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时间:2019-05-13 01: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第一篇: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

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养猪业疫病控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猪群的密度越来越大,猪的抵抗力逐步降低,导致猪病越来越错综复杂,给诊断和防制带来很多困扰。为了摸清规模猪场中猪瘟抗体水平和免疫状况,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阳性率和分布情况,有重点地开展相应的免疫预防,我们检测了永州市24个规模猪场911份血清中的猪瘟、猪伪狂犬及猪蓝耳病抗体,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随机取样采自永州地区24个规模养猪场(未经猪伪狂犬病及猪蓝耳病疫苗免疫),其中母猪血清621份,肥育猪207份,种猪(此处专指种公猪,以下同)83份,血清分离后置冰箱21℃保存备用。

材料猪瘟正向间接血凝抗原、阴性和阳性血清,购自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试剂批号为:2001019。

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ELISA诊断试剂盒购自美国IDEXX公司,试剂批号为06685—330FT和09265—089HT。

96孔血凝板,购自浙江华东医药公司。

猪瘟血清抗体水平的检测采用正向血凝试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即在96孔血凝板上,每孔加入50μl稀释液,每排第1孔加入待检血清50μl,递比稀释待检血清至血清浓度为l:512,最后50μl丢弃。再在每孔加入抗原诊断液25μl,置湿盒中于25℃孵育1.5-3h,判定结果。

判定标准:凡能使50%的红细胞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该份血清的抗体效价,猪瘟血清抗体效价高于或等于1:16视为免疫合格。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抗体检测参照美国IDEXX公司ELISA诊断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待检血清分别作l:20(猪伪狂犬病抗体检测)和1:40(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稀释。取稀释好的待检血清100μl加入包被好的96孔聚苯乙烯诊断试剂盒中,置湿盒内25℃作用30min,取出,用洗涤液充分洗涤3次一5次,甩尽残留液体,每孔加入酶标抗体l00μl,置湿盒内2.5℃作用30min,洗涤。再在每孔中加入TMB底物溶液l00μl,置湿盒内25 ℃;作用15min后,加入终止液l00μl,立即置B10—RAD550型酶标仪上650nm处测定。分别按所附计算公式判定是否为血清抗体阳性。结果

猪瘟的免疫状况

1母猪、肥育猪、种猪猪瘟血清1抗体效价如表l所示。在所测试的608份母猪血清中,有3份(0.49%)血清样品检测不到猪瘟抗体,45份样品猪瘟血清抗体低于1:8,占检测总数的7.4%;有563份样品猪瘟血清抗体大于或等于l:16,占92.6%;在所测试的157份肥育猪血清中,大于或等于1:16的血清份数为98,免疫合格率为62.4%;78份种猪血清中,有61份血清抗体水平高于或等于l:16,占总数的0.2%。猪瘟免疫合格率排列顺序为母猪>种猪>肥育猪。

猪血清中猪瘟抗体效价分布和免疫效果。在所有的843份猪血清中,有5份猪瘟血清抗体效价为0,占总数的0.6%,有722份猪瘟血清抗体水平高于、等于1:16,免疫合格率为85.64%。所调查的24个大型猪场,猪瘟免疫效果相差较大,免疫合格率为57.14%一l00%不等。但绝大多数场免疫水平较高,有l4个猪场猪瘟免疫合格率大于或等于90%。以猪场猪免疫合格率大于80%以上计为猪场免疫合格,则有20个猪场猪瘟免疫合格,占83.33%。可见,规模猪场猪瘟的免疫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具体结果见表l、2。猪伪狂犬病抗体阳性检出率

在所检测的24个规模场中,共有20个场检测出伪狂犬病抗体,占总数的83.33%。911份血清中,365份血清呈伪狂犬病抗体阳性,占整个检测样品的40.07%,其中母猪、肥育猪、种猪伪狂犬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24%、29%、24%。具体结果见表3。猪蓝耳病抗体阳性检出率

24个规模场中,共有l7个场检测出蓝耳病抗体,场阳性率达70.33%。在911份血清中,猪蓝耳病抗体阳性份数为362份,占39.74%,与伪狂犬病相差无几。其中母猪、肥育猪、种猪阳性率分别为35.4%、48.3%、50.6%。具体见表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猪瘟的免疫状况较好,以猪瘟抗体间接血凝价在1:16以上时能抵抗强毒感染为参考,大多数猪场和猪群能达到这个水平。但也有部分猪场的少数猪,猪瘟抗体滴度低下,不足以抵抗强毒侵袭而发病或成为隐性带毒者,威胁易感猪群。这可能与猪瘟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和免疫质量不好有关。

