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办改革开放三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自治县成立后,××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真正把扶贫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我县扶贫开发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新一轮扶贫等四个辉煌的阶段,它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总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体上基本实现了解决温饱目标,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一、取得的成就
1978年开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利益传给贫困人口,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贫困人口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6年开始的对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措施,经过8年的努力,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万人(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1994年《××县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制度实施,1996年开始实施农田水利扶贫攻坚。2002年《××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制订实施,进入了新一轮扶贫阶段。
19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含国债易地扶贫)17184万元,实施:
1、连续五年的12个省级攻坚乡、4个地级攻坚乡农田水利扶贫攻坚。
2、安居工程6714户。
3、温饱村建设47个。
4、村委会为单位省级重点村建设19个,村民小组为单位省级整村推进村194个,市级整村推进村25个,市级整村推进配套项目村21个。
5、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
6、西川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
7、科技产业扶贫三项。
8、易地开发搬迁安置12923人。
9、温饱示范村建2个。
10、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人。
11、小额信贷1300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实施,解决6321户27722人用电困难;解决2472户11370人通路困难;解决54232人、93716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39066亩、改善灌溉面积26784亩;6714户30884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烂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11250人住上了抗震住房;解决12923人基本生存条件;按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九三年至二000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3万人,按人均纯收入785元标准,二00一年至二00七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55万人。
二、作法及经验
三十年改革开放创业历程,三十年扶贫攻坚,特别是“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的十四年,在实践中,主要作法经验是: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温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完成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地、户,项目资金统一科目,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年度审计、监察制度,实行了资金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性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了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针对我县贫困人口居住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环境基础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各有不同的实际,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县情出发,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目标和任务。
5、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贫困面貌。实施“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县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思想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脱贫”的光荣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累计投工投劳267万个工日,全面参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成为扶贫开发的投入主体。
三、存在问题
三十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但是,因原有起点低、地理气候条件差、投入标准不高的原因,目前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解决温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底,全县粮食单产仅143kg,农民人均有粮296kg,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5元;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6.5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达1.89万人;农村5.46万人、2.17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
魔盗 黑血 寄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乡镇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乡镇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根据《中共**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省、全州经济工作会议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大事项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按季度归口上报统计的通知》(州委办字〔2015〕117号)和《中共**委办公室**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全州经济工作会议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大事项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的通知》(州委办字〔2015〕51号)精神。半年来,我办围绕“抓党建就是抓关键,抓关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是抓民生,抓民生就是抓执政基础”的总体要求,以干部召回管理为抓手,以减少贫困人口15.06万人,实现1个县(XX县)和22个以上乡镇“减贫摘帽”为总体目标,突出扶产业、强基础、提素质、创机制,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对上联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目前共争取到位资金40824.6万元,占全年目标(与州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4.8亿的85.05%,其中XX县列为全省三个减贫包干试点县之一。具体是:分项目看:
