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节 翻译
每年4月4日到6日左右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祭悼去世的亲人,到先人的坟头上扫墓。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诗,描述了四月初令人伤感的一幕场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清明节扫墓的悲哀相反,人们在这个日子怀揣着春的希望。清明时节,阳光明媚,树木和小草吐绿,大自然生机盎然。从古代起,人们就去春游。清明时节,游客遍地。如今,清明节是中国大陆的法定假日。
【翻译词汇】
清明节 the Qingming Festival
扫墓 tomb-sweeping
去世 depart
唐朝 the Tang Dynasty
杜牧 Du Mu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Rains fall heavily as Qingming comes, and passers-by
with lowered spirits go.与…相反 in contrast to
春游 Spring outing
中国大陆 mainland China
法定假日 statutory public holiday
【译文】
The Qingming Festival, the traditional tomb-sweeping day, falls on April 4-6 each year.It is a time for remembering loved ones who departed.People visit their ancestors ’graves to sweep away the dirt.A well-known poem by the Tang Dynasty Du Mu tells of a sad scene in early April: “Rains fall heavily as Qingming comes, and passers-by with lowered spirits go.” In contrast to the sadness of the tomb-sweeping, people also enjoy hope of spring on this day.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 time when the sun shines brightly, the trees and grass become green and nature is again lively.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have followed the custom of spring outing.At this time tourists are everywhere.Today, the Qingming Festival is a statutory public holiday in mainland China
第二篇:清明节介绍翻译
清明节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第一句,清明节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重点在清明节和节气的翻译上!
清明节有两种翻译,tomb-sweeping Day和pure brightness festival.两者的侧重点不同。tomb-sweeping Day侧重于扫墓这一活动,老外一听就能大概明白背后的意义。pure brightness festival强调的气候特点,就像24节气的其它节气一样。比如说,立夏我们翻译成summer begins;小寒 slight cold: 大寒great cold 清明就是pure brightness。Pure指very clear, perfect清晰地,纯正的 Brightness指full of light, shining strongly.光线充足的,明亮的。
大家都知道下雨后的天气特别清新,伴随着气温的上升,阳光也变得充足明亮起来。所以,清明节除了可以译成tomb-sweeping Day之外,还可以译成pure brightness festival.节气的英文释义是point/day marking one of the 24 divisions of the solar y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calendar.中国传统日历里的一天,而这一天是根据太阳位置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24个点中的其中一个点,通常在阳历年的4月4号到4月6号之间。
所以24节气就翻译成了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Division 指the process or result of dividing into separate points, 分开,(分出来的)部分。前面的seasonal是限定,这些分点是跟随季节变化的,跟气候有关的。
所以清明节是我国的24节气之一,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整句话的翻译就是
The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in china.注意了,这里的day 在做节日讲时指a day on which a particular event or celebration take place.强调有特殊的活动和庆祝发生,通常纪念或者表达感情色彩比较重,比如说母情节,mother’ Day.再比如说清明节,我们只能说tomb sweeping day 而不说成tomb sweeping festival.而festival是指a special occasion when people celebrate something such as a religious event, and there is often a public holiday,指人们庆祝的特殊时刻,感情色彩较淡。比如说清明节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我们不能说成pure brightness day 第二句,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句话的重点在固定搭配的积累。我们表达发生在哪一天,通常都会用到一个词组,fall on ,表示to happen or take place.发生 比如说,今年我的生日适逢星期一 My birthday falls on a Monday this year!所以,通常是在四月四号到四月六号之间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falling on April 4-6 each year.两句话连起来就是
The tomb sweeping Day is one of the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in china falling on April 4-6 each year.如果您还有不懂得地方的话,请直接在公众号里发信息给我!