调查中发现,猪伪狂犬病抗体阳性场达20个,占整个调查场数的83.33%。其中母猪抗体阳性率非常高,为50.24%,种猪、肥育猪分别为14.01%和28.9%,情况非常严峻。近期,很多猪场均发生以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及仔猪出生后几日内急性死亡病例,经诊断大多为此病引起。由于伪狂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阶段猪,又可致猪隐性带毒;近来,其毒力和侵袭力有呈动态的持续渐增趋势,并且,病毒的传染链中有鼠类参与,给净化和净化保持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实验室和田间试验都已证明PR野毒间、野毒与活苗毒株有重组现象。有些场采用灭活苗和基因缺失苗免疫接种,效果欠佳。

但不论怎样,小群内清除感染,使用基因工程致弱活毒苗及相容的血清学试验来区分疫苗抗体和野毒感染诱导产生的抗体是必要的。总的来说,对猪伪狂犬病阳性猪场和受威胁猪场建议使用疫苗,但应同时加强血清抗体监测,监测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区域。非流行场应以清除感染猪只为主,加强净化。

前几年我省较为少见的猪蓝耳病,近来发病率渐增。此次调查显示,24个规模养殖场,猪蓝耳病抗体阳性场达l7个。在所调查的911头猪血清样品中,母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为35.4%,肥育猪为48.3%,种猪为50.6%。由于本病主要引起猪繁殖障碍,症状易与猪伪狂犬病、猪瘟混淆,病毒易于扁桃体、上呼吸道和肺泡内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内寄生复制,降低猪体免疫力。进而继发或伴发其他病原微生物如衣原体、猪链球菌、副嗜血杆菌、猪放线杆菌等感染,加剧病情,导致临床症状变化多样、死亡率升高,给本病的确诊带来很大困难。PRBS病毒在扁桃体和肺内可存在3周到l年的时间,康复猪通过呼吸道、唾液腺、粪便、尿及精液散毒。在以后的3个~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内可能成为其他猪感染的来源,造成该病的持续存在。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诊断试剂和防制措施的研究乃当务之急。目前,对该病的防治由于无特效药,仍以预防为主。同时,PRRSV是抗体依赖性感染病毒,因此,在生产中盲目使用疫苗特别是弱毒疫苗是不可取的。应加强猪群的血清学监测,特别是引种过程中的检测,坚持猪群全进全出制,严格隔离、检疫、消毒工作,逐步淘汰阳性猪,进而达到净化目的。

第二篇:淮安市规模猪场及散养户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抗体水平监测与免疫效果分析

淮安市规模猪场及散养户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

抗体水平监测与免疫效果分析

摘要:为了解淮安市秋季生猪免疫情况,应用ELISA试验对全市7个县区的规模猪场和散养户共计854份血清样品进行集中监测,结果显示:全市规模猪场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91.9%、98.5%和93.5%;散养户猪瘟、口蹄疫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86.8%、90.1%和88.8%。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平均都达到85%以上,规模猪场的免疫合格率大于散养户。关键词:抗体监测;猪瘟;口蹄疫;蓝耳病

猪瘟、口蹄疫、蓝耳病是目前威胁本地养猪业的重要疫病,地方政府已经将这三种疫病纳入免费强制免疫范围,疫苗由地方财政出资,省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招标采购,防疫员免疫注射劳务费也由政府出资发放,为了检查了解各县区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每年的春秋两季,我们都对全市的畜禽免疫情况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集中监测,以便了解各县区及各养殖场的畜群实际免疫情况,及时了解畜群免疫效果,对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考察评价,督查各养殖场科学免疫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准确掌握畜群的免疫抗体水平,确保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确保免疫注射及时到位,确保抗体水平达标超标,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现将2011年我市秋季集中监测情况报告于下,供读者参考。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品

2011年10月中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市7个县区共58个规模猪场、102个散养户进行了抽样监测,共抽取经免疫猪血清854份,其中规模猪场550份,散养户304份。1.2 检测试剂

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IDEXX公司生产、批号为43220-X221;猪O型口蹄疫病毒VP1结构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上海优耐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20101200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抗体检测试剂盒:LSI公司生产、批号为5-VETPRA-013 1.3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

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判定标准按说明书执行,在酶标仪上读数。检测结果:

