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六个问题
托尔斯泰的六个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一书的过程中,曾在一张纸上记录了自己一生要探索的六个“不明白的问题”,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六个问题。这六个问题是:为什么要生?我的生存以及所有别的人的生存的原因何在?我的生存和别人的生存有何目的?我内心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离有何意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离?我该怎样生活?死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拯救自己?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通过列文这个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人物,表达了自己被这六个问题困扰的精神状态和苦苦求索。事实上,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这六个问题的困扰。
19世纪80年代,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托尔斯泰在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对自己富足的生活感到极大不安。于是他开始尝试过一种平民的生活:戒烟、戒酒、素食;劈柴、生炉子、修鞋、耕地。不仅如此,他还要求放弃自己的土地,放弃著作版权。中年后的托尔斯泰与年迈的马车夫一道出行,人们常常分辨不出哪一个是尊贵的伯爵,哪一个是卑微的马车夫。为了自赎和赎人,托尔斯泰不仅在行为上严以律己、自省自惕,而且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体无完肤地剖析。他在《忏悔录》中感叹道:“我生活在这个世界已有五十年,除了十四五年的童年时代之外,我有三十五年都是个虚无主义者。这就是说:毫无信念。”阅读这滚烫的文字,我们分明感受到托尔斯泰身上有一种博爱、泛爱、兼爱的信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读后感《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六个问题》。
作家孙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不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孙犁进一步解释,所谓文学上的人道主义,当然不是庸俗的普度众生,也不是惩恶劝善。它指的是作家深刻、广泛地观察了现实,思考了人类生活的现存状态,比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希望有所扬弃。孙犁还说,只有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才能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而一旦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就成为伟大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对于人类固有的天良之心,是无往而不通的。
今天我们给予托尔斯泰各种至高无上的赞誉,但是有谁能体会到当初托尔斯泰那强烈的、疾风骤雨式的内心冲突,又有谁肯像托尔斯泰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去质问生存的真相和人生的本质?不要说为什么要生、我的生存以及所有别的人的生存的原因何在、我的生存和别人的生存有何目的、我内心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离有何意义、为什么会有这种分离、我该怎样生活、死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拯救自己这样的带有终极性的根本问题,就是连你为谁而写作这样的一些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的作家都表现相当冷漠,甚至到了让人失望的境地。在我看来,一个作家倘若没有托尔斯泰的那种自省、那种忧患、那种激愤、那种同情、那种悲悯、那种人道主义精神,纵使他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和本事,他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摆弄文字的匠人、一个干瘪的精神的侏儒。
据说,晚年托尔斯泰的写字桌上除了《圣经》和神学论文外,竟别无他物。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从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出走。途中不幸患上了肺炎。十天后,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托尔斯泰走完了他辉煌而又孤独的一生。
第二篇:《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她是 1 9世纪 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她勇敢争取个性解放,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她选择卧轨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造成安娜的悲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原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现实和思想以及宗教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安娜追求爱情,追求内心的渴望是合乎人性的,但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她为了那种被上流社会视为‘不名誉’的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爱情而离开了爱子,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属于离经叛道,是不可能被祝福的。要爱,就爱得真挚;要爱,就爱得大胆;要爱,就得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其次是因为出身和性格不同为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也为后来安娜爱上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的相遇相爱埋下伏笔。