1、因素法分配切块到县,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4584万元;
2、草地生态畜牧业,争取省级财政资金5680万元,继续保持我州在全省领头的优势;
3、核桃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553万元;
4、中药材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20万元;
5、茶叶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
6、油茶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360万元;
7、精品水果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
8、脱毒马铃薯产业,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80万元;
9、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300万元;
10、兴仁减贫包干试点县,争取中央财政包干资金4095万元(加上因素分配到县资金、集团帮扶资金和干部培训资金等,共计6949万元);
11、集团帮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75万元;
12、省直工作队戴帽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50万元;
13、小康寨(乡村旅游),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00万元;
14、小康水机井,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500万元;
15、彩票基金(革命老区)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
16、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400万元;
17、扶贫生态移民,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29.8万元;
18、烟草扶贫新村,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00万元;
19、一人一户培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37万元;20、春季雨露计划培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600万元;
21、干部培训,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0万元;
22、项目管理费、建档立卡经费等,争取中央财政资金800万元。分县市看:XX市争取资金4751.8万元(含义龙试验区),同比增长了189.39%;XX县争取资金3619.3万元,同比增长了113.62%;XX县争取资金4836.9万元,同比增长了62.67%;XX县争取资金6949万元,同比增长了62.4%;XX县争取资金7005.3万元,同比增长了52.81%;XX县争取资金4713.4万元,同比增长了25.31%;XX县争取资金4836.9万元(含义龙试验区),同比增长了7.47%。XX县争取资金5281.5万元,同比增长了4.98%。州本级争取资金719万元,同比增长了1207.27%。
(二)精准信息录入,更新完善贫困户信息。自2015年1月20日开始,我办制定了工作方案,要求各县(市、试验区)对**年建档立卡工作认别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以及2012年省扶贫办确认的贫困乡镇等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并录入贵州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目前,全州共完成8个县、88个乡镇、629个贫困村**年相关数据的更新和录入;完成30.59万户贫困户信息修改更新;完成3.27万户贫困户帮扶措施的修改更新和录入;完成6.72万户贫困户帮扶计划的修改更新和录入;完成2015年计划脱贫贫困户标注3.87万户;对因死亡、出嫁等原因贫困人口1378人进行消户处理,对新出生或嫁入而新增加的1036人进行补充登记,做到有进有退,动态管理。并于5月13日召开了全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培训会”,共核实比对五保户4928户6895人;低保户10.60万户21.78万人;低保贫困户14.45万户56.90万人。
(三)强化责任分解,大力推进减贫摘帽。一是分解目标、落实减贫任务。年初,我州将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一一分解,明确到8个县(市)和义龙试验区,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以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15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计划任务的通知》(州扶领〔2015〕1号)将15.06万人减贫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试验区)、按照精准扶贫要求,明确各县(市、试验区)逐级将减贫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到乡镇、村、贫困户,按照“脱贫必须有项目扶持、必须列入脱贫计划、收入必须超过扶贫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负责人,实行“精准”管理,有效推动减贫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其中:XX市计划减少0.75万人;XX县计划减少2.05万人;XX县计划减少1.6万人;XX县计划减少2.2万人;XX县计划减少1.9万人;XX县计划减少2.31万人;XX县计划减少2万人;XX县计划减少1.55万人;义龙试验区计划减少0.7万人。二是精细测算、做好“减贫摘帽”县、乡镇申报。根据“十二五”期全州重点县和贫困乡镇“减贫摘帽”计划,对还未实现“减贫摘帽”的重点县和贫困乡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进行摸底、测算,将XX县和**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5400元的贫困乡镇,拟申报为2015年计划“减贫摘帽”。并于2015年2月22日以《**扶贫开发公室关于申报2015“减贫摘帽”重点县暨贫困乡镇的请示》(州扶呈〔2015〕4号)向省扶贫办初步申报。
(四)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抓好各项试点工作。一是积极探索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工作。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我办加强与州金融办、信用联社驻州办等部门的联系,印发《**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努力推动全州各县市积极开展小额信贷金融扶贫试点,从因素法分配到县资金中安排2407.30万元作为小额到户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投入。预计可撬动金融资金4.8亿投入扶贫开发,放大扶贫资金投入效应。目前,各县正在跟金融部门积极对接,做好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二是大力推进“减贫包干试点”。下达上级财政扶贫资金6949万元,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即:产业化扶贫工程、生态化扶贫工程、城镇化扶贫工程、科技化扶贫工程、品牌化扶贫工程、合作化扶贫工程、就业化扶贫工程、个案化扶贫工程、信息化扶贫工程、兜底化扶贫工程),强化“六大措施”(召开攻坚誓师大会、建立贫困户退出机制、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严格过程管理、强化协调联动、严格追责问效),细化责任,确保XX县“减贫包干试点”有力推进。三是全面推进麻山乡精准扶贫整乡推进试点。成立麻山乡四项行动领导小组,及时下达麻山乡“四项行动计划”资金5370万元,推进59户贫困户移民安置到XX县生态移民安置点;完成牛场小康寨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完成广场、农贸市场场平,现正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小水池建设60口;建成标准化牛(羊)圈10个近1620平方米,种植皇竹草1200余亩;完成3000平米标准化生产大棚。四是积极开展“雨露计划·1户1人”试点。适应新常态下精准扶贫对培训工作的新要求,按照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并结合我州培训工作实际,科学制订全年培训计划,确定重点专业、培训数量、培训班次和补贴标准,并将任务指标具体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同时,对全州培训工作进展情况随时进行检查和指导,实行月统计、季报表、截止目前共完成各类培训5809人。五是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试点村。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文件要求,州扶贫办与州委组织部联合行文,要求各试点结合实际积极制定方案,拟通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1户1人·雨露计划”培训、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推动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实现扶持一村、脱贫一村、致富一村,形成党建、扶贫共同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格局。
