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思考
执政意识,主要是指执政党在履行执政使命、巩固执政地位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执政意识的强弱与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树立和增强执政意识标志着执政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理论上的自觉。笔者认为,增强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重强化以下五种意识。
(一)要强化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向往追求的轨迹,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小平理论之根本,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应不断强化发展意识。
1、立足本地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三个一切”的要求,彻底扫除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创新思路,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人为本,抢抓机遇,谋求发展路子。十六大报告强调,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机遇面前,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一是必须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强烈的执政图强意识,抢抓住一切机遇。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谋求发展路子,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加倍努力,脚踏实地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优化环境,强化服务,营造发展氛围。一是以文明创建为载体,诚信教育为主题,努力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二是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4、强化协调,健全机制,加快发展步伐。一是着力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领办创办企业和项目的新路子。三是完善各项考核奖惩机制,加大奖惩力度,实行政策带动,利益驱动,开展各项评比和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要强化胸怀全局的大局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大局意识。不断增强大局意识,体现一个领导者的思想意识、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胸怀全局的大局意识。
1、要了解大局,把握大局。要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本地沿革、发展趋势及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领导的讲话中分析、了解大局,把握大势。做到眼中有大局,胸中有良策。站得高,看得远,识之广,思之深,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奠定基础。
2、要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个政策的出台,都要放在大局中去思考、去衡量,在大局中定位,服从于大局;并按照一切为大局服务的指导思想,在大局中去求为,在大局下行动,服务于大局。
3、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着各自重要作用和功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有机联系。在处理三者关系上,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群众可接受的程度有机统一。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勇于创新,不怕在改革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社会关注程度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大的热点、难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精心研究和解决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种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为维护稳定大局服务。
(三)要强化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一句警世名言。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做到一日三省吾生,做忧国、忧民的典范。
1、要忧思想僵化之危。能否始终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曾经沐浴康乾盛世的大清帝国,由于思想僵化,闭关锁国,最终只能披着落日的余辉,走向衰亡。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优势。
2、要思脱离群众之患。号称800万军队的蒋家王朝被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消灭。360年前的甲申年,连续三个王朝的更替被史学家称为“其兴渤焉,其亡忽焉”都是脱离群众的典型。我们应该从中吸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环境条件变化了,服务于人民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但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不能变;依靠人民的方式可以有所改变,但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和行为准则不能变;决策问题的手段可以有所改进,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不能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牢记的根本准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3、要想平流无石之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天下并不太平的现实,充分地估计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可能出现的不测风险,时刻警惕前进道路上隐藏的各种“险滩”和“暗礁”。要善于平中见奇,安中思危,静中知变,察微识隐,于无声处听惊雷,谨防平流无石之险。
4、要防自我演变之祸。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条件下执政,我们面临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苏联、东欧巨变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经常检查自己,鞭策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在各种诱惑面前自律自重,自警自省,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5、要尽实干兴邦之责。“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是历史的经验总结。大庆铁人精神不是“树”出来的,深圳速度是干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有一种只争朝夕、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有一种沤心沥血、知难而进的工作劲头,有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为党分忧、为民做事。
(四)要强化“立党为公”的党性意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全党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因而,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意识是巩固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1、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2、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刻刻坚持在思想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执行党的纪律的模范。