主观因素方面,安娜自身原因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贵族妇女中,安娜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
渥论斯基的出现,他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渴望投向他的怀抱,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人的爱情上,于是,她背弃丈夫,抛弃儿子,毅然选择了渥沦斯基。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渥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安娜的悲剧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没落,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安娜自身的弱点也加速了悲剧的过程。综上所述,我认为安娜的悲剧成因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两者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导致她的悲剧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发生的。
第三篇:《安娜 卡列尼娜》读后感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弗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弗龙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逢,就像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的涟漪荡漾开去,成就了结构恢宏,涵盖广阔又不失细腻的画卷–是画卷,不是画面,因为阅读过程中你几乎可以看到一双大手缓缓拉开帷幕,抽丝剥茧地向你耐心地讲述爱情,伦理,婚姻,政治,生死和因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方式,叙事当中没有时空颠倒,没有人称转换,几乎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托尔斯泰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不是上帝,也不单纯是看客,讲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结束。而他笔下的人也老老实实地生活,恋爱,争吵,思考,分分合合,跟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平缓的让人不耐烦,有时候又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转折,就像一条大河,平缓,宽阔,深沉而又神秘。整本书的结构又不可谓不精巧,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会上火星撞地球一样的偶遇,从起因到结果,几乎没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角度正面描述过,可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相逢。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两位主角,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正面交流(除了安娜自杀前的一次),却共同串起了一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国外,跨越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政界,社交界,农村和学术界的浮世绘。无怪乎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位杰出的建筑师。
文中的主角安娜是一个美丽端庄、高贵典雅、聪慧善良、自然真诚、又富有激情的贵族妇女,她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美貌和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思想、感情、才智、品德等方面都远远高于当时一般的贵族妇女。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凡响首先在于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解放、生命意义、爱情自由的渴求。“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觉醒中的安娜的坚定的呼声。她爱上渥伦斯基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辉而且要把幸福发散给别人的神态”,这是一种自己幸福也希望别人幸福的崇高境界。她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从这个角度看,安娜确实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贵族妇女。