(五)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开展同步小康及精准扶贫工作。一是实施“212”扶贫开发战略(即抓好州内、州外两个市场,用好党建扶贫和同步小康这一个载体,实现帮扶对象和脱贫目标任务“两个精准”)。打造“三招两式一提升”精准扶持黔西南模式(即招支部结对子、招市场促销售、招能人搞带动这“三招”,以“菜单式兜底,育婴式管理”这两个帮扶模式,提升群众文化、技能、文明等方面素质),通过农餐对接,实现学校、机关、企业等单位食堂与贫困农户建立面对面、点对点直接的购销关系;同时,积极开拓州外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帮助贫困农户将农产品变为商品直接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助农增收,脱贫致富。二是推行“6大特派员”制度。选派1537名组织、扶贫、科技、流通、金融和企业等六大特派员驻村开展工作,帮助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的贫困村,有科技需求的乡镇、村委会和省级农业园区开展帮扶,为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高效发展,农村稳定繁荣服务。三是强化同步小康驻村。从州直单位选派名4560干部,赴全州8县(市)、义龙试验区854个村,统筹开展同步小康驻村、“联乡、驻村”、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暨州直单位党支部结队帮扶特困户工作,每个村至少安排5名驻村工作队员,确保全州629个贫困村派驻精准扶贫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达到全覆盖。同时,州四大家班子成员挂村帮扶,从精准识别出的扶贫对象中选择2户以上特困户重点帮扶。通过政策引领、领导示范,确保每村都有一个以上帮扶责任单位,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责任人,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套帮扶计划。
(六)强化督查检查,推动扶贫项目稳步实施。下拨上级财政扶贫资金40824.6万元到县,下拨率100%。督促各县(市、试验区)严格执行扶贫项目审批“七流程、十步骤”;开展全州扶贫系统整治铸廉三年行动和民生政策、民生工程及民生资金信息公开,促进项目公开公示接受监督。4月,我办对全州2013-2015年扶贫项目实施、资金拨付和报账情况以及利益联结机制和精准扶贫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就存在的部分乡镇群众积极性不高、技术服务不到位以及资金报账不及时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限时整改落实,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七)深化沟通协作,进一步争取对口帮扶力度。3月17日,XX市对口支援办领导到我州调研对口帮扶工作,共同洽谈初步确定了2015年XX市级对口帮扶项目及资金,共5类14个项目,帮扶资金1500万元。截至5月底,我州初步确定宁波对口帮扶项目54个,帮扶资金总额已达4275万元,其中,市级帮扶资金1500万元,各县(市、试验区)帮扶资金2775万元。6月17日,XX市对口支援办到我州就7月初党政代表团考察访问事宜做准备工作,并初步商定党政代表团到访我州时,追加市级帮扶资金1000万元。
(八)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扶贫专项改革思路。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办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专项改革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方案》、《**“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全州党支部结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实施方案》、《**信贷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和《**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为我州扶贫专项改革的指明了思路。
(九)瞄准市场靶子,突出抓好绿壳蛋鸡产业发展。截至2015年5月底,全州投入发展绿壳蛋鸡产业资金4203.49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703.49万元,部门投入资金90.00万元,贷款资金75.00万元,企业、农户自筹资金335.00万元;覆盖67个乡(镇、街道办)、514个村、2.40万户、9.49万人,其中,贫困乡镇39个,带动贫困农户2.30万户,9.01万人发展绿壳蛋鸡产业;养殖绿壳蛋鸡存栏139.00万羽,其中,兴义30万羽、兴仁18.60万羽、安龙14.5万羽。
(十)做好扶贫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今年来,按照“大题大作、搞好策划、把握导向、注重实效”和州领导的要求,围绕扶贫开发中心任务,服务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形成内外结合、上下互动、正面引导、重点突破的宣传工作新局面,努力营造扶贫开发的良好舆论氛围。我办切实把扶贫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州扶贫办党组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宣传力度,制定了《**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宣传工作实施方案》,从“一网一刊两报一信息”(即:扶贫信息网、金州扶贫专刊、扶贫简报、扶贫信息专报、短信发送平台)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拓宽了扶贫宣传的渠道;5月19日至23日,举办了全州扶贫宣传工作培训,对全州扶贫系统通讯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了全州扶贫系统的信息宣传能力;5月底,第一期《金州扶贫》专刊正式出版,并在全州范围内进行分发,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报送省扶贫办信息80条,全省排名第四,采用40条,全省排名第三。
(十一)完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切实履行好“两个责任”,办党组高度重视,按照“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党员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扎实推进干部召回管理工作。办党组高度重视干部召回工作,将开展干部召回管理与讲政治、讲规矩相结合,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与解决自身矛盾相结合,认真总结、借鉴全州干部召回管理的好经验,研究制定了《**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化拓展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及时按要求报送工作台账和工作信息,确实保证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召回管理对从严治吏、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作用,切实使干部召回工作取得实效,真正落实到位。二是狠抓三大纪律不松懈。办党组根据有关要求,全面统筹,精心组织,研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通过党组中心组学、全体党员干部和职工学等多层次学习,切实使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三大纪律、认识三大纪律、遵守三大纪律,让三大纪律入脑入心,形成工作、生活的行为规范。三是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按照州委活动办有关要求,研究制定《州扶贫办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暨调研的实施方案》、《2015年州扶贫办机关党支部学习计划》、《2015年州扶贫办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2015年**扶贫办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和《**扶贫办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按时报送有关材料,确保“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不走样、不变味。四是切实贯彻落实州委“十严措施”。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坚决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3月,全体干部职工签订了《2015年勤政廉政承诺书》,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道德教育,把思想教育与落实规章制度相结合,既使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使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制度治党的过程。