3、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解决什么是政绩,为谁树政绩,权利是谁授予,为谁服务的问题。要把自己的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当好人民公仆。
(五)要强化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公仆意识是增强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
1、要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以我们要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甘当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以真挚情感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党群鱼水情。
2、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善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向群众求教,集中群众的智慧,解决我们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善于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真知灼见,不断改进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使民智转化为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履行起自己的职责,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怨,我必整改”。使自己永远不脱离群众,永远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里。
第二篇:增强党员执政意识
增强党员执政意识: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姜汉斌 出处:人民日报 日期:2005-12-30
党员执政意识,是指执政党党员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地位、执政使命、执政方式等问题具有的自觉而清醒的认识。增强党员执政意识,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条件,也是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党员执政意识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增强历史使命意识。我们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我们党的执政状况关系全体人民的福祉,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每一名党员都应从这样的高度想问题、干工作,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执政地位要靠处于各个岗位的党员来巩固,党的执政理念要靠广大党员来贯彻,党的执政任务要靠广大党员来完成,党的执政形象要靠全体党员来维护。不同党员所处的岗位不同,但完成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全体党员的共同责任,每个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历史使命意识。只有广大党员都树立起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党的执政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使命才能顺利实现。
增强执政为民意识。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一旦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然垮台。执政合格与否,要由人民群众来判定;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取决于人民群众是否拥护和支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切实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做到清正廉洁、一
身正气,努力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
增强能力水平意识。增强党员执政意识,不仅要求党员有执政为民的意识,而且要求党员有执政为民的能力水平。应当看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都对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执政党的党员必须以切实提高这“五种能力”为核心,找差距、思不足,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下功夫。应切实增强提高能力水平的紧迫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讲学习、求知识、强素质,把时代的挑战和压力变为提高能力水平的动力和自觉行动;把学习作为发展进步之基、提高能力之本、成就事业之源,在完成执政使命、履行工作职责的实践中,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责任感抓紧学习,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作为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的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应该说,目前绝大多数党员和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能够看到党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努力为党的事业而奋斗。但也确有一些党员抱着安享“太平盛世”的心理,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一点成绩,盲目乐观,不思进取。这种思想倾向和精神状态是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相适应的。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缺乏危机忧患意识的执政党,无异于从思想上解除了武装。因此,必须把牢固树立危机忧患意识作为增强党员执政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从反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深谋远虑。我们党执政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承担的责任更加繁重,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层出不穷,既有国外敌对势力的遏制和渗透,也有内部潜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这就要求每一名党员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忧患意识,认清形势,保持清醒,奋力拼搏,迎头赶上;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不自满,在艰难困苦面前不退缩,在发展机遇面前不懈怠,努力为实现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三篇: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需增强六个意识
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需增强六个意识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伟业,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圆满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光荣使命,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六个意识。
