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发展论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企双赢的途径
江苏发展论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城企双赢的途径
综观中外城市发展、演进的历史,城市化依赖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是企业发展的载体,企业是城市最重要的经济细胞。高度重视打造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营造企业发展环境,拓宽企业发展载体。企业的活力和实力增强,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几年,扬州市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互动中积极探索城市发展与企业发展双赢的路径,有几点做法和体会。
城市发展为企业集聚打造了投资载体,产业集聚使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我有一个观点,中外资本像一架在天上盘旋的飞机,哪里的城市载体好,即“跑道”好,它就在哪里降落。2001年9月,我们提出了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以“四点、五片、六线、一环”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目标。3年来,已累计投资163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和配套。市区拆除各类(构)建筑物21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308公里,新建9个市民休闲广场和120个小游园,以及西部新区中央公园、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曲江公园等,新增绿化面积近610万平方米,自来水厂扩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热电联供、会展中心、火车站、学校医院等一批基础设施、功能性项目先后建成,10平方公里的新城西区也迅速崛起。城市的交通区位条件变化,使企业发展的空间大大拓展。我们深知,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扬州,兴在交通,衰也在交通。近3年来,我市的交通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率先在全省实现县县(市)通高速公路;总投资57亿元的润扬长江大桥及北接线已全部贯通,可望明年5月通车,总投资15亿元的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今年10月通车,总投资12亿元的宁启铁路扬州段已于今年5月通车,总投资18亿元的沿江高等级公路西段已通车,初步构建了江、海、河沟通,水、公、铁联运的交通格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使企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投资者的信心显著增强。过去全市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到100亿元,去年达到240亿元,今年可望达到330亿元。过去扬州每年实际到账外资长期在6000万——8000万美元之间徘徊,而近3年来引进外资连年实现倍增。预计今年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亿美元,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向扬州的集聚。
城市发展也为产业集聚构筑了新的平台。如今,扬州一些支柱、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其中包括汽车及零配件、化工医药、化纤纺织、电子信息、电缆电器、机械制造和金属板材加工设备等。这些特色产业板块的形成与城市基础设施、物流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密不可分,而它们的形成又使扬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了较为明显的产业特色和竞争发展的基础。
城市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营商环境,资本涌入使城市的价值得到提升
城市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应该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服务,使企业有更好的营商环境。城市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非常丰富,但主要的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完善的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体系,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商务环境。我们依托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江都、仪征作业区,以及扬州铁路货站紧傍京杭大运河的有利条件,规划建设散货、化工等物流园区。现在扬州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比较配套的基础上,加速构建“江海河沟通,水公铁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和区域交通枢纽,彻底改变踞江北一隅的局面。同时完善城市社会功能性的设施,合理调整学校、医院、商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强化功能,提高水平,让各类投资者能享受政府公共产品高效、高品质的服务。我们还在全市倡导“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优化商务运营条件,积极为企业家和投资者提供便捷、周到、人性化的服务,全力帮助投资者协调、处理税务、关务、劳务、事务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并在就医、入学、入托、居住、休闲娱乐等方面提供良好的服务,使投资者舒心。
二是提供众多的商业机会。城市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商机。同时,政府开放一部分赢利性项目,如城市供水、污水处理、交通、旅游、酒店等,吸引民资进入,为民间资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降低商务成本。我们坚持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完善城市功能上,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周转速度加快,这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
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越来越多地集聚扬州,使城市的价值得到明显提升。企业的发展,也使城乡居民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多,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2001年扬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5元,2003年达8705元,今年可望达到9700元,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因企业的发展得到迅速增加,2003年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今年可望实现90亿元。
城市发展为企业打造名城品牌效应,资本集中推动城市形成投资高地
城市品牌,也是企业发展的品牌;城市的美誉度,就是企业发展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扬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和江苏省唯一的人居环境奖,今年我市已通过建设部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的考核。台湾电电公会每年都对大陆各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扬州连续三年被其列为台商极力推荐的前10位城市。
创了金牌还要会用金牌。我们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市领导带队分别去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集中力量推介扬州;还适时在国内外媒体上进行包装宣传,这些都使城市的美誉度、知名度明显提高。实施沿江开发是一个大战略、大品牌,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推销扬州的重点。两年多来,我们以“一区五园”作为实施沿江开发的抓手,强势推进。开发投入累计达到60多亿元。目前扬州沿江开发大框架已经形成,沿江地区已成为扬州外资投入密集区。2002年以来,扬州沿江地区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近600个,占全市的80%以上;协议注册外资22.48亿美元,占全市的90.2%;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1.44亿美元,占全市的90.6%。城市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企业发展支撑城市彰显人文魅力
一个城市要提高综合竞争力,不仅要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也要非常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加速培养人才。在工业化时代,生产要素主要靠生产资料和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既要有资本、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才。
