实质为农民个人
我国土地承包以户为单位,以家庭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并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值得商榷的,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许多问题。首先,任何主体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本集体范围内的所有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应该是一样的,否则就是主体之间的不公平。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现实生活中,每户家庭承包的土地多寡不一,这在理论上很难解释。以农民个人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其次,农户的范围很难界定,在实际生活中,户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户会随人员、婚姻变化而分化,人员也不稳定,如此变化无常的主体,怎么能保证年不变的承包经营权?!再次,正是由于把家庭作为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忽视家庭成员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享有的权利,使得妇女的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当妇女结婚、离婚、外出后,她就很难得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在农村是最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际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个人,而不是家庭。承包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有平等的权利;第七条规定土地承包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无论男女老少、体弱病残,只要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土地承包权都是同等的,任何人都不受歧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利益一致,户主作为家庭成员的代理人,其与村集体签订的合同符合家庭利益,所以“个人”往往被“家庭”吸收,造成理论与实践误解。
以个人作为承包权的主体,也与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本质是一致的,因为农民的社会保障很不完善,土地被视为农民最根本的保障。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拥有一块稳定的承包地,就获得了一份可以托付终生的希望和保障。对于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的农村妇女来说,土地的意义就更大。
综上,以农民个人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更符合法理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诉讼的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诉讼时效的设置是为了加快民事法律关系的流转,维护整个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诉讼时效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我国有二的普通时效和特别时效制度。笔者认为适用特别时效一年较合适,理由如下:首先,土地是我国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无暇顾及农民。无地农妇如长期得不到承包土地,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其子女抚养,老人赡养将成问题,产生社会隐患,影响
农民家庭的稳定,甚至影响农村的稳定,这将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律政策背道而驰。其次,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北方地区只能种一季小麦,南方虽能种二季水稻,但集中在春夏季节。如果错过了节气,可能造成农民主粮的减绝收,给农民生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次,无地农妇要求承包土地的诉讼,必然牵涉到其他农户,引起成串连锁反映。可能造成人心不稳,无心
投入农业生产,影响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此类纠纷的解决宜早不宜迟。
一年的诉讼时效从何时开始计算自然是无地妇女很关心的问题。在承包法颁布实施前,法律无明文规定无地农妇可以向法院起诉,诉讼时效从农妇知道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侵犯之日起计算对无地农妇不公正,可以比照类推适用《民法通则》颁布时的规定,从今年三月一日起计算。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发生的,从权利人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四、土地诉讼应注意的问题
农妇普遍文化素质低且不懂法,而土地诉讼专业性要求又很强,加之法律援助中心都设在城镇,广大农民寻求法律援助较困难。一般农妇即使知道其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遭到侵犯,她们也不太懂得怎样维权。为避免其诉讼走弯路和增加其负担。笔者提醒广大农妇进行土地诉讼时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⒈准确选择被告。被告是指侵犯农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按照承包法十二条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的发包方是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一般侵权人为发包方。农妇结婚后,发包方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为由收回土地,而其在婆家又未承包到土地的,应该选择娘家所在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作为被告,并向被告所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农妇离婚或丧偶后,仍居住在婆家,或搬到其他地方居住但其他地方未分配土地给其承包的,发包方以其不是本地人为由收回其土地,农妇应选择婆家所在地的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被告提起诉讼。对于在土地延包时未承包土地的,不论什么原因,以其户口所在地村委会或村民小组为被告。