其次安娜的优秀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她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是整个贵族社会的叛逆者,她面对的并不是卡列宁一个人,而是她赖以生存的整个上流社会。她大胆地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追求自由的爱情,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抵抗着上流社会的诽谤和侮辱,表现出她性格中坚毅、勇敢的精神。安娜的追求不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她是一个勇士,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敢于义无返顾地与整个上流社会的虚伪抗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种不同于其他的贵族妇女勇敢的精神却是令人钦佩,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安娜身上还负荷着传统因袭的重负,她为情出走,追求个性解放,却又始终挣脱不了贵族社会从法律、宗教、舆论等方面加在她精神上的枷锁,时时升腾起犯罪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危机感愈演愈烈,让她痛苦的挣扎于个性解放与传统道德之间。这种内心矛盾与痛苦说明了她爱的追求的脆弱性,也是导致她精神分裂、走向毁灭的内在原因。
安娜由新生向绝望毁灭的转化,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深刻暴露了安娜性格的巨大缺陷和近代妇女的可怕困境:想追求女性的个人独立与自由,却只能依附于男人的爱来实现,而未能解脱历史因袭的男人则只能将其推向更加惨烈的境况。
安娜的觉醒和爱情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上。她的一见钟情,带有浓重的“本能原欲”色彩,而紧接着的,则是这种狂暴本能的宗教压服。换句话说,安娜性格的矛盾,正是托尔斯泰本人疯狂的纵欲与激烈的宗教否定之间矛盾的体现,而作者的这种性格分裂和矛盾又是分裂性民族文化在小说中的反映。
安娜极力追求感性生命的舒展,努力探求生命原生态的存在方式,热切呼唤人性的回归,这种行为方式和人生理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哪怕一丁点理性的束缚。安娜在追求精神自由与实践人性解放的同时,矫枉过正地陷入了纵欲的感性误区。她为摆脱社会的枷锁却又陷入另一桎梏,她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私的自由,是一种毫无顾忌的自由,是一种情感占有欲望的满足。自由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积极的生命舒展。如果抛弃理性原则,只认可个人的自由,那么个人的自由很容易构成对另一个人的自由的侵害,对周遭人群利益的伤害,导致矛盾与冲突,并最终使个人的自由变得不牢靠、不稳固。
文中的渥伦斯基同样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小丧父,一方面具有聪明、富有同情心、乐善好施等优点,另一方面也具备爱慕虚荣、寻欢作乐、追求功名等纵垮习气。他对安娜的爱是真诚的,为了能经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绝了一项关系到他前程的重要任命;在他感到他们的爱有可能结束时,甚至不惜开枪自杀。然而每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当他们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后,安娜甘守寂寞,而渥伦斯基心中空虚贫乏的生活与其不甘寂寞的心理发生了冲突,最后他妥协了,开始关心“自治委员会”“议会选举”之类的上流社会活动,对安娜的爱也越来越冷淡了。
渥伦斯基是带给安娜生命活力和情感幸福的天使,又是把她推向毁灭深渊的恶魔。他风流倜傥,激情热烈,激活了安娜的沉睡的爱情,并给了安娜极大的满足,他与安娜之间的冷淡,并不是因为他爱上别的女人而感情破裂,而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即为一个封建贵族社会的叛逆者与一个归顺者之间的不可避免的破裂。
卡列宁在文中被塑造成了一名典型的封建官僚形象长期的封建官场生涯己经腐蚀了他的心灵,使他思想僵化、感情麻木、虚伪庸俗、墨守成规。他的个人观念与安娜追求爱情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正如文中安娜所言“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当安娜争取婚姻自主时,他也仅仅是出于本能,要求安娜和他达成默契:允许她做弗龙斯基的情人,以换取维持表面的虚伪的夫妻关系。当安娜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发生冲突时,他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家庭的羁绊、宗教的感化、舆论的谴责、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等等,以压制安娜的合理追求。
卡列宁虚伪而冷酷,他最感痛苦的不是妻子的不贞,而是妻子不肯把这种感情掩饰起来,而使他的名誉、地位受损。他以家庭责任和宗教道德为盾牌,来折磨、威逼安娜,并拒绝同安娜离婚,这不仅仅是对婚姻的背叛者的惩罚,更是封建道德的维护者对叛逆者的惩罚。
文中的列文是属于一种社会基层统治阶级,他只是一名小地主,因而他必须从事劳动,而劳动的特性决定了他全部生活的性质。他的生活不仅仅是上流社会那纸醉金迷的“社交生活”,还包括了他在自己庄园里所从事的富有活力的劳动生活和他因受资产阶级思想而产生的劳动改革,因而在他与基蒂相爱、结合之后,他的生活不仅仅是爱,他的整个生活是充实的、幸福的。
列文是托尔斯泰式主人公中自传性特别强的一个人物,他在托尔斯泰的创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身上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世界观激变前夕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从结构安排来看,列文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但从思想探索来看,列文婚后却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他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定“不流血的革命”方案,探讨人生的目的,但却毫无出路。罗曼·罗兰指出,列文不仅体现了托尔斯泰看待事物的既保守又民主的观点,而且“列文和吉提的恋爱,他俩婚后的头几年生活,就是作家自己家庭生活回忆的搬演。同样,列文哥哥之死也是托尔斯泰的哥哥德米特里之死的痛苦追忆”。而作品的尾声“则是作者本人趋向精神革命的过渡”。