第三篇:2014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训练:清明节
2014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训练:清明节
对不少考生来说,四级翻译是比较大的一个难点。以下是2014年6月英语四级翻译练习,供你们进行练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翻译练习】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藏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得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词汇突破】
清明节:Ching Ming Festival;TheTomb-sweeping Festival
习俗:custom
禁火:fireban
扫墓:tomb-sweeping
踏青:go hiking;spring outing
荡秋千:swinging
蹴鞠:Cuju
打马球:playing Polo
插柳:Liuin sert
寒食:cold food
富有特色的节日:distinctive holiday
【参考译文】
Ching Ming Festival(the Tomb-sweeping Festival), the custom is full ofinteresting.In addi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ban fire, tomb-sweeping, as well asspring outing, swinging, Cuju, playing polo, Liu inserted a series of customsports.According to legend, this is because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to ColdFood Observance ban fir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ld Food Observance buffetbeverages, so we come to participate in some sports, in order to exercise.Therefore, this festival which has both the acid tears of sorrow for the diedand the laughter from the players, is a distinctive holiday.
第四篇:清明节
兰考县星河中学清明节活动计划
清明节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具人文历史的节日,人们在清明怀念逝者,祭祀祖先,缅怀烈士。为了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引导我校广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团委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安排:一是通过校门口电子白板内容的展示、黑板报比赛,主题班会,广播站征文等各种活动营造清明节的氛围,旨在通过本次活动的展开,使学生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及回顾清明的历史,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二是,去焦裕陵园扫墓纪念活动。此次清明扫墓活动,希望借扫墓之际回顾历史,重温历史,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此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一,营造浓厚氛围。
(一)活动主题:传承文明,拥抱春天
(二)活动意义:
1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历史,感受中国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
2、在外来文化逐渐入侵的今天,让学生在传统节日的熏陶中,接受传统文化,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度,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活动内容
各班同学查阅资料,积极投稿,然后择优录取,通过黑板报进行展出,并对板
(一)活动名称:焦裕陵园扫墓纪念活动
(二)活动主题: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活动意义:
1、使青年人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加深对“责任、使命”的含义的理解;
2、培养青年人的公民意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所负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增强青年人为建设祖国,保卫先烈们打下的江山而努力工作、学习、掌握本领的动力。
(四)活动时间:xx年4月1日
(五)活动地点:塘沽烈士陵园电话:25212093联系人:刘娜***
(六)参加人员:项目部35岁以下青年人
(七)出发:
1、集合:全体成员下午 1:30 出发,穿工装。在项目集合。
2、到达后由团委组织部统一指挥。
(八)活动流程:
1、按照活动规定到达英雄纪念碑广场,做好扫墓仪式准备工作。
2、由4位年轻人向人民英雄烈士们敬献花篮。
3、全体人员在英烈纪念碑默哀一分钟。
4、由项目部领导讲话
5、由青年代表发言,发言稿提前三天出来。
6、全体人员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聆听英雄的事迹,从中学习并深刻体会奉献社会的意义,以项目部为单位以纪念烈士的丰功伟绩,当代青年人的使命,及青年人心中的荣辱观为主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主题教育。
7、下午4:30集合返回。
(九)媒体现场采访:
邀请滨海新区xx报社记者到场(待定)
(十)(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注意事项:
1、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神圣,是革命英雄长眠的地方。革命烈士为了我们的今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首先穿着整洁;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活动中态度要庄严肃穆,不能在烈士陵园中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在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参加活动,认真观看了解烈士事迹;注意卫生不能在陵园内乱吃零食,乱丢垃圾;不能在陵园内乱跑,行走要按顺序,不破坏青草绿地。
2、如果临时不能到的,请及时同相关负责人说明,以免耽搁行程;途中如有事离队要向辅导员或院负责人说明,得到许可后方可离开;如有不能跟随集体返回的可事先跟相关负责人说一下。
第五项目部团支部
一、活动背景: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包含了中华民族真挚、朴素的情感。清明纪念活动是对纯洁、清明大自然的热爱,是对祖先和一切为人类进步而逝去的人们深情追忆,是对洁净人格的赞美和幸福生活的向往。我们开展“感怀清明,遥寄相思”主题活动,是为了让同学们感恩追远,了解先辈的奋斗历史,感谢生活馈赠,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共创美好未来。
