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技课标[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1: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劳技课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劳技课标》。

第一篇:上海劳技课标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技术文化体系的成熟。

二、技术教育与个人生存和终身发展有何关系?

现今世界有许多事实证明,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是

人们适应社会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展对人们的科学

文化水平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现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日益更

新的人。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高度的社会,知识积累、信息传递、技术

创新,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快。这都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竞争意识的能力,才能去面对生存、求职、发展中的种种变化。只有那些

技术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的能力,才更有发展的机会和宽广的前途,才更

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并获胜的可能。可以说,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影

响而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和劳动者都要具备良好的技术

素养和适应技术不断更新的能力。所以,当今社会中,技术素养对每一个

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可以让所有拥有它的人从中获益,包括那些可能不

会进入技术职业领域的人。这也就是说,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

养为其基本目标的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然而,技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两次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实

现的,需要从小学即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技术教育。将技术

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是当今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对教育改

革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回顾二十多年来上海劳动技术教育走过的路,确实极不平坦。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区(县)《劳动技术》课程教研员和

教师共同努力下,劳动技术教育建立起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

各区(县)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不少学校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专用

教室,为《劳动技术》课程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劳动技术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地发展,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设平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和综合知识应用作了应有贡献。

然而也不引否认,目前上海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除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使该课程未得到应有的、普遍的、足够的重视而外,《劳动技术》课程本身未能很好地体现技术教育最本

质的内涵,即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具

体表现为:在课程的功能与定位上,一直存在着对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基础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偏颇与混淆;在课

程目标与内容的安排上,过于注重机械、单一的技能训练,过于偏重制作

过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作品,而忽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忽视对学生

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注重单纯的技能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偏重单一“再现式”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以至于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形成了师傅

带徒弟的教学形态。有不少教师、家长、学生把去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上课

叫做“学工”。于是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劳

动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做某项技能的工人。而现在的家长个个希

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白领”、“金领”,因此,他们反对让学生接受劳动

技术学习,甚至觉得,《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会占用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时

间,影响学生成绩,影响升学。《劳动技术》课程在不少学校也被当作一门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

是开设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中小学,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属性,改组了学术性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劳动技术》课程面临再一次改造。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劳

动技术课程标准》是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而来的,既有对原

有课程优秀方面的继承,也有针对原有课程不足的改进,当然也有对社会

及科技发展对本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的主动回应,更关注了教学实践本身发

展提出的新要求。过去过分地限于具体项目、具体技能的训练代替技术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

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

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进而

确立了《劳动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课程要求

学生在亲身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

能力;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益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

谐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

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

多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技术学习的关键是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综合性问题,如果只从单一学

科角度来认识,会局限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认识问题缺乏深度,或者片

面。而从不同学科、多方面因素综合来认识问题,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

式、全面、深入地解决认识问题,实现把某门课程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

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

造等空间,要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

1.《劳动技术》课程以实际技术项目为载体,注重技术活动全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

(1)以技术活动项目为载体。《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的形式,来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

目标的。例如,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建议学生改制一件常用文具或

生日礼品的包装,或书签的设计与制作等。又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

“烹饪”中突出创意和个性的技术活动,让学生用同一种原料制成不同菜

肴,展示自己创造潜能。再如,高中《劳动技术》课程中有的以简易电梯

设计、制作、调试、改进学习有关技术知识和技能等。

(2)重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全

过程的实践,即从调研确定需求开始,设计方案、制作、评价,到应用的全过程。例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主题包括:设计的产生(含通

过调查发现需求、构思方案等)、设计的表达、材料的选择、材料加工、组

装与调试、使用、对作品的反思性评价与改进等。

(3)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接近学生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实际,选择具有通性、通法和通则的基础技术和有关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

(4)正确处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技术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

发挥优秀的传统教学载体的积极作用,又要依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把现代

技术充实到教材中去。当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技术社会的需要,是《劳

动技术》课程内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高中基础型课程的设计部

分除学习设计一般过程外,引入了应用计算机进行实体设计,控制部分除

学习常用声、光、电、热、磁等简单电子控制系统外,引入用单片机设计、制作自动控制作品等。

2.《劳动技术》课程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完善课程实施

(1)《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实践、体验、探究学习为基点,体

现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结合技术的设计→操作→评价(反

思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可迁移的劳动技术要素,培养学生用劳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