请见表

1、表2

表1 全市抗体检测总体情况

猪 瘟

养殖类型

检测数

规模场 散养户 合 计 550 304 854 合格数 504 264 768

合格率 91.9% 86.8% 89.9%

检测数 550 304 854

合格数 514 270 784

合格率 93.5% 88.8% 91.8%

检测数 550 304 854

合格数 542 274 816

合格率 98.5% 90.1% 95.6%

猪 蓝 耳 病

猪口蹄疫O型

表2 各县区抗体检测情况

养殖 县区

类型 规模场

淮阴

散养户 规模场

涟水

散养户 规模场

洪泽

散养户 规模场

盱眙

散养户 规模场

金湖

散养户 规模场

清浦

散养户 规模场

楚州

散养户 40

87.50%

82.50%

90% 0 80

0 72

90%

0 80

0 69

86.30%

0 80

0 80

100% 40 70

60

92.50% 85.70%

70

62

92.50% 88.60%

70

66

95% 94.3% 40 80

78

80% 97.50%

80

79

90% 98.80%

80

78

82.5% 97.5% 104 80

78

86.50% 97.50%

80

74

87.50% 92.50%

80

78

94.2% 97.5% 40 80

70

95% 87.50%

80

75

95% 93.80%

80

80

92.5% 100% 40 80

78

80% 97.50%

80

78

87.50% 97.50%

80

80

80% 100% 检测数 80 合格数 68

合格率 85%

检测数

合格数 77

合格率 96.30%

检测数

合格数 80

合格率 100% 猪 瘟

猪 蓝 耳 病

猪口蹄疫O型 讨论

3.1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淮安市2011年秋季生猪猪瘟、口蹄疫O型、蓝耳病免疫情况良好,全市规模猪场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91.9%、98.5%和93.5%;散养户猪瘟、口蹄疫O型和蓝耳病的免疫合格率分别达到86.8%、90.1%和88.8%。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5%以上,规模猪场的免疫合格率均大于散养户。3.2能够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跟当地畜牧兽医业务主管部门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近两年淮安对规模养殖场要求科学地程序免疫,严格按照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动物防疫规范达标示范创建活动实施细则》实施防疫免疫。对散养户,要求村级防疫员实行“集中防疫,月月巡查”,各乡镇兽医站将防疫员组成防疫小分队,3人一组,每月集中10天时间,在本地逐村逐户巡查防疫,对新补栏和新生家畜及时免疫注射,避免个别防疫员单独行动时工作消极怠工,避免新增家畜漏免,对免疫到期的家畜及时强化免疫,力争“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量”,确保免疫合格达标。对规模场,实行自行免疫和规范监管。各规模场悬挂动物防疫责任牌,明确防疫监管人和防疫责任人,实行从疫苗领取到疫苗注射及档案填写的全程监管,并建立监管记录。

3.3 尽管各县区规模场三种疫病的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5%以上,散养户免疫合格率都达到80%以上,但互相之间还是有差距,三种疫病之间的免疫合格率也不平衡,说明我们的免疫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尊敬的读者,如果您申报职称,需要《发明专利证书》或《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请联系qq 908972841,手机***.可以为您提供帮助.3.4 部分单位部分疫病免疫抗体水平不理想,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4.1 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基层防疫员有可能忽视疫苗保管温度,没有按照规定温度保管、携带疫苗,导致疫苗效价下降或失效。疫苗注射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使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过有效期疫苗,器械消毒不严,消毒用品使用不当等都会影响[1]疫苗免疫效果。

3.4.2 免疫程序不合理 部分散养户没有根据猪只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疫病流行规律,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部分小型规模场盲目套用别人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

[1] [3]合理,免疫时机不当,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3.4.3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抗体形成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严重影响病毒疫苗[1] [2]的免疫。

3.4.4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寄生虫等病原的广泛存在,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现象[3]。

参考文献:

[1] 王美君.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防制对策

[J].中国畜牧兽医, 2011,38(1): 217-219.[2] 梁运霞等.动物药理与毒理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01.[3] 唐伟.永州市散养猪猪瘟抗体监测分析及防控探讨

[J].中国畜禽种业, 2011,(1): 27-28.

第三篇:影响我区猪强制免疫病种免疫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

影响我区猪强制免疫病种免疫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

摘要

动物疫病对养殖业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养殖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重在预防,但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免疫成功率,节约资源,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东西湖区现生猪存栏31202头,牛存栏1930头,羊存栏1718只,家禽存笼46.54万只(其中鸡27.11万只,鸭4.86万只,鹅0.4万只,其它家禽14.17万只)。需要进行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包括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羊痘、禽流感、新城疫。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区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效果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猪瘟 猪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免疫效果 动物疫病

1.1 动物疫病的分类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将动物疫病分为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需要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一般都是一类动物疫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1.2 重大动物疫病

一类动物疫病发生时,二类动物疫病爆发时,已消灭的动物疫病再次发生时,或国内从未发生的动物疫病传入国内时都可称之为重大动物疫病。1.3 重大动物疫情

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比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蓝耳病毒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内繁殖影响巨噬细胞的免疫能力。2.1.5 饲养管理因素

2.1.5.1 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发病。滥用某些药物,如黄芪多糖、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2.1.5.2 对猪瘟的防疫工作不够重视,免疫接种的密度不高,漏防的猪只较多。此外,免疫剂量不足、运输保存不当、使用方法不对、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空白或失败。