二、主要工作措施
第一,层层签订任务,明确目标责任。根据《全省、全州经济工作会议及2015年重大事项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和2015年州扶贫办工作要点安排部署,我办将各项指标细化分解到各相关科室,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确保任务有序开展,目标顺利推进。
第二,切实加强调度,推动形成常态。一是会议调度。每个月由分管主任和有关科室负责召集各科室召开干部职工会,分别汇报各项工作的措施、进展,以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共同商量有效推进。二是分类调度。重点针对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使用,以及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产业的推进、扶贫园区的建设等四个类别进行调度。第三,扎实搞好督查,确保有序推进。一是项目实施督查。在财政扶贫项目实施管理上,按照“乡镇实施、部门指导、县级监督、确保质量”的运作模式,重点做好:(1)申报审批管理。(2)强化组织实施。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上:强化组织领导,做到“两个明确”。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进度质量。(3)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监管。突出加强重要环节的督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扶贫项目的落实情况。(4)严格验收工作。二是扶贫资金使用督查。采取“县设专户、乡建专账,封闭运行,专账报账、财政决算、专项审计”的模式,在资金运行上严格遵守“三专"的要求,即“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同时接受审计部门的专项审计。在资金使用环节,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资金实行专账报账制;实行项目责任追究制,项目采取法人负责制;专项资金审计制。三是档案管理督查。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形成“专人负责,全程收集,县乡一致、一事一档、分类存放,长期备案”的管理模式,一个项目一个档案专卷,分类排列入柜存放。项目实施每个阶段的图片、影像资料刻盘保存,随纸质统一归档,长期保存。
第四,以干部召回为抓手,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制定《**扶贫开发办公室干部召回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州扶贫办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和《**扶贫办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定抓好“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教育,强化干部职工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作风转变扎实推进全州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半年来,各项工作虽然扎实推进,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员编制问题。全州扶贫队伍现状与担负的任务极不相称,州、县、乡各级扶贫办人员少,业务骨干缺乏,工作任务繁重。二是县、乡扶贫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实施扶贫项目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贫困乡(镇)因财政困难而不愿实施扶贫项目、或对扶贫项目的争取积极性不高。导致大量的扶贫资金项目实施管理不到位,效益不明显。三是工作质量问题。各县市因为人手少,扶贫项目编制不精,项目储备不够,项目实施推进不理想,项目信息录入滞后。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力抓好“减贫摘帽”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33668”扶贫攻坚计划和《**“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扎实抓好“六个到村到户”及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努力减少贫困人口15.06万人,实现XX县及拟“摘帽”贫困乡镇“减贫摘帽”。
(二)扎实抓好遍访工作。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制定《**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实施方案》,扎实抓好全州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
(三)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与中央、省对口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长期联系机制,与上级部门保持经常性接触和紧密联系,多方位了解和掌握项目信息,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创造良好条件。
(四)加强项目资金监管。严格落实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严格执行扶贫项目审批十流程七步骤,推动项目加快实施,提高效益,确保扶贫资金高效安全运行。
(五)认真谋划,编制好“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强部门的沟通对接,抢抓政策机遇,开拓创新,拓宽视野,谋划编制好“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切实壮大产业规模,拓展市场,提升扶贫产业效益。
(六)着力抓好扶贫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抓好望谟麻山试点、兴仁包干试点、信贷扶贫试点、1户1人试点等工作。
(七)努力实现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新突破。推进与宁波共建产业园、招商引资等工作;配合做好同步小康工作队和扶贫特派员下派、集团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认真组织好国家“扶贫日”系列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扶贫、参与扶贫。
(八)深入推进大扶贫格局构建。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
(九)加快西南草都建设步伐。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加快晴隆羊和西南草都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实施意见》,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引进科技、人才,加强以晴隆羊为重点的西南草都建设,构建以羊、兔、牛、鸡为主导,以种草种树为纲领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健全乡镇财政体系,深化银企对接、合作,强化对草都建设的金融支撑。
(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精准扶贫作好保障。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各级扶贫机构的力量,重视扶贫干部的素质提升,加强扶贫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实、讲奉献的干部队伍。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1
