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律师在场权制度与执法公信力之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律师在场权制度与执法公信力之提升 作者:陈荣昌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
作者简介:陈荣昌(1983-),男,汉族,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法学院11级诉讼法硕士研究生。
【摘要】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从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到浙江张氏叔侄涉嫌强奸案,再到河北省赵艳锦涉嫌故意杀人案等案件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特点之一即部分公安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因此,如何强化政法机关执法行为规范化并有效提升其执法公信力,如何充分保障无辜的人免受错误的囹圄之苦,即成为摆在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执法公信力;冤假错案预防;律师在场权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史任务之后,尽管在我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许多制度都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仍有一些发生在执法环节的诸如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不良现象屡屡见于报端,舆论亦曾简称其为诸如“躲猫猫”、“摔床床”、“喝开水”等类似事件,而当2010年河南赵作海案讨论的余波尚未平息之际,近段时间再次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又再次强烈刺激着公众对法律公信力的内心评判。回顾这些案件,特点之一即在于部分公安机关在侦查、羁押的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刑讯逼供等严重非法执法行为。这些事件尽管曝光后都得到了及时解决和处理,但仍无形之中一定程度地损害了我国政法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的权威形象、降低了民众对执法部门的信任程度。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及提升执法公信力问题的研究,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执法公信力之内涵及其强化措施
执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所述执法系广义上的执法,即指国家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贯彻和实施法律法规的各项活动,而狭义上的执法其主体则一般仅限于行政机关。这里本文偏重于探讨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而公信力是指,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公权力在行使公共管理或治理职权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信任力,是公众对社会公权力的一种信任力量。它应既是一种社会的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对公共权威的正面形象的有效表达;它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所形成的治理氛围,包含了公权力的权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公众中的影响力等属性或特征。可见,执法公信力即是指公众对司法或行政机关的信任程度,亦即执法公权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所形成的严格、公平、正义、诚信、效率、文明、负责的良好信用形象。现代社会法治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观念,执法的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信用体
系的根基,因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伟大目标,就必须深刻分析和探讨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各项要素和机理,使公众对执法的信用认识日益增强。
那么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及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应是什么?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执法能力,集中体现在执法公信力上;执法公信力来源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来源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其后,前公安部部长在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既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要树立起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理念,其已成为整个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活动的重要遵循原则。可见,执法规范化正是决定执法公信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强化执法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即部分转化为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本文认为,强化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措施应包括内部和外部机制措施两方面。内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完善执法行为内部体系制度、加强执法人员自身修养素质等方式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如加强执法为民的思想宣传等。而外部机制措施即指通过各类外部监督的方式促使执法行为透明化、公开化,最终实现执法行为规范化,其措施具体包括允许媒体舆论监督、引进市民观察员等措施。相比之下,内部机制措施固然重要,但本文认为外部机制措施才是关键。民主社会之精神正在于权力监督,确保权力运行之均衡。故强化对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才能保证彻底实现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并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