2.1.5.3 消毒不彻底,没有做到全进全出。随便让外人参观,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就进入场内,平时不注意细节管理导致疾病发生。

2.1.5.4 最佳免疫时机没有把握好。猪只抗体水平标志着对猪瘟易感的程度,同时也反应它对疫苗反应的程度。根据抗体水平所标志的易感程度,确定免疫适期,是猪瘟免疫成功的关键。

2.2 防治措施及对策

2.2.1 母源抗体对猪瘟的影响

2.2.1.1 产前4周对母猪进行猪瘟免疫,并不能有效提高其产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而且仔猪抗体范围略低于产前4周没有进行猪瘟免疫的母猪所产仔猪的抗体水平。

2.2.1.2 对于3周龄初免,5周龄二免的仔猪,分别在3周龄、4周龄、5周龄、7周龄测定其猪瘟抗体水平,并未发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发现母源抗体水平在仔猪体内能够保持较长时间。

2.2.1.3 适当推迟,在4周龄初免,6周龄二免,分别在4周龄、7周龄、10周龄、13周龄、16周龄、20周龄、24周龄时监测血清样本,发现猪群在20周龄前其猪瘟抗体水平阳性率保持在70%以上。2.2.1.4 结论

猪瘟的母源抗体水平与断奶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适时监测母源抗体和仔

一次成功的疫苗免疫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疫苗应该是正确和安全的配方,并依照现代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第二,疫苗的贮存和运输都必须在低温链条件下进行,并且确保疫苗在保质期内。第三,疫苗的使用必须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这样就能使家畜群体达到并维持在预计的高水平免疫状态。如果能够严格执行以上三个环节,那么是能够达到使用者的预期目的的。

除此之外,运输和储存过程是很容易被一线生产者所忽视的。很多大型养殖场中免疫失败的最终源头就是使用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问题的疫苗。疫苗严格规范的免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西欧和拉美南部的口蹄疫根除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质量口蹄疫疫苗的适当的使用。3.1 相关因素

3.1.1 猪在自然感染和接种后的免疫反应的差异

对于农户和养殖场来说,最理想的口蹄疫疫苗就是一次免疫能够保护被免动物几年甚至一生。但是实际上这个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痊愈猪在大约六个月之后将不再产生保护而再次感染。似乎“六个月”是猪在第一次接种后能够维持的免疫保护周期。能够维持长时间免疫保护的动物只有牛。这是因为牛在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常常变成隐形携带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携带病毒,因此这些隐性带毒牛的免疫反应就有机会持续受到低水平病毒抗原的刺激,类似于宿主受到减弱、而非完全失效的疫苗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惜的是在痊愈猪上从未检测到这样的带毒状态。3.1.2 疫苗毒株的选择

口蹄疫病毒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和80多个亚型。对家畜危害较大的是O型,A型次之,Asial更次之,其他不多见。猪口蹄疫病的不同血清型差异明显,相互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保护。猪口蹄疫病毒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很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许多新的亚型。但是,多次使用不同型号的疫苗可以弥补因病毒亚型和疫苗型号不符合造成的免疫失败。这就说明在口蹄疫爆发时,当病毒的亚型与疫苗的型号的关联不是非常远的情况下,多次并广泛的使用不同的高质量疫苗是覆盖多种亚型的最好选择。3.1.3 疫苗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普遍认为小猪的母源抗体会中和疫苗毒株,从而使免疫失败。随着母源抗体的下降,小猪的获得性免疫的作用越来越小,此时的小猪最有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胁。同时,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这时对小猪进行免疫会有最好的效果。但是,在疾病爆发期,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全体接种。这时为了让群体大部分获得免疫保护,不用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3.1.4.2 接种方法

油苗除了个别情况外一般采取肌肉注射。为了避免疫苗接种在错误的部位或者从注射部位漏出,必须请经验丰富的合格的兽医按照现有的条件选择出理想的注射方法完成免疫,并针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比如疫苗露出必须补打一针,一猪一针头等等措施。3.1.4.3 接种周期

有规律的接种程序可以有效预防口蹄疫病毒在个体中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猪进行加强免疫是必要的。两次接种的时间间隔对第二次免疫的作用有很大影响。当间隔期为两周时,二免产生的抗体很少,但是当间隔期为3到4周时,二免产生的免疫应答就很强烈。农业部文件的建议是28-35日龄初免,初免1个月后进行二免。

不过各地的流行病形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根据口蹄疫的流行情况采取每年2到3次的全群接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3.2 防治措施及对策

综上所述,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因素很多,包括毒株的选择,制备工艺,运输过程,接种方法等等。对于农户和养殖场首要的就是根据当时流行情况选择安全可靠的口蹄疫疫苗;其次就是需要专业人士科学合理的操作,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应对处理;再次就是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保质期,遇到不合格的疫苗坚决不用,切不可因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猪蓝耳病免疫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