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劳动技术教育

中心、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3)《劳动技术》课程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

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

展。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学期考核测试,还可采用作品展示、交流

表现、心得体会、专题活动、自我评估、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评价的主

体是学生本人,评价者还包括教师、家长、其他有关人员和社会有关部门,实现多元化发展性评价。

(4)稳步改善《劳动技术》课程保障措施。要加强课时管理,严禁随

意挪用《劳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要重视对《劳动技术》课程师资的专业

化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和稳定的兼职教

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为提高《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专用教室

和必要的装备,并且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区(县)

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基地和窗口作用。

第二篇:上海劳技课标(写写帮推荐)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

——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同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推进了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等技术文化体系的成熟。

二、技术教育与个人生存和终身发展有何关系?

现今世界有许多事实证明,拥有丰富的技术知识,较高的技术能力是人们适应社会并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发展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现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日益更新的人。另一方面,在技术发展高度的社会,知识积累、信息传递、技术创新,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快。这都要求学生要有足够的应变、竞争意识的能力,才能去面对生存、求职、发展中的种种变化。只有那些技术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的能力,才更有发展的机会和宽广的前途,才更有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并获胜的可能。可以说,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而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公民和劳动者都要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和适应技术不断更新的能力。所以,当今社会中,技术素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它可以让所有拥有它的人从中获益,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职业领域的人。这也就是说,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其基本目标的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然而,技术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一两次简单的短期培训就能实现的,需要从小学即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技术教育。将技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是当今社会个人生存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回顾二十多年来上海劳动技术教育走过的路,确实极不平坦。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区(县)《劳动技术》课程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努力下,劳动技术教育建立起一个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平台:各区(县)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不少学校建立了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为《劳动技术》课程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劳动技术教育在不断改革,不断地发展,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设平台,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和综合知识应用作了应有贡献。然而也不引否认,目前上海的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这除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使该课程未得到应有的、普遍的、足够的重视而外,《劳动技术》课程本身未能很好地体现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内涵,即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在课程的功能与定位上,一直存在着对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基础技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等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的偏颇与混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安排上,过于注重机械、单一的技能训练,过于偏重制作过程,统一的要求、统一的作品,而忽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忽视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注重单纯的技能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偏重单一“再现式”的“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至于在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形成了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态。有不少教师、家长、学生把去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上课叫做“学工”。于是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就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劳动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做某项技能的工人。而现在的家长个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白领”、“金领”,因此,他们反对让学生接受劳动技术学习,甚至觉得,《劳动技术》课程的开设会占用学生其他课程学习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影响升学。《劳动技术》课程在不少学校也被当作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开设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

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中小学,曾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属性,改组了学术性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劳动技术》课程面临再一次改造。新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是在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而来的,既有对原有课程优秀方面的继承,也有针对原有课程不足的改进,当然也有对社会及科技发展对本学科提出的新要求的主动回应,更关注了教学实践本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过去过分地限于具体项目、具体技能的训练代替技术学习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进而确立了《劳动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课程要求学生在亲身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能力;通过劳动技术教育,树德、增智、强体、益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尤其要强调的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实践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把多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技术学习的关键是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综合性问题,如果只从单一学科角度来认识,会局限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认识问题缺乏深度,或者片面。而从不同学科、多方面因素综合来认识问题,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全面、深入地解决认识问题,实现把某门课程所学知识和形成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要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

1.《劳动技术》课程以实际技术项目为载体,注重技术活动全过程的课程内容设计

(1)以技术活动项目为载体。《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的形式,来组织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例如,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中,建议学生改制一件常用文具或生日礼品的包装,或书签的设计与制作等。又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烹饪”中突出创意和个性的技术活动,让学生用同一种原料制成不同菜肴,展示自己创造潜能。再如,高中《劳动技术》课程中有的以简易电梯设计、制作、调试、改进学习有关技术知识和技能等。

4(2)重技术活动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实践,即从调研确定需求开始,设计方案、制作、评价,到应用的全过程。例如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主题包括:设计的产生(含通过调查发现需求、构思方案等)、设计的表达、材料的选择、材料加工、组装与调试、使用、对作品的反思性评价与改进等。