第一,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决策能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具备一定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因此,领导干部不但要以身作则,当好公仆,而且更重要的是领导意识要到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在工作中才能识大局、议大政、抓大事、科学决策、把握主动、驾驭全局、开拓创新。同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领导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必须要有良好的领导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科学决策、组织指挥、综合协调、文字表达等能力,并要善于找规律,驾驭规律,方能驾驭全局,科学运筹。尤其要做到思维要敏捷,意识要超前,决策要科学。
第二,增强学习意识,提高业务能力。领导干部需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领导水平。内容有三:一是马列主义理论
知识。它是其整个知识结构的核心,是领导活动的灵魂,只有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才能从政治上提高观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二是领导科学知识。领导者的职责是决策、规律、方式和方法的科学,领导者要善于凭借组织上赋予的权力,又要善于发挥领导本身人格的力量,运用好其才能因素去带动和激励下属。首先要谋之以众,断之以理,要善于分析,果断决策。因此,领导者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要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切忌优柔寡断。其次要疏之以导,策之以励。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领导得善于疏导,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入调研,弄清问题根源和本质,然后双管齐下,一破而解。三是领导要有广博知识,“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文史知识外,还要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科技知识。
第三,增强防腐意识,提高抵御能力。“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而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则不断取得胜利,正成为社会主义复兴的一面旗帜。但西方势力同时也包括国内的有些人则怀疑中国这面社会主义旗帜还能扛多久。因此,西方国家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对准中国,不断施加压力。他们企图取消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把中国纳入西方政治的战略轨道,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因此,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反
和平演变的意识,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必胜性。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坚定自己的执政地位,又要加强对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取信于民,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防腐拒变能力。
第四,增强要务意识,提高发展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党能否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全过程中总揽全局,是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巩固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使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政治业务素质及执政党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既要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又要发挥广大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永葆共产党的光荣本色,同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这样人民才能更加拥护党,执政党才会真正巩固其执政地位。
第五,增强管理意识,提高执政能力。领导干部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才能依法行政。所谓管理,一是要管,二是要理。管,是通过执行的手段和制度约束,必须敢于管;理,是因势利导,理顺关系,即包涵了理论灌输,思想工作,理
顺各种关系,疏通各种工作渠道。三是要情通理顺,讲求管理艺术,注重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果。四是要理直气壮。要教化他人,首先是管好自己,这样管理才有说服力,管理的气势才壮,否则,己不正,焉能正人,这样才能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文善武”的领导执政队伍。
第六,增强公仆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是共产党执政意识与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意识的根本区别。一方面领导干部应坚持自己的执政地位,强化对权力的执著,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人手中;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意识。大力加强民主意识,领导不能包办一切,不能驾凌于人民群众之上,要支持和组织广大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与群众基础,并自觉地将自身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及时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捍卫党的队伍的纯洁性,这样,党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防腐拒变的能力,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永葆党的光荣本色,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强力推进伟大工程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理论课题,更是一项关系重大的战略任务。归根结底,就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最终看社会生产力是否发展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改善了,社会是否全面进步了。因此,各级领导要认清使命,明确责任,努力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全面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第四篇:领导干部如何增强三个意识
领导干部如何增强“三个意识”
(一)今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期间,重庆代表团参加过一次审议,他在重庆团的会议上,语重心长的向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的要求。这三个意识的提法在提出之后不久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样的官方主要媒体连续发表重要文章,在网站上,网友们也在一定时间内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热议。我总的感觉到胡锦涛三个意识的提法,这个要求,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广泛认同,我觉得他的话虽然没有展开,虽然讲得很简单,但是抓住了人们关心的,也是急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他的这番告诫,我觉得语重心长,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很强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想就我个人的理解,分四个问题谈一谈我需要胡锦涛关于三个方面意识的论述的体会。下面先谈第一个问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必然要求。那么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想谈一谈胡锦涛提出三个意识的背景,他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16大以来他不断的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自然要求,一个必然要求。