改革开放三十年 靖远扶贫开发工作成绩喜人
—1982年“三西”建设以来靖远县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靖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刘立智 李永彪
靖远县地处西北边陲,位于东径104°13′—105°18′,北纬36°10′—37°15′之间,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黄河为天然屏障控扼古朔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全县总面积5809.4平方公里,耕地114万亩,其中旱地占60%。现有18个乡镇,174个行政村,总人口4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有汉、回、藏、满、蒙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1.1%。年均气温9.9℃,年平均降水量 220 mm左右,蒸发量1900mm。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靖远就有人类生息,刻造有吴家川岩画和红嘴子出土彩陶。到南北朝时期在靖远始建会州。靖远的历史和干旱,洪水、冰雹、风沙、瘟疫、战争伴随着,靖远人民饱受其害。据《靖远县志》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天大旱,民饥荒。康熙四十年(1701年)岁荒大饥,疫病流行,民逃之大半,四十一年,黄河泛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靖远连年荒旱,饥民卖儿卖女,流亡殆半。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天大旱,夏秋无收,民饥,流亡众多,此灾情直持续到康熙五十五年。雍正三年(1728年)冰雹、虫害、大旱、禾苗尽伤,灾情严重……民国十八年(1929年),靖远持续干旱、疾疬、兵祸造成奇荒,人相食,城乡饥民死亡枕籍。1931年至1935年,靖远连年干旱,复冰雹、虫害、黑霜、洪水并疾疬,民大饥……”可以说在旧社会,自然灾害、没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是造成靖远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靖远人民与天斗,与地斗,顽强地与大自然抗争,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西”农业建设、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及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止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2年的45元增长到现在的2509元,实际增长近56倍,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由82年的21.98万人降到现在4.7万人,贫困面缩小到10.08%。
1982年12月10日,国务院决定,将甘肃河西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以下简称“三西”地区)列入国家专项计划,每年拨资金2亿元(其中甘肃1.66亿元),安排10年,用于农业基础建设,实施“兴西济东”方针,缓解以定西为主的缺粮问题。甘肃省以安定区、会宁县、靖远县、通渭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等19个县被列入“三西”建设范围,按照“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战略方针和“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三条路子,开始了甘肃省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扶贫开发(上世纪甘肃的扶贫经历了三个阶段,1983年到1985年是甘肃省“两西”建设起步阶段。1985年到1994年是甘肃全面扶贫 2
阶段。1994-2000是甘肃扶贫第三阶段)。1992年9月,国务院同意“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延长投放10年,资金投放额度和两省区分配比例不变,重点用于解决中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4年,国务院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 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甘肃省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根据甘肃实际制定了“四七”扶贫攻坚计划,财力、物力、人力向41个国扶县、12个省扶县倾斜,形成了各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全社会合力攻坚的局面。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继续解决和巩固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发展、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二十六年来,国家在农田水利、移民安臵、种草种树、农电线路、农村能源、乡镇企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等方面为我县累计投入“三西”专项等扶贫资金2.45亿元,这些巨额专项扶持对推动脱贫致富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依靠中央和省、市的全力支持,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治穷脱贫的自强精神,我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基础条件较大改善。自“三西”建设以来,靖远县抢抓这一有利历史机遇,苦干实干,真帮实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大兴骨干水利工程,兴电、刘川、三场塬三大灌区整体开发,并新、改、扩建280余处小水工程,3
新增水地31.97万亩;建设集中排水工程33处,解决了20.76万人的饮水问题、22.9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架设农电线路660千米,新增通电村70个,98%的农户通上了电,修建乡村道路100多条,1200多公里。二是农村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粮食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县上紧抓粮食不放松,粮食产量年均递增8.4%,农民人均占有粮由原来的60公斤增加到了现在的400公斤。通过科技引导,政策扶持,产业开发,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蔬菜、畜禽、林果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总产量10.89亿公斤;羊饲养量达到76.5万只,猪达到55万头,鸡达到465万只;特色林果基地规模扩大,枸杞基地达到5万亩。农村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以建筑建材,矿产采掘,轻纺化工,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为骨干的乡镇企业得以迅猛发展。三是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二十六年的扶贫开发,靖远县经历了从重点救济救灾,改善基础条件,实施扶贫攻坚到最后决战贫困等不同阶段,在每一阶段的最大受益者是农民,最直观变化的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从温饱线上跨越后,由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向变观念,盼致富,求消费,奔小康的理念转变,农民人均收入由1982年的45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2509元。干旱山区1.78万户,7.85万人迁到了水源充足的新灌区,灌区绿树成行、农田成方、公路成网、新居成片,85%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全县已形成沿黄老灌区致富奔小康,高扬程灌区脱贫求致富,干旱山区群众温饱治穷根的新型格局。四是社会事业大进步。扶贫开发 4