故而针对现阶段屡见于报端的各种发生在侦查阶段的有损执法公信力的不良现象,引入作为外部监督机制重要措施之一的律师在场权制度即成为探讨促进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规范化、有效提升执法公信力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律师在场权之内涵及其渊源
律师在场权学界亦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上其是指在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当国家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讯问或审讯时,受托律师有权在场为其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有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狭义上则仅指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侦查人员自第一次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犯罪嫌疑人均有权要求其辩护律师在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受托律师则根据其当事人的要求亦有权在场提供帮助并监督侦查机关的执法行为的规范性。本文讨论的是狭义上的律师在场权。
律师在场权的渊源可追溯至形成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的“米兰达规则”,该规则的确立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警察讯问时享有诸如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提供了具体的保障。米兰达被判有罪后以对他进行讯问时警察未告知他有权聘请律师、自己的供述因律师不在场而不能作为证据为由上诉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后该院认定上诉理由成立,推翻原先的有罪判决。首席法官厄尔·沃伦在阐明理由时说:“单独隔离进行讯问的做法是与我们国家最珍视的准则之一,也就是不能强迫某人把自己陷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相抵触,除非采取适当的保护手段以消除看守所固有的强制因素,否则,从被告人那里得到的任何供述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抉择的结果。”而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也同样形成了类似的规则制度。
三、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大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目的价值的规范化
前述中央领导同志在论及执法公信力决定因素时已指出执法行为的根本目的价值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其具体目的价值则在于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由于我国长期积累形成的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的影响,文明执法这一具体目的价值的实现则略显不足。故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时要求律师在场的权利则可增强其有效维护权益的能力,使其受到公正、文明的对待;对执法部门来说,则可有效预防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的发生,督促其既严格又公正文明地执法。
(二)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实体公正的规范化
公正执法包括执法实体公正和执法程序公正,首先讨论执法实体公正的规范化问题。受职权主义执法模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公安机关获取口供的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对口供证据的追求往往会造成执法行为的失之偏颇,最终酿成近期所曝光的各类冤假错案。因此律师在场权制度对保证证据的真实性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价值:对嫌疑人而言,律师在场能缓解其心理压力,有效保障其说清事实经过;对执法人员而言,有助于澄清讯问过程的合法性;同时,律师在场亦可督促侦查人员在讯问中重视对嫌疑人无罪、罪轻证据的收集。
(三)有利于促进执法行为程序公正的规范化,提高诉讼效率
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是控辩之间相互对立而又均衡的诉讼结构,律师在场权制度也正是出于均衡双方诉讼地位的考虑。迟来的正义亦是非正义,近期曝光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是案件审理久拖不决,而律师在场权制度则有利于诉讼效率之提高。一者,有利于弥补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监督的不足,促使侦查机关转变对口供证据的严重依赖,不断研究、创新、提高侦查技术,从而最终提高执法侦查效率。二者,有利于杜绝嫌疑人、被告人翻供,律师作为讯问时见证人,可防止嫌疑人提出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虚假指控,保证案件侦查、审判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律师在场权制度之设立
首先,立法环节上,构建新的法律制度,包括:第一,赋予嫌疑人相应权利,应至少包括:(1)要求律师在场权,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均享有要求律师在场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2)沉默权,侦查机关讯问时若律师未在场或讯问不当,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当然出于对一些特殊犯罪案件的考虑,如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仍可考虑排除律师在场权制度的适用。
第二,赋予受托律师相应的权利及应遵守的义务。享有的权利应至少包括:(1)讯问嫌疑人时的在场权,即指嫌疑人自第一次接受侦查机关讯问时起的每一次讯问过程,律师都始终享有在场参与讯问并为嫌疑人提供帮助的权利。(2)讯问时间的异议权,律师如遇不可抗
力、侦查机关通知讯问的时间严重不合理等情况时有权提出异议,请求变更讯问时间。(3)存在违法讯问时的提示、异议权,即指当侦查机关讯问时存在如威胁、引诱、刑讯逼供等非法行为时,律师享有向其提出异议的权利,并可建议嫌疑人对其讯问保持沉默。(4)签署讯问笔录异议权,即指讯问结束后律师对笔录享有查看、核实、建议补充内容的权利,核实无误予以签名,反之则有拒绝签署的权利。(5)讯问过程记录权,即律师在讯问过程中享有手写、录音、录像等记录的权利,讯问结束后亦享有查阅、抄录、复印笔录的权利。
同时,应遵守的一些义务至少应包括:(1)经侦查机关合理通知后及时到场的义务,除非不可抗力或侦查机关通知时间不合理等情况。(2)遵守讯问纪律的义务,不得误导、诱导和代替犯罪嫌疑人回答问题,提出异议时,应服从侦查人员决定,讯问结束后再将异议向有关部门提出。(3)保守案件秘密的义务,除非有例外规定,获得的案件信息不得向嫌疑人的亲友、媒体或其他第三人透露。