(3)课程内容的选择强调接近学生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实际,选择具有通性、通法和通则的基础技术和有关知识作为课程的内容。

(4)正确处理传统的技术和现代技术关系。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教学载体的积极作用,又要依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把现代技术充实到教材中去。当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技术社会的需要,是《劳动技术》课程内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在高中基础型课程的设计部分除学习设计一般过程外,引入了应用计算机进行实体设计,控制部分除学习常用声、光、电、热、磁等简单电子控制系统外,引入用单片机设计、制作自动控制作品等。

2.《劳动技术》课程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完善课程实施(1)《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以实践、体验、探究学习为基点,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启发,结合技术的设计→操作→评价(反思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可迁移的劳动技术要素,培养学生用劳动技术要素去把握技术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社区等各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3)《劳动技术》课程要注重发展性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学期考核测试,还可采用作品展示、交流表现、心得体会、专题活动、自我评估、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本人,评价者还包括教师、家长、其他有关人员和社会有关部门,实现多元化发展性评价。

5(4)稳步改善《劳动技术》课程保障措施。要加强课时管理,严禁随意挪用《劳动技术》课程的课时;要重视对《劳动技术》课程师资的专业化培训,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由专职教师和稳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要为提高《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专用教室和必要的装备,并且努力提高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区(县)劳动技术教育中心的基地和窗口作用。

第三篇:劳技课

劳技课《十字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刺绣的历史意义及它的起源、文化,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十字绣的编制原理,能看懂操作示意图,以及走针路线。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技术素质。

【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进入学习情境,完成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精神,培养经济意识、审美意识、环保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有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态度,观念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掌握十字绣的技法和窍门。强调过程性学习的态度与体验。教学难点:针法学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十字绣的完成作品。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3.学生准备刺绣工具。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引导进入学习情境,完成学习任务。3.传递资料信息,使学生了解十字绣的文化与功能。教学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增加过程意识,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更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已有经验以及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以及个别差异。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都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

教学设计意图:

十字绣是初中劳技教材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展学生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技术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教学步骤:

一、事例引课——设置情境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一张白纸可以绘出美丽的世界,那一块白布可以做些什么呢?在大家看看桌上的材料后,应该可以猜出个大概了吧。请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几幅作品。展示十字绣图片(小组传阅,部分贴在黑板上),现在大家知道我们今天所要实践的到底是什么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十字绣,它是刺绣的一种。同学们知道十字绣的起源吗?

2、介绍十字绣的历史来源:

很多人都认为十字绣是起源于国外的,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十字绣的真正起源是在中国。在唐宋时期,对外贸易频繁,十字绣因为技法简单,绣出来的作品色彩逼真,华贵大方,传入了欧洲社会。因为欧洲人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为了更简单的学习十字绣,又对十字绣的材料——针、布、线一一改良,成为了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十字绣。(图片展示)

3、介绍十字绣的经济价值:

随着当今社会的的文化交流,西方很多富有价值的东西流传了进来,并被我们所接受,十字绣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幅80*80cm的十字绣作品,价值在2000元人民币左右。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运用到十字绣呢?

十字绣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床单、被套、手机链、钥匙扣、水杯、靠垫、服饰等生活用品(图片展示)[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及十字绣成品图片,引发学生对十字绣历史的认识及想创作十字绣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看了这么多如此美丽的十字绣,许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十字绣是如此美丽,如此有诱惑力,到底难不难绣呢?答案是:不难。如果你会缝纽扣的话,那你就会绣制十字绣了,你只需花一点点时间、一点点的耐心,再加上一点点用心,就能完成一幅令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与惊奇的十字绣的作品了。

1、十字绣的含义——多媒体展示:放大十字绣。

(让学生了解十字绣是缝纫中的一种针法。是用针和线代替画笔和颜色做画,创造美的一种活动,是根据织物的经纬纹理,挑绣“十字”字形的针法而组成图案,所以它又被称为“北京挑花”)

2、了解十字绣需要的工具。

3、学习十字绣的基本技法:

(1)针法:全针、半针、1/4针、1/2针(2)走针顺序

(3)图纸识读(以小熊觉觉为例),认识线标、针法、主图符号和线板。a.颜色符号表明不同针法 b.颜色线号表明不同针法

4、教师讲解、演示十字绣绣制过程:

(1)在画稿上找出中心点(上下箭头与左右箭头相交点);(2)在方格布上找出中心点作记号;(3)按图纸选择相应彩线,穿针后并成两股;(4)在记号处的反面起针刺绣;(5)压线方向要一致.(6)收针

(7)勾边

(8)整理

(9)清洁

5、注意事项: 1)压线要一致;2)起针、收针不能打结,线头要压在其它绣线中;3)抽线用力均匀,线迹平整.6、学生参考多媒体中针法步骤,自己动手做一做。在此之前,老师提出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尽量线不打结。(动手、分组,绣两个一横排。)

7、教师巡回指导,总结同学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起针?(开始)如何绣制?(针法)如何收针?(结束)互帮互助,解决问题——(1)如何起针?

因为十字绣的线基本上都是两股一绣,也有四股绣的,所以它的针孔要比普通的大上许多,就是为了同学们穿针引线方便一些。(两股指的就是两根的意思)全针针法介绍——十字交叉,十字绣的一个特点(请学生动手摸一下)就是——起针或结束时均不要打结。

起针:在确定的绣制位置,从绣布的背面进针,正面出针拉线至背面线头留有1cm左右。正面斜线入针,背面拔针拉线后从出针孔的垂直方向的上孔或下孔入针,正面出针,拉线时要注意将起针的线头埋入背面线迹中。根据十字的个数以此类推。简单地说,是在绣布上用“/”及“”交叉组合成十字,这样多个的针法即组成了十字绣图。会这个针法即可以应付大部分图纸。(教师边演示边讲解)(2)如何绣制? 以横排来回绣为例,它的优点是整齐、美观,用线也比较节省,绣的时候要松紧适度用力均匀,且注意方向的一致性(教师演示)。

(3)如何收针?

完成一横排绣后,在绣布的背面用针挑附近3~4根竖线后拔针拉线,并将余下的线段剪去便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及动手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自主探究全针法,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教师只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师生合作,完成作品

1、实践练习:对于前面所提到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同学们再来试验一下,这次我们的目标定高一点,绣6个一横排的。(对于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绣个图案或者形状。)学生试验,教师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全针绣中连针的绣法。)

2、作品展评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来点评一下自己的作品。评价标准:(1)绣前要保证双手的清洁。(2)十字绣的压线方向要一致。

(3)起针和收针都不许打结,但应将线头压在其他绣线中。(4)抽线时用力要均匀。

(5)节约用线。(注意总结失败或者成功的经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作品,授予“心灵手巧”奖,奖品是老师亲手绣的钥匙挂件一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优点或纰漏,并能够在修改完善中取长补短。)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可以亲手绣一幅美丽的作品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作为父亲节或者母亲节的小礼物,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随着十字绣小组进行了初步的练习和创作,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十字绣,展评大家的作品,用我们的作品装点我们的家、我们的校园。

第四篇:劳技课教学计划

劳技课教学计划

劳技课教学计划

(一)一、教学内容:

① 种植几种观赏植物;种植油菜花

② 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

③ 生活小常识。

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二、本学期劳技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种植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

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生活,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三、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和种植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和种植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

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3、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兴趣。

4、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技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劳技课教学计划

(二)一、教材概况:

本册教材根据1992年秋季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精神,又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编写。本册教材为二期课改后实行的新教材,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编排了一些看看、说说、做做的内容。尤其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有:一,工具的认识与使用,二,自我服务

劳动,三,家务劳动,四,公益劳动,五,简单生产劳动,六,创造与制作。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适当补充校本教材,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二、班级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的五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每班学生数为50人左右。由于去年我已经开始教劳动技术课,知道学生对劳动技术课还是比较喜欢,他们喜欢动手,喜欢做实验,这对我来说有利于上好本学期的劳动技术课。虽然我不太熟悉这一学期的学生,但在三年级时,我也给他们上过课,所以还是有所了解。所以,我有信心上好五年级的劳动技术课。