不仅改变了全县的贫困现状,而且促进了地区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作为教育大县的靖远,贫困乡村基础教育和农民技术教育得以不断升华,贫困带片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在1997年全县实现了“两基”达标。全县初、高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信息网工程、国家扶贫教育“义教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靖远县已成了高考学子输送大县。1986年在甘肃率先建立县级调频广播站;1998年建成电视转播中心与有线电视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面开通;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38%。扶贫开发带来了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刻变化。
一、1983—1992年第一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
1982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甘肃、宁夏以定西为主的“三西”区域性贫困而设立了“三西”扶贫专项资金,并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三西”地区的实际,提出了“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在第一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时期,国家在农田水利、移民安臵、种草种树、农电线路、农村能源、乡镇企业等方面为我县投入“三西”专项资金1.1亿元。我们利用国家“三西”农业建设的大好机遇,把大兴水利、送电修路、改善生态等重点农业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先决性举措来抓。靖远县贫困因旱,根源在于缺水。黄河流经县域之长,水资源潜力之大,是劣势中的优势,但能见黄河水,未受黄河益,却是扶贫开发前不应是现 5
实的现实。
三西建设开始后,坚持抓水移民寻出路,始终把大兴农田水利事业作为农业翻身、稳定脱贫、开发致富的根本措施来抓,念水经,走水路,强基础,寻出路。通过扬黄河之利,济干旱之贫,兴川济山,以水治旱,移民开发,解救贫困。兴修靖会电力提灌工程、续建兴堡子电力提灌工程、刘川电力提灌工程,三场塬电力提灌工程、改建靖丰渠,扩建石门乡黄土坡、东湾乡三合等电灌工程。刘川电力提灌工程总投资3592.8万元。工程建设前期,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125mm,年平均蒸发量却是1742.6mm,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极低。工程建成发挥效益后,开发土地7.5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6.98万亩,渠、路、林、田、村配套5.8万亩,使原灌区4500多名群众和2.3万多名干旱山区移民直接受益,灌区周围8个乡11万多人间接受益。2007年灌区水地粮食单产达到527公斤,灌区人均纯收入达到2510元,比1982年人均35元增长近72倍。灌区现有中小学19所,医疗机构50多个,孩子上学、群众就医相当方便。兴堡子电力提灌工程被群众誉为“救命工程、翻身工程”,工程建设前期,该地区干旱缺水,使大部分土地长期闲臵。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后,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0.1万亩,有甘、宁两省四县区、11个乡镇的14万人受益,其中甘肃省内移民43629人。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严酷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单产由上水前的不足40公斤,增加到491公斤;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每人不足30元提高到现在的2000多元。二是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灌区累计林业保存面积达36500亩。三是 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灌区现有中小学校172所,各级医疗机构89个。用灌区群众自己的话说,移民前他们生活在原始社会,吃饭穿衣全依靠政府,吃的是救济粮,穿的是黄军装,从山区往灌区移民时半架子车把全部家产都装上了。现在他们每家都是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牲畜满圈,都购有电视机、摩托车、农用车,安装了电话;大多数家庭都有大学生,且适龄学生都在就读。
坚持贫水富集走旱路,扬长避短,顺应天时,利用有限的雨水做文章。改土蓄水不止,农田水利大兴,大片贫瘠低产的“三跑田”被改换为稳定增产的“三保田”。10年内新修梯田6.35万亩,砂田9.52万亩,坝地4.40万亩,建设水窑3.47万眼,涝池309个,配套集雨节灌面积3.2万亩。20多年来坚持改造自然,抗旱扶贫,实现了由过去被动救济抗旱到主动解困防旱的大转折。
“三西”建设第一个十年,我县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24.45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32.08平方公里,建设35千伏输变电工程2座,新架10千伏农电线路324.20公里,移民61453人。造林18.28万亩,封山育林4.84万亩,种草7.97万亩,新建刘川园艺场、靖远县畜牧站,培训农民技术员13.17万人次,建设温饱工程6.02万亩,新建乡镇企业48个,劳务输出15.4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82年的5271.94万公斤增长到92年的11590万公斤,亩产量由82年的74公斤增长到92年的155公斤,人均产粮由82年的171公斤增长到92年306公斤,农民纯收入由82年45元增长到92年的460元,解决了12.73万人,1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靖远提前解决温饱
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994年国家制定扶贫开发工作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任务是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 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温饱标准为绝大多数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按1990年不变价格)。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条件为: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建成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户均一亩林果园,或一亩经济作物;户均向乡镇企业或发达地区转移一个劳动力;户均一项养殖业,或其他家庭副业。牧区户均一个围栏草场,或一个“草库仑”。与此同时,巩固和发展现有扶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贫困乡镇和有集贸市场、商品产地的地方通公路;消灭无电县,绝大多数贫困乡用上电。在教育文化卫生上: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大多数青壮年劳力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预防残疾。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1997年7月2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甘肃、宁夏两省区关于提前使用2001年和2002年“三西”建设资金的请求,支持“三西”地区率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第三个十年“三西”农业建设提前开始,同时,靖远县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
从1993年到2000年,国家共投入我县扶贫资金5456万元, 8
主要扶持水利、农电、移民安臵、三田、乡镇企业、温饱工程、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建设。继续续建和扩建刘川、兴电、三场源三大水利工程并积极建设灌区移民配套基础设施。扶持北滩水泥厂、三潍红会煤矿等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实施三田建设。实施日光温室项目,经济林基地建设,养殖业基地建设。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6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43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5元。