近几年扬州之所以逐步成为吸引外资的新高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扬州的人文环境优越、人居环境好,吸引了很多人才流入扬州。新加坡著名国际规划设计大师刘太格先生考察扬州后认为,扬州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出色,可以打造成为世界上最精致的城市。
然而,彰显城市的人文魅力必须要以经济实力作后盾。近几年来,扬州坚持工业化第一方略,狠抓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扩大招商引资,目前正广泛开展“双创”(机制创新、二次创业)活动,涌现出一批以亚星集团、扬农集团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三笑集团、琼花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以大连化学、川奇光电为代表的外资企业群体,工业经济摆脱了“九五”期间在全省后列徘徊的局面。今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跨越千亿元大关,达1016.2亿元,增长33.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9%,累计增幅列全省第5位。从2002年初开始,我市已连续33个月保持GDP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也使我们有财力、有精力把扬州城市的人文魅力打造得更加突出。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塑造“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城市新形象总目标,加快打造“文化扬州”。一是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高起点制定并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文化建设发展和旅游开发互动规划与实施方案,延伸文脉,彰显个性。目前老城区12个分区规
划已经完成。二是在5.09平方公里老城区内,按照“打造一片特色街区、整合一批古老街巷、建设一批遗址公园、开辟一批展览馆所、恢复一批历史遗迹、修缮一批知名园宅、弘扬一批老字店号”的要求,成片保护,连片成线,使老城区成为一个开放式历史博览、文化展览之城。现在,整修、开放的个园南宅、盐商大宅门———汪氏小苑、“双东”(东关街、东圈门)保护改造工程,已成为扬州旅游新的亮点。三是保护和展示有扬州特色的工艺美术、扬剧、评话、木偶、书画等非物质形态文化,弘扬特色文化。四是规划建设以工艺美术馆为中心、北城河两岸为中轴线、融文化与旅游为一体的“百艺村”。五是实施“文化古城解读工程”,运用多种载体阐释扬州城的历史文化,让市民更加热爱古城,让更多的游客认同扬州文化。
教育发达是扬州的一大优势,也是构成扬州人文魅力的重要内容。目前扬州市区有三所百年学校:东关中心小学;扬州中学,该校培养出了32个院士,2个联合国副秘书长,1个国家主席;扬州大学,该校从张謇在南通开办有关系科,后迁至扬州并发展壮大。一个城市同时拥有100年历史的小学、中学、大学,这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多见。我们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在充分发挥这三所百年老校品牌效应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抓好扬州职大(电大)新校区和扬子津科教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目前扬州市区每8个人中就有1名大学生。现在中外投资者在扬州投资办厂,我们不仅能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也能提供各类优秀的管理、技术人才。
第二篇:关于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为了贯彻市十次党代会“必须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精神,今年6-9月份,市政协组织委员对我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鞍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总体概况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通过调度、利用自身资源来吸引、聚集外部资源并有效控制、转化全部资源,更好地创造价值、满
足市民需求、实现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城市综合实力,指一个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环境、科技、文教等各个领域所具备的现实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集合。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实力强调的是现实能力,而综合竞争力更注重发展潜力。2003年以来,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所先后发布了4期《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国内2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下称竞争力排名),并对前50位城市的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期,国家统计局也进行了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下称综合实力排名)。鞍山在竞争力排名中,2003年居第55位,2004年居第56位,2005年居第61位。其中,2005年首次纳入港澳台地区城市,若去除这些城市则居第53位。在综合实力排名中,2004年居第50位,2005年居第44位。从排名看,我市综合竞争力虽没有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也没有综合实力提升速度快,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处于第二集团。以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为主体的前30名城市,综合得分均在鞍山的15倍以上,表明这些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大,属于第一集团。其中,沈阳2003年居第29位,2004年居第23位,2005年居第19位(去除港澳台地区城市居第12位,下同);大连2003年居第11位,2004年居第14位,2005年居第17(10)位。综合得分是鞍山的1.6-1.7倍左右,优势比较明显。排名第31-80位的城市综合得分相差不大,主要由东部地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组成,属于第二集团,鞍山位于第二集团中游(见表
1、表2)。从省内看,除沈阳、大连、鞍山、盘锦以外,进入2005年竞争力200强的城市还有:锦州第105位、葫芦岛第106位、抚顺第115位、本溪第138位、丹东第152位、铁岭第158位、营口第160位、朝阳第180位。表12005年综合竞争力排名与鞍山相邻城市表城市排名南通大庆太原包头鞍山盘锦洛阳湖州秦皇岛嘉兴综合竞争力***46566综合实力***73258表22005年综合实力排名与鞍山相邻城市表城市排名乌鲁木齐中山绍兴太原威海鞍山徐州扬州淄博温州综合实力***64748综合竞争力***1443
4二、鞍山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
1、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鞍山铁矿资源探明储量74.5亿吨,菱镁矿保有储量36.5亿吨,岫玉探明储量27万吨,均居全国之首;滑石保有储量4576万吨,占全国的40。还有玉佛、千山、温泉等旅游资源。在资源禀赋方面与同类城市相比拥有一定优势,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基础。
2、扎实的产业资源优势鞍山基本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品加工为主的“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工业格局。鞍钢竞争优势突出,2005年居世界主要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第8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8名。矿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前10名。机械加工和工业自动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在2004年竞争力排名中,综合生产率高居第32位,体现了我市支柱产业大工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优势;综合市场占有率居第48位,表明我市支柱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这些构成了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3、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全市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2。在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居第35位,比综合排名高9位,说明我市与位次相邻城市比具有一定的人才优势。同产业优势相对应,我市在钢铁冶金、矿山和矿产品加工方面,工程技术类人才优势明显,技能型人才储备较大。
4、一定的区位开放优势鞍山位于沈大经济带中部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南缘,属于经济集中度较高地区。区域内陆路交通发达,海空交通便利。我市从1988年开始享受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各项政策;1992年成为国家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市。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等政策,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员,这些都是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的助推剂。