三、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劳动光荣、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遵守纪律、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和勤劳俭朴、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初步树立质量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2、使学生学习一些浅显的劳动知识,学会使用一些常用工具;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的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

3、通过劳动课的教学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措施:

根据本学期五年级劳动技术课的要求、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我决定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的兴趣。

{2},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摸索信

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上课作好充分准备,按时进课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35分钟教学质量。

{4},关心好差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

{5},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成绩记录。

{6},写好教学反思,取得上劳动技术课经验。

劳技课教学计划

(三)劳动技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搞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掌握基本知识情况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不爱动手操作,劳动态度需端正

2、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参

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几个别学生不爱动手操作,劳动态度不端正。

三、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劳动课内容分为三部分;①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②手工编织手工制作;③生活小常识;4手工制作。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本学期共有16周,每周一节课。

四、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性格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五、本学期教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引导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进度

一周一课时一节内容

第五篇:评课稿劳技

听《翻盖垃圾桶》随感 推荐

《翻盖垃圾桶》同题开课,三堂课同一内容不同人执教,最能平行比较教师教学的成效。三堂课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和智慧,细细分析,可吸取借鉴之处颇多:

1、巧用放大教具,凸现教学重点。

每位老师都用了放大的实物教具,都通过拆的方法,分解作品,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目了然的掌握了翻盖垃圾筒的组成部分。利用分解的实物板书翻盖垃圾桶的结构,整体板书效果简洁、合理,凸现主题。

2、针对难点清晰示范,精讲精练。

本堂劳技课中,教师通过学生自学确定疑惑点(即难点),通过录像或示范演示清晰讲解,让学生清晰过程,规范操作。演示中有老师还运用了错误零件的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更明确目标,短时高效的掌握方法。还有老师把制作难点的操作单独提练出,让全班跟着老师做。通过模仿制作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方法,这个环节很实用。每堂劳技课中都有必要的技能,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如果说通过合作减少了学生必要的技能练习,那么制作的“成果”只是锻炼了个别学生,另外更需要锻炼的学生作了陪练,合作形式只是“做秀”。

3、内涵丰富,注重评价。

三位老师在上《翻盖垃圾桶》时,从环保角度,都不同程度的进行扩展。这体现了劳技课程的丰富内涵,劳技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每位老师都有教学的评价,注重师生的互评,有评价成功,也有评价不足,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评价中有谈老师还采用了让学生把不足的作品进行“修理”的方式,让调整作品,改进作品质量。这个细节值得我们教师重视。劳技学习掌握方法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一撮而就,学生遇到问题,制作不完美很正常,关键还要学会调整。学会观察、掌握要领来调整作品达到最佳效果。给学生时间、允许学生出错才能更显教育引导的本色。

4、打开学生思维,拓展与创新生成。教学临近尾深,有两位老师都让学生思考了还能利用其他什么材料制作翻盖垃圾桶,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翻盖垃圾筒的问题。通过实物,形象的展示,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谈老师的新结构垃圾桶,学生更是兴趣浓厚,课后的生成、探索更是丰富多彩。虚称是“学生的作品”其实是老师的精心设计作品,这是教师深入教学,精心研究,实践探索制作的结果,这更需要我们劳技教师做个有心人观察生活,沉于研究,更要埋头实践。

关于中小学技术学习领域改进上课的建议 推荐

本学习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和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与技术实践的统一性是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改进课堂教学,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技术学习领域教学应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技术实践素养

本学习领域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特别重视过程与方法维度所提出的要求,以具体任务或项目为载体,以技术实践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素养。

教师要运用项目任务和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学生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学习进程中,实现能力的循序渐进、知识的逐步积累、技能的日益娴熟。教师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比例,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积极、生动、活泼、有意义的学习;要增加师生的教学互动,通过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寻找并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同时,技术教学不能使学生单纯从活动到活动、从问题到问题,而忽视深入理解其中的 1 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解决问题之后,体验并总结各种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如信息科技学科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揭示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中学生在小学信息科技学习的基础上,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构建成前后连贯的、灵活的、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体系。