第三,执法侦查机关应遵守的义务至少应包括:(1)告知嫌疑人所享有权利的义务,即讯问前应明确告知嫌疑人享有的委托律师权、要求律师在场权、沉默权等权利。(2)及时指定律师的义务,当嫌疑人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委托律师或不愿委托律师的情况下,仍应及时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其指定律师。(3)及时合理通知辩护律师到场的义务,即讯问前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合理地通知律师参与讯问。(4)遵守讯问法定要求的义务,律师未到场,讯问不得开始。(5)尊重辩护律师行使权利的义务,即当律师有正当理由行使申请变更讯问时间、纠正不当讯问方式等权利时,侦查机关应合法、妥善地予以尊重、支持。
至于各方在其权利未得到充分行使及其义务未予充分履行时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则主要表现为侦查机关在律师未在场的情况下所取得的任何嫌疑人供述等证据均必须排除其作为证据的效力。
其次,在具体实施执法环节上,应构建一系列有关的操作制度,具体至少应包括:(1)建立有关的一系列法律文书制度,诸如嫌疑人各项权利告知书、辩护律师到达讯问现场通知书、辩护律师请求变更讯问时间申请书及应有三方签署的讯问笔录等文书制度。(2)建立法律援助机构的律师值班制度,保证在嫌疑人可能被讯问的任何合理时间内均有律师可被委托或指定以及时到达讯问现场为其提供法律帮助并监督讯问过程。(3)建立执法机关内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督促执法人员树立起尊重嫌疑人基本权利、保证执法程序公正的法律理念,促使真正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有效内部机制。
综上,设立律师在场权制度显然对于有效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大幅提升执法公信力等方面具有诸多的重大价值,尽管该制度现仍未根本确立,但从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之规定的内容看,这种增强执法行为透明度、规范化的立法倾向已日益明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律师在场权制度这“一束阳光”也必将投射在执法行为行使的过程中,从而为形成执法行为规范化的双重有效机制措施、彻底树立和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公信力形象和价值目标发挥其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银梅.关于执法公信力价值功能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8(1).[2]方振华.浅析辩护律师在场权[A].陈卫东主编.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3]刘庚书.美国刑事司法制度[J].法学译丛,1980(1).
第二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与综合行政执法(83分)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行政处罚法》规定,是否有权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由国务院或者是__来决定。
A.中央的监察部门
B.国务院授权的省一级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2.相对行政处罚权行使机关是__。
A.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3.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开展情况良好,它的领域已从__逐步扩展到了文化市场、旅游、矿藏安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领域。
A.社会生产领域 B.行政管理领域 C.城市管理领域
4.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意义十分重大,从__上看,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的机构和体制改革。
A.立法 B.管理体制 C.执法情况
5.从1997年到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共几个?
A.8200.00% B.7900.00% C.8300.00% 6.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_条最早在法律上确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度。
A.14 B.16 C.17 7.2002年10月11日,国办发2002年几号文里面对这个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原则、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做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A.56 B.23 C.4 8.2007年11月18号《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定,北京市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是几种?
A.7 B.14 C.10 9.以下哪一个不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A.法定的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 C.中央管理部门
10.到哪一年底经过国务院批准的82个城市这些以外,还有190个市一级的政府,也就是设区的市的政府,还有就是804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A.2002 B.2003 C.2005
二、多选(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1.执法行政队伍有哪些作用?
A.维护社会安定 B.促进经济发展 C.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 D.规范各政府行政秩序 2.行政机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A.各级政府的附属机关 B.执行法律的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D.中央赋予独立权利的自治部门
3.各级编制机构管理部门能决定以下哪些问题?
A.机构的设置 B.部门的职责权限 C.人员编制 D.执法的法律效果
4.大部分行政执法职能都是由区县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来负责,比如北京市有300多个行政处罚权,其中200多项是由___行使。
A.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小组 B.人民政府行政部门 C.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D.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5.综合行政执法的原则有哪些?