二、活动主题:“感怀清明,遥寄相思”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纪念中国传统节日——4月4日清明节,文法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决定于4月初举办以“感怀清明,遥寄相思”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本次活动由文法学院分团委承办,旨在通过本次活动的展开,使学生们能够更多的了解及回顾清明的历史,并以讲座,现场参与等形式展开,以表达理工学子对先烈们及远去的亲人的无限祈祷与思念。
第五篇:清明节专题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除了春节、中秋外最重要的节日。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也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被外来因素所侵蚀,根据各界的要求,国家在2008年改革了法定假日办法,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春色宜人。因为施行“小长假”的缘故,清明节也一年一年地变得喧闹了起来。同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清明节,体会清明节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今天我们将与您走进清明节专题~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也就是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
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踏青的风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的“祓禊”。“祓禊”是一种古老的除灾祛病活动。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许多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也随着天气转暖而频频出现。古人为了确保人畜平安,消灾祛病,每到大地回春之时,便聚在一起沐浴、熏身。到了魏晋时,人们把踏青定在了上巳节即农历三月初三。每到这一天,人们便兴致勃勃地到风景区寻芳踏青,在涓涓溪水旁席地而坐,吃着带来的春食春酒,乐趣盎然。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七绝·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过节的主题。
与春节、元宵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不同的是,清明节“属”阳历,其日期基本落在阳历的4月4日-6日。这主要是因为清明“身担二职”的缘故,其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我国古代无论是计时,还是记人的生辰,都是以农历为依据的,这也注定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基本是以农历时间为准,如春节是正月初一,元宵节是正月十五。
不过,清明节与其他大部分传统节日不一样,其“身担二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范畴,因为其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阴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
民间有“四五清明”的说法,但事实上清明节并不固定在4月5日这一天,而是在4月4日-6日之间变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比较特殊的,其不但是重要的节日,同时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也决定了清明的时间与太阳的运动密切相关。近几十年来,“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的。天文年历显示,从2008年开始后的20年中,凡逢闰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为4月4日。
音乐~~~~~~~~~~~~~~~~~~~~~~~~~~~~~~~~~~~~~~~~~~~~~~~~~~~~~~~~~~~~~~~~~~~
那么清明节又有哪些习俗呢?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等,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扫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地——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地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
如果说火葬给世人带来“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的祭奠新基调,近些年逐渐兴起的往河海山川撒骨灰的形式又使得这一基调得以进一步发扬。周恩来总理说过:“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更加彻底的革命。”骨灰随风而落,不再固着于一地一隅,那么后人祭奠的方式自然也就更加简朴了。
当然,传统的惯性使得清明焚烧纸钱、冥器的旧习俗仍在不少地方延续,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荒唐的迷信活动。但是越来越多理性的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号召,社会上逐步兴起鲜花祭扫、手机短信祭扫、网上扫墓等祭奠新风尚。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有的年轻人在网页上为去世的亲人设专页,将照片等有关资料放上去,写上追思怀念的话语,清明前后就上网打开网页,遥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这种省时又省力的新兴祭奠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音乐~~~~~~~~~~~~~~~~~~~~~~~~~~~~~~~~~~~~~~~~~~~~~~~~~~~~~~~~~~~~~~~~
除了扫墓祭祖,人们还趁着清明节去踏青春游。“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该画涉及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看来,清明节除了直接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其中蕴涵着的欢快气氛,也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