安娜超越好看而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原因很多,我想其中之一也许就是他几乎还原了人生原汁原味的动态的平衡,打破平衡的是可大可小的情节,可以是故事开始的奥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可以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也可以是列文的求婚未遂,以及他在路上和基蒂的不期而遇,也可以琐碎到列文的一次出猎,让他醍醐灌顶的一场对话,甚至是书的结尾的一次仰望星空。
书里面所有人物都跟现实中的人一样,在人生这条河上载沉载浮,顺着河流向未知的远方奔流。当安娜的故事嘎然而止的时候,列文得以继续他的旅行也继续他的漂泊,那个近乎开放式的结局,似乎在暗示着一切都没有结束:对于一切活着的人而言,生命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变化的可能,都是一次不不同规模的变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或者是惊喜,或者是灾难,或者是醒悟,或者是沉迷,谁知道呢,谁在乎呢,反正在乎也没有用。
安娜卡列尼娜自杀之因探析(1)安娜无法忍受自己与他人的虚伪社会化就是虚伪化:虚伪是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一个部分。人不虚伪,社会不能容忍;人虚伪,自己不能容忍(浑然不觉倒好,自我认知度高反而痛苦)。“这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搜索这是世界的本相,丑陋,残酷,狰狞,人人都不例外。托翁本人对虚伪一定是深恶痛绝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关于虚伪之书,是暴露虚伪之书,是痛斥虚伪之书。虚伪是成人才有的最龌龊的本性之一,然而人不可能不虚伪。不虚伪,不得活。人难以回归真实之境,澄明之境,此为人之郁闷痛苦之源。(2)生存是无休止的痛苦人生存的要务是欲望与情感的满足。情与欲纠缠不休,相互撕扯,其结果往往容易导致对生存的厌倦。在安娜看来,人生的痛苦注定是无止无休的,“简直想象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她说:“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着一种拖延了又拖延的结局。”这个结局是什么呢?安娜也迷迷糊糊,晦暗难明,但她已预感到肯定不是什么好的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她处在一种无止无休的悬置状态,对未来充满疑惑和恐惧。相伴而来的就是对生存的厌倦,虚无感开始在其内心世界逐渐漫延浸润。既然生存是虚无,是徒劳,再折腾来折腾去,有意思吗?别人也许有精力、有兴致去折腾,可是安娜不想了。“死”(смерть)这个字眼一旦蹦出来,就不断地在安娜的脑海里跳跃翻腾。(3)激情孕育毁灭在沃伦斯基的眼中,安娜“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他的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沃伦斯基的母亲曾对安娜迷人的外表赞不绝口,但她看到的只是外表,而沃伦斯基却凭直觉把捉了安娜性格中最核心的东西——生命力,也就是激情。这种激情本应当是为她自己能够“生活在另一个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而准备的,但遗憾的是在最初,因为所遇非人,(卡列宁当然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但与安娜不相匹配),这种生命力不得已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直至偶遇沃伦斯基才迸发出来、释放出来。这种迸发与释放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甚至是不计后果的。同样作为凡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埋怨谴责安娜,这也是托翁的意思。然而,那种“幸福得不可饶恕”的美好日子实在太短暂了。从国外回来后,安娜很快被妒忌、猜忌、失落、孤寂、恐惧、空虚、无聊、厌烦、绝望等包围,不停的争吵开始成为家常便饭。有时我们甚至搞不懂安娜究竟是咎由自取,还是命当如此。正如结局所显示的,安娜把非正常死亡当成了一种惩罚人的手段。!吉蒂当初没有看错,安娜的迷人之处的确有一种可怕和残酷的东西,这种东西现在清楚了,那就是生命激情本身就蕴含着毁灭生命的力量,(4)偶然性与宿命尽管如此,我们还应当指出,安娜去车站并不就是去自杀,虽然自杀的念头已在她的头脑中盘旋了许久。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反而将个人逼进死胡同。
第四篇:安娜卡列尼娜剧本
准备工作分工:
叶楚瑜——1.带领组员一起学习《安娜卡列宁娜》,并对其进行解读。2.剧本的改编。3.组员角色分配。4.导演剧目演出。
刘颖——1.搜集《安娜卡列宁娜》相关语音视频资料并整理。2.舞台表演策划。
毛柠——.表演时的ppt制作及音乐搜集。
苏建——表演道具服装等的准备。
两个家庭的结局
剧情概要:
夜晚,庄园贵族列文回到家,妻子凯蒂抱着新生的孩子,夫妻两人平淡而温馨的对话。凯蒂哥哥奥勃朗斯站在阳台抽烟,想起了安娜的结局,不禁有些唏嘘。
列文向凯蒂求婚的曲折,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初次邂逅,安娜与丈夫的决裂,种种往事回想起来,让奥勃朗斯对于家庭心感内疚,回过头,看看妹妹幸福的归宿,两个家庭结局的对比,留给观众太多心情。
剧本:
序曲:
渥伦斯基站在阳台上,窗外正下着雨,他默默地抽着烟,望着寂静的天空。思绪飘飞。自述:昨晚去参加了一个葬礼,但我没有进去,只是在窗外静静的望着,毕竟,她的身边,那本来就不是我应该去触碰的界限。
对,是我,都是我的错,我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毁坏了一个家庭,也毁了安娜,我的挚爱。我是懦弱的,我的退却给了安娜莫大的压力,失去了凯蒂,失去了安娜,我一无所有。我将去远方,但求一死,此刻,在路上,我要向大家诉说一个故事。
缘起
基蒂:康斯但丁,好久不见!列文:我太早到了,我会再回来。
基蒂:不,快上来。看看我,我要见爸爸妈妈,他们打扮迟到了,这是我的第一次宴会。
列文: 尤凯德琳娜公爵夫人,荣幸之至。
基蒂:好高兴你能来参加宴会,康斯但丁迪米崔 列文:基蒂,你好。基蒂:你好。。。史迪瓦告诉我们你回来了。你要待多久? 列文:不知道,由你决定。基蒂:由我决定? 列文:我的真意是我。。我来只为一个目的。。我想。。你愿意嫁给我吗?。。对不起,时机真不凑巧,但你愿意吗?