A.坚持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 B.坚持扩大执法领域 C.坚持分工明确、权责一致 D.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相统一
6.执法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不利于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同时降低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A.多头执法 B.职责交叉 C.重复处罚 D.执法力量分散
三、判断(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1.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通常被称作行政主体,它们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不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正确 错误
2.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正确 错误
3.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正确 错误
4.公安交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处罚不属于城市管理领域集中行政处罚范围。
正确 错误 5.部分城市和区县政府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以来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变多支执法队伍为一支执法队伍,整合了执法资源、降低了执法的成本、提高的执法的效率。
正确 错误
6.《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自然管理处罚法》均是规范某一个部门的行政法律规范。
正确 错误
7.综合行政执法则是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对执法工作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时处罚等职能统一起来,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
正确 错误
8.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遵循合理行政的原则,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正确 错误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7条: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正确 错误
10.行政处罚权必须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证相对人的权利原则,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原则。
正确 错误 11.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就是指的将若干行政机构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一个行政机构统一行使,有关行政机构不再行使已经统一由一个行政机构行使的行政处罚权。
正确 错误
12.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告知给予行政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告知相对人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并且要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正确 错误
第三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与综合行政执法 76分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2007年11月18号《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定,北京市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是几种?
A.7 B.14 C.10 2.从1997年到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共几个?
A.8200.00% B.7900.00% C.8300.00% 3.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意义十分重大,从__上看,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的机构和体制改革。
A.立法 B.管理体制 C.执法情况
4.相对行政处罚权行使机关是__。
A.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5.2002年10月11日,国办发2002年几号文里面对这个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原则、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做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A.56 B.23 C.4 6.《行政处罚法》规定,是否有权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由国务院或者是__来决定。A.中央的监察部门
B.国务院授权的省一级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7.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_条最早在法律上确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度。
A.14 B.16 C.17 8.以下哪一个不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A.法定的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 C.中央管理部门
9.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开展情况良好,它的领域已从__逐步扩展到了文化市场、旅游、矿藏安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领域。
A.社会生产领域 B.行政管理领域 C.城市管理领域
10.到哪一年底经过国务院批准的82个城市这些以外,还有190个市一级的政府,也就是设区的市的政府,还有就是804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A.2002 B.2003 C.2005
二、多选(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1.各级编制机构管理部门能决定以下哪些问题?
A.机构的设置 B.部门的职责权限 C.人员编制 D.执法的法律效果
2.城市管理方面有十几项职责是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来负责,包括___。
A.绿化规划 B.供水 C.节水管理 D.跨区域疑难案件
3.调整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任务,这两方面的任务是___。
A.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 B.确定权责一致的问题 C.解决效能底下的问题 D.解决多层执法的问题
4.行政机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A.各级政府的附属机关 B.执行法律的机关 C.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D.中央赋予独立权利的自治部门
5.综合行政执法的原则有哪些?
A.坚持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 B.坚持扩大执法领域 C.坚持分工明确、权责一致 D.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相统一
6.大部分行政执法职能都是由区县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来负责,比如北京市有300多个行政处罚权,其中200多项是由___行使。
A.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小组 B.人民政府行政部门 C.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D.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三、判断(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1.区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权限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区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能自行调整或确定。
正确 错误
2.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能够依法履行规定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它是一个行政主体。
正确 错误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垂直管理部门不得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正确 错误
4.综合行政执法则是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对执法工作的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时处罚等职能统一起来,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
正确 错误
5.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遵循合理行政的原则,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
正确 错误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7条: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
正确 错误
7.国务院在批准省一级人民政府报批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方案时,就同时使用了综合行政执法的概念。综合行政执法是相对于分散行政执法而言的。
正确 错误
8.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三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正确 错误
9.省一级人民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只能根据相关法律条款决定对城市管理领域其他方面的行政处罚权。
正确 错误
10.行政处罚权必须遵循合法、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保证相对人的权利原则,行政执法和管理服务相结合原则。
正确 错误
11.2003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区县先后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
正确 错误
12.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解决了行政机关同时行使政策制定、审查、许可、监督、管理和实施行政处罚多个权力的问题,因此在使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同时不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正确 错误
第四篇: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与综合行政执法 课程的考试 73分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从1997年到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试点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城市共几个?
A.8200.00% B.7900.00% C.8300.00% 2.《行政处罚法》规定,是否有权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要由国务院或者是__来决定。
A.中央的监察部门
B.国务院授权的省一级人民政府 C.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3.以下哪一个不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A.法定的行政机关 B.法律法规授权的社会组织 C.中央管理部门
4.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开展情况良好,它的领域已从__逐步扩展到了文化市场、旅游、矿藏安全、农业、林业和水利等领域。
A.社会生产领域 B.行政管理领域 C.城市管理领域
5.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_条最早在法律上确认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度。
A.14 B.16 C.17 6.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意义十分重大,从__上看,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也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的机构和体制改革。
A.立法 B.管理体制 C.执法情况
7.2007年11月18号《北京市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办法》规定,北京市的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是几种?