我们看一看2002年下半年16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包括党中央在不同的时段对党的作风建设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方面的论述,这方面的实践很多。我们先看16大结束之后不久,胡锦涛同志就带领16大新选出的中央书记处的成员到西柏坡去,西柏坡我们大家很熟悉,是中国革命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就进了北京城,就开始了我们全国执政的时期,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那么16大之后,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书记处的成员到西柏坡去,参观这个革命旧址,去重温毛泽东当年的有关论述,在这期间,他发表了重要的谈话,主题就是重申两个务必,这个在当年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再接下来非典刚过,在2003年7月1号,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又特别强调执政为民,他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实质就是在执政为民上,而且他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应该说,他的这种强调也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广泛的认可。2004年大家知道,我们中央又专门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这个决定主题是谈执政能力建设,但是也谈到了党的作风问题,谈得也非常好,也非常深刻。再往后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同志都经历了党的先进性教育,中央基于对党的队伍现状的准确判断,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先进性教育,我觉得开展这样的教育重点也在于对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进行党的作风、党的宗旨、党的先进性这方面教育,使我们每一个党员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展现出什么样的形象。
那么再接下来,今年也就是前不久在年初中纪委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又发表了重要讲话,专门强调了党的作风问题,他提出从八个方面树立良好的作风,这个讲话应该说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认可。
那么为什么从16大以来,每年胡锦涛同志和中央都强调党的作风建设,都强调我们的党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作风?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虽然我们党的总体作风状况是不错,如果没有这个判断,我想就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解释我们为什么在执政
过程当中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党的作风现状远不能令人满意,我们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一些人在这方面作风,那方面作风有程度不同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非常突出、非常严重,我觉得胡锦涛同志,包括党中央特别强调党的作风建设,就是基于对这样的状况,清醒的判断,准确的把握。
作风我们清楚,作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领导干部他的行动,他的言论留给人们的印象,这样一种表现。那么支配这种作风的我想恐怕还在于人们的意识,还在于人们的思想内心深处,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想往往就会怎么做。所以我想,作风这种外在的表现,跟意识这种内在的东西是有着非常密切、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我想如果是真正要实现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的明显的根本的好转,除了外在的东西,我们权力监督制约这种东西要加强,要完善,要健全我们的体制之外,恐怕也还应该使我们的领导干部思想深处,在意识这个角度,这个层面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所以我觉得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三个方面的意识,是党的作风建设必然要求、自然要求,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高的要求。要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意识上、观念上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主要谈我理解的三个方面意识提出的背景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问题。忧患意识应该说从古至今,我们不同的时期都有一些人在谈这个问题,而且有一些古代的名言,名句,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那么在忧患意识这方面,历朝历代都有一些先哲谈得非常好,他们的话值得我们回味,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看中国共产党人谈这个忧患意识,在胡锦涛同志提这个问题之前也曾经谈了很多。我们举我们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例子。
我们大家知道在延安时期,1945年毛泽东针对访的著名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先生有一个谈话,谈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律的问题,黄炎培先生就讲,过去历朝历代往往王朝开始的时候,统治者励精图治,出现一个新气象,但是不久之后,往往陷入了衰败的局面,历朝历代几乎都不能幸免,他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周期律,黄炎培就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有没有什么办法,有没有什么能力跳出这样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非常自信的回答他,中国共产党有这种办法,靠什么?靠民主,靠人民群众起来监督政府,就不会发生人亡政息的问题。我觉得虽然是在1945年,虽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同国民党进行夺取全国政权的决战,但是形势已经比较明朗,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不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在还没有取得全国政权的时候,就在延安局部执政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了用民主监督的办法来监督我们的领导干部,我想这是一种忧患意识的表现。
再接下来在西柏坡,离开西柏坡进京前夕,毛泽东跟周恩来同志就议论,要进京赶考,争取考一个好成绩,不能考试不合格,而且还明确的提出不能学李自成,李自成我们大家清楚,明末农民起义的著名将领,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曾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进了北京之后,放纵自己,放纵对自己下属的管理,很快这个政权垮台了,被打垮,被消灭了。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曾经利用郭沫若同志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教育我们的党员,我们的领导干部,在进京前夕又特别的以他的教训拿出来,警示自己,也警示我们其他的领导干部。所以,我想在毛泽东这一代领导人身上,忧患意识是体现得很明显、很充分的,这种忧患意识对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我认为都是起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旧话重提,胡锦涛同志重提忧患意识,是在新的形势下讲忧患意识,我认为这个忧患的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当然有一些也跟毛泽东当年是共同的,就是我们的干部不变质,这一点恐怕还是继续有,以后也还要有,但是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今天忧的东西,我觉得比过去更多了,值得忧的问题更突出了,更严重了。