基蒂:。。我不能嫁给你。列文站起身退后。基蒂起身:对不起、列文:是,真是痴人说梦。(转身离开)基蒂:对不起,我爱你,但不能嫁给你。(与人群当中凝望)列文转身离开,与渥伦斯基相遇 列文:凡斯基伯爵? 渥:什么事?
列文望着渥伦斯基,欲言又止,叹了口气转身离开。渥上去拉着凯蒂的手进入宴会。渥:凯蒂公爵夫人,许久未见,但一切彷佛昨日。凯蒂:(笑)说得对。
列文远远望着这一切,失望的走了。
火车站。
安娜下火车与渥擦肩而过,两人对视一眼。渥:很迷人,对吧?
安:请原谅我没有认出你。(安娜转身下车,渥吻手,凝视。)
晚宴
渥:与我共舞。
安:我不习惯,与火车站初识的男人相遇。说实话,我在莫斯科你们的舞会上跳的舞比我在彼得堡整整一冬天跳的还要多呢
渥:如果我无缘与你共舞,我就会离开舞会回家。安(挣扎,璇儿转身):那就算是为了基蒂吧。凯蒂远远的望着两人,一声长叹。
郊外,安娜举着遮阳伞独自一人。渥:安娜。安:艾伦斯。
渥:怎么回事?你病了吗?
安:不,我很好哩,我没有想到……你来。渥:啊唷!多么冰凉的手呀!
安:你吓了我一跳,“我一个人在等谢廖沙。他出去散步了,他们会从这边进来。渥:我忍不住想见你。安:(欣喜,上前抱住)
渥:请你原谅我来你这里,但是我一天不看见你都过不下去,安:为什么原谅?我多么高兴呀!
渥:可是你身体不好,要么就是心中烦恼,你在想什么呢?
渥:你刚在想什么?我看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你想我知道你有什么忧愁,而我却没有为你分担的时候,我还能够安心吗?告诉我吧,看在上帝面上!。
安:我怀孕了。
渥:哦。亲爱的。爱情绝不是游戏,有办法结束暗度陈仓的日子,每天活在谎言中,是的,我们终于能在一起。
安:怎么做,艾伦斯。渥:告诉卡列宁所有事。
安:你认为我丈夫会将我拱手送给你吗? 渥:离开他。
安:离开他当你的情妇。渥:对,私奔。
安:我会再也见不到儿子的,丈夫和父亲拥有监护权。渥:不然呢?如果你不幸福,我会永远不原谅自己。
安:不幸福?我想是挨饿的乞丐,一直有人施舍食物给我。我不幸福?不,这就是我的幸福。(相拥)
变故
凯蒂独自一人 凯蒂(自言自语):渥伦斯基让我心系烦恼,感到羞愧吧?不,我没感到烦恼。那男人不值得流泪,相信自己。我不在乎他,我不再想他和安娜的事,除了恨安娜。
餐厅
基:康斯坦丁,自从上次相遇好久不见。列:自从你见我,但我不久前才见过你。基:何时?
列:你搭车到依格休佛,我在车站远远望着你。基:但你为何。。
列:很高兴见到你,你依旧没变。基:希望不是。我以前年幼无知,列:好几个月前的事。基:你仍旧没变。
列:对,我没变,自从我们上次见面,我一直有件事想问你。基:什么事?