危害猪群健康稳定疾病中,蓝耳是最难控制的一种病情。一直以来,对猪蓝耳病的免疫程序都较混乱,比较成功的免疫程序是冻干苗和灭活疫苗相结合的方式接种蓝耳疫苗能

4.2.1.2 蓝耳弱毒苗:抗体产生快,有毒力返强的危险。疫苗抗原与临床野毒在传播方式、存留时间、经胎盘传播和先天性感染和精液外排及诱导免疫反应的时间等方面极其相似。此外蓝耳病毒株众多,根据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的同源性高低而效果不一。同时免疫后抗体监测无法与野毒感染相区分。4.2.1.3 结论

如果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则极有可能引起发病,而且接种灭活疫苗后,一般在28天后才能产生抗体。所以应该用产生抗体较快的冻干苗作为基础免疫,用灭活疫苗进行加强的办法进行免疫。4.2.2 定期免疫监控

由于蓝耳病阴性猪场基本上不存在,猪群往往处于某些病毒的连续攻击下,虽然体内有一定的抗体,但是由于毒力的增强和猪群健康状况的下降,抗体始终处于弱势。所以要控制蓝耳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而应采取综合措施。定期免疫监测,评价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干扰,可以在病毒肆虐之前使猪体产生足够保护力。

5、讨论 5.1 加强管理

疫苗管理部门要确保疫苗运输保管过程中的温度,基层免疫人员要规范操作,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免疫失败。

除了正确使用疫苗,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外,养殖户要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才能降低免疫应激性,提高免疫效果。5.2 农业部发布的免疫计划 5.2.1 猪瘟免疫计划 5.2.1.1 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5.2.1.2 散养猪免疫

加强免疫1次。5.2.3.2 散养猪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5.2.3.3 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5.2.3.4 使用疫苗种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第四篇:重新认识猪副嗜血杆菌病,有效提高猪场兽医防疫水平——兼谈个人对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因的判断

重新认识猪副嗜血杆菌病,有效提高猪场兽医防疫水平——兼谈个人对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因的判断

[ 作者:冷和平温育铭 罗瑞国 转贴自:海博莱生物

近年来,随着国内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内、国际间生猪交流越来越频繁,猪场的疾病越来越复杂,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

今年6月以来,南方十多个省市相继出现的猪无名高热症,已经把这种复杂化趋势,体现到极致。原本按市场规律正在向下寻求支撑的猪价,因生猪大量死亡,市场供求关系反转,转而大幅向上飚升。自7月至9月,短短三个月时间,广东良种瘦肉型毛猪价从7.20元/kg上升到10.40元/kg。这种由于疾病流行造成市场供求关系反转,猪价逆市场规律运行的现象,在国 内自1985年放开猪价以来20多年的历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

一方面,一些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猪场,由于疾病控制不力,而被迫倒闭。另一方面,那些长期扎根于猪场,经验丰富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面对这种复杂的兽医防疫形势,普遍感到束手无策。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不见成效。由于搞不定猪场的这些疾病,在单位饱受岐视,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的甚至为此丢了工作,可悲可叹。

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必有其原发性病因。以今年无名高热为例,虽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猪场,检出的病原结构并不一样,但从其发病时间高度一致、呈地区性流行和症状大同小异等特征来分析,其原发性的病原,必然是相同的。不可能在一个地域紧密相联的地区,在一个相同的季节,爆发由不同病原混合感染而产生症状如此相似的疾病。之所以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猪场检测出不同的病原结构,其实是因为其各自继发或并发感染的病原不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解决问题,首先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对于当前猪场疾病日益复杂化这个问题,也不能例外。虽然不同的猪场继发或并发感染的病原各不相同,但其原发性病原必然是相同的。只要找到原发性病源,我们就能够药到病除,事半功倍。反之,治标不治本,就象今年夏季很多资料介绍的一样,越治猪越死。但问题在于,原发性的病原究竟是什么? 1 关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是猪场疾病复杂化主要病原的两大疑点