⒉正确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诉讼请求是指农妇因土地承包经营权遭到侵犯,请求人民法院支持其向被告提出的各项要求。无地农妇应根据其原土地是否仍存在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诉讼请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⑴发包方收回的土地仍然存在,未被依法征用或占用,则农妇应要求发包方将其原承包的土地予以返还。⑵发包方收回的土地已被依法征用或占用,农妇只能要求发包方支付其土地补偿款。⑶发包方在土地延包时未发包土地给农妇的,只要发包方仍有土地,农妇应要求承包土地;发包方土地已全被依法征用或占用的,农妇应要求发包方分配土地补偿款。
⒊生活困难的农妇有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目前,全国各地都实行了法律援助活动,生活困难的农妇不必担心无钱法院不受理的难题。广大农妇在维权时碰到具体困难,可以寻求当地妇联组织的帮助,妇联组织一定会尽力与法院和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只要其提供生活确实困难的证据,法院会依法受案并减免其诉讼费,同时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免费为其辩护。
第三篇:农村妇女户口迁出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受法律保护
农村妇女户口迁出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受法律保护
张某系刘大,刘二的母亲,三人均为威海市某村村民。1999年,某村进行土地承包,张某、刘大、刘二各取得承包地1.5亩,但是双方未能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后刘大、刘二随母亲张某一起从本村迁走,迁入另一村。三人未在重新迁入的村里获得新的承包地。2004年,国建实行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原村委未对三人承包的土地进行确权,原村委而是将上述土地确认到本村另一村民名下。张某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到村委,希望能将上述土地确权到自己名下,但未果。后张某、刘大、刘二起诉至法院,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上述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本案案情简单,关键就是农村妇女户口从本村迁出后,还是否有权获得该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以及第三十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的规定,律师认为,从立法本意上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本案中,张某携子刘大、刘二改嫁他村,但并未重新获得土地,因此,律师认为,原来村委会应当将土地确认到张某及其孩子名下。虽然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家庭恒宝虽然是以户为单位,但每户承包的份额却以人数为标准,因此妇女也是承包人之一。《民法通则》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户的民事主体资格,是相对于农村集体中的其他经营户而言,独立享有承担相
应民事权利义务,并不影响承包经营户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具体到本案,张某和刘大、刘二从村里承包土地,按照法律规定的承包年限是30年,则承包期限应当至2029年。而且,查看《农村土地承包法》,该法只是对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或者迁入设区的市的农户,其承包土地的处置作出了规定,对于迁入外村的情形并未明确约定,自然也不在村委可以将承包土地收回的情形之内。所以,本村村民委员会的作法实属违反法律规定。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即,原居住地发包方收回承包地的前提之一是妇女婚后在新居住地获得承包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妇女婚后在新居住地获得承包地,原居住地发包方就必然能够将土地收回。显然,在上述案例中,张某携子到外村后,并未获得新的承包地,所以原居住地的村委会是不可以将他们的土地收回去的。
当然,律师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也有看到从保护农村妇女权益的角度去论述。律师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律师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首要要有好的法律构建,其次是将好的法律落实到实处。
第四篇:管某诉朱某离婚后财产纠纷一案案例评
管某诉朱某离婚后财产纠纷一案案例评析 案情介绍
原告:管某,女
代理人:董 律师
被告:朱某,男
案由:离婚后财产纠纷
原告管某诉称:原、被告朱某于1997年10月27日登记结婚,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双方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有车有房。2009年4月,由于原告管某受案外人卢立营恐吓、威胁,并要挟原告管某支付其钱财。为了让案外人卢立营不在威胁原告管某,也考虑到孩子及丈夫的安全,原、被告朱某协商:"双方先假离婚,把财产都划归被告朱某名下,这样案外人卢立营就不能威胁原告管某,等事情平息后双方在复婚。2009年5月6日,原被告朱某到民政局办理了假离婚登记,并在离婚协议中约定夫妻共同财产全部归被告朱某所有。但事情平息后,原告管某回到双方共同家里,被告朱某却称双方已离婚,不让原告管某进家门。为此原告管某诉请:
1、撤销原告管某与被告朱某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约定部分;
2、依法平均分割做落于矾山镇某路105号房屋、灵溪镇某处套房一套、北京现代轿车一辆、股金40万元及存款6万元;
3、依法分割夫妻共同债权10万元。
证据材料及待证事实:
1、离婚协议书,证明原被告离婚及财产作出约定;
2、口头约定,证明原告管某与被告朱某受到威胁及离婚不是真实意思表示;
2、证明,卢立营在派出所将其敲诈原告管某的钱出具借条的事实。
被告朱某辩称:离婚是夫妻感情已经彻底破裂,且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的过错在于原告管某,是因原告管某与案外人卢立营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而且此次离婚也是原告管某恳求被告朱某要求离婚的,离婚和财产分割的内容和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证据材料及待证事实:1:字据两份,证明原告管某的过错;
2、原告管某出具的证明,证明原告管某自己经手的债权也同意归被告朱某所有,说明原告管某在分割财产上是放弃分割主张的;
3、工程承包合同、任命书,证明温州盛达公司承包矿山的事实,被告朱某只是该公司认命的项目负责人;
4、工程项目部请求补偿的报告,证明该项目是亏损的工程。
法院审理查明:由于原告管某在外不正当男女关系暴露,加之受到恐吓和威胁,被告朱某利用原告管某心身压力过重,在不能表示意思的情况下,与之签订显失公平的协议,其行为应认为乘人之危,对财产部分的约定属于可撤销的行为。
法院判决:
1、撤销原告管某与被告朱某签订协议中第三条的约定;
2、被告朱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支付给原告管某共同存款分割款204535元。
后被告朱某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争议焦点
本案的焦点主要体现在:此协议中对财产部分约定是否有效,是否显失公平,原告管某是否可以主张撤销?