三、新世纪巩固越温成果,深度开发扶贫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认为,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我国目前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的温饱还不稳定,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到2010年,集中力量,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把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县1997年虽然提前解决了温饱,但是到2000年末绝对贫困人口还有6.23万人,低收入人口还有6.19万人。在进入新世纪我们提出了巩固越温成果,深度开发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帮扶下,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重点对象,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为工作 9
重点,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2001-2007年内解决绝对贫困人口1.53万人,解决低收入人口2.27万人。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3亿元(现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
从2001年到2007年国家共投入我县扶贫资金8010.65万元。通过7年的扶贫开发,新增水地5.04万亩,兴修“梯田”6.4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2.17万亩,完成整村推进52个,科技培训2.15(万人次),移民安臵3.346万人。我们重点抓好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搞好整村推进。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集中连片、大面积的区域性贫困现象明显缓解,即使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新格局,要求对扶贫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下沉到村,扶持到户。因此,新阶段扶贫开发需要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制订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一次规划、整村推进。1998年,甘肃省在借鉴中国西南、秦巴山区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把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结合起来,当年在1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200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首次提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概念和模式。该扶贫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吸收村民广泛参与制定发展规划;运用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组织群众参与实施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培训管理、技术支持、采购 10
管理、监督管理、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管理、后续管理、监测评价等);加强能力建设(包括农户和管理机构、人员的能力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等。由于扶贫效果明显,该模式被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2001-2007年我县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52个,兴修梯田6.59万亩,发展集雨节灌面积1.28万亩,新打机井、泉水截引等水利工程42处,建设村级文化培训中心29处,改扩建小学36所,种植枸杞4850亩,种植中药材6000亩,兴建枸杞晒棚90座,引进良种羊16280只,培训农民技术员14900(次)。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全面搞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1-2007年我县共完成农村技能培训11000人。依据《甘肃省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实施细则》,从2007年开始,我县开始实施“雨露计划”,2007年共培训2601人。以餐饮、医疗、电子维修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在县卫生职业学校培训285人,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822人,县通达驾校等学校培训合格驾驶员200人,委托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县田园宾馆代培服务员240人,农广校培训200人。在县卫生职业学校和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药学、护理、电焊、数控、机电、汽车维修、电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两后生”101名。劳务培训输出人员就业率达到95%以上,稳定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一人培训、终身受益”,“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切实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三是搞好贷款贴息,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2001-2007年我县扶贫办与金融、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以农民 11
增收和农业增效为目标,不断加大扶贫到户贷款工作力度。将52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和部分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列为扶持的范围和重点。在项目的选择中,遵循“农户自愿申请,自定项目,自定经营”的原则,按照“区域集中、产业关联”的发展模式,结合县域产业布局,重点扶持枸杞、大枣、养猪、养羊等特色产业。为整村推进村农户贷款贴息94万元,拉动贷款1608万元;为能人大户贴息15万元,拉动贷款242万元。在产业化贷款贴息项目中,重点扶持了靖远县田园养殖有限公司、靖远县福瑞源绿色农业有限公司、靖远县甘肃长河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61.65万元,拉动贷款1253万元,通过对这些企业的贷款扶持,带动贫困户规模养殖大户87户,订单种植大户1000户,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按照“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创建好班子”的工作思路,狠抓刘川乡张滩村新农村建设,共整合资金130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80万元。建起了村部、村文化培训中心、图书馆、信息中心,硬化道路8.5公里,砂化道路10公里,改电网8公里,渠道衬砌9公里,对村庄主干道双侧进行了拓宽、美化、绿化、亮化改造,对133户农户现有旧房进行改造,拆除影响环境卫生的猪舍、厕所7处,改造7处,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300座,全村6个村民小组都规划了垃圾填埋点,配臵了垃圾处理设施,自来水入户率已达100%。新建骨架式防风大棚200座,露地蔬菜种植也比列入试点前翻一番,发展 12
舍饲养羊户90户,养猪户100户,规模养鸡户50户,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10元,比试点前增长25.31 %。