那么,我想举若干方面例子,我们大家在这方面都会有体会,都会有感受。比如说我们看看我们的国际环境。我们多少年以来一直强调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进行改革开放,不需要同任何人争霸,我们更不想夺任何人一寸土地,但是我们看,这个方面环境虽然总体上是不错的,但是面临的问题也不少,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一些人别有用心的制造、散布中国威胁论。我们看中国威胁论在若干年以前更多的强调的是中国军事上的威胁,认为中国经济力量强盛,军事力量也强大,强大之后,中国这个大块头的国家就会威胁别人,特别是威胁周边的,跟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比如说,东南亚那些国家,所以这个中国军事威胁论曾经一度比较有市场。但是经过我们多年努力,多年艰苦工作,应该说这种军事上的威胁论,在我们周边,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不太有影响,不太有市场,我们跟东盟国家的关系,经济、政治各方面都非常好,应该说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东南亚国家虽然跟我们有南海上的争端,但是我们共同开发,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真正的认为我们会军事上威胁。那么现在军事上的威胁论事实上不多了,很小了,只不过日本的某些人,美国的某些人,包括我们台湾的台独分裂分子,他们在散布,这个影响应该说不大了,而且越来越小,但是需要我们正视的是散布中国经济上的威胁论,很值得我们重视,这个方面应该说这些年来讲得越来越多,讲得越来越盛,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当然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相比若干年以前,90年代初有人曾经散布的中国崩溃论,从崩溃变成威胁论,一方面本身说明我们确实我们的经济增长得很快,我们这方面的发展成就巨大,否则人家不会从崩溃论变成威胁论,这点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成就。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看到散布中国经济上的威胁论也是别有用心的,也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舆论散布下来,如果市场扩大,对我们中国的发展也会造成某种负面影响,甚至很大的负面影响。那么他们散布无非是中国占据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中国引进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上的资金,中国进口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上的能源、资源,无非是散布这些东西,甚至把世界上油价提高,甚至油荒,归结于我们中国,甚至有人还刻意的、不断的制造一些贸易上的摩擦针对我们中国,甚至在国外极端事例也发生了。我们进入非洲去,尽管我们跟非洲人民提供了巨大的、无私的援助和支持,包括纯粹经济上的交往也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但是有人居然散布我们是所谓新殖民主义者,我想这样一种中国威胁论是值得我们担忧的,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化解,否则我们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恐怕也是难以持久,难以保证的。所以大家注意到最近几年以来,我们的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在出访,或者国内一些重要的多边场合,或者会见外宾的时候,多次强调、宣传我们的发展是和平发展,我们是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之下,我们利用了国际上的资金,利用了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利用了国际上的市场,当然也利用了国外的一些资源,用这样的方法发展自己,所以我们的发展绝不会像过去历史上一些大国一样,他们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世界格局的变化,甚至带来战争。像德国、日本的崛起,那就带来了战争。我们领导人宣传表明,我们从自己的发展需要来讲,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来讲,我们都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的发展只是会给别人,给周边的国家带来机遇,带来机会,带来共赢,而且虽然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们成了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我们的国内外贸易量占到世界第三,我们外汇储备占到世界第一,但是这样一种经济总量,如果拿着我们的13亿多人口一除,应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领导人做了很多这样的工作,试图化解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应该说最近这几年见到了成效,对中国有一些了解的人不抱有偏见的人越来越多的接受了我们的这种观点。当然这个工作我们还要继续做,这是国际上值得我们忧的地方。
国内的地方值得我们忧的更多了,比如说我们的人口压力,13多亿人口,很多问题如果从我们人口的角度一看,非常难办,比如说我们的人均耕地在世界上平均是很少的,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绝对不能再往下减少,再减少可能我们的吃饭问题,我们的温饱问题就会发生问题。再还有,跟人口有关的,直接相关的,我们的就业问题,我们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数量都达千万之多,甚至几千万,但是我们每年经济发展能够新增的就业岗位远没有到这个数,甚至也不过一半左右,所以累计下来,我们这个问题也会非常突出,非常难办。我们已有的下岗失业人员就很多,还有我们大量的新增的就业人口,甚至这几年因为大学扩招,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都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个问题我想也是很值得我们担心的。还有跟我们人口相关的老龄化问题,我们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特别是在有的城市,这个问题已经变得很突出,若干年以后,我们很少数的就业人口会养大批的非就业人口,养我们的老人,这个在我们今天大力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要不断提高我们社会保障水平,扩大我们社会保障面的时候,我想这个问题也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再比如还有一个问题,台湾问题。众所周知台湾问题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核心利益的问题,是我们切肤之痛的问题,我们任何一个领导人绝不能容许有人把我们这块领土从我们祖国版图当中分割出去,所以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让的余地。但是大家很清楚,台湾问题从1949年到现在,耗费了我们多少精力,耗费了我们多少国力,有人散布我们的中国威胁论,军事威胁论,但是说老实话,我们说得很清楚,我们进行国防建设,我们在军事上投入,我们新增军费,相当多的变成了人头费之外,恐怕其他的方面我们更多的用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警惕台独分子宣布独立,我们要警惕有人别有用心插手台湾问题,所以这个军事上的准备那是必然的,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是花费了很多精力,很多财力。
包括在外交上,我们相当多的工作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力气,所以台湾问题不解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讲,这恐怕也是一个始终让我们寝食难安的问题,在多方面会给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当然现在我们台湾问题势头应该说是不错的,尽管少数台独分子铤而走险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应该说我们在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来,我们的红线跟他画得很清楚,台独分子清楚,国际社会也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要铤而走险,那恐怕他们要承担应有的结果。红线我们画定了,外交上我们创造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现在两岸的经济交流,人员交流应该是发展的势头非常好,这一点对于凝聚台湾的人心,对于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我想都会起很大作用。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台湾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根本上解决,恐怕我们现在都很难说。所以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忧的问题。