由于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在猪场广泛存在,而且,直到目前为止,仍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主要指免疫方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种疾病。更兼这两种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目前仅知的猪的两种免疫性疾病,由于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对各种病原的免疫力差,造成各种疾病的流行,使猪场疾病越来越复杂。所以,把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归结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是当前养猪行业技术人员普遍的观点。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虽然在猪场广泛存在,但并不是每个猪场都爆发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这早已是一个事实。对于这一观点,也几乎不存在什么大的争议。另外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猪场的疾病,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一年好一年差,或半年好半年差。为什么有的猪场发病? 有的猪场不发病? 为什么一段时间发病,而另一段时间又不发病? 这是否说明蓝耳病或圆环病毒,实际上仅仅是一种条件性疾病,本身并不致病? 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既然是免疫性疾病,对于免疫性疾病,就象人的爱滋病一样,疫苗的研制都是非常困难的(爱滋病从被发现至今,已经几十年时间,但到目前为止,仍一直没有人能成功研制出有效的疫苗)。但是,2002年自家组织苗的推广使用,却为很多猪场解决了的问题,并使很多濒临倒闭的猪场起死回生。当时的自家组织苗,是以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为目的,所采病料主要是病猪肺脏。这里就存在另一个疑点: 既然通过实验室病毒分离,再经过严格的疫苗生产程序制作的灭活疫苗,都一直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而仅仅经过把病料破碎、灭活这种简单的方法(很多猪场都能够在自已场内制作)制作的自家苗,却能控制住蓝耳病和圆环病毒? 正是因为这方面存在太多疑点,才使得当前很多猪场仍在使用的自家组织苗,在兽医技术人员中引起很大的争议。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假设猪场致病的主因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其他细菌或病毒性疾病。自家组织苗预防的并不是蓝耳病或圆环病毒,而是其他的疾病。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不是反常的。

既然猪场疾病复杂化主因是蓝耳病或圆环病毒这一假设存在很多疑点,我们就有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必要。如果我们固守这一观点,而放弃对真正病原的追踪,猪场的兽医防疫工作必将长期陷于被动,生产成绩永远无法有效提高。两个猪场疫情控制的经验和启示

今年6月初,珠海市某猪场(800头母猪规模)和广州市某猪场(400头母猪规模),相继出现大规模的疑似无名高热症状,其症状和流行经过,与有关资料介绍的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无名高热症,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症状详见本文第4节),所不同的是这两个场发病猪主要是哺乳后期小猪、保育小猪和母猪。

这两个猪场,珠海场属老场,广州场属新场。珠海场于1998年投产,一直以来,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生产成绩存在很大的周期性,一年好,一年差。从2002年开始,一直使用采集自场发病猪病料制作的自家组织苗。自家组织苗使用的第一年,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因为典型病料获得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

发病初期,我们首先怀疑是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发病症状和季节性与附红细胞体病非常相似,实验室检验92%小猪附红细胞体阳性),针对附红细胞体药物治疗和预防(每kg体重臀部肌肉注射血虫净5mg)后,症状有所改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红皮猪减少,红细胞形态明显改善),但小猪仍继续发病。继而送病猪血清作流感抗体监测,发现80%病猪H1N1抗体阳性,复着手对猪流感进行疫苗预防,全场进行两次流感免疫。经过这些措施后,小猪发病率明显下降(从发病初期的60%下降到30%),死亡明显减少(死亡率从40%下降到20%左右),但却一直都无法彻底改观,恢复正常生产。至7月中,部分中猪(8%)和公母猪(5%)相继发病(症状详见本文第4节),病情进一步复杂化。

随着疫情的发展,大部分发病后期的小猪开始表现出一系列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症状: 被毛松乱(毛毛猪),耳杂发绀、变蓝,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心包积水,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明显),关节腔及关节腔周围水肿。治愈后的小猪多继发腹泻,解剖可见典型沙门氏菌症状。根据这些症状,遂认为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再次爆发,引起猪副嗜血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继发感染。并决定通过加强自家组织苗预防蓝耳病和圆环病毒,寻找更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细菌继发感染。

鉴于当时正在使用的自家组织苗效果很不理想,我们设计了一套制作自价组织苗的改良方案: 人工攻毒提纯病料,用提纯的病料制作自价苗,以改善自家苗的预防效果。采发病猪的病变组织(主要是肺),按制作自家组织苗的程序,对病料进行修剪、破碎和稀释后,每300g病料制成1000ml病料生理盐水混合液,用抗生素灭菌(每1000ml病料生理盐水混合液加阿莫西林1g+氟苯尼考0.5g)后,制成攻毒试剂。取健康,且经猪瘟、伪狂犬等重大疫病免疫的中猪5头,严格隔离饲养观察7天无异常后,每头分点肌肉注射攻毒试剂20ml。栏舍每天消毒,饲料中添加大剂量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3天后,攻毒猪相继出现发热、喘气和后肢关节肿大等副嗜血杆菌症状,怀疑攻毒试剂细菌灭活不彻底,病料仍有副嗜血杆菌污染。继以第一批攻毒发病猪病变的肺脏组织为材料,改用阿奇星(江西创导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20ml作杀菌处理(因当时临床发现阿奇星对猪副嗜血杆菌治疗效果特别明显),重新选择5头猪进行攻毒。此次攻毒的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所有攻毒猪,没有一头发病。后来,连续再选3批共15头中猪,用本场自然发病症状典型病料制作攻毒试剂,按第二批相同的方法作杀菌处理,再行攻毒,所有攻毒猪同样都不发病。攻毒试验的结果,改变了我们当时的判断,认为主要病因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遂放弃了制作自家苗的方案,把控制疫情的重点,转移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产前7周和4周母猪分两次,每次每头肌肉注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Hiprasuis-Glasser)2ml。挑选病残小猪紧急免疫(每头2ml)一次,两周后加强免疫一次。全场所有猪饲料中每吨添加阿奇环素(湖南农大药业有限公司)1kg,连用一周。发病猪每kg体重肌肉注射阿奇星0.1ml治疗。经过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一周后,全场疾病基本得到控制。紧急免疫过的病残小猪呈两极分化状态,80%正常康复,20%症状加重死亡。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对母猪产前两次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约一个月,产房的生产形势开始彻底改观,超过该场养猪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两个月后,全场疾病被彻底控制,生产呈现出该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改善,小猪经两次猪瘟细胞苗(21日5头份,63日5头份)免疫,84日龄抽血送检,连续3批(每批16头),抗体滴度100%合格(1:160),1:320以上个体占90%以上。而此前相应的抗体合格率,经常在40%左右徘徊。