二、技术学习领域教学

要努力探究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基础方法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和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逐步形成知识间的关联、技能和能力的迁移,逐步加深对信息科技的理解和兴趣,内化知识与技能,正确判断各种信息来源。为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让学生进行积极深入的思维,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让学生如何努力也无法找出答案也不能让其不经思索就得出结论,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得答案。

教师还要提倡探究式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或活动学习中,通过主动的探究,逐步加深对技术要素的理解和兴趣,培养学生对技术领域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认识技术基本特征、把握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培养,如劳技学科的设计要求主要是指对作品的外观、形态、风格、功能、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或创新。

三、技术学习领域教学

要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完善学习方式采用合理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保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调查、交流、讨论、做计划、绘草图、技能操作、作品制作、拓展练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主动地发现技术操作行为中一些可迁移的因素,把握技术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而学生通过信息化环境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能自觉遵守团队合作的规则,愿意沟通和交流,明确并自觉履行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适宜于合作的活动或项目,鼓励协作思维,指导学生规范合作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中合作学习、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要强化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感,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合理更换个人的角色,根据问题的需要分解项目任务,再落实到小组与个人,达到既使学生体验完整的过程又合理分工与合作的目标。

四、技术学习领域教学要充分体现技术要素与内容教学的统一

劳技学科教学过程要注重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要通过应用实体设计(CAXA)软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劳动技术教师应增强信息意识,积极开发教学课件,不断提高自身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和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科技学科则要结合具有项目学习任务掌握相应技术,包括结合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学习任务和以任务驱动来学习信息技术的学科基础性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技术体验和实践感悟,使讲授和实践体验可以融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技术操作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分散练习,逐步提高。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激趣“五法”转载

推荐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激趣“五法”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行自主的探索。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与幸福。”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这门课程时,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往往因为比较抽象或一时不容易被感知,而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这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劳技教师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实践、探究的兴趣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情景激趣法

“情景”即具体场合的情景、景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可感的操作对象”。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分析、思考,激发兴趣,产生一种急迫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泥巴》这部分内容时,一开始,伴着古典的民族音乐,配着解说,我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现了各种各样的陶瓷物品,当学生喜形于色,惊叹于这些物品的色彩和谐、外形美观时,我相机问道:“同学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泥巴,我接着又问:“是呀,泥巴怎么就成了这些美观的物品了呢?”学生也感到奇怪,这时,我巧妙引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神奇的泥巴,了解它,用用它,好吗?”学生兴趣顿生。这一情景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可感的操作对象的真实情景中,在问题的分析、思考中,自然地诱发了实践探究的兴趣。当然,情景激趣的方法很多,除了画面、音乐情景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设游戏、模拟比赛等不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景的时间也可视需要安排。

二、实践激趣法

“动手与动脑结合”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又一主要特征。《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也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讲解上,学生定会感到空洞、乏味。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教学过程中的现场实践,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例如,教学《当好小小采购员》一课,我课前和家长联系,给每位学生20元钱,然后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去购物或买菜。学生第一次“掌握经济大权”,独立当家购物,兴趣特浓,等学生有了这样一次“小小采购员”的实践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中谈购物的经历、收获、体会。这样,基于实践后的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从购物的比较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样根据具体内容设计的实践活动,远比在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式的学习兴趣要浓得多。当然,实践除了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既可以是集体进行的,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既可以是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也可以是在家长配合下进行的。只要教师安排得当,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激趣法

“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劳动与技术课程通过一件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3 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善于抓住学生的创造亮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像教学《编小鹿》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只编单只小鹿呢?可以编各种不同姿势的小鹿,然后合在一起,画上些花草、房屋等,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呀!”学生的独特想法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大胆满足学生的创造欲望,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创意,以小鹿为主要“人物”,设计主题,构成画面,要求展示时配以恰当的画面解说。学生兴致盎然。展示时,有的小组主题为“鹿的聚会”,展现了千姿百态的鹿,展现了聚会上鹿的各种不同姿态,多么欢快;有的小组主题为“母爱”,一只母鹿正在喂养几只刚出生的小鹿,多么温馨;有的小组主题为“救救我们”,几只瘦骨嶙峋的鹿眼看着没有了食物,发出了痛苦的呼救,多么可怜„„望着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我看到兴趣驱动下学生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才能!