法条链接:
1、《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被撤销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无效。
2、《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3、《民通意见》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以下简称《解释
(二)》)
第九条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案例评析
第一种意见:原告管某与被告朱某签订的离婚协议是原告管某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出于原告管某的自愿,且关于财产财产部分的约定,是因为原告管某私情暴露、自愿放弃财产,被告朱某根本不存在乘人之危,因此此协议是合法有效的,是不可撤销的,法院应该驳回原告管某的诉请。
第二种意见:原告管某在与被告朱某签订协议时,由于受到案外人的威胁,精神压力过大,对事情的处理及认识上存在缺陷的情况下,被告朱某利用原告管某不能真实表示意思的情况下,与之签订显失公平的协议,其行为认为是乘人之危,对财产部分的约定显失公平,属于可撤销的行为。
下面我先谈谈二个概念
第一、我先谈谈离婚协议的性质
根据《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离婚协议的内容应当包括三项主要内容,即自愿离婚、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其中自愿离婚即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涉及当事人一方行使抚养权,另一方支付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以及未抚养子女一方探视权行使及保障等内容;财产及债务处理则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如何分割,共同债务如何清偿等。从上述三项主要内容上看,自愿离婚和子女抚养的内容属于人身关系,财产及债务处理属于财产关系。
第二、我再说说何为乘人之危和显失公平
所谓乘人之危:是指一方当事人乘对方处于危难境地而提出苛刻条件迫使对方当事人作出接受的意思表示而产生的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它主要有四个构成要件: 1.行为人实施了乘人之危的行为;2.表意人客观上陷入危难紧迫状态;3.相对方的危难紧迫状态非因行为人的行为所造成;4.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乘入之危的故意
所谓显失公平:是指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对方缺乏经验,在订立合同时致使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合同。显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极不对等,经济利益上不平衡,因而违反了公平合理原则。法律规定显失公平的合同应予撤销,不仅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而且切实保障了公平原则的实现。显失公平的合同有四个要件: 1.此种合同对双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 2.一方获得的利益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限度;3.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经验或紧迫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行为。
在本案中,原告管某由于被案外人卢某强暴,并拍照,受其恐吓和威胁,精神压力过大,这我们可以从原告管某向其父母及兄弟写下了后事交待中看出。此时本案被告朱某利用原告管某身心压力过大,对事情的处理及认知存在缺陷的情况下,要求与原告管某签订离婚协议,并将所有财产划归被告朱某名下,以防案外人再次威胁原告管某,原告管某为了儿子及被告朱某的安全,在仓促之下与其签订离婚协议,并将夫妻共同财产全部约定归被告朱某所有,甚至包括原告管某经手的9000元债权。这我们可以看出,被告朱某乘原告管某处于危难紧迫状态,与
之签订了显失公平的协议。《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本案中被告朱某乘原告管某受案外人威胁和恐吓时,与之签订了显失公平的协议,应属可撤销的协议。而在此协议中,它包括自愿离婚和财产分割二部分,关于自愿离婚,上面概念分析时我们已经说到,那是属于人身关系,我们要适用《婚姻法》,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对已经离婚的事实不能请求法院再次解除婚姻关系,同时本案原告也不主张撤销,因此也不存在撤销不撤销的问题。而对于财产分割部分是属于财产关系,可以适用合同法,《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
(二)》第九条规定:“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而本案中,管某在离婚会一年之内,提起诉讼,要求撤销离婚协议财产约定的部分,并平均分割共同财产,即符合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也符合《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的。
综上所述,本案经苍南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本案被告乘原告受案外人威胁和恐吓的情况下与之签订了显失公平的合同,本案原告管某在离婚后一年之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撤销协议中有关财产约定的部分并平均分割共同财产,完全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
(二)》第九条规定。一审法院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二审法院的判决是合法有据的。
第五篇: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几点理由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生效模式的弊端和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几点理由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生效模式的弊端和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
式的几点理由
法学11-2班 李XX
摘要
我国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登记对抗立法模式,本文从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现状、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动的根本原因,公示公信原则,特定对象,社会现实生活实际、现行的司法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在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理由。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 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生效模式的弊端和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几点理由
目录
一、土地承包现状...........................................................................................................................2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采取登记要件主义的几点理由...............................................................2
1、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变动和消除都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3