在珠海场进行疫情控制的过程中,广州场的控制措施基本上与其保持同步。当珠海场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后,广州场也逐渐得到彻底改观。与此同时,我们在广州场进行过与珠海场过类似攻毒试验,两批共10头猪同样复制不到任何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症状。

这两个场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 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和难以控制的主要病原,可能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当然,仅仅只凭两个场的经验,来判断整个养猪行业的趋势,难免以偏概全。要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仍有待各生产场的进一步试验和验证。但这两个场的经验,最起码给猪场有效控制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值得其他养猪场进一步探索。猪副嗜血杆菌的特点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都把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归结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把猪副嗜血杆菌病,仅仅当作是猪场一种常见的普通疾病,以致猪副嗜血杆菌病在猪场潜在的巨大影响,可能长期被我们忽视了。目前大学兽医专业学生正在使用的《家畜传染病学》教材,很多都找不到有关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叙述。与其他疾病相比,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如下特点: 3.1 血清型多样。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由于血清型多样,而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3.2 耐药性产生快。猪副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从珠海场多年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经过看,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开始耐药(需要加大剂量),一年后完全失效。2002年,敏感的药物是磺胺六甲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相应地,2003年是阿莫西林,2004年是氟苯尼考,2005年是先锋类。2006年中开始,由于先锋类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方案又告失效,才造成副嗜血杆菌的又一次大流行,而且症状和危害,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3.3 对猪场危害巨大。由于感染或潜伏感染副嗜血杆菌的病猪,容易造成免疫失败(详见本文第4节),因而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流行,使猪场疾病复杂化。猪副嗜血杆菌在猪场的主要表现

4.1 小猪和中大猪。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一直到死亡,病猪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oC(严重的可达43oC),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被烧成酱红色,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病猪精神萎顿,食欲、饮欲废绝,畏寒,打堆而卧,昏睡不醒。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关节肿大,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解剖这类病猪,几乎都有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变化。严重者肺脏和胸腔粘连,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

4.2 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目前虽无法准确说明副嗜血杆菌与沙门氏杆菌的内在联系,但发生副嗜血杆菌病的病猪,的确很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表现出又拉又喘的症状。用抗生素抑制住猪副嗜血杆菌后,一旦停止抗生素治疗,60%以上的康复猪继发沙门氏杆菌。若不及时用药,病猪将逐渐消瘦,拉糠麸状带渣的黄色(后期变为暗红色甚至黑色)粪便,皮肤苍白,衰竭死亡。这类病猪大都可见腹股沟皮下密集的紫色出血班点,有的腹股沟皮下浅表静脉扩张突出,颜色变蓝或发紫。解剖几乎都可以见到典型的沙门氏杆菌症状,从结肠到直肠,肠内膜遍布圆形(¢3—4mm),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溃疡结节,越往后段越密集。切开病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4.3 公母猪。公母猪的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常被人忽视,或误以为是其他疾病。其实,以下所描述的症状,都与副嗜血杆菌有关,经过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并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将很快消失。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尹增多,产后无奶。便秘,粪便干硬,常见粪球表面附着一层粘液,严重者粘液带血。个别母猪产后高烧,呼吸急促,急性死亡。严重病例表现为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横冲直撞,最后全身抽搐,衰竭死亡。特征性的表现是母猪产期延迟,有的超预产期7天以上。小猪初生体重小,产后精神状态差。产后小猪见最早3天发病,常整窝高烧,腹式呼吸,呼吸急促,昏睡不醒,继而顽固性腹泻,后相继死亡(这类小猪单纯性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但进行副嗜血杆菌免疫,并结合抗生素治疗,80%以上可以康复)。发病母猪解剖几乎都可以看到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变化,心肌表面点状出血,偶见心包积水。这种病理变化,可能是母猪出现神经症状的原因。妊娠后期母猪负担重,由于心肌炎症(或心包积水)及肺部炎症,发生循环障碍,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酸中毒,从而导致痉挛性抽搐。