四、成果激趣法

“成果”是物化的外显,它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动因。而在现行的劳技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往往只关注于老师的评价,评价完后便扔进了纸篓或随便搁个地方就算了事,根本谈不上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我们可抓住这些被学生忽略的成果,巧妙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比如,学生学习了《彩球》这部分内容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能不能让自己的成果发挥作用?”然后让学生动手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教室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能美化教室时,兴趣一下子浓了起来,彩球越做越大,颜色有书本上介绍的单色的到多色的。望着学生意犹未尽的样子,我便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启发学生用皱纸、彩带等做“牵牛花”、“葡萄架”等各种手工艺品,然后挂在学校的走廊内,进行展览,让学生推销自己的作品。在展出、推销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学生脸上个个溢满笑容,真正达到了《纲要》中提出的“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与幸福”的目标。

五、评价激趣法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

1.竞赛评价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自评、互评。如教学《钉纽扣》,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分钟钉纽扣比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哨声一响,比赛开始,同学们屏住呼吸,穿针、引线、打结,钉扣,忙得不亦乐乎。时间到了,我让学生从钉纽扣的数量、质量、美观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学生在评价中感叹:钉纽扣的学问真大!

2.展示评价

展示是进行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像教学《手缝工艺品小展台》之前,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在班内进行展示,展示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取材、设计、4 美观、创新等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认真的评价,再引导学生提出帮助别人改进作品的建议。这样的展示评价过程,成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兴趣更浓了,个个俨然成了小小设计师。

3.档案评价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评价除了即时性评价外,还可以是档案式的跟踪评价。教师可分不同年级,从“劳动态度与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学习成果质量”等方面设计“劳动与技术评价卡”,定期记载,定期反馈,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因斯坦也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劳技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地运用“情景激趣法、实践激趣法、创造激趣法、成果激趣法、评价激趣法”这五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就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观察、思考、探索转化,就一定能使每位学生得到活泼、主动的发展,就一定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就一定能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

沉下心来做教育

——劳技学科带头人听课随想 窗外春寒料峭,在星海小学的科学创新室中教学活动却开展的如火如荼。今天在这里云集了苏州第三批劳动技术学科带头人,他们集中借班上课,开展考察与展示活动。选择了六年级《翻盖垃圾桶》同题开课,三堂课同一内容不同人执教,最能平行比较教师教学的成效。三堂课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和智慧,细细分析,可吸取借鉴之处颇多:

1、巧用放大教具,凸现教学重点。

每位老师都用了放大的实物教具,都通过拆的方法,分解作品,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目了然的掌握了翻盖垃圾筒的组成部分。利用分解的实物板书翻盖垃圾桶的结构,整体板书效果简洁、合理,凸现主题。

2、针对难点清晰示范,精讲精练。

本堂劳技课中,教师通过学生自学确定疑惑点(即难点),通过录像或示范演示清晰讲解,让学生清晰过程,规范操作。演示中有老师还运用了错误零件的比较,通过辨析让学生更明确目标,短时高效的掌握方法。还有老师把制作难点的操作单独提练出,让全班跟着老师做。通过模仿制作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方法,这个环节很实用。每堂劳技课中都有必要的技能,每个同学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如果说通过合作减少了学生必要的技能练习,那么制作的“成果”只是锻炼了个别学生,另外更需要锻炼的学生作了陪练,合作形式只是“做秀”。

3、内涵丰富,注重评价。

三位老师在上《翻盖垃圾桶》时,从环保角度,都不同程度的进行扩展。这体现了劳技课程的丰富内涵,劳技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点点滴滴。每位老师都有教学的评价,注重师生的互评,有评价成功,也有评价不足,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评价中有谈老师还采用了让学生把不足的作品进行“修理”的方式,让调整作品,改进作品质量。这个细节值得我们教师重视。劳技学习掌握方法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一撮而就,学生遇到问题,制作不完美很正常,关键还要学会调整。学会观察、掌握要领来调整作品达到最佳效果。给学生时间、允许学生出错才能更显教育引导的本色。