乌兰含情,哈思献瑞。靖远的扶贫开发成果喜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十七大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一个加大、两个提高”的明确要求,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从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战略高度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不断研究新规律、适应新变化、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开创新局面。准确把握扶贫开发的大形势,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对扶贫开发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科学地定位我们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目标,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推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扶贫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是1997年4月7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不仅列车提速了,铁路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目前中国铁路里程7。7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一圈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6%,运输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它穿过了世界屋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它和神州六号载入飞船升空、三峡水电站建成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奇迹。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棚户区的人们走进了宽阔的楼房中了,不再漏雨,不再透风。如今已有212万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消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修好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我想: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致富路。
要我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路?我认为是一条致富路,让我国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成就,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都能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一件多么英明的举措。我们做得很优秀这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做到了极限,我们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也需要改进。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的简要历程:改革开放逐渐终结了生产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定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针,以及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开放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借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自然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科技含量低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权利寻租,贪污腐败不断恶化等...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我国的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也同时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比我们还要严重,但这并不能作为阻止我们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借口,归根究底,我们还是谋求发展的,就向毛主席说的那样,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在好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在大多时候我的观点与他们并不相左,但是就科技的落后而言,我还是比较揪
心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科技的建树,那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纸空文。
按现在的趋势,好多国内大型企业把自己的资金都用来购买美国债券来作为一种稳定的外汇储备,在讨论这个举措的利弊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美国为什么要发动那么多的战争,他们崇尚绅士就像我们崇尚君子一样,显然,他们发动“劳民伤财”的侵略战争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就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答案是为了石油。那么,为什么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大侠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就是去求油价飙升,而油价的飙升又以美元结算,这就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当全世界的人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除了产油国,当然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自己的东西去换,从而再依次加入食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印钞行为可以说是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向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而又失信于人的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中流到了产油国的手
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的手里。这么多的美元攥在这些国家的手里处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变为废纸的前景也很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贬值,天天在贬值,在一步步变为废纸。这个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们其实是中了人家的圈套,在不知不觉的做一场赔本的买卖。有人就说了,既然不划算,那我们就不给他借钱了!答案是,在当今世界,除了美国国债,还真没有什么能够吸纳中国的外汇储备。
我们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全盘否定我国的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是对比上面的情况而言。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些欧美国家的高科技呢?事实是,我们想买,但是人家不卖,怕我们学会了,他们更没得过。
就像溶血们说的那样,目前,政界以及学界都意识到了,出口导向战略是有问题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生产玩具、衣服,挣得辛苦钱,最后又借给美国人去花,我们这是图什么呢?以前我们穷,人家老是用外汇卡我们的脖子,所以我们要多挣外汇,但是现在中国外汇世界第一,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把出口换汇视为目的?
面对我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我觉得我国国内的大型企业有必要在科技创新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加大投入,把中国生产不了高新产品的尴尬事实终结,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完美过渡。
加大客气方面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手段,同时也拉动了国内的需求,扩大了国人的消费,通过新产品的发明与投入生产以及后来的流通市场,来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平衡繁荣之道。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们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希望我们亲爱的祖国能在未来的三十年拥有更大的进步,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