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在彼德拉静静流淌——《我在彼得拉河畔哭泣》读后感
爱在彼德拉静静流淌
——我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沈奕12110601
1“假若我能将心撕成碎片,投入湍急的流水,那么,我的痛苦与渴望就能了结,而我,终能将一切遗忘。”故事就这样开始,仿佛一条波澜不惊的河流流淌了一千万年依旧日复一日地流淌,我想这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我好像是比较喜欢看悲剧,于是就一路顺着看了下去。故事缓缓叙述:多年以前,我们在索里亚小城一起长大,然而“我”还未等到他说出心中的话,他就离去,去了远方„„多年以后,我们再次相遇,我们携手渡过溪流,走过山谷,在比利牛斯山下徜徉,在古井边默默对视。然而幸福只是暂时的,七天之后,他又要去远方。只是直到尾声之前的故事,我想已接近故事的全部。
整个故事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悲伤的刻意渲染,纯粹的悲伤顶多博得道德上的同情,却赢不了感情上的认同,而在于它对内心的刻画简直写到了你的心中。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而只不过我恰好有过,这大概也是幸运之处。就像是彼此寻找,而终于发现原来你也在这里。也说不上是一种惊喜,更像是一种沉静。只是书是书,生活是生活,合上书,生活还是一点都没变。正如管它末日不末日,生命之杯还是依旧要痛饮。
当他对“我”长我从未听过的歌,“我”时刻警惕:“这是一个陷阱。以后,如果在收音机或酒吧在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他,想起毕比巴鄂,想起我生命中这一段秋天变成春天的时光;我将会忆起这场冒险,这些激情,以及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此时的“我”不敢卸下内心的防备,不敢再爱“我”曾经爱过的人。十年过去,即便我们凭借面貌认出彼此,我们却已经不再是我们。谁又能如彼时猜透彼此的心?在古老的咖啡店,一下子相认,这样超越时空遇见,谁又曾料得?耳边呼啸而过的是十年光阴,不落痕迹。而此时的“我”正在和内心的自己交战。“我”已经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怕自己轻易掉进去,然而事实上,掉进去未尝不可,真正可怕的是当你决意放下内心的防备,得到的却是一场辜负。所有的不安、冲动、向往不过是一个人的空欢喜。的确,谁都无法确认十年的光阴改变了一个人什么,改变了多少,只是它存在着,你能够清楚的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又说不清楚,你不确定到底是你的要求和期待变了还是他变了,或许是二者都变了,这就是光阴的力量。冷静持久、耐心可畏的力量,不得不让你最终信服的力量。面对终究是尴尬,从何说起,谁都怕泄露心事。于是谁都绝口不提,就像结了痂的伤口不能触碰一碰就又想起曾经的伤痛。最后变成了一种默契,仿佛无视、忽略,一切都是正常的完好的,不必害怕得接受破碎。人人都是胆小鬼,聪明的胆小鬼,不让自己承受哪怕一点点料想之外的失望。就像是缩手反射,被烫得多了便愈加怕了愈加不敢了。这种感受被真实地刻画了出来,就像是被作者说破了心事。不过没有恼怒,因为这是我和作者之间的一个秘密,而它的知晓者就只有我自己。幸好是安全的,否则大家都脆弱。有时候不是我们愿意去表现出冷漠,而是害怕在一番熟稔之后,才发现从来都是自己的自作多情,终究回归比陌生更可怕的粗暴的不作区分的拒绝。这是出自人自卫的本能吧,而在经历一次又一次挫折之后这种反射又被强化了,以至于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够表现得疏离。可这回冲突是剧烈的、前所未有的,正如命运朝你打了个喷嚏,而“我”只能被迫承受这个喷嚏的力量。对于重逢,“我”已经不能表现得像曾经的孩子般热情洋溢了,纯真只属于过去,而只要相信就会成真的爱情也只属于过去。你若质问这是我开脱的理由,我回敬你:现实是最大的第三者;你若要说我是个势利的现实主义者,那你错了,在我心中曾经生活过很多很多的骑士。很久以前,“我”就与自己的内心交战过,并且战胜了它。我绝不会为不可能的事燃起火焰,“我”知道自己的底线,明白自己究竟能忍受多少痛苦。“我”的感情就像是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他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来,兑满,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获得的是“我”的完整、全部的,一杯酒。我喜爱女主角,她就像是我自己在书中的抽象存在,却永远隔着书页的距离。这是我热爱这本书的理由,也是我憎恨这本书的原因。书是没什么可憎恨的,它本身没有罪,是你主观上给它加上了罪名,你很武断。我是很武断,而且我很感性。