A.7 B.14 C.10 8.2002年10月11日,国办发2002年几号文里面对这个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的原则、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做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A.56 B.23 C.4 9.相对行政处罚权行使机关是__。
A.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国务院
10.到哪一年底经过国务院批准的82个城市这些以外,还有190个市一级的政府,也就是设区的市的政府,还有就是804个县级政府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A.2002 B.2003 C.2005
二、多选(共 6 小题,总分: 20 分)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执法一个新的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措施,必须做到___。
A.统一规划 B.统一组织 C.统一部署 D.统一落实
2.各级编制机构管理部门能决定以下哪些问题?
A.机构的设置 B.部门的职责权限 C.人员编制 D.执法的法律效果
3.执法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不利于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同时降低行政执法的效能和水平。
A.多头执法 B.职责交叉 C.重复处罚 D.执法力量分散
4.执法行政队伍有哪些作用?
A.维护社会安定 B.促进经济发展 C.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 D.规范各政府行政秩序
5.大部分行政执法职能都是由区县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来负责,比如北京市有300多个行政处罚权,其中200多项是由___行使。A.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小组 B.人民政府行政部门 C.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D.城市管理监察大队
6.调整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任务,这两方面的任务是___。
A.解决多头执法的问题 B.确定权责一致的问题 C.解决效能底下的问题 D.解决多层执法的问题
三、判断(共 12 小题,总分: 40 分)1.部分城市和区县政府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以来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变多支执法队伍为一支执法队伍,整合了执法资源、降低了执法的成本、提高的执法的效率。
正确 错误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垂直管理部门不得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正确 错误
3.综合行政执法能取得如此的成效原因之一是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
正确 错误
4.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要遵循合理行政的原则,不能滥用自由裁量权。正确 错误
5.四川自贡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模式。
正确 错误
6.2002年开始,在广东和四川试点的基础上,部分城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结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开始开展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
正确 错误
7.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能够依法履行规定的职责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它是一个行政主体。
正确 错误
8.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指出城市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已实现,进一步在全国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时机已完全成熟。
正确 错误
9.2003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城市和区县先后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工作。
正确 错误
10.公民具有隐私权,因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在行使行政处罚权时不得查阅、扣押有关财务,或采取抽样取证或先行登记保存有关证据。
正确 错误
11.区县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权限范围由市人民政府决定,区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能自行调整或确定。正确 错误
12.《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和《自然管理处罚法》均是规范某一个部门的行政法律规范。
正确 错误
第五篇:德国民法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议与功能
德国民法制度物权行为无因性之争议与功能
摘要:物权行为无因性这个形而上的物权行为无因性概念在各国均受到较大争议,可是德国仍在延续这一理论,原因必然为这一理论制度有其存在的功能。对无因性原则的最经典的表述就是萨维尼的“源于错误的交付也是有效的”论断。德国民法典制定之际,支持物权行为无因论的观点占了上风,这种既便于认识法律关系本质又便于法律适用的理论上升到了德国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但学术界对物权行为无因性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
关键词:物权行为无因性;争议;功能;挑战及修正
一、物权行为无因性的意义
目前学界之通说认为物权行为是直接以物权变动(设定、移转、变更、消灭物权)为目的之法律行为,系以公示为生效要件。