再还有,比如说最近这几年非常突出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的矿难,我们各种生产事故应该说不断出现,每一个事故死伤的人数都是不少的,甚至有的多达几十个,甚至最多的上百个。那么现在矿难这样的事情报得多了,我们有一些人听得多了之后似乎有点麻木,但是我们仔细的想想,这个矿难给遇难的家属带来什么?我想每个人不可能不受触动。那么这些年来,国家大力的抓安全生产的问题,我们设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专门成立这样的机构来抓这个问题,应该说最近几年成效非常明显,这个方面的问题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离根本上解决恐怕也还远着,这个问题当然也值得我们忧。
还有值得我们忧的就是我们面临的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最近这几年来,中央特别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我们的社会建设,我理解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化解、缓解我们
目前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使我们社会各种成员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比较协调、比较和谐的状况,我们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或者说不和谐基本还是来源于我们的经济利益上的关系,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用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动力,每一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市场这个杠杆的影响之下,为了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必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所以我们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动力。但是这个发展的结果那必然是收入上的差距比较大,初次分配市场自然不能解决,不能自然解决公平问题,这些年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强调要通过政府二此分配,通过税收的调节,所得税,包括其他税收的办法,通过我们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这种利益上的差别问题,力求在我们市场经济提供效率,提供动力的同时,再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使我们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处于一个相对公平,合理的状况。那么应该说最近几年这方面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应该说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离使我们各方面的社会成员都觉得是公正的、公平的这样一种状况,我想无疑我们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这是国内,我想随随便便就可以列举很多。
再还有,我们看看党内值得我们忧的事情也很多,也很突出。别的我不想讲,我简单就谈一谈我们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问题。我们大家看得很清楚,这些年来中央在打击腐败方面的力度、决心应该说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大,我们中央主要领导反复强调不管涉及到什么人,只要查实了,查清了,那就毫不手软的坚决处理。这些年来,查出来的被处理的判官,从层级上已经相当高了,最高的到了政治局委员这一级,制止省部级,包括省部级主要领导为数也不很少,那么应该说这个方面的决心、力度绝不能说不大,甚至我跟有一些外国政党的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讲出了我们反腐败的这些例证,他们都感到很吃惊,很震惊,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腐败现象也还是发生得比较多,就从我们已经查出来的事例,应该说数量还是不少的,恐怕我们现在还不能说腐败的势头已经得到了根本的遏制。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根本的遏制,我们恐怕也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时间。那么腐败的问题我觉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的毒化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我有这样一种看法,也可能片面不准确,就是中国共产党内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不管我们在会场上听事迹报告,或者我们看文字方面的介绍,都能感动到使我们一些人流泪,他们的事迹确实感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脊梁,他们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出来中国共产党非常好的形象,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加分作用非常之大,但是我们看我们党内一些反面的典型,这些人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又起着非常大的毒害作用,毒化作用。我有时候做这样的比较,也可能比得不很适合,我觉得中国共产党内查处的这些重要的贪官,特别是高官,他们对党的形象的毒化作用,恐怕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对党的形象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当然可能这两个东西不好,不能完全对比,但是我总的意思是我们绝不要低估这些贪官对党的形象的毒化作用,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要把这个方面消极作用要估计得宁可严重一点,一个老百姓就是从一个又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表现来看这个党,来判断这个党,来决定他们对于这个党的态度,如果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是像孔繁森、郑培民这样的人物,毫无疑问他们会是认可党的领导,会真正的拥护党的领导,但是如果他们接触到的是一些贪官分子,而且了解得比较多的是这样一些贪官,我想可能有一些人对共产党的态度,那就是另外一种做法。你可以跟他讲他们的判断是片面、不全面、不准确的,但是想扭转这样的认识,我想并不是轻松的事情,特别如果让老百姓感觉到我们对有一些人的处理,在他们看来还不够重的话,恐怕更容易有这样的认识。几年以前,我曾经有一次到河北一个县去做调研,结果在吃饭闲聊的时候,基层干部的一番话使我大感意外,谈什么呢?我们自然的谈到了程维高的问题,基层干部主动谈到,前不久程维高刚刚受到处理,降职,他的待遇从正省部级降到副省部级,党籍被开除,在我看来应该说中央对程维高的问题做出了严肃处理,但是我们的基层干部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讲程维高个人没吃什么亏,马上我就问,为什么说他没吃亏?基层干部就解释,从正省部级降到副省部级这个待遇,降多少他们不很清楚,但是从货币工资上看,不会太多,估计也就是一百来块钱,但是为什么说他不吃亏呢?说党籍被开除了,党费不用交了,他们估计程维高这样的人,党费一个月可能也要一百两块钱,这两者似乎是相抵的,那么基层干部这样说,是不是有道理?这个我想不可以评论,但是基层干部看问题的角度,看待程维高这个案子的眼光,应该说是在此之前我没想到的,我自己听了这个话之后,非常清醒的意识到,在老百姓看来,在基层干部看来,对他的处理还不够重,对老百姓来讲这种处理似乎他个人没有损失太多,那我想,类似这样一种情况恐怕也关系到我们的老百姓,包括我们的基层干部对党的态度,所以我想党内的消极腐败的问题恐怕比起来像刚才提到的,什么人口就业,这样一些问题,台湾问题,我想是更值得我们担忧的,因为台湾问题、人口问题是明摆着的,任何人可能处理起来都不是轻松的,但是党内的消极腐败问题恐怕应该说老百姓的忍耐限度那是有限的
第五篇:增强三项意识提高执政素质
一年一度的~,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也最能体现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特点。
