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保护公民批评官员的权利 办理诽谤案件要严格审查把关
依法保护公民批评官员的权利 办理诽谤案件要严格审查把关
2010年8月9日 08:39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强调,办理诽谤案件要严格审查把关:一要准确把握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不能把对个别领导干部的批评、指责乃至过激的言语当作诽谤犯罪来办;二要严格把握诽谤案件自诉与公诉的界限,属于自诉的,应当建议侦查机关撤回或者作出不予批捕决定;三要建立批捕诽谤案件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批的制度,对于公安机关提请逮捕的诽谤案件,受理的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属于公诉情形并有逮捕必要的,在作出批捕决定之前应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批,以便帮助基层院排除干扰,确保办案质量。
近年来,因以发短信、发帖等方式批评地方官员而被冠以诽谤罪、遭受牢狱之灾的案件一直在重复上演:山东的“高唐网案”、山西的“稷山文案”、重庆的“彭水诗案”、河南的“王帅帖案”、陕西的“志丹短信案”、海南的“儋州歌案”„„几乎每一个案件都成了普通民众权益被侵害的冤案,成了压制言论自由和民众监督的丑闻,而每一起丑闻的发生,都离不开当地公、检、法的密切配合,更闪现着行政强权的魅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民众权利与官员权力之间,某些地方的司法部门自觉自愿地成了权势者的附庸和“家丁”,民众的权利被撕扯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可是在现实中,为什么公民的权利无法保障?说白了,无非是因为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公、检、法受制于地方行政权力。
既然监督权力、批评官员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正当权利,那么公民批评、指责官员,哪怕批评使用了过激言语,哪怕指责有不准确乃至失实之处,也不应该当作诽谤犯罪看待,更不应提起公诉。如果被批评的官员觉得名誉受损,他可以提起自诉,而在自诉案件中,作为原告、被告的官员和公民便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正如公安部去年下发的《关于严格依法办理侮辱诽谤案件的通知》所指出的:“一些群众从不同角度提出批评、建议,是行使民主权利的表现。如果将群众的批评、牢骚以及一些偏激言论视为侮辱、诽谤,通过刑法解决,不仅于法无据,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上述要求有利于保护公民批评、监督政府及官员的权利,有利于遏制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对批评者实施打击报复。但是,任何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执行,要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及官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实证明,只要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只要权力对权利缺乏足够的敬畏感,那么公民批评、监督政府及官员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