2、土地承包经营权涉及对象是特定的主体.........................................................................3
3、为了国家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如果生效后只要出现第三人就会使之前的合意取消那么平稳的交易秩序就会受到冲击,产生无谓的恐慌。...............................3
一、土地承包现状
《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此条款说明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立法上是采取登记对抗立法模式。就是说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物权法所规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生沿袭了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家庭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自农户和发包人(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合同生效时产生,政府负有向权利人发放使用权证的义务。这与不动产物权产生的一般原则并不一致。如此规定的原因在于一是我国农村尚未建立完善的土地登记制度,二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并减少政府对于农民的行政干预。
但是综观我国在土地转包制度的实践生活,我们发现,农村土地承包交易过程中,“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是国家一贯坚持的既定政策,“大稳定、小调整”是开展二轮延包工作的指导原则,多数地区的二轮承包都是维持原状,在第一轮承包基础上延长30年承包期。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有的地区出现了基于混乱的土地登记制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不清现状;为了使交易简单化、单一化,没有把登记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效要件。而这样的后果是:个别转包人利用政策对农民的照顾,在混乱的交易市场进行“卷地”生意。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采取登记要件主义的几点理由
因此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承包经营关系的新型物权。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承包经营权》生效至今,在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承包、转包制度,而土地登记制度中越来越需要国家运用行政力量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的稳定合法。
本文着重提出以下几点理由。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生效模式的弊端和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几点理由
1、土地承包经营权产生、变动和消除都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土地承包变动的原因既有事实行为又有法律行为;多是土地承包人之间的转包或者土地使用权所有人与承包单位的约定。1
公信原则的效力一方面在于使社会一般人相信依公示方法公示出的物权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在于使善意第三人因依赖公示的物权可以从非权利人处取得物权,以保护交易的安全。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容易建立也容易毁灭,如果没有稳定的法律,其权利难以保障。2
2、土地承包经营权涉及对象是特定的主体
我国规定土地国有,而农民享受土地使用权。因此,农民成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定主体。而农民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法律观念淡漠,对于行政手续的办理也是有一定困难。国家考虑这点,因此规定不动产变动在立法上是采取登记要件主义,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例外,采用登记对抗主义,预示只要经合意便产生法律效力。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简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手续。但是不法分子利用农民法律知识的残缺,深钻法律的漏洞,用暴力威胁、欺诈等手段迫使农民与之完成交易。而我国规定的登记对抗制度相较于等级要件主义并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利。简化交易手续并不一定要通过改变根本制度来实施。因此鉴于农民主体的特殊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深入考究。
3、为了国家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如果生效后只要出现第三人就会使之前的合意取消那么平稳的交易秩序就会受到冲击,产生无谓的恐慌。
登记对抗制度是指只要有合意便生效,登记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让周遭的人知晓某个法律关系或权利的存在,还在于通过一个与公权力相联系的行为,赋予这段关系或权利更强的强制力保障以保证其对世性,同时也能起到一种惊醒当事人意识到期所进行之交易的重要性的作用,故对于这类权利的获得,登记的环节是不应轻易省略的。此外,中国长期存在农村土地不登记以及农村登记制度不完善的现状,不应被视为贯彻登记生效制度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我国之所以要制定《物权法》、《土地承包法》,是为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完整的物权法律体系,如果既有的登记规则与新体系的内在逻辑有所冲突,忍痛改之有何不可?如果仅因此就 停步不前,中国法制又何以完善呢?况且,就近几年陆续发布的土地管理和登记管理的规定与文件来看,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完善农村的登记机制,农村登记制度的完善并非遥不可及,因此更不应轻易在农村土地问题上舍弃登记生效模式。
我国《物权法》实际采取了多种登记模式与多种物权变动模式混合的方式,就立法理由而言,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物权法》上登记对抗模式的规则及其背后反映的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与我国所继受的物债二分为思想基石而构建的五编制民法体系是不相协调的。因为,在土地承包中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在其他特殊领域采用相应的修正模式,才能既使我国法律得到统一,又能走向与现有物债二分的民法体系相协调的贯彻登记生效模式的正轨。12 郭明瑞《物权应才登记对抗制度的几点理由》载自《法学杂志》2010年
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探讨》载自《中国法学》2003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用生效模式的弊端和应采用登记要件立法模式的几点理由
参考文献
(1)李智,李凤章《登记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的比较考察》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第22卷第9期
(2)李永军 肖思婷《我国物权法登记对抗与登记生效模式并存思考》部门法专论(3)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4)赵春永《当前土地承包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