领导干部要增强“三项意识”,这是会内会外热议的话题之一。
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的一番话,在会场内外迅速传播开来。他说:“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
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这是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告诫,也是亿万人民对广大干部的冀望。
处盛世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精神,失去生机和活力。代表、委员们说,干部如果有了忧患意识,就不会陶醉于成绩,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保持头脑清醒的常态。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生活的明证。
这几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很好,~年的基本经济指标都非常出色。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委员指出,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经济工作中的不足,要有忧患意识。~年经济运行的实践表明,~年以来的大规模粗放扩张、盲目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惯性没有多少改变,许多地方政府还是把GDp增速作为头号硬指标,而把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置于脑后。结果,~年全年GDp增速达10.7%,大大超过原来8%的预期,而单位GDp能耗则略降1.23%(上半年还增加0.8%),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年增长1.8%和1.2%,也没有达到减排2%的目标。这些约束性指标实现不了,说明经济社会还没有转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也给“十一五”后4年加大了这方面的压力,意味着后4年每年单位GDp节能都必须达4.4%以上和减排2.2%以上,这使本就相当困难的任务难上加难。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攻坚克难、开拓进取。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委员说,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清醒的忧患、自觉的忧患,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境界。这种忧患意识来自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清醒认识,来自于执政的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经过了连续28年的快速发展,干部群众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必须认识到,如今我国的人均GDp仅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很多。党的各级干部不仅自己要有忧患意识,还要引导群众正确地认识当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许多代表、委员谈到,事实上,现在有些干部的心态和言行是缺乏忧患意识的。他们对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麻木不仁,热衷于浮夸。这是一种危险的倾向,不警惕就会贻误我们的事业。有些代表、委员还强调,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机遇稍纵即逝,挑战层出不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干部是各行业的带头人,飞速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高枕无忧。
鞠躬尽瘁孺子牛:要有公仆意识
人民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表委员们由衷地赞成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大家都认为,公仆意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性质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干部,证明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干部的绝大多数还是好的。这些优秀干部无论做什么,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他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把自身的形象视作群众认识党的窗口,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
做名副其实的公仆谈何容易。代表委员们说,过年过节~总不休息,到贫困乡村看望老百姓,为各级干部做出了表率。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干部掌握的权力具有二重性,它既能使人高尚,也可能让有的人堕落。各级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管得住手,把得住嘴,抗得住诱惑,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甘当人民的公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的光辉形象。xx参事任玉岭委员说,由于利益驱使,有些部门和机关出现了部门利益法规化。例如xx搞的一年批一万多种新药,一个药注册三四个新名称,使得~分子得益了,少数工厂赚钱了,却使广大百姓遭了殃。常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想让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去做的,首先需要中央国家机关做出榜样来。
强化公仆意识,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入手。河南省监察厅副厅长储亚平委员认为,制度是公务员履行公仆职责的根本保障。制度问题不解决,单靠思想教育、个人觉悟,效果是有限的。他说,要注重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为廉政教育丰富内容、提高效率,切实解决“不想~”的问题;要注重发挥制度的惩戒功能,为惩治~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切实解决“不敢~”的问题;要注重发挥制度的规范功能,为源头防腐界定行为、创新体制,切实解决“不能~”的问题。
成由节俭败由奢:要有节俭意识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问题,反响尤为强烈。因为,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
代表委员们都说,如今在干部队伍里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的情况令人担忧。现在经济条件优越了,工作环境舒适了。但不能因为“身在福中”就忽视节约,更不能因为“条件好了”就大肆浪费。全国政协委员陈漱渝拿出一张照片激动地说:“县政府的办公楼造得如此规模,浪费老百姓那么多钱,不管行吗?”九三学社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冯培恩委员说,我国有很多机关借城镇建设的机会,大盖超标准的办公大楼。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也盖起了一个个豪华建筑。
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社会风尚,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古今中外都把节俭当作崇尚的生活准则和品行美德。治家讲节俭,治国也讲节俭。“成于俭,败于奢”。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温克刚强调,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在全体人民中间树立节约风尚,建设节约文化。首先要从干部做起,尤其是政府机关和政府公务员更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群众的眼睛都看着干部,如果干部以身作则,全社会的节俭就必然有效。冯培恩委员说,为了树立节
俭意识,不仅要加强公共道德教育,而且要使行政权力运行透明,节省和保护公共资源的责任要落实到人,预算外资金要严格控制,考核干部的政绩要考核行政成本,尤其要加强公众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的监督。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