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地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其实,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所以,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其一:“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应该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音乐~~~~~~~~~~~~~~~~~~~~~~~~~~~~~~~~~~~~~~~~~~~~~~~~~~~~~~~~~~~~~~~~~~~~~~还有一项有意思的活动就是放风筝。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音乐~~~~~~~~~~~~~~~~~~~~~~~~~~~~~~~~~~~~~~~~~~~~~~~~~~~~~~~~~~~~~~~~~~~~~~~~~~还有就是,清明节一定要吃鸡蛋。那为什么清明节要吃鸡蛋呢?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俗信吃了这种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疼;后者则仅供玩赏。探究清明节吃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
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春季是万物孕育的季节,与鸡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鸡蛋又含有人体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人们纷纷郊游踏青,煮熟的鸡蛋是便于携带的理想食品,这些都促使鸡蛋成为清明节的节俗食品。
音乐~~~~~~~~~~~~~~~~~~~~~~~~~~~~~~~~~~~~~~~~~~~~~~~~~~~~~~~~~~~~~~~~~~· 除此之外,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人们如此迷信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跟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
丰子恺在一篇散文中曾这样描述每年初见嫩柳的心情:“我最喜欢杨柳与燕子,尤其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每逢早春时节,正月二月之交,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我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的确,作为春天的使者,柳树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总是显示出其生命力的旺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并非普通林木,它有着神奇的力量。春季改火时,清明新火往往就取自柳木,民间新火的传递也是通过柳条来进行。正如唐代诗人贾岛云:“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柳树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它除了在钻取新火时被人重用,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寄予驱邪避鬼、护佑生灵的厚望。据当代学者研究,民间向来有以桃弓柳箭削减煞气的做法,柳木也因此被称作“鬼怖木”。被称为中国较早具有科学思想萌芽的北魏贾思勰,在其所著的《齐民要术》中甚至说:“取柳 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旧时的清明节,人们插戴柳条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尚。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节插戴柳条的迷信色彩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而是赋予了插戴柳条更加健康和积极的含义—“插柳留春”得到人民群众欢迎。因“柳”和“留”谐音,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句起,折柳赠友,依依惜别,就具有祝愿“春光常在”的意味。可以想见,人们在暮春时节互相用青青的柳枝祈求对春天、对青春、对生命的挽留,确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后来,插柳留春逐渐演变成植树留春,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等到若干年后郁郁葱葱的满眼绿意向自己也向每个人弥漫而来的时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民谚曾这样形容与祈望春天的绿意:“新火才从竹屋出,绿烟吹作雨纷纷。杨柳最是无情物,也逐春风上鬓云。”有理由相信,当全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主动参与并自觉实践植树造林的伟业,那么离真正实现植树留春愿望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了。
音乐~~~~~~~~~~~~~~~~~~~~~~~~~~~~~~~~~~~~~~~~~~~~~~~~~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在第五届中国介休清明文化节上表示,清明节包括三层文化内涵,即生命清明、政治清明和生态清明。其中,生命清明是清明节最重大的意义和内涵。清明节的情感本体和它最原本的意思是纪念已逝的先人,当我们站在已故先人的墓前,他们的一生就浮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不由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疑问。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就在于提升生命的品质和价值。李汉秋认为,清明节的第二重文化内涵在于政治清明。寒食节是为纪念功不言禄的介子推而设立,后与清明节融合。相传,介子推抱母葬身火海前曾留诗曰:“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的期盼。
清明节第三重内涵就是生态清明。清明时节正是万物生长之时,自古以来就有插柳的习俗,后发展为植树造林。民间也有谚语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清明节从插柳发展到植树造林,发展到生态环保,是生态的清明、环保的清明,这正是我们当前所要提倡的。可是,我们注意到的是,因为施行“小长假”的缘故,清明节一年一年地变得喧闹了起来各路商家,更不愿意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争相将清明假期打扮成“小黄金周”,让清明节突然间充满了浓浓的商业味,导致清明这个曾经寓意深远、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本身的意义变得有些褪色。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每个人都这样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而清明之要义莫过如此。喧闹挤压着我们的心灵空间,令我们无法安静下来慎终追远。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对逝者的尊重,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所在,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迷茫。清明之于国人,历史久远,深植于心。清明的“慎终追远”越过千年,对我们来说也应犹在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