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1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案专题
第六课6.1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2、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四、课前准备
1、结合历史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救亡图存的方案
2、搜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实例
七、课时安 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阅读教材第62页,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思考: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哪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一下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
问:为什么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样确立的?这是我们这节
课共同来学习的内容.(二)新课教学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多媒体演示: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 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多媒体演示: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哪些重大事件说明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探求救亡图强之路?)
小结: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结果是:第一种方案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它的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赞同,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只有第三种方案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多媒体演示)
小结: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多媒体演示)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材料,举例,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案习题: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C)
①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②世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③中国人民的先锋队④中华民族的先锋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多媒体演示:
知识小拓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多媒体演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执政能力?)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多媒体演示)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多媒体演示)
学案习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依靠依法执政来保证。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这表明(B)
A.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B.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C.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结合板书归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既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又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五、课后作业:本课学案的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 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
伊宁县二中“青蓝工程”汇报课教案 第六课
(政治学科)指导老师:丁松风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授课人:赵瑾2011年4月6.1
第二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现的决定因素
A.②③B.①②C.①③D.③④
1.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题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领导,是政治方向的领导。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说法是错误的。“十二五”规划是由中共中央制定的,但它是经全国人大通过后由国家机关来执行的,并非直接由中共中央来直接执行。④说法绝对化。因此选B项。)
2.当前网络文化方兴未艾,为我们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提供了新的途径。党重视并发挥网络文化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主要表明中国共产党()
A.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B.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全党
D.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B(材料主要表明我们党深入实际,与时俱进,接近群众,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C(材料并未体现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故排除②③。)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
B.它的执政地位
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4.D(自身条件是指党的性质。)
5.“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B(共产党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说明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根本原因是()
1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C.中国共产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执政水平
6.A(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7.关于科学执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指中国共产党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
B.是指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C.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是指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
7.C(本题考查科学执政的含义,属课本基础知识。)
8.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就是()
A.党要改变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
B.党不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在领导和执政的具体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D.党应该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具体领导
8.C(A、B、D说法皆有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乡镇党委换届工作,是地方换届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乡镇党委换届是否风清气正,事关整个地方换届工作进展顺利与否。历史经验,特别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每当我国遇到各种严峻困难时,我们党除了采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外,总是同时发挥政治优势去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应对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严峻经济困难,除了采取各种重大经济措施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模范作用”。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这一观点的理解。(17分)
9.(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领导部署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坚持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10.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亿万农民群众亲身参与了广泛的民主实践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日趋健全。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为什么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7分)
10.(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制定正确、有效的规划、措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研,了解民情民意,使规划、措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精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8分
11.(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调研制定十七大规划,能更好地反映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重视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党的领导的科学化、民主化。(3)调查研究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体现了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案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4)理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能力方面:(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感悟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人民对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力量和出现的种种建国方案进行比较、鉴别作出的抉择。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升华对党的认识,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视频教学法、讲授法、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那么在我国是由谁领导人民开创了这一制度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人民建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制度呢?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怎么确立的?
(二)课堂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探究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势力压迫,外有列强侵略,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探求救亡图强的艰辛之路。首先是受压迫最深的农民阶级,在他们的领袖洪秀全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3年,未能取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接着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内部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又分化出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由 于它没有触动腐朽不堪的封建根基,其结果无异于给蛀牙的人只吃镇痛药,而不是将虫牙连根拔掉,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也说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必然要灭亡的;之后又有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的戊戌变法,但此时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非来一剂烈性药,不足以根治其患,同时也说明通过改良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在中国也是行不通的;这便有了孙中山后来领导的辛亥革命,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但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再加上资产阶级的本身固有的软弱性、局限性,面对异常强大的传统封建和西方列强势力,他们只得妥协退让,不能按照心中所想的那样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取而代之的倒是由北洋军阀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持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但这既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更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愿,而在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中国将向何处去?又有谁来领导中国的革命运动呢?中国革命又该向何处去寻觅力量之源呢?此时在中国大地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诞生出一支和农民阶级一样同为受压迫阶级,但又同农民阶级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小农意识不一样,他们是与最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先进、见多识广,他们就是工人阶级。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感召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示下,组成了一支先锋队,叫做中国共产党,他们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他们的这一主张有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响应呢?我们来看这样一组镜头(镜头一、二)。由此可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赢得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
1.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又是
2.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1)性质:
①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它同当时的其他各族人民一样都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所以中国工人阶级同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历史和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
工人阶级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他天生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作为他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理所当然要继承他的这一优良传统,所以党的宗旨定位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即在其他阶级救亡图强的探索都相继失败后,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它所代表的工人阶级争取利益,而且还担负起了为人民的解放和 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百折不挠奋斗的历史重任。那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探究二:视频 改革开放30年)
中共执政近65年,有过挫折和失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和辉煌。通过发展公有制,避免了个人资本积累的漫长历程,实现了将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跻身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宝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结束军阀混战、各自为政,实现国家大一统,并能使一个多达56个民族的国度很少发生大面积的民族冲突,让各民族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而今天的国人(视频 中国梦)也都满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为实现幸福梦想,而努力奋斗着!总而言之,我希望并且相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1)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3)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要做到实至名归,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那么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又怎样才能领导人民创造性的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他拥有什么样的法宝呢?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探究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非公有制经济就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8月党中央出台《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的文件,指出“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种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在现阶段对发展个体经济的基本指导方针,指出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前进的需要。
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
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固守着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势不两立的错误观点时,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初期通过计划经济已打下良好工业基础和积累了一定的商业资本的基 础上,就要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既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一切先进的生产关系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从而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就是所谓的
1.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视频 民主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的另一个执政方式就是
2.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方针之后,紧接着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对1982年宪法的修正案,依法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等;在1992年12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紧接着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对1982年宪法的修正案,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等。也就是说我们党并没有直接以党代政,而是尊重和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把自己通过科学执政探索出的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就是 3.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以上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秘诀即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那么这三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4.关系:
(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有朝一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时,能够秉持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让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第四篇:历史的选择1
历史的选择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当我们在宽大的操场上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时,当我们在绚烂的舞台上尽情歌舞时,是否想过:生活在革命时期的人们,过得是否如我们一样的安定幸福?