5、强劲的经济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在综合实力排名中,2005年我市经济发展得分占总分的49.2,位居第40位,比上年前移15位。其中,经济发展速度居第9位,经济效益居第31位,经济规模居第45位,财政收入居第43位。表明我市经济发展处
第三篇:在“江苏城市发展论坛”第四次会议上的致辞
尊敬的王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江苏城市发展论坛”第四次会议隆重召开了。今日之XX,可谓名家云集,宾朋满座,满城生辉。首先,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以及兄弟城区领导同志的光临,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XX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跨入了崭新的发展时空。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要事,项目建设为第一抓手,规模培植为第一支撑,园区建设为第一载体,用统筹的思路推进“两率先、两步走”进程,用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全区各项事业在统筹中加快提升,在协调中实现领先。去年全区经济工作高开高走,多项主要指标增幅在全市领跑,创造了历年来的最快速度。今年以来,我们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强力施行“五年齐动”,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奋进年”、“项目建设深化年”、“园区建设突破年”、“统筹发展强化年”、“平安XX创建年”活动,矢志追求总量翻番、速度领先、水平提升,全区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前三个季度GDp增幅达到25.3%,实际到位外资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年销售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元企业8家,超5000万元企业10家的规模经济新格局已经形成。
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最强劲的双引擎,城市化更是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推动力。近两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新一轮城市化机遇,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将城乡统筹作为XX率先发展的主脉,着力推进“无村区”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中外投资者的关注。在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
第一,加快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地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顽强地从丛林走向平原、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演变史。21世纪被称为“城市的世纪”,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成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推进器。近年来,随着全国城乡统(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筹的全面提速,全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强力实施,全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区也逐步加快了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我们从02年起着手实施“无村区”发展战略,计划在5年内实现“推进城市化,实现无村区,建设新亮点,农民现代化”的目标。两年来,我们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集镇改造和新社区建设,推进农村“五件实事”,全区城建总投资量达到40亿元,拆迁面积超过38万平方米。我们感到在城市形象得到迅速提升的同时,发展的空间不断得以拓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以明显改善。初步实践的成果证明,建设“无村区”的战略选择符合XX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农村城市化的关键,是实现与工业化的精彩联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推进与相互促进,成为实现各个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工业化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相对集中,加快城市向农村延伸,使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为此,我们提出以精品农业为方针、工业为主体、城市化为载体的发展思路,把主攻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作为发展重点,着手实施“无村区”发展战略。这两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参与城市建设,首开城区政府参与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先河,先后投入6.4亿元用于道路建设,总公里数接近13公里,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了沿路土地的市场化运作和农转非进程。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推行工业经济以规模倍扩、效益倍增为核心的“双倍计划”,精心构建“沿江四大黄金产业基地”(即XX工业园、中盛产业园、癞元墩物流园和新民洲生态工业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集镇集中,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集聚,加速农民的非农化转移,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民更快地融入到城市化体系中去。
第三,农村城市化的核心,是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加速嬗变。农村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在农村造城市,为农民办理农转非。它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失地农民如何尽快地融入城市化体系。近年来,我们根据全市部署,着手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着手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大力开展“9·1”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培训、创业帮扶活动,举办失地农民专场招聘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业等,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农民进城,不仅要“洗脚”,更要“洗脑”。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开放文明、务实诚信”的镇江精神,精心培育“淳朴厚道、创业创新”的XX民风,开展创业XX竞赛、创业行歌咏比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加快转变进城农民守土恋家、保守落后的传统观念,树立创业创新、勤劳致富的时代精神;陆续建成区文化馆等活动设施,举办“秋的和谐”、“人文博爱”两届街头文化节,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文明。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座各位对农村城市化发展都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造诣,尤其是兄弟城区都创造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推进城市化战略中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在农村城市化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着相通的感受和共同的语言。我相信,通过本次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坛,大家一定会在农村城市化方面增进共识,形成更多的理论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我们一定会认真学习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思想和实践经验,以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加快全区农村城市化进程。这次论坛在XX举办,同时也是对我区各方面工作的一次检阅和促进,我们热忱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XX多走走、多看看,诚恳地请求大家给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留下真知灼见。
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必然产生新的希望,造就新的生活,创造新的文明。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