4.4 免疫抑制。副嗜血杆菌虽不是免疫性疾病,但猪场副嗜血杆菌流行严重时,免疫效果都很差,通过控制副嗜血杆菌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可能的原因是: 猪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由于群体性体温长期高热不退(大多数体温都在41.5oC以上),使病毒在体内被灭活,一些弱毒苗(如猪瘟、伪狂犬疫苗)在体内无法定植,因而造成免疫失败。此外,副嗜血杆菌造成循环衰竭,新陈代谢障碍,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种免疫失败现象,很多技术人员把它们归之于免疫抑制,大量使用各种免疫增效剂(如黄芪多糖、左旋咪唑),但效果都不理想。猪副嗜血杆菌的防治

临床上,要鉴别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方法并不复杂。不需要特别的仪器设备,也不需要特殊的诊断技术。只需采集猪场典型病料,按本文第2节所介绍的方法作几批猪的攻毒试验,在保证对病料用敏感的抗生素杀菌后,如果攻毒猪不发病,就说明猪场并没有病毒性病原存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攻毒病料的杀菌处理,必须选择猪场临床最有效的抗生素。如果所用的抗生素不能有效清除病料中的细菌,攻毒结果仍有可能产生误导。

事实证明,抗生素的预防和治疗得不偿失,要彻底解决猪场的副嗜血杆菌问题,还必须依靠有效的疫苗。具体如下:

5.1 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得不偿失。由于副嗜血杆菌的致病力强,耐药性产生快,依赖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只能是疲于奔命。新型抗生素产生的步伐,永远跟不上耐药性产生的步伐。当所有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方案全用尽时,只好坐以待毙。此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无形中也在促进副嗜血杆菌的进化,使其致病力越来越强,疾病流行越来越严重,且越来越难控制。

5.2 疫苗预防,是最有效的办法。由于猪副嗜血杆菌的血清型太多,而且国内目前也少有机构能对血清型进行定型,Hiprasuis又没有说明它的疫苗是主要是针对哪几种血清型,所以,对当前流行的血清型,仍不是很清楚。但珠海场自06年8月份开始使用Hiprasuis的副嗜血杆菌疫苗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又在广州某场推广使用,效果同样显著。这是否意味着目前正在流行的血清型可能并不是很多? 各猪场都可以自己进行比较和免疫试验。我国华中农业大学也已经成功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多价油乳剂灭活苗”,但免疫效果如何,本场没有进行过试验。

普遍都认为,猪副嗜血杆菌病对猪场的影响,仅仅限于小猪,而对中大猪或公母猪的影响不大,但从我们的经验看,猪副嗜血杆菌病,同样对中大猪及公母猪存在巨大影响。其在猪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5.3 分离细菌,制作自家苗,是潜在可行的途径。如果猪场流行的血清型与市场上疫苗的血清型没有交叉免疫力,那么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分离细菌,制作自价苗。

已如前所述,2002年自家组织苗的效果,很可能就是来自组织中灭活的副嗜血杆菌。但是,这种利用发病猪病料制作自家组织苗的方法,已越来越为有远见的技术专家所诟病,而且确实为猪场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它虽然能暂时缓解猪场的症状,但无法彻底解决猪场存在的问题。由于病料越来越不典型,效果必然越来越差。还可能由于疫苗灭活不彻底,带来猪瘟免疫抑制等一系列问题。但自家组织苗的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 既然通过病料组织中的灭活细菌,可以带来一定的预防效果,那么,通过细菌分离这种更科学的方法制作的自家苗,免疫效果应该更理想。

猪副嗜血杆菌的培养虽然比较容易,但分离却非常困难。因目前使用进口疫苗成本太昂贵,珠海场也一直都在尝试分离细菌制作自价苗,可能因为当前使用的培养基仍不完善,先后送五批共15头病猪活体到有关机构作分离试验,最终都无法成功分离出猪副嗜血杆菌。有一个单位曾经协助我们成功地分离到细菌,并且经过试验动物攻毒试验,诱导出发热的症状,但经过细菌灭活制作的自家苗,效果并不理想。可能要确证分离的细菌是否属副嗜血杆菌,还必须经过猪的攻毒试验。此外,制苗的工艺、佐剂的配制以及免疫剂量的问题,都是可能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 冷和平1965年---,江西高安人.MBA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博士(在读).1988年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一直在猪场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攻猪场饲养管理和兽医技术.

下载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型猪场猪病抗体水平监测及免疫效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