4、打开学生思维,拓展与创新生成。教学临近尾深,有两位老师都让学生思考了还能利用其他什么材料制作翻盖垃圾桶,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翻盖垃圾筒的问题。通过实物,形象的展示,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谈老师的新结构垃圾桶,学生更是兴趣浓厚,课后的生成、探索更是丰富多彩。虚称是“学生的作品”其实是老师的精心设计作品,这是教师深入教学,精心研究,实践探索制作的结果,这更需要我们劳技教师做个有心人观察生活,沉于研究,更要埋头实践。

不足:

1、细节:铁丝结构分成三个,便于学生观察,清晰分辨,建议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区分。

2、弯折铁丝,注重比例,每个老师都作为难点重点学习,清晰讲解。但实际操作中还有铁丝在纸杯的插入也是学习的难点,如何在翻盖垃圾桶立体的圆柱上对称,位置合理;控制、调整高低前后都会影响纸盒的开合效果。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细节上可以“大”做文章。

听后教学感想:

公开劳技课是不是必需当堂课完成作品?公开课是选择典型的课例,短时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特有目标,我心目中的公开课应该是完成课堂教学的“特色”目标。公开课中,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教师的策略,应该允许教学过程中环节的突出,作品的完整程度是次,教学的学习过程才是真。学习作品不是必需一堂课完成,应该用项目引导的方式,短至一课时,长到一个内容多课时,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成的问题。今天学生的学习掌握是为明天的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学习过程是生成而富有变化、自主而富有创新的。

劳技课该怎么合作?公开的劳技课为了在当堂课上及时的完成作品,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都会选择学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在合作中最容易呈现合作的方式就是,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合作。这样的分工势必就会造成,能者更能,拙者更拙。所以我们会看到都有小组中有的学生就观他人之作,自己也插不上手。我觉得劳技课上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技能必需得掌握,否则势必合作是个形式,过过场。

合作学习需要不需要?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能独立完成就不需要合作。如果不行就需要求助,这时产生合作的需求。合作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用合作的效果是有利于和最终达到每个人都理解和掌握制作。如果课堂上为了短时高效的探究方法,合作尝试地完成的话,那回家后每个人独立的必要操作完成一个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公开课中也应向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适时的提出学生努力的方向。

劳技课该教给学生什么?

劳技课教给学生是一个作品的制作?还是一个作品中的技能及技术?显而易见这是短期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长远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实施和落实更要落在在每堂课中。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如果今天老师给了,明天老师没有讲到或没有老师学生就不会了,那学生的学习是单板的。学习技能不是只照样完成作品,还要学会掌握原理去调整修定;模仿制作后还要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去拓展设计,尝新创新;没有老师,课外学习研究时也能用上学习中的方法举一反三的掌握,完成作品和实践操作。“教是为了不教”。这需要时间有待老师去适时引导,有机渗透。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们来一起研究与实践。

“非宁静无以致远”。沉下心来研究劳技教学,做一名“潜水员”将采集的劳技教育的珍珠串出美丽的项链。

下载上海劳技课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劳技课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技课教学计划

    劳技课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创新教育工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促进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形成......

    劳技课教案

    吊饰小鸟 一、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吊饰小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鸟类、保护环境的思想,培养学生巧妙选用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技能,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利用废旧挂历......

    劳技课教案

    初 中劳技课教案 一、《种 大 蒜》 教学目标: 1、 通过搜集资料、实际操作,掌握种大蒜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在实践中体现分工合作......

    劳技课教案

    第8课缝布袋 一、教学目标: ⒈根据生活经验,探索缝制小布袋的方法。 ⒉掌握用平针缝制的技能。 ⒊初步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识,做生活小主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

    劳技课教案

    第一课.塑料丝杯套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塑料丝编织方法。 2.初步学会用塑料丝编织杯套的技能。、 3.培养学生认真的劳动态度,增强质量意识。 4.陶冶学生爱美情操,感受劳动的乐趣......

    劳技课教案

    1.种植-花卉使我家更漂亮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花卉种植的基本知识。 2、了解几种家庭常见的观赏花卉。 3、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重点......

    劳技课论文

    浅谈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几点看法 劳动课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根据大纲要求,其目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教育与实践,使少年儿童初步学......

    劳技课教学计划

    劳技课教学计划 劳技课教学计划1 一、教学任务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