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德国民法学在提出物权行为概念后进一步肯定其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它包含两成含义:外在的无因性与内在的无因性。所谓外在的无因性,从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言,原因行为之效力,不影响结果行为之效力。而内在的无因性则是指从结果行为本身而言,原因被从中抽离,其无需原因,不以原因为生效要件。
二、物权行为无因性之学界争议
物权行为无因论最大的争议在于其抽象性引起之争议及违背交易活动中公平正义之争议。
在德国,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提出后就引起争议。期中最强烈的批评是德国当时最著名的自由派法官奥拓?冯?吉耶克,从其理论出发,反对抽象性原则的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提出了三个否定性结论:(1)物权行为理论是拟制的,现实生活中没有所谓的物权行为;(2)物权行为理论妨害交易公正,以买卖合同为例,出卖人转让出去的是标的物的所有权,一旦他进行了不动产的登记或动产的交付之后,如果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他只能享有不当得利的返还请求权,这样看来,对出卖的人就很不公平,出卖人所获得的权利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3)物权行为理论太抽象,违背生活常识或者交易习惯,把一个简单的交易分解为多个契约,不但普通群众接受不了,一般的法学家也都不熟悉。
传统物权行为理论认为,物权行为无因性有助于减少举证困难。实际上,减少举证困难与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并无关系。第一,关于《德国民法典》规定的物权的转移可以减少举证困难问题,有关学者认为,这种举证困难的减少恰恰是登记与交付的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登记与交付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却没有关系。因此这种合理性便不是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合理性。第二,对于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和依法理可能出现的缺陷,还可依司法解释甚至立法的方式加以弥补。因为,一个概括性规则在适用上很难把握其尺度,极易发生争议,并增加法律适用的混乱,而在法律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承认该特定物权行为的有因性,既便于操作,利于调整,同时又不致被认为是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否定。这也正是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给我们的启示。由此看出,就“解决举证困难”这一点合理性而言,不是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所产生的结果。
三、物权行为无因论之功能
物权行为的核心是其无因性,在物权行为无因性的作用中对交易安全的保护最为学者看重。《德国民法典》第一草案理由书写道,无因构成如果无助于法律关系明确,则必然危及交易安全。第二“读会”议事录明确表明:“即使原因行为无效,所有权让与的行为也是正当存续,但是,前权利者依不当得利原则可以要求取得者为所有权变动。只是被回复的取得者一直是正当的所有者。如果该人将其让与第三人,则该第三人的权利应是正当存续的。”此后,由帝国议会提出的“决书”指出,关于物权让与行为的无因性,“如果因当事人之间原因行为的瑕疵,登记的所有权及以其为根据的权利被撤销的„„土地交易将欠缺必要的安全性。”
由此可见,正是物权行为保护交易安全的机能决定了该理论有根本的存在价值。《德国民法典》立法者正是为交易安全之目的,基于政策之考虑,而将原因从物权行为中抽离,不让原因关系影响到物权移转的效力,从而用来保护交易安全。但是从一个较客观的角度而言,物权行为理论创立时并没有考虑交易安全,其目的仅仅在于解释基于给付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目的论或者功能论其实是在后期学说汇纂法学中才出现的。”
四、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受到的挑战及其相应的修正
为减少物权行为理论本身所固有的僵硬带来的缺陷,学者们提出一些修正方法,计有以下几种:
(一)附加条件。所谓附加条件,指的是为物权行为或处分行为附加一个债权行为作为条件,使得物权行为的效力受到债权行为效力的约束。所有权保留买卖为其典型。
(二)共同瑕疵。它指的是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中的瑕疵为同一个瑕疵,从而因为撤销债权行为同时撤销物权行为的情况。
(三)法律行为一体说。即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理解成一个整体,在债权行为部分无效时,将物权行为部分依法归之于无效。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权行为理论、特别是其无因性原则诚然有稍显抽象和僵硬之嫌,但由于善意区的制度固有的缺陷,为维护交易安全以及实现更高层次的公正价值计,应该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为原则,以善意区的制度为补充的建构是合理的建构。
五、心得感悟
对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只能说物权行为是现实存在的,物权行为的无因性是有重要的存在价值的,应该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该理论加强了对交易安全的保护,为保护善意第三人提供了最切实的理论基础。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与善意取得制度、公示公信制度都可以保护第三人利益,又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可以互补。因此,应以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为基础,以公示公信原则为核心,并将善意取得制度的精神纳入公示公信原则并采用适度补偿以平衡物权变动各方当事人之利益的基本设计来共同构建第三人保护制度。
参考文献:
[1]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13.[2]金星.浅析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2):35-38.作者简介:周继月(1995?C),女,重庆渝北人,汉族,兰州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