那个时候,中国被帝国主义以鸦片和炮舰打开了大门,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沦落到深重苦难和极其屈辱的境地。在帝国主义的欺凌下,在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下,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人民民不聊生,社会腐败黑暗。多少爱国人士一次次地探索救国之路。然而,因为清政府的懦弱,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条条救国之路被封锁。中国是毁在清政府自己的手里的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但革命先驱者们前赴后继的努力却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之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更黑暗的专制时期-----军阀混战。
但是,上天没有亏待中国,他给中国派来了一个神圣的使者——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十分艰辛,他们拉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还记得《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吗?长征途中,有三个小红军得了肠胃病,指导员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为了让他们能走出草地,炊事班长忍饥挨饿去钓鱼。三个小红军吃上了鱼、喝上了鱼汤,而炊事班长却只啃鱼骨头,最后因饥饿而牺牲了。这就是红军长征一个小小的缩影。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主席曾就长征作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保存锻炼了革命的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她的信念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说战争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才让五星红旗高高飘起。那我们就应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牺牲,我们的生活将更幸福、更快乐!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就不要让战争、牺牲重现在生活当中。
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都要感谢历史的选择,感谢人民的选择,因为他们选择了伟大而光荣的党——中国共产党!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上曾出现过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些革命都相继失败。不过,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革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民族复兴的使命。从共产党的产生到发展壮大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一、中国各阶级的历史探索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从史实中看出,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开始了对中国疯狂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农民阶级发起的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戊戌变法和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所提出的辛亥革命都双双宣告失败,没有使中国找到可行的发展道路,没有把中国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一)、以农民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的最底层的农民所领导的革命,由代表人物洪秀全建立政权,太平天国前身为1843年创立的“拜上帝会”1851年才正式成立,之后,在1852年定都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不过,历时13年,太平天国运动终告失败。不过,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处于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对于自己成为国家的主人的一种渴望之情。对于剥削和压迫的一种反抗意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迅速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使他们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们决不可能直接统治如此英勇坚强的中国人民,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如果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可能太平天国运动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让人们当家做主。
(二)、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在这次变法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口号。不过,这次运动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政变,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告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是一次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三)、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是由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之士共同领导的革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后却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这阶段,我们通过实史实了解到:国民党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说明了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那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也正是此时,历史的进程将中国共产党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先后建立起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在欧洲和日本,中国留学生和侨民中的先进分子也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开展了各个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条件基本上具备了。
在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正式确立,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词。至此,中国共产党孕育而生,开始将工作的重点集中在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它的目光指向了中国千百年来最无人重视的下层百姓。也正是由于百姓的支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无数风风雨雨还依然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中国自成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不断的进步,跟随党的领导的人民群众也在不断的壮大。在北伐战争中,摈弃了两党的性质的差别,即使在北伐战争前,国名党不断残害中共党人,但依然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和国民党合作消灭了军阀割据,统一了中国,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在逐渐的壮大中,有数据表明:到1925年,共产党已经增加到了一万人;在抗日战争中,为了粉碎了日本侵略的野心,中国共产党呼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呼吁下,国共上下才能再次合作,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此时,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党派,有能力引导民族的团结; 再到解放战争,本来中国共产党希望停止内战,希望饱受抗日战争的人民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和国民党共同执政。但国民党却单方面撕毁条约,发动内战,为全国上下所痛恨,为了我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再次将人们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我党只有接受挑战,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显示出了我党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在淮海战役,这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中得出一个历史结论: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三)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初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人民最根本的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我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这一切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
在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思想方针的领导下,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了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一切又靠的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总结: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出现过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是最后都是失败告终。历史证明:唯有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摆脱了外来压迫、获得了民族的彻底解放和独立,推翻了中国几千年来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
但是,中国的革命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的。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都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艰难曲折和对胜利与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实现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正是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我们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实践证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都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