“打碎它。”打碎什么?打碎一只杯子,没什么好稀奇的。可为什么要打碎它?没有为什么。为了打碎它而打碎它。你是一个疯子。我是一个疯子,可是是时候需要我当一个疯子了。这一点疯子心里还是明白的,疯子毕竟不是神经病。瞧,我又臆造了一段根本不存在的对话。可是书中女主角要求男主角打碎杯子的情节还是太深刻。
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有些事是被禁止的,比如玻璃杯不应该被打碎:不论在餐馆还是在家中,我们总是留意不要将玻璃杯放到桌边。在我们的习惯里,总是避免让玻璃杯摔到地板上。但如果我们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我们就会明白,那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侍者会说:“没关系。”从不曾有人因为打碎杯子而多付多少钱。打碎玻璃杯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会伤害我们,也不会伤害到餐馆或其他任何人。只是我们固执地相信杯子是不能被打破的。这一认识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没人会证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仿佛天生就应当这样。但请打碎这只杯子吧,让我们得以从所有的规范中挣脱,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不再只能做经过别人允许的事。请打碎这只杯子吧,杯子是人制造的也是可以被人打碎的。可现在杯子却站在桌子中央冷笑:“你不能打碎我。”到头来,我们被自己亲手制定的规范弄得一无是处。文中的“我”又说了一次:“打碎杯子。”而他的手慢慢地顺着桌布滑向那只玻璃杯。突然一下,将杯子推到了地板上,干脆利落,大快人心。那玻璃一瞬间撞击地板而发出的碎裂声一定是个非常地美妙。我认为这是全书的高潮,当他终于有足够的勇气打碎那只玻璃杯,两人已经互相达成了一种默契,无语言语。十年光阴,我们彼此都隔了不同的经历、想法与追求,我们都拥有了各种各样与以往不同的特质,而在杯子破碎的那一刻,我们都超越了。
而书中所谈到的“人生中的神奇时刻”会不会就是这样的时刻。其实也只是普通人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刻,只是从那一刻起,彼此确认了心中隐藏的真实情感,消除了疑虑、猜忌、不安,原来我爱着的人也爱着我。结束心底的征战吧。
随着二人的感情日益加深,旅行也接近尾声。而他此时正面临艰难的抉择,究竟是回神学院学习以便今后解救更多人于苦难还是随心爱的女孩回到可爱的故乡„„终究,他离开了她。彼得拉的河水静静流淌。意料之中,没有太多伤感,不过是早就准备好的被辜负的感觉。可是如果你跳出来质问、控诉、不满,你一定要问清楚为什么,人们只会说你怎么无理取闹你怎么这么不可理喻。失落一旦说了出来,总是变了味。不如不言。或许以后谈起还能微笑着说:“我能够调侃当初,全因为我现在活着,感谢此刻我仍旧活着,并且将更努力地活着。”生活尤其是其中的变故总是让我们拥有更更强大的心脏。有些事不能遗忘,如果我记得,那说明我内心甘愿。而其他的,不过是一些失望的事而已。
还剩最后一张纸,也不保留什么期待,可结局还是出现了大逆转。他回来找到了“我”,“走吧,我们去拿你的行李。”他说,“因为梦想就意味着,行动。”简短的话语,没有过多的解释我为什么会离开而又是为什么让我回来。好像彼此从未分开过一样熟稔,好像一切都是你该知道的一样,好像我的离开只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一个计划。不得不说作者身上有太多的浪漫主义情怀。抛开结尾是否合理不说,小说家真是大胆又温情。还真是有点不可置信地感动,上帝将地狱藏在了通往天堂的途中,可是别担心,天堂照样会到达。
现实中,这样的事实在是太罕见了。或许读小说,根本就不应该考量它的现实性。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活了二十四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这里喝一杯咖啡”,那么后面的故事就再也没有了。活着当然不是为了故事本身去准备入戏。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注:书名:《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作者:【巴西】保罗·柯艾略(Paulo Coelho)
译者:许耀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1年一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