列:我无法原谅,也无法忘记,我爱你。
安娜生病,卡列宁来看她
卡:我原谅你,我同意你。既然凡斯基伯爵要离开,就不必多此一举。但由你决定。安:对,我决定了。卡:我很高兴。
安:我们说好了,求你别再谈这件事。卡:当然,我能为你做什么吗?
安:有,拜托你别折关节。我是坏女人。但我无法喘息,我无法报答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原谅。
卡:你哀求我的原谅?
安:但我没死,现在得背负愧疚而活。
卡:不然呢?你要什么?你知道吗?你想见见凡斯基伯爵吗? 安:我想见他,但不是道别。卡:我没听见。安:我不要道别。
卡:你会身败名裂,无可挽救,在社会没有地位,更糟的是如果我们离婚,你会是众矢之敌,就是说你不能合法再婚,背上不伦之名,这就是你要的吗?
安:你忘了一件事,我和凡斯基伯爵彼此相爱。卡:这种爱让罪恶的愚蠢变得圣洁吗? 安:我只知道我把他赶走让我痛彻心扉。卡:我懂了,孩子怎么办?
安:我宁愿为他去死,也不愿这样痛苦度日。
卡:我只有选择最小的罪孽,凡斯基抢走了我的披风,我会把外套一起给他。
痛苦
渥:安娜?你去哪儿?
安:去观看演出,怎么,你不去? 渥:听着,安娜,你不能去? 安:艾伦斯,你说什么?
渥:我说你不能出去,在人前招摇? 安:招摇?
渥:你知不知道现在贵族们是怎么看待我们,是怎么看待你的,你就不怕被他们唾弃,被他们鄙夷,这压力你我都受不了?
安:我不管,我不管,我们真心相爱,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想法,为什么?当初是你把我从卡列宁身边带走的,反正我不怕,我不怕
渥:安娜!
安:与其说这些,还不如先把饭店的位置订好? 渥:我想,我想,我要说再见了,对不起,安娜。
火车站,安娜独自一人
安(自述):你不再爱我了?我为你放弃一切,而结果让你讨厌我。(跳下火车)
结局
列文:我来找你,我领悟一件事 基蒂:什么事? 列文:(没有回答,上前抱住婴儿)他对我笑。基蒂:“哦,我很高兴你开始爱他了”(又问)
列文:“倒不是不爱他,而是对我自己的感情;我期望的还要多哩。” 凯蒂:你领悟了什么?
列:“我到底在探求什么呢?我照样还会跟车夫伊万发脾气,照样还会和人争论,照样还会不合时宜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我心灵最神圣的地方和其他的人们,甚至和我的妻子之间仍然会有隔阂,但我感到了一丝幸福。”(回头望着婴儿)我以你为荣,还有你,我亲爱的孩子。(似乎想起了什么。)
渥自述:"我,作为一个人,好处就在于,我丝毫也不看重我的生命。而且我有足够的体力去冲锋陷阵,或是击溃敌人,或是战死——这一点我倒是知道的。我很高兴居然有适于我献出生命的事业,这生命我不但不需要,而且还觉得很憎恶哩!它对别的人也许是有用的,安娜死了,而我还苟活于世,我会永远怀念她,我要去前线,塞尔维亚,或者土耳其,但求一死。
第五篇:《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它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让人有很大的触动。因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也正由这个原因,我们又看到了一部惊世之作,它反映的现象的确与中过同一时期有着巨大的差别,让人接触了另一时代的不同特征,体会历史。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后来,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然而,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母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列文是另一个人格特征明显的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人的真实反映。列文婚后产生了精神危机,他为贵族阶级自甘败落而忧心忡忡。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列文重婚的幸福家庭与安娜的不幸家庭互为对照。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爱情、家庭悲剧寄寓了他对当时动荡的俄国社会中人的命运和伦理道德准则的思考。作家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的合理要求。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安娜以她勇敢的反抗封建社会压迫的巨人形象一直激励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把世界不同民族对自由的心的向往联结在一